如果項羽在三國裡會是什麼水平?

親孃嘞說不定影響仕途


西楚霸王項羽,乃是一位有勇有謀的雄主,如果放到三國時期,項羽憑藉自身的能力,已經足以傲視三國的眾多諸侯了,必須是頂尖的三國君主級別,而且是武力超凡的君主。

先說武力

三國時期,正史中有過單挑記錄的僅有四員大將。第一場就是呂布單挑郭汜,呂布將郭汜刺於馬下,郭汜被部下救走。第二場就是孫策單挑太史慈,兩人打了一個平手。呂布、孫策、太史慈武力都很強,但跟力能扛鼎的項羽比還是差了很遠。

項羽可以一個人仗劍單挑會稽太守府中的數百名護軍、家丁,斬殺上百人,這可是《史記》中清清楚楚記載的。即使是在垓下之戰被困,項羽率800騎突圍,又斬殺劉邦聯軍無數。最後僅剩28騎,面對數千追兵,項羽照樣從容不破,“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到了烏江邊,項羽棄馬歩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當然,《史記》中的記載難免誇張,但已經足以說明項羽的武力非凡了。

呂布、孫策、太史慈都沒這麼這樣的戰績呀。強悍的孫策,武力雖強,也只能稱“小霸王”。

項羽放到三國時期,武力第一,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再看謀略

項羽是公認的軍事家,之所以能被稱為軍事家,是因為創造過經典戰例,有自己獨特的軍事思想。

項羽在鉅鹿城外,破釜沉舟,以五萬楚軍為主力,率領諸侯聯軍擊敗了40萬戰力強悍的秦軍。

彭城之戰,項羽僅率3萬精騎回擊,大敗劉邦聯軍53萬,造成劉邦聯軍數十萬人陣亡。

按照項羽自己的總結,“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項羽是真正的常勝將軍呀,就這一點,三國時期基本上已經無人能比了。

不過呢,三國時期的專業謀士太多了,項羽會比司馬懿、郭嘉等人差一點。

項羽還是無法一統天下

項羽武力非常高,軍事才華也非常出眾,個人綜合能力在三國時期屬於頂尖了。但是,項羽想要做到三國第一人,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比較難。

項羽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也正是因為這個缺點,害死了項羽。項羽的致命缺點就是不善納諫。如果項羽肯聽范增的諫言,恐怕早已經滅了劉邦,統一天下了。

善於納諫是一名優秀君主必備的才能,正因為項羽不善納諫,被曹操、劉備和孫權超越了。項羽不善納諫,加上自身的傲氣,也很有可能錯失三國時期的眾多人才。缺少了人才,項羽在三國時代就比較難有大的作為了。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納諫,雖然勇過呂布,自己也有智謀,到最後還是不免敗給曹操。只是呢,三國可能會變個樣,會暫時變成四國鼎立。項羽跟劉備、孫權打,應該不會太吃虧,但是,肯定鬥不過曹操。最後,還是曹魏做大。

真把項羽放到三國時期,他應該是僅次於曹操的三國梟雄。


奕天讀歷史


項羽在三國的水平,我用一個比喻來形容:你把呂布、典韋、袁紹三個人的所有的技能和水平加在一起,就是項羽的水平。

項羽是冷兵器時代最強的武將,史書上關於項羽的外貌、力氣、能力的描寫是”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漢代一尺差不多是23.1cm,項羽的身高差不多是1.85米,這個身高放在今天也算高的吧,何況還是在二千兩多年的古代。



而最歷害的還是項羽的”力能扛鼎“,雖然無法準確知道項羽扛的鼎有多重,但在秦朝末年,一般的大鼎至少也有200~300KG左右,這個水平放在三國,誰能比?

項羽如果僅僅是個猛漢也就罷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靠武藝各吃飯、靠勇猛吃飯,卻偏偏還有才能和氣量,顯然比一般人強,才叫才氣過人,項羽與一般的猛將明顯不同,項羽是有才能,並不是完全靠硬拼,當然他的才能與某些頂尖的人物相比,可能差遠了,比如韓信、劉邦,但是項羽的才能比一般人則是強多了。



在秦末的家農民起義中, 項羽的武藝是極其突出的,基本上是一個人能敵百來十人,項羽首次起兵,與他的叔父項梁兩個人闖進會稽郡守府,項羽先是殺了郡守殷通,砍下他的腦袋,然後拿著郡守的首級示人,那個不服從的人被項羽一個人殺了一百來人,看到項羽如此勇猛,其它人就不敢再反抗了,乖乖投降,要知道郡守是秦朝的一級行政區,秦始皇將天下分為36郡,郡相當於現在的省,一個郡守少說幾百人,多則上千人,項羽這份膽色、這份勇猛,放眼整個三國,誰能比?



再來看項羽的戰功,鉅鹿之戰,5萬破釜成舟的楚軍大破40萬秦軍主力,天下為之震動,一舉消滅秦軍主力,一戰定乾坤,秦朝就是因為這一戰,軍事力量消耗殆盡,可以說戰無不勝的秦軍全敗在項羽手下,而這一年,項羽才25歲。

彭城之戰,項羽親率三萬精騎,採用迂迴包抄的戰術,以出其不料的速度,大破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一個楚軍要幹19個劉邦軍,而且這一仗,基本不叫戰爭,而叫屠殺,56萬人被3萬楚軍屠殺了一大半,淹死的、踩死的、被殺的、被俘的不計其數,這一戰,簡單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放眼整個三國,誰能比?



然而,項羽也有他的弱點,不善用人、剛愎自用、戰略失誤,也就是這些弱點,被劉邦抓住機會,實行戰略包圍,採用在主力戰場消耗項羽的情況下,瓦解項羽的所有同盟,孤立項羽,聯合了項羽所有的敵人,終於在垓下戰略包圍並擊敗了項羽,項羽雖敗猶榮。

秦末與三國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秦末是天下大亂數百年,只在秦朝短暫統一了15年,天下趨勢仍然是統一,而三國時期處於東漢末年,兩漢統一和平了數百年,只是在東漢末年亂了幾十年,趨勢仍然是分裂。



如果項羽在三國時期,個人認為項羽的水平就是呂布+典韋+袁紹三個加在一起的總水平。

為什麼是這三個人?

呂布在三國中算是以武藝領兵的小諸侯,雖然三國演義把呂布演藝得三國天下第一,但實際上的呂布並沒有這個水平,可能算一流武將,但排不上第一,呂布的特點就是弓箭和騎馬術一流,武藝一流,勇猛一流,然後就是頭腦草包。



如果呂布和項羽單挑,十個回合之內,項羽必斬呂布,項羽的武藝可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力氣、勇猛、頭腦遠超呂布,不是呂布可以比的,項羽十個回合必斬呂布。

之所以呂布是三分之一項羽,就是因為呂布是一個帶兵獨立的小諸侯,且武藝、勇猛均有些水平。

之所以典韋是三分之一項羽,是因為典韋也是相貌魁梧,臂力過人,不僅能舉起牙門旗,而且能與猛虎搏鬥,典韋的特點就是力氣大,勇猛,這正是項羽的特點之一,所以典韋是三分之一項羽。



之所以袁紹是三分之一項羽,是因為袁紹的出身和才能,袁紹出身士族,項羽出身貴族,兩人相似,袁紹以出身和才能短短十年時間就雄據北方四州,而項羽出道幾年就名滿天下,兩人也有些類似,都是以出身高而取得較大的成績,而且都瞧不起出身低的人物,袁紹瞧不起曹操,項羽瞧不起劉邦,但是兩人都是輸在他們瞧不起的人手中, 這一點也很很相似,所以袁紹也是三分之一項羽。



所以,項羽的水平=呂布+典韋+袁紹三個人的水平之和,這就是項羽在三國的水平!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這種人,放在任何時代,都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將軍,沒有之一。無論是他的個人能力,還是他的統軍能力,都是無人能比的。

很多人會拿項羽和呂布來比,說實話拿呂布來比項羽,簡直就是對項羽的一種侮辱。項羽的人格,項羽的作風,豈是呂布能比得了的。

呂布最愛做的事,就是投機取巧。不管是誰,這個人對自己有沒有恩情,只要不能滿足自己利益,他就都會選擇殺掉。

呂布殺丁原是如此,殺董卓是如此,幸好曹操捉了他之後,把他給殺了。否則,曹操也將會是步入董卓的後塵。

說白了呂布就是一個市井無賴,此人,除了空有一身的蠻力之外,真的是什麼作為都沒有。

相對比項羽就不一樣了,項羽是真正的貴族,他的身上也流淌著貴族的血液。他做事也是有原則的,他對於自己的對手,都可以寬大處理。

你看項羽的對手劉邦,被項羽放過他多少次,光鴻門宴前後,項羽放過劉邦就多達三四次之久。

項羽對出賣自己的伯父項伯,也是始終沒有怪罪他。

說實話說起人格來,中國歷史上能和項羽相提並論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很多文人,都對項羽失去天下感到可惜的地方。

項羽最高的就是軍事才能,他基本上就沒有怎麼學過領兵打仗,當他給著叔父項梁逃亡的時候,這一路走來,對於行兵打仗,他竟然無師自通了。

項羽的成名之戰,正是鉅鹿之戰。鉅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少勝多的大兵團作戰。

當時的項羽是開了以少勝多的先河的人,項羽之後,才有了韓信的背水一戰。

恰恰,也正是項羽打了那麼一系列的大仗硬仗,最終,他才能把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給推翻的。

所以說這個世上也只有一個霸王,這個霸王就是項羽。

呂布天生也是一個擁有神力的人,但是,他給後人留下的印象,也僅僅是限於他就是一個草莽英雄,拿不上臺面來說事的。

說實話若是讓項羽降低自己的身份,來到了三國和呂布痛痛快快的打一仗,無論是單挑,還是集體作戰,呂布都不可能戰勝項羽的。

項羽幾個回合就能把呂布挑下於馬,這並不是對項羽的吹捧,是因為項羽就有這個能力。項羽一生可以說未嘗敗績。

大家都知道最終他是在垓下被韓信打敗了,但是,那時候的韓信是帶著六十萬軍隊,和項羽的十萬大軍作戰的。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還全身而退了。可以說項羽若是不自裁,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能殺的了他的人。

他若是沒有自殺,而是逃過了江東,再捲土重來和韓信決一死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你在看呂布,一生打來無數個敗仗,不是投靠這個就是投靠那個,最後,很狼狽的被曹操給殺了。

因此,可以得出呂布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他也不配和項羽相提並論。

項羽若是到了三國,他也絕對是那個時代的最為優秀的將領,什麼關羽了、張飛了、典韋了,許褚了.......,這些人也只配做項羽的手下。

大家自己問自己一下,三國時期的將領有比韓信厲害的嗎?

項羽的本事猶在韓信之上,三國時期的將領,肯定沒有能超過韓信的軍事才能的。所以,連韓信都超不過,就不可能超過項羽了。

所以說,把項羽放到了三國,他也是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人,只要他想要,這個時代也終將會是屬於他的的。


史學達人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題主的問題並沒有指定某個方面,那我們就從武力和謀略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武力

呂布是三國時期的戰神,三英戰呂布的故事耳熟能詳,除了這個,呂布還經曹操五員大將的車輪戰而不敗。但是並沒有寫他一個打幾百個的事蹟。



再看項羽,據《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那個時候的大鼎少說也有幾百斤,能舉鼎說明其力氣很大。在剛起兵時,自己一個人就把殷通的幾百個部下全部殺光,沒有人再敢上前;項羽還曾經帶領的5萬人馬,就將章邯幾十萬的大軍打敗。垓下之戰,項羽被劉邦圍困,還是殺了幾百個人。



項羽這樣的武力值妥妥的吊打呂布,其他不如呂布的人更是不在話下。

再看謀略

項羽武力值很高,但是有點兒心高氣傲、剛愎自用,在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時,被劉邦的花言巧語給矇騙,留下了一個大患;不信任亞父范增,逼的范增出走。他的每一次勝仗基本都是靠著自己的勇猛獲得勝利的,在那個鬼才輩出的三國時期,他的水平實在有點兒低,諸葛亮、司馬懿、郭嘉、徐庶個個可以吊打他。



所以,如果項羽生在三國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軍師,那他可以成就一方霸業,否則他的結局應該不會改變。


歷史伶俜者


項羽在三國裡面處在一個什麼位置,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太上老君的坐騎——牛!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如果把項羽比作三國裡面的一個人物,則沒有一個人物能配得上項羽。如果非要從中找出人物來與之配比,那麼只有袁紹加上馬超才能與之匹配。

項羽最初手下的謀士武將最多,隨著楚漢戰爭的進行,那些謀士武將們,被罷黜的罷黜,轉投他人的轉投他人。

這一點也和袁紹手下的那幫謀士武將差不多。

那麼項羽手下的那些謀士武將都是什麼水準呢?他們的水平也和袁紹的那些謀士武將差不多。

項羽的武將呢,和張郃、高覽等人差不多,可能還要略高於他們一些。至於謀士們,則和沮授差不多一個水準。那個項伯活脫脫就是一個許攸。

陳平、韓信在項羽那裡沒有受到重用,那也就和沒有一樣。在原先的主公那裡沒有受到重用,轉投到另一個主公那裡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三國裡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項羽的武力勇猛罕逢對手,多次把劉邦給殺的落荒而逃。這一點就和馬超差不多,馬超也曾經殺得曹操割須棄袍。

既然項羽這麼無敵,為什麼不把他比作呂布、關羽?呂布、關羽的勇猛,都是野史中渲染出來的,正史之中其實並沒有那麼勇猛。

項羽本人的性格方面,更像是袁紹和馬超的複合體。在優柔寡斷的時候,更像是袁紹;在勇猛作戰的時候,更像是馬超。

總體來看,項羽如果處在三國,就是袁紹加上馬超!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只針對題目本身不做過度解讀。

如果項羽放到三國裡面,會是什麼水平?我想這個問題所說的水平應該是戰鬥力水平,因為如果比智商或者比政治能力的話,那我只能說算是最低的水平了。

那麼我們就討論戰鬥力的問題吧。如果我們把項羽放在三國演義裡面,當然,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所以在那個裡面單挑的情況是很多的評價一個人的戰鬥力,嗯,就看他單挑能力如何。而三國演義裡面單挑能力最強的是呂布,我個人觀點就是項羽應該是遠遠強於呂布的,有一個例子就是項羽力能扛鼎,而呂布恐怕是扛不起那個頂的。

放到真實的歷史當中,也就是三國志的歷史,項羽的個人戰鬥力也是槓槓的,絕對的第一。

那麼我們再說一下作戰能力,很明顯,項羽的作戰能力在三國裡面也絕對能排得到第一名,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鉅鹿大戰以及,彭城大戰,都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在這兩場著名的戰役當中,體現了項羽超高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敏銳的戰場,機會捕捉能力。像這樣的戰役,三國裡面沒有一個人能做得到,就是在不使用任何計謀的情況下,完全靠作戰打敗幾倍甚至幾十倍於自己的敵人。

因此,根據這些分析,項羽的戰鬥力以及軍事指揮能力在三國絕對能排得到第一,而且將會遠遠超越第二名。


老威觀史


從項羽的性格和所做所為來看,在三國裡,不是被殺,就是自殺,一個字——死。

為什麼這麼說呢?須知三國時代是權謀盛行的時代,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都把《孫子兵法》關於“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及“兵以詐立”、“兵者,詭道也”的軍事權謀發揮到了極致,勇武絕倫的呂布不能生存,武功蓋世的馬超不能立足,連劉邦都算計不了的項羽又能如何?以曹操之謀,劉備之詐,孫權之詭道,必擒殺言不聽、計不從的項羽於早晚之間。

應當承認,項羽夠勇也夠狠,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缺乏遠大的戰略眼光和全局意識。滅秦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為王,埋下了戰亂的禍根;項羽誅殺懷王,成為眾矢之的;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以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終使劉邦成為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最強勁對手;項羽放棄咸陽,定都無險可守、處四戰之地的彭城,還說“衣錦不還鄉,尤如夜行”。所以,當時就有人說他是“沐猴而冠”;項羽輕信以“鴻溝為界”,引兵東還,放鬆戒備,而劉邦用張良計,趁機攻擊項羽軍,項羽大敗,結果身死東城(該下);項羽不用韓信、范增計,成了孤家寡人;項羽殺戮成性,不得人心。這樣水平的項羽,若在三國裡,就算武功第一,那也是掛在牆上的黃曆本——白扯。

曹操、劉備、孫權雖然有些武功,但是都不高,而那些武功高強的人,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許褚、張遼、徐晃、丁奉、甘寧、淩統、周泰等,還有呂布,不是歸屬曹操,就是歸屬劉備和孫權,不服的就殺掉、趕跑(如呂布、馬超等)。可見,在三國只憑武力是不行的,武功再高,也是無能為也。

憑項羽的才能,在楚漢相爭中不能成事,在三國裡更不能成事。誰要是不信,就讓項羽到三國裡試試。

項羽,呂布,何其相似乃爾。


龍帥林vlog


《三國志》中記載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三國演義》中,更是突出了呂布的驍勇。但是“飛將”呂布與“霸王”項羽相比,水平明顯不在同一個層次。

先看“飛將”呂布呂溫侯的作戰記錄:

呂布的作戰記錄,在《三國志》中被沒有詳細記載,可見呂布在當時的影響力不是太大。也就是說,呂布的能力沒有強到大殺四方的地步。在《三國演義》中,被誇大的呂布戰績如何呢?


單挑記錄:

1,陣斬方悅。“無五合,被布一戟刺於馬下。”

2,斬穆順。“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

3,敗武安國。“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

4,敗公孫瓚。“戰不數合,瓚敗走。”

5 ,戰劉關張。“呂布架隔遮攔不定……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6,戰平許褚。“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7,敗於曹操的六將:夏侯淵、李典、許褚、樂進、夏侯惇、典韋。“布遮攔不住,撥馬回城。”

“人中呂布”,確實不是蓋的。個頂個的單挑,沒有輸過。被劉關張、曹操的六將打敗,還能輕鬆的全身而退。難怪陳壽在《三國志》中稱其為“飛將”。

太史公的“項羽本紀”,記載了霸王項羽的作戰記錄:

1,斬殺會稽郡郡守殷通,擊殺百餘精銳士卒。項羽初漏鋒芒,一直殺到敵人全部懾服,才停止了殺戮。能夠一人正面擊殺一百多個職業軍人,自身的實力便可想而知了。

《史記》原文:“遂拔劍斬守頭……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此後,項羽很少“單挑”過,都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但是項羽衝陣,敵陣總會應刃而破,可見敵陣的“高手”都是被項羽給陣斬了。

2,項羽在定陶之戰,陣斬李由。(李由死後,秦軍敗退,項梁開始驕傲,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名。

3,楚漢爭霸。

項羽出陣單挑,漢軍無人應戰。樓煩想射冷箭,項羽瞪他一眼,樓煩居然“目不敢始,手不敢發。”嚇得箭都射不出了。


4,該下之戰,項羽的神威。

項羽勢窮,為手下表演獨自衝陣。斬殺“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

甚至,項羽碰到熟人赤泉候,赤泉候“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5,最後的戰鬥。

烏江邊上,項羽把烏騅馬送回江東,沒有馬的項羽帶人回頭步戰。因為,此時漢軍是最精銳騎兵,項羽親兵很快死完了。

但是,項羽一人獨自斬殺了漢軍數百人。《史記》:“獨籍斬殺數百人。”

這就是說,項羽一人斬殺幾百個頂尖的高手。代價只是受了十幾處傷。


其實,項羽還能斬殺更多的人。但是,當他看到同鄉熟人漢將呂馬童時,停止了戰鬥。

他對呂馬童說:“吾聞漢購吾頭千斤,邑萬戶,吾為若德”。然後,就自刎了。

呂馬童也成為唯一的,與項羽對陣而生還的人。

對比:

呂布多次戰平、戰敗。

項羽在任何場合,任何對手,不管對手多少人,都是無一例外直接“斬殺”。甚至,能嚇得對手不戰而退。

飛將、霸王的水平,高下立判。(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項羽如果放到三國,肯定是一員無敵猛將,也能擁有一定的勢力,但愚以為不會是曹操的對手。

項羽這個人,首先是中國歷史上武力值位列三甲的存在,個人的勇猛自古罕見。從《史記》的記載中可以看到,項羽力能扛鼎,一個人又有徒步殺死數百人的戰績,雖然按照現在的理解顯得有些誇張,但是也能說明項羽的武力絕對是冠絕楚漢。

很多人說項羽是有勇無謀,其實並不盡然。鉅鹿之戰,項羽以少勝多,大破王離,其實也是用兵的體現。就算是破釜沉舟提升了楚軍的士氣,項羽在實際的戰鬥中也不是盲目衝過去拼殺的,反而項羽是分兵隔絕了甬道,直接打亂了王離大軍的原有部署,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勝算。這和韓信背水一戰有些相似,背水的漢軍雖然置之死地而後生,提高了戰鬥力,但是畢竟寡不敵眾,不是拼命所能改變的,時間一長依然會落敗。但是韓信有後手,直接端了趙的後方,扭轉了戰局。項羽也是如此,破釜沉舟以後的戰法就是他的後手。所以,項羽之猛,並不是有勇無謀,要是和呂布相比,項羽必然勝之。


但是如果項羽到了三國,他的處境肯定比楚漢時期更為艱難。以項羽的勇猛,在江東起兵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沒有項梁的威望,肯定不如項梁起兵來的好。但是和江東諸多勢力相比,無疑是勝了很多籌,至於孫堅,雖然厲害,但是畢竟不是世家,這和項羽比就處於劣勢,項羽會得到江東世族的擁護的。

就算佔據江東,孫權被直接扼殺在搖籃。項羽的對手依舊還有曹劉。

先說劉備,這是一個梟雄,曹操和周瑜都有說過,我們不必多加質疑了。和項羽比,劉備更會用人,更有大志,又兼具一定的帶兵能力,和劉邦相比,就算不及,也不會相差太多。項羽要想打敗劉備,必須在劉備羽翼未豐之時,要等他有了荊州,就完全沒有可能了。

再來說曹操,這也是梟雄,而且比劉備更梟雄。首先,曹操比劉備更會用人,更別說項羽了,在曹操起兵沒多久,手下就是精英雲集了。武有曹氏,夏侯氏諸將,文有荀彧,程昱,郭嘉,荀攸等智計百出之輩,這不是項羽所能比的。其次,曹操本人善用兵法,智謀超群,在陰謀陽謀的造詣上項羽都不是他的對手,而且曹操手下的士兵也是訓練精良,不是劉邦的兵所能比的。所以項羽和曹操對決,也許短期內能佔得一些便宜,但時間一長,曹操必勝。



綜上分析,項羽能佔得州郡,但和劉備比尚不知鹿死誰手,至於曹操,則是不及了。


蜉蝣在塵埃


項羽的能力如果到了三國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項羽會成為皇帝。

即便是面對在已經被《三國演義》神化到無以復加的那幫三國人物,結果也不能改變。

要想打敗項羽需要什麼樣的配置

項羽作為中國兵家形式派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垓下之戰,被天所亡,一生大小七十餘戰,未嘗一敗,絕不能因為他最後失敗了,就輕易否定他的軍事才能,須知他屢屢以少勝多,以幾萬破幾十萬,絕不是個人勇武可以解釋的。

至於一般人甚至包括韓信給他的謀略他都不聽,大概很多是因為對他來說很多別人需要小心翼翼去謀劃的事直接踏平就可以了吧。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史記 項羽本紀

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厲害的武將是誰,答曰武廟十哲,武廟十哲裡面除了已經成為神仙的姜子牙之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留侯張良,第四位的是兵仙韓信,而韓信排名低肯定受他最後不好的下場影響,否則與張良並列第二,甚至高於張良也是可能的。

而劉邦方面除了韓信、張良還有陳平蕭何這些不世出的最傑出的人物。更有與韓信並稱漢初三大名將的英布、彭越襄助。

即便如此,在韓信迂迴大半個中國,把所有可能成為項羽的助力的諸侯全部打敗,並且將這些全部集中到劉邦手下之後,以韓信作為總指揮外加張良、陳平參謀,蕭何保證後勤,外加同為當世名將的英布、彭越配合,還是在兩方和談並達成協議之後劉邦背信棄義把項羽迫到絕地並且集中所有力量合圍才最終打敗項羽。

在垓下之戰之前,有著號稱武廟十哲排名第二的張良,外加幾乎不下於張良的陳平共同作為參謀的劉邦,在蕭何強有力的後勤支援下,在從韓信方面源源不斷搶奪補充兵源的人力資源支持下,在佔據敖倉這樣天下糧倉的有力條件下,在項羽後方不斷被英布和彭越騷擾連糧道都得不到保證的前提下,從未曾有過一次勝利!即便是劉邦趁著項羽遠征齊國,率領幾十萬軍隊把項羽的老巢都端了,還是被項羽親率三萬騎兵,千里回師,一戰擊潰,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試問,三國時期有人能比得上劉邦的知人善任加厚顏無恥嗎,有人能比得上張良這樣被譽為千古謀聖的人物嗎?有人能比得上兵仙韓信這樣連兵百萬攻必取戰必勝的人物嗎?有比得上陳平這樣運籌帷幄連任三朝宰相的人物嗎,有比得上蕭何這樣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的人物嗎?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記 高祖本紀

即便諸葛亮在治國方面與蕭何略微相近,劉備頗類乃祖知人善任,那麼試問曹孫劉哪個集團能集齊 劉邦+張良+韓信+陳平+蕭何+英布+彭越這樣的配置呢?

沒有!即便是三國演義這樣誇張到極點的小說中也沒有,當時所有的諸侯只能被項羽踩在腳下蹂躪,連用自己的性命阻擋項羽前進都做不到。

項羽為什麼到了三國就要當皇帝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到為什麼項羽在秦朝的時候甘願當一個霸王,因為項羽是一個老貴族,在他的觀念裡,天下就應該是分封制的,每個地方有一個諸侯統治,諸侯裡面最強大的就可以稱霸,注意霸可不是項羽創造出來的,“霸者伯也,為諸侯之長。”伯就是老大的意思,所以有“春秋五霸”之說,而他們有的時候也被成為“春秋五伯。”

因為他要貫徹的就是這樣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制度,所以他踏平了天下,但是仍然要分封,仍然要只作為一個諸侯之長。

而到了漢末,天下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已經持續了近400年,那時候項羽的觀念必然是天下一統的,他掃平天下之後要貫徹的一定是一個統一的帝國,所以他就不會再做霸王,而只會做皇帝。

秦末導致項羽失敗的關鍵反而會成為他在三國成功的關鍵。

至於他當了皇帝之後會怎麼樣,可能受限於性格,也不一定有一個長久的結果,但那就不是現在要討論的問題了。

以上是作者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關注我,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