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麥子快熟了,還記得農村收麥子的時候吃什麼飯嗎?

農村裡的逍遙


小時候收麥子都是靠人工來收割,一個人一把鐮刀,一天也就割一畝地左右。因為在農村有句俗話說“麥子沒進家,就不是自己家的,是老天爺的”。所以大家都是在早上多做一點飯帶到地裡,累了或者餓了就歇一歇,吃點飯補充一下體力。收完麥子還要拉到場院裡等著脫粒,很麻煩。而現在收麥子就像玩似的,聯合收割機又快又方便,基本上有個四五畝地個把小時就收完了,有的收割機為了拉主顧還有三輪車管往家裡送。你只要安排好把麥子放在哪裡就行了。現在農村的條件也不比以前了,割麥子的當天都會買點肉或者雞呀排骨的改善伙食,再喝點小酒。一是有時間,再者也是為了慶祝賣子的豐收吧。


農村的退伍兵


我們那邊人均耕地少,我家四畝多地,記得小時候收麥子的時候,也正是暑假的時候,我還清楚地記得大人們每天早晨4點多起來就去地裡割麥子(夏天4點多天已經亮了),條件好一些的都是用收割機(不是聯合收割機,只是把麥子割倒那種)。

幹到7點多鐘回家吃飯,那時候人們都會在大街上買一些“面泡子”(我們那的特產,其實和油條類似,只不過是圓的),再回家熬些粥,或者婦女先回家做飯,做好飯送到地裡,這就是早飯了。

菏澤特產:面泡子(下圖)


中午飯對於農忙的人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們一般中午是從地裡摘上幾個黃瓜拌個涼菜,再炒倆熱菜,買個燒雞(這個也是我們那的特產噢),主食當然是大饅頭了,有時會喝點“涼麵條”。

我們那的飲食風俗以麵食為主,我小時候倒是經常喝大米粥,卻從沒吃過幹米飯。。。


物以稀飯為貴


麥忙時節,吃飯比較簡單。記得以前麥忙時節,家裡都是做些簡單的菜,吃完就趕緊下地幹活,俗稱搶麥。也就是收麥的時間要快,這個時節天氣不穩定,不定什麼時候就有有雨,下了雨,麥子就遭殃了。

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家收麥的情景,那會兒都是吃兩頓飯的,晚上如果餓的話就吃點饅頭,喝點水就解決了,現在想想以前和現在真不能比。

收麥的時候,家裡人早上不到5點就下地了,帶好鐮頭和草繩,一刀一刀的割麥,然後再用草繩捆起來。如果餓的話有帶的乾糧和水,簡單吃些充飢。到8點左右的時候媽媽就會回家做飯,這個時節最好做的菜就是蒜薹和洋蔥了炒雞蛋快。有時會買些豆腐,用香椿涼拌。到9點就回家吃飯了,吃完飯簡單休息一會就開始下地了,接著割麥。那時候我家種西瓜,到割麥的時候西瓜剛好到採摘期,那時西瓜才兩毛錢一斤,一個西瓜也就2-3塊錢,在這個時候,有很多小瓜是多餘的,都會摘下來扔掉,我們家是將小瓜撿回家,差成絲,用醋清炒,酸酸的跟西葫差不多。味道很好,可以嘗試一下。




牛牛美食燴


在我家鄉收割麥子就如虎口奪食一樣,早上天末明就起床,天還麻麻亮,就已經在地裡放倒一片麥子了。只要一踏上八里塬就是一天,一天二噸飯都是讓家人送飯到地頭,不到黃昏以後是不會下八里塬的。

早上八九點就會逐漸的出現送飯隊伍,一般都是家庭主婦或三四年級學生,還會時不時的老人送飯。基本上都是送的紅豆稀飯,發麵鍋塊,或蒸饃,另外就是小菜涼拌黃瓜,鹹菜。中午飯一般到下午2一3點,條件好的家戶一般是涼皮,綠豆湯,條件差的都是涼麵。即解渴又壓飢,還在我們家鄉收割麥子時,一般情況下,農戶們每家每戶提前都會做些米酒,或做些甜澇糟,以備夏收時喝飲,即解渴又解困乏,這是打好"三夏"收割硬仗的必備佳飲。

所以,在我們家鄉原來都是以人工收割為主,搶收,搶種,搶碾打這是農業行的"三夏",也是農民們辛辛苦苦一年,對豐收的期盼,與天鬥,與地鬥,與自然災害斗的關鍵時刻,經過一個緊張的"三夏",可以讓農民們基本身上脫一層子皮。而現在農業現代化的實現,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機械一響麥粒歸倉,再也不受 那風颳日曬的炎熱煩燥了。





上善若水231729154


以前沒有收割機的時候,收麥子就像是“虎口奪食”一樣,早上不到5點就起床,胡亂的吃些饅頭,喝點稀粥就上地裡幹活了,等幹了五個多小時後差不多就12點了,這時候提前差不多半個鐘頭回家做飯的人就會把飯菜帶過來,趁個樹蔭涼處吃中午飯了。





面魚子、涼麵、涼粉

一般都是比較清淡的涼麵、素菜、面魚子、涼粉等,用蒜汁、老醋調一下就吃了。帶過來的涼水都是從地下壓水井裡現壓出來的,清涼涼甜絲絲的,現在已經再也喝不到了。用蒜汁、老醋、小磨油、少加點鹽巴,特別解暑解渴,有的體質差點,就熬點綠豆湯冷涼了喝,大約歇息個把小時就得繼續割麥子了!大家都會分工的,有割麥子的,有用架子車、手扶拖拉機、太平車往場院裡運的。


鐮刀割麥子

鐮刀割麥子



麥子運輸

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人偷奸耍滑,都擰成一股繩趕快將麥子收回去!如果天氣好,近一週內沒有雨的情況下,麥子拉回場院裡就不上垛了,攤在場院裡曬晾。如果場地不夠大,又有雨會下的情況下,就得把它沿場院周邊垛起來。一般情況下,有七八口人家的家庭,每天收麥子可以收5母地左右,先挑早熟的收,爺門們運輸和打垛,翻曬、打場。一般情況下七八口人家差不多隻有不到20母地,一週的時間就收割完畢了,剩下就是翻曬打場了,整個麥收也就是20天時間。



堆垛、晾曬、打場

在這期間一般情況是都吃兩頓飯,早飯早,晚飯晚,中間都是水和瓜果之類的,特別是西瓜、西紅柿、黃瓜、黑麵瓜等等,都在離場院不遠的菜園子里長著,隨手就摘來吃了。


瓜果蔬菜園

想想那個年代好辛苦但親情格外的好!特別是親戚鄰居還要互幫互助,我們家孩子多,人口多,吃飯的多幹活的少,少不了鄰居們給幫忙!我們孩子們都是做後勤工作,做飯、送水、撿麥穗等等。


糧食晾曬、秸稈堆垛

現在農村割麥收莊稼,都是聯合收割機,不到兩天時間麥粒就到場院裡晾曬了,一週內都交到收購站、麵粉廠存起來了,什麼時候吃麵,什麼時候去麵粉廠領,家裡不再存糧食了。


這邊風景毒好


收麥子的時候時間非常緊,所以吃飯也是非常簡單和隨便的,吃什麼都無所謂,有什麼就吃什麼,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可以了。我小的時候,麥收時主要是吃煎餅和鹹菜,偶爾炒點青菜。

我小的時候,我們家裡有四口人,有四畝地的麥子,當時我剛剛上小學一年級,弟弟只有三歲 。俺爹俺娘要起早貪黑的搶收麥子,我就承擔起了做飯和照顧弟弟的任務。在剛剛改革開放的80年代,農村還是非常的貧窮落後的,所以說不可能有錢去市場上去購買雞鴨魚肉,都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後,或者自己自留地的小菜園裡種一些家常的蔬菜,比如說菠菜,油菜,小白菜,吊瓜等等。而且那個時候在農村是沒有花生油的,炒菜用的油都是豬油。每天早上醒來,俺爹俺娘已經去收麥子了,我的第一件任務就是燒開水,把家裡所有的暖瓶都裝滿以後,再去給弟弟穿衣服,陪著弟弟一起玩兒。

炒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炒吊瓜。那個時候年齡太小了,所以根本就不會切吊瓜,只是用刀胡亂的剁一剁,然後把炒鍋刷乾淨,加上一點點豬油,就把剁好的吊瓜倒進去,胡亂的翻幾下,就加上水蓋上蓋。不知道你們有有沒有吃過炒熟的吊瓜,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時候的感覺,炒熟的吊瓜,真的有一種雞肉的味道。

吃的主食,在我們沂蒙山區當然是煎餅了。那開始麥收之前俺娘就已經準備好了大量的煎餅。所以每頓飯都是吃煎餅。早飯是開水泡煎餅就鹹菜,中午是炒吊瓜,晚上如果爸爸媽媽回來的早就再炒一點青菜,當然還是吃煎餅。

這就是我小時候對麥收時候的吃飯的所有記憶:煎餅和鹹菜!那個時候雖然吃的比較差,但是真的感覺吃什麼都是香的。現在生活好了,吃的東西也多了,好了,但是吃什麼都不香了,不知道是為什麼?

我是 一個生活在縣城的農村孩子每天分享農民朋友的酸甜苦辣,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大相日記


記得,怎麼能忘記呢?我可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娃,從小吃著小麥麵粉長大,從小就知道麥子啥時候種,啥時候收,怎麼收。那會兒收麥子時,家裡人的飯是我做的,所以影響深刻。麥子熟了收麥子是莊稼人最重要的事情。一年的辛苦付出,到了豐收的季節,心裡既踏實又焦急。因為怕天公不作美,會下雨。所以,只要麥子熟了,大家都是搶收,和老天搶糧食。

所以收麥子的季節,每天早上四點多全家人就得起床,爸媽磨鐮刀準備割麥子。姐姐也去了地裡割麥子。我就和弟弟留在家裡,我負責給他們做飯,弟弟打掃屋子的衛生。早上我會烙上幾坨油千兒,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千層油餅。把老酵面直接拿熱水泡開加點兒小蘇打和成麵糰,醒發半小時,就成發麵了。烙的餅又蓬鬆又暄軟。烙餅的間隙再燒幾個荷包蛋。拌個苦苦菜或是小蔥拌水蘿蔔,菜都是我家後院種的,我家後院有兩畝大的菜地,開春時爸媽就會種上各種蔬菜種子,西紅柿,黃瓜,辣椒,茄子,角瓜,南瓜等,各種吃火鍋的綠葉菜,應有盡有。又新鮮又健康。七點半左右我會把早飯做好,和弟弟一起把早飯送到地裡。等割麥子的人吃完,我和弟弟收拾回來。如果中午麥子割不完,我就回家準備午飯,中午還得送到地裡。直到麥子割完。

午飯我們哪裡人都會吃麵,吃了面胃裡才舒坦。割麥天天氣熱,大多吃的是涼麵。回家後我趕緊洗碗,收拾廚房,緊接著和麵。面和好了叫醒著,我就準備摘菜揀菜洗菜。涼麵的配菜很簡單,就炒點兒園子裡的旱韭菜就行了。從我記事起,我家我們村子裡的家家戶戶吃涼麵的配菜就只有韭菜。而且我們也都吃習慣了。感覺涼麵就只有放點兒韭菜才好吃。再炒個下飯菜,一般是茄子炒辣椒,爸爸最愛吃這道菜。食材也簡單,圓茄子一個,稍微帶點兒辣味兒的青椒兩三個,西紅柿一個。加西紅柿是為了炒出來的茄子顏色白淨,不黑。你如果炒茄子不加西紅柿,茄子炒出來是黑色的。我把吃涼麵的韭菜炒好,還炒了一大盤子的茄子炒辣椒。接下來就是做涼麵了,麵條是我用家裡的小型壓面機壓的麵條。麵條吃起來爽滑勁道,柔軟有嚼勁兒,最適合做涼麵了。做好的韭菜葉面條,鍋裡水沸後下入麵條,開鍋後點一次冷水,再煮開就可撈出,盛在大掌盤裡,淋上生的胡麻油,加少許鹽,用筷子翻拌均勻,自然涼涼。剛出鍋的熱麵條淋上生的胡麻油才能激發出面和油的香味兒。這也是我家鄉涼麵的一大特色。大概需要四十分鐘,面就能涼透。我就收拾著裝好,要給割麥子的人送飯去了。中午飯除了涼麵和炒的下飯菜以外,還得拿茶葉,杯子,再提上一個暖水瓶。弟弟提著面,剩下的所有東西由我提著。到地裡,爸媽他們吃飯,我和弟弟就給他們泡茶,等他們飯吃好了,茶葉也泡好了。一碗涼麵加一杯熱茶,就是我家鄉人們收麥子時候的標配。





凡凡廚房


提到過去農村割麥子,真是記憶深刻。一晃20年過去了,近些年都是收割機幫忙,從收割到脫粒一氣呵成,再也看不到90年代手拿鐮刀頂著烈日麥地裡弓著腰割麥子的場面和激情。

我是一名80後,家鄉在蘇魯豫皖交界處的一個典型的北方農村。90年代我七八歲,那時候到了收麥子的季節,那場景比現在過年都熱鬧。最開心的還是孩子們,因為學校都放假了,讓學生回家幫忙收麥子,當然老師也有麥子要收。最重要的是收麥子的時候能改善伙食,親戚都來幫忙割麥,家裡肯定要多加兩個菜。天朧明大人們待著草帽拿著鐮刀去田裡了,等我們這些孩子從床上醒來,奶奶已經在做飯了,然後奶奶會交給我們兩個任務,一是讓我們提著半桶涼開水拿著水瓢去田裡給大人們送水。二是撿地裡散落的麥子,大人割好的麥子會一捆一捆的放一起,難免地裡會散落一些,我們就撿那些散落的。過不多大會奶奶做好了飯提著提籃來送飯,這是早飯比較簡單,也就饅頭鹹菜。吃了早飯太陽已經毒了,大人們繼續割麥,我們這些孩子都跑到田頭路邊的樹蔭裡去玩了。到了中午大人們也割了很多麥子了,開始往家運,運麥子用的是板車我們這叫架車子孩子們就跟著車子撿路上掉下的麥子。到家後

中午的伙食就好很多了,殺個雞,割點肉,老地鍋裡做的紅燒小雞,肉絲炒土豆絲,青椒雞蛋在拍個黃瓜,涼拌個變蛋,午飯就做好了。當然還有放在涼水裡冰很久的聖泉啤酒。大人坐著孩子們站著圍成一圈,有說有笑。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候的飯菜是真香啊,長大後再也吃不到那時候的味道了。那個年代的女人一輩子圍著鍋臺,做了一輩子家常便飯,用油鹽醬醋和簡單的食材做出了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味道!一晃二十年過去了,農村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記憶裡的味道永遠沒有忘,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吧! 割麥子更是那個年代的一個符號!




神農養生記


今天的農民生活比起七十年代好的太多了,如今不要說收麥子幹活了,就是平常吃的飯也比那個時候好的多了。

我記得七七年的麥收季節,我還在初中讀書,麥假裡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在場裡打麥,對於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那活真叫累,又是搬麥捆又是拉麥秸,第一次出工是夜裡十二點,一直幹到早上八點,到了換班時真是又累又困又餓。回到家裡去吃飯了卻是玉米麵窩窩和玉米麵糊,連個鹹菜都沒有,我真是兩眼淚汪汪的吃了一頓飯,我還在想,我們是在收穫小麥,我們是生產小麥的人,怎麼幹這麼辛苦的活連個白饃都吃不上啊。

事情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農民已不再為吃不上白麵饅頭髮愁了,犧牲農業保工業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國家在不斷的調整農業政策,加大惠農力度,農民要吃好穿好住好的願望在一步步的實現。今年的小麥馬上就要收割了,再也不用手拿鐮刀辛苦的割麥了,也不用沒明沒夜的用打麥機打麥了,收麥不再是累的要命的工作,而農民吃的也不再是玉米糊加玉米麵窩頭了,總之,我們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忙碌快樂農家人


這個命題,是個久違的回憶!一時半會還真得回憶回憶。做為70後,生於農村對於收小麥記憶猶新,但要問收麥時吃什麼飯時,我真要想想,讓時光倒流到1990年前後……

記得那時父母,爺爺,奶奶都非常辛苦,收麥前於農歷4.8日購置夏收的鐵叉,掃帚,木鍁鐮刀,架自車等農具。最貴的是架自車,請木匠爺爺在家裡製作,還要管飯呢。因為物資緊缺,架自車輪很難買到,需要尋找關係才能買到。然後於5月芒種前後開始割麥,白天拼命割,晚上兩人一輛車,男的前面拉,女的,娃娃們後面推。大人前面割麥,我們小孩三五成群提著竹籃後面拾麥,把拾的麥紮成小把,然後等大人來拉。至於吃什麼飯?早上是饅頭,鹹羅卜,或鹹蒜薹,辣子水水,喝麵糊塗;中午是褲帶面,記得爺爺,爸爸端的是粗布大老碗,一次吃幹拌油波三碗左右,我印象裡父親飯量很大,每次中午飯都要大蒜。我則用中號粗布碗吃二碗乾麵。飯後都喝一碗麵湯,大人們說:原湯化原物。晚飯一般都是用新小麥煮的麥仁湯,饃饃就鹹菜,生活非然很苦,但回憶起來,當時三餐的那個香啊,簡直無與輪比!時過竟遷,夏忙的回憶,我又想起了天堂的爺爺奶奶,還有我親愛的父親,他們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現眼前。他們的勤勞,節儉,善良,剛直一直影響著子孫們。這便是家風,我依然相信,爺爺奶奶,父親一定在另一個世界關注著他們的子孫,護佑著子孫們健康成長,庇護著家族興旺!祝天堂的親人們一切安好,幸福健康!願天堂沒有痛苦,沒有病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