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道德經》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定慧堂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提的非常非常好。可是就目前來看我估計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不太多啊。為什麼呢?因為目前有知識得人太多,而有智慧的人太少了。知識不代表人有智慧,智慧和知識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層次境界的分別而已。我分為三個層次來論述一下這個問題吧。當然了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與理解而已。第一個層次就是《易經》是宇宙萬物運行規律法則的系統理論。通過現象看本質的一種含有高深智慧的自然科學。第二個層次就是《道德經》是把《易經》裡的兩儀(陰陽)即兩儀的“陽”儀現象通過文字形式體現出來的一種思想文化理論而已。也就是我們更加直觀的通過文字理論來學習《易經》而已。第三個層次就是《道德經》最後的功能更加龐大就是通過文字語言理論把宇宙萬物的總體母親闡明瞭那就是一個字《道》而已。用一句話總結出來就是《道生萬物》。而“道”的具體體現在人類身上的功能就是一個字“德”而已。從而讓我們知道了《經》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法則,而《德》是可以陰陽變化的一種功能體現而已。也可以是《上德》與《中德》和《下德》三種作為而已。


生命力提升


易經通篇有多少個字?道德經有多少個字?易經有六十四卦,道德經沒有。最淺易的區別是,學了易經你就能給人算命賺錢,有能發家致富。道德經學了什麼也不會,只能講些人人煩的道理,別人還以為你是個瘋子。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個人認為,如果說《易經》是總章,《道德經》就是細則;《易經》是公式,《道德經》就是公式的演變之一;《易經》是神,《道德經》是形……《道德經》是《易經》哲學思想的解釋和闡述。


由《易經》發展、啟蒙、衍生的學文、學科眾多,從天文地理,到醫學倫理,可以說,整個中國歷史,自古至今,都在延承著《易經》的哲學思想。《易經》的哲思並不是道家獨享,當然也並非是江湖術士的閉門絕技。

很多人認為《易經》是騙人的東西,其實,這種說法也不全是錯,確實有投機者用《易經》招搖撞騙。但這不能說《易經》是騙人的,任何一種學問和技術,其本身並沒有對錯善惡,給它這種定性的是人,這就如同一輛汽車,可以給生活帶來便捷,同時也會帶來傷害,甚至死亡,我們不能說這是汽車的錯。

《易經》本身有易理和術數之分。現在大部分人只知術數,卻不通易理。術數是什麼?簡單說術數就是占卜,看運勢,佔吉凶……

道學尚淺,淺嘗輒止,不能體會更高境界,借讀過的幾個字,佔過得幾個卦說一下感想。術數本身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神秘,甚至可以說很簡單。占卜也是用於日常來的,誰好了壞了,誰賺了賠了,誰又分了和了,有些人不用占卜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為什麼?因為萬事總有一些症狀和規律,善於思考生活的人,或者是年齡大的人,都會修煉出這種本領。《易經》的占卜就是如此,透過現象看本質。

其實,術數占卜,最終用到的就是易理,刨去千變萬化的表象,在本質上往往是一樣的。占卜是認識人生的一種方式,卻不是唯一方式。易理,是《易經》總結出來的世間的規律法則,是術數的依據,但易理並不僅僅屬於術數,不僅僅用於占卜。

術數,易理,這兩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為參照,互相證明解釋的。現在人急功近利者多,很少能靜心研究易理,卻總投機於術數占卜,總覺得後者可以更快的給出答案和啟發。其實不然,因為沒有正確邏輯支撐的占卜,很可能給出的結果是錯的。

簡單說術數占卜騙人,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占卜,也更不瞭解《易經》,這世界很多東西都不是以“對錯”作為標準的。


再看《道德經》,在許地山先生的《道教史》中,很詳細客觀的介紹了這本五千萬經書。許先生說,這本書是一本“合集”,其中混雜了諸家之言,所以,這並非是道家,更不是老子的著書。但是,這並不妨礙《道德經》的經典,正如之前所言,世間大道總是相似,經書彙集各家經典,足見其概括性。

我們總會隱隱覺得《易經》和《道德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太容易把這個問題想複雜了。《易經》作為百經之首,其後自然有諸多追隨者和發展著,就像我贊同某個觀點,定然也會從各方面來引證證明它的正確性,《道德經》就是這種“引證”。這即使兩本經書的區別,也是二者的聯繫。

至此。


古代哲學思考


易經是方法論,道德經是世界觀。道德經說明了宇宙萬物是天道經過相對性變化而產生,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沒有長就沒有短,沒有惡就沒有善,一層層的相對性是萬物的本質,天道是弦萬物是音。

易經是解釋如何利用天道,這是華夏神傳和西方蠻夷的本質區別。我們是懂得天道並且利用天道,而西方只能跪拜服從天道。就好像我們的神都是人,西方的神是和人分開的。

六十四個卦是六十四種情景的應對方案,每個方案六個手段,共384種,再經過錯卦宗卦復卦雜卦,無窮無盡的變化足以應對生活中的種種。

懂易經的人經天緯地逆天改命呼風喚雨,神一般的存在。好在得道的人少啊,但是都可以造一代帝王霸業。劉邦有張良,劉備有諸葛亮,朱元璋有劉伯溫,武則天有袁天罡。看看帝王背後站著誰,就清楚了


大同莊園


  《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一本通過揭示變化規律,指導世人趨吉避凶的書),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易經》典籍之內容。是中華文化之源、哲學之根。不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於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經》的規律就已經包涵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中的三個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華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來源請求],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區別是:《易經》裡多是唯心的東西,《道德經》多是唯實的東西,這也是它們最大的區別。


一根貓毛毛


易經是道理之經,道德經是道理及德名的釋義及修道之經,也就是說道德經以易經為宗,詮釋了道的本質及在萬物的體現。

在道德經經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在易經以太極為基礎上,再加上無極的觀念,演繹的萬物起源,這就是兩者最基本的不同點。我們用數學次方就能理解兩經相同的理論:


無極為零,零就是道;

一是二的零次方,就是太極,一就是太極,萬物起源於無,所以道德經説道生一。

二是二的一次方,就是兩儀:陰儀與陽儀,從太極所生,也就是道德經説的一生二,而易經説太極生兩儀是相同的意思。

三就是二的二次方,就是四象:太陽、少陰、少陽、太陰,從兩儀所生,也就是道德經説的二生三,而易經説的兩儀生四象是相同的意思。


萬物就是二的三次方,就是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從三所生,有了八卦就有萬物,也就是道德經説的三生萬物,而易經同樣也説八卦生萬物。


此外,道德經全文盡是綜卦的思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企而不立,跨者不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綜卦就是一體兩面的思考模式。

道德經中還有許多卦的顯象,如:損與益卦:“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無為就是渙卦;

上善若水就是坎卦,喻君子以常德行,而老子以七善解釋常德之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長。”講的就是謙卦………。


讀道德經先研究易經,可以獲得更多對老子思想以及高層次道理的理解。兩部經典是人類智慧的寶庫,願以此篇章與有緣人。


玄牝中道


《易經》和《道德經》兩者都包含辯證法哲學思想,有人說,《道德經》是《易經》的最高解釋。但是兩者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最主要區別有兩點∶

一是所講內容不同。《易經》講的是變化以及變化的規律。易經有三大特點,“簡易、變易、不易”,從這三大特點也可以看出,易經講的就是變化。《道德經》講的是道以及道運行的規律。說白了,《易經》是“易”字,《道德經》講的是一個“道”字。

二是使用方法不同。《易經》是工具書,像字典詞典,主要是用來查的。《道德經》是方略書,主要是用來學習領悟的。


有得觀史


《易經》和《道德經》是一種中華文化的傳承。很多人把《易經》僅僅當成一種看風水、算命的書,可能是心中的天有點小了。

<strong><strong>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天人關係”,


<strong>

中國人始終貫穿著“無中生有,一分為二,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

文字的產生與演進過程中,《天人關係》也是一脈相承。

文字的產生過程就是中華文化的產生過程。



《伏羲八卦》 先天八卦

從自然先天而生,從自然先天生“文”,生“文字”,從自然先天“無中生有”。

完成中國文化——“無中生有”思維認知,開始中國文化——“一分為二”思維認知。



《周文王易》: 後天八卦

從伏羲“先天八卦”而生,易變“後天八卦”,演成易經64卦,核心字:易。

講日月天地與人(萬物)生長普通‘變易關係,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在【無中生有,一分為二】思維認知基礎上,系統演成8次一分為二(64卦)定性定量認知,開啟中國文化思維不斷定性定量深入認知過程。由此,《易經》成為中國文化萬經之首。



《老子道》 道德


老人從易經“道”出說“道”講“德”,


道——從天地自然本生而成,(白話講即自然規律)

德——人心認知自然萬物而得,(白話講即人認識自然)


以後天心 “德”而循先天自然“道”。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最能體現“天人合一”,從自然(天、地)中來,到自然(天、地)中去!


按照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容易理解中國傳統經典中“認識世界、記錄世界”思維方式。可以非常形象理解《周易》、《道德》、《儒》、《佛》、《黃帝內經》等形成“天人合一”完整文化體系。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海外漢語老師、一名幼兒漢字啟蒙師!

想了解詳情,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99

瞭解識字教程《人字學習法》,私信留言:“


漢字谷主


我讀周易

周易之難難在須明潦一卦一爻之是何像徵
`意義,否則僅孤立地去解讀每一卦爻辭是沒有意義的。周易又稱像數義理之學,有其像才有其數、其理。六+四卦中有的卦爻辭的傢較好理解,tU如乾卦,其像為天為父為龍等,因此彖辭就係有元亨利貞,爻辭初九,因陽爻在最下位,故糸辭為潛龍勿用,但還有很多卦和爻辭之像弄不清楚有的卦像可解,tU如同人卦,是天火同人,火炎上,天亦向上行,古父二者屬性相同兩者結合故有同人之意,但還有許多卦爻辭實難解其像和辭,今之講易者多,然多為酒靴搗癢,明白的,或較易明白的大講特講,不易明白或很不明的不講,大多隻照自己的理解子爪立地講繫辭,沒有,或我還沒有見到能從卦爻像上理解作者設卦糸辭的本義,然後作者要從卦、爻像中格出什麼理,這才是最重的。希望編者紐織一些探求像數義理的高質量的文章。一

草帽山人


一句話:《易經》做事;《道德經》做人。

不是有人說了:“《易經》六十四卦代表了六十四種處事方式方法”嗎。這是對的。遠古時代奴隸主每次決定做某一件事時,都會讓身邊的管理人員(巫者)提供參考意見的。這時身邊這些管理人員就會根據自己的見解發表他們自己的意見。可能出於不怎麼被接受的緣故吧,久而久之,這些管理人員就想到了一種能夠儘量被接受的方式,利用人們心中存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是來源於“神”的授予。初期還可以,可久了以後,又冒出新的問題。於是這些管理人員利用自己日常的觀察與思考,綜合提出了:“河圖”進行簡單的解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根據河圖中的不足,又修改提出“洛書”,慢慢地他們不斷修改,提出“陰陽八卦”,再就是補充成了《易經》。這是最初的經書,名叫《連山》。這套理論是依據自然現象總結提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進入了母系社會,根據需要這些管理人員又把它修改成了以女性為主的經書,被稱之為《歸藏》。進入父系社會後,人們又發現它的不足。於是,在周文王,周武王與周公旦的共同努力下,《歸藏》又被修改成今天的易經的版本。由於難讀,難理解。到春秋末期,孔子(也有人說是儒學後人)依據自己深入研讀後進行簡單的註解,這些註解材料被編入了經書內,一起被稱之為《周易》。這就是傳說中的“三易”,當代僅存完整的《周易》一種。近來又有傳說,據考古活動,不久前《歸藏》的殘本已經得以出土了。由此可見,《易經》是管理人員利用人們心中的存疑被稱之為“神”的崇拜象徵,來進行較為合理地幫助處理奴隸主日常事務的 ,是神文化活動的結果。它是用一套嚴密的占卜方法取得某一卦後,進行一整套的解釋方法,論述所要進行事項的可行性。也可以這樣說,六十四卦就是向人們提供六十四個機遇。做事是否成功就取決於機遇的選擇,占卜也在以後逐步發展成解決存疑之事的最佳辦法了。可見,神文化的誕生在東西方文化史上是一樣的,只是具體操作各有不同,加上西方並沒能如我們民族一樣跳出“神”的思考範圍,以至於到今天他們還在用各種教會讓民眾進行崇拜而已,佛教也是此理。正因為如此,雖然他們提出了“哲學”一詞,但他們的辯證思維產生卻是落後於我們。

我在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閱讀《道德經》以來,就始終認為此經書應該是作者用來勸解高層統治者修身養性的。據傳本書的作者——老子這個老人家,出身於奴隸主高層管理人員中的圖書管理員(是一個職位很低的公務員)。這個職務還是一個日常的管理層的秘書,但這個職位可以讓他參與管理層的各種日常活動。這就給他提供各種機會進行閱讀前朝高級官員的及聽取當時所討論的處理大事時的各種討論意見,從中得出自己的想法。老子根據春秋末期的周王朝的奢侈生活造成了社會出現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結果,加上自己無法在管理層裡發表自己的見解,心痛之餘憤然辭職。《道德經》就是這樣的條件下得出的一部鉅著,最初流傳於民間(因為它是老子辭職西去的半途中受崇拜者懇求下所著的)。由於老子以“道”來取代前人心中存疑的“神”,試圖以這樣的具體形象解除存疑。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由於“道”也一樣解釋不清楚,這才引發了數千年的“道”的爭論。縱觀《道德經》一書的論述結果來看,老子意圖勸解統治者(即書中一再提出的聖人)以“道”為模板,加強自己的修身養性,以控制他們內心的私慾,避免過度膨脹的個人慾望,造成民眾生產,生活等生存條件受到不應有的干擾或破壞。同時在民眾中樹立一種典範,讓所有人過上一種簡樸的生活,讓生產得以永久地,順利地開展下去。民富國強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族群興旺發達,長盛久安的硬道理。從今天來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或一種新的技術推廣,典範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總之,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習《易經》與《道德經》的過程中,獲得觀察自然,觀察人生及懂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做法。同樣,老子的思維方式,理論與做法,並不像孔子的儒學“此一時彼一時”那樣,可以長時間作為人類社會管理者學習,應用的,應該沒有過時與錯位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