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我們有樓、有車也有點錢了,卻感覺沒有以前那種樂趣了呢?

手機用戶5871766688


精神空虛了,物質方面富裕了,精神扯了後腿。一直在匆匆的追求物質上的提升,以前那種極少物質就能滿足需求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風之谷主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使我勾起了兒時的回憶,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是美滋滋的。

提起往事,猶如眼前一般。作為70後的我,深有體會,記憶猶新。某個夏天的晚上,村裡漏天大道上,在播放電影。瞧!人山人海,做滿了人,真熱鬧呀!早上醒來,小夥伴們三五成群,東叫西叫的集合,一起去鄰村上學。過年時,添件新衣服,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裡串親戚,那個真的叫高興呀!

我想說,那個年代的人兄弟姐妹多,吃不好,睡不香。雖說窮點,但也很快樂。親人之間互相尊重,互敬互愛。朋友之間彼此坦誠,互幫互助,繼承了老一輩人的優良傳統。

我敢說,現在的人根本做不到這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心也發生了變化。雖然有車、有樓、有點存款,但是人的心術不正。親戚之間感情變淡了,沒有了以往的熱情,甚至長時間的互相不走動。朋友之間缺乏真誠,互相猜疑,久而久之,來往自然而然就少了。因此,以前那種樂趣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難道不是嗎?


誠信的守護者


以前由於大環境所致。家家戶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我們唾手可得的東西,在那個年代來說幾乎都是奢望。記得小時候聽姥姥說過,她們那個年代,能吃個飽飯都算是燒高香了。而我當時問她都吃些什麼東西的時候。她竟回答的是野菜、玉米瓤、白菜幫、高粱餅子之類的。而且有時候高粱餅子都吃不上,要吃糠!是的,我又問了好幾遍,是真的吃糠。當時我就大吃一驚,原來姥姥口中的飽飯都是些在我們看來並不是人吃的雜物。真是不敢相信!正因為如此,她們那個年代的人特別的淳樸、善良。因為過得苦,所以她們很懂得知足,也很懂得感恩!那個時候,有什麼事情,街坊四鄰都是一起幫忙,一起解決。大家沒有爭名逐利、勾心鬥角,彼此不分你我,其樂融融!







我是Ty先生


可能八零後九零初的人都會這麼感覺,以前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取暖靠抖治安靠狗,但是那時候很快樂!現在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高樓大院洋房小車但是快樂沒了!

1.原來單純的快樂:

小時候我們爬樹掏鳥,下河摸魚,自己動手削陀螺,做彈弓,摔卡片,洋火皮,打彈珠,滾鐵環,耍溜爬,跳繩,丟沙包,大家都在一個水平線上沒有攀比!只有單純快樂!

2.現在的壓力:

如果現在還讓玩這些肯定就不快樂了!現在八零九零的已經為人父母,每天需要考慮著房貸車貸,學費,子女教育,工資薪酬,家庭開銷,人際往來,勾心鬥角。這些成人必須面對的!同時快樂的方式不同了。

3.成人的快樂:

成人的快樂有:子女考得好成績,工作升職加薪,買的心怡的房子,車子等。並不是我們不快樂,而是我們追求的東西高了。小時候沒錢,渴望父母給錢買個玩具車,現在沒錢但是渴望買個喜歡的小轎車。小時候沒錢想買袋零食就很高興,現在需要去吃頓大餐才能高興。東西沒變只是追求更高了。

如果你的目標是還完房貸車貸,當你達成了就回高興。一直為孩子成績發愁,孩子成績進步也會高興!就像你小時候想要買件喜歡新衣裳自己沒錢,當父母買給你就會非常高興!

不快樂只是因為自己期望值太高沒有完成,因為有了攀比虛榮心沒得到滿足所以不快樂!


上海註冊公司王傳剛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生活方式變了吧,雖然擁有了很多東西,但是精神上可能就空虛了

我家是農村的,以前在家時鄰里鄉親的走動特別頻繁,出門遇到鄰居都是大爺,大娘的叫著,我家和大嬸家就隔著一堵牆,媽媽有時候會把家裡做的好吃的菜從牆這邊傳給牆那邊的大嬸,兩人聊著做菜的經驗,一聊就是好一會,有時大嬸也會把自家棗樹接的棗子摘一盆給媽媽,總之透過這堵牆不知傳過多少東西,那時自家院子裡都有小菜園,蔬菜是不愁吃的,鄰里親戚們都會把自家吃不了的菜互相的送來送去,最重要的是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無論是在大樹下還是牆根旁,都可以聊的熱火朝天,那生活雖不是很富裕,但也是美滋滋的

反觀現在城裡生活,鄰里的關係就疏遠的多了,一點不誇張的說我就住在你對面,你都不知我是男是女,大家全都自覺的隔離互不相擾,明明都是鄰居,但卻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少了些人情的冷暖,經濟是富足了,心裡卻空虛了,樂趣自然也就少了


青青草原上的放牛妹


現在有樓有車,卻為啥沒有樂趣呢?那要自己找樂趣了,從這幾方面著手:

一、更好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很重要的,毋庸置疑。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離不開銀子。但是這收入來源,在短期內,是很難出現重大改變的。或者由於學習經歷的差異,或者由於運氣不佳之類的,總歸沒有那麼多人是平平坦坦過完一生。所以,生活習慣,以及心理調整就很重要了。

二、更好的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從大一點範圍來說,是思想的高度,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是極為追求奢侈生活,還是奉行平平淡淡才是真?從小一點的範圍來說呢,生活習慣只不過是每天吃了些什麼,喝了些什麼,穿了些什麼,而已。只不過,那口飯,是有機的還是無機的,是有殘留的還是沒有殘留的,是有包裝的還是沒有包裝的,是從遙遠的農場寄過來的還是在門口小店買的,如此而已。

三、更有效的心理調整

那麼既然食物有那麼多差別,水有那麼貴的水和那麼普通的水,衣服有上萬一件的也有幾塊錢一件的,難不成那些布料就特別好,特別貼身,特別柔順不靜電之類的嗎?自己買了幾個輕奢的包包之後發現,皮質彷彿不是他們的追求,LOGO才是,別人的目光才是那最重要的。

那麼好了,旁觀者清,自清者清,想清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道理很簡單了,想要簡單的生活,就大膽追求自己想要的,想吃好穿好,想吃貴穿貴,那就往這方面努力,只想穿得舒適一些的話,那麼大可放慢腳步,放過自己,簡單而過。


辛愷2016


這想法不止你一個,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有這感覺,說的不好聽就是心態問題不知足,

能寫這個貼子,我估計也是70年代或80年代人,以前那個年代人條件都不好,父母輩的在家種種地養養家畜,而且家家孩子都多,不講究物質條件,能解決溫飽問題就算是好的了,那時的人雖然苦點累點窮點但精神壓沒那麼大,因為普遍條件都不好,基本都在家務農,外出打工的比較少,沒什競爭,所以那時的人快樂些。

而現在是經濟社會了,一切向錢看了有錢了想買樓,看人家買車又想買車,又想讓孩子進好的學校,接受好的教育,人有前進的動力是好事,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上有老下有小,又想過得好只有辛苦的奮鬥了,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誘惑的經濟社會時不時也要息息!做人知足常樂!


輕武飛洋


首先我們要明白,金錢帶來的快樂,只是暫時的,為由精神上的快樂才是永恆的。

那怎麼樣的快樂才算是持久的快樂哪?我感覺我感覺有這麼幾個因素再決定著我們的快樂:

1,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大家不都有了房有了車,還可以隨時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為什麼我們的物質生活如此的豐富我們還是不快樂哪,其實我現在看看那些有房有車的人,他們的收入有多少,又有多少是要還按揭的,每月的工資去掉房子,車子,信用卡,生活費,子女撫養費等日常開銷,還剩多少。

2.人心浮躁,社會上不良風氣,以及不良媒體的推波助瀾,致使很多人失去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攀比不在注重內表,而是更多的在意物質的追求,還有就是不正確的理財觀念。比如,按揭,貸款,提前消費等等。

3.隨著不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了主體,致使很多人少了份腳踢實地務實精神。而對於一夜暴富,不勞而獲,這種不正確的新聞引導有隨處可見,再加上兩極分化的矛盾激化。

我們所有的快樂都是與我們的慾望有關,而我們的慾望又和所獲的物質成正比,物質又靠金錢獲得,這看起來像個死循環。其實說到底就是我們的收入不能支配我們的慾望,所以我們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情感聽與說


因為樓房讓人與人越處越陌生,我到現在住一幢樓裡的左鄰右舍叫不出幾個名來,大家都安然於點頭之交,誰也懶得去多瞭解誰'一....那平房,那院落,那東家竄西家的歡笑,.…..,找不回來了,也許就成歷史了,只能成為唯美的記憶了..一一.有時連個聚會都成了一種負擔,都有了害怕意外的恐懼了、一.是不是越活越累了?


羅南京


雖然我們生活水平相對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之所以沒有以前那麼快樂,我覺得是因為大家對物質消費水平和精神方面的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今天的我們隨便掃掃微信或網上一點都會有好吃好喝好用的送上門,可以說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正因經常吃或經常看見和使用,就會逐漸失去新鮮的味道。再者現在是網絡信息年代,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都可以輕鬆互曉,所以大家都會想體會更新鮮更有趣的生活內容,同時也會有攀比心,例如今天同學買了一輛寶馬,若自己只開個國產的車子,等哪一天同學聚會,就會覺得沒面子,所以鬱悶就來了😟。當然了,現在大多人雖然有車有房,但是都是貸款的,因此每月都要還房貸車貸,還要養家,壓力也很大。

以前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生活普遍是比較艱苦的,特別是在農村,有時一週能吃上一頓豬肉就覺得是好幸福的事,尤其是喜歡過節,這時候家裡肯定是開葷的,殺雞🐔宰鴨等,村裡人都是跑到河邊開雞鴨肚膛,那場面好熱鬧的。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人們的幸福點比較低,很容易獲得滿足。這就驗證一句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