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老有所依?

亦客0711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老有所依?

我認為,一靠兒女,二靠個人,三靠國家。

其實這個民生問題國家早已提上議事日程。現在每年繳納的社保基金就是以及一個很好的措施。

但是僅僅靠這一項措施遠遠不夠。首先是60歲以後每月領到的錢根本不夠生活所需,其次是沒有生活能力的時候誰來照顧。再有就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何解決。

好在我們中華民族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農村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所以老有所依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解決。

在農村,95%以上都是兩個孩子,獨生子女的很少,這也就不至於把贍養老人的負擔壓在一個人身上。

而作為兒女,應該努力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不光是在生活上照顧老人,在精神上也要時常給老人以安慰。儘量抽時間多陪伴老人。雖然兒女也都有自己的小家庭,也會有諸多生活壓力,但是老人在世的時間還有多少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不能等父母故去了才後悔沒有多陪伴他們一刻鐘。

有句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其實人到老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金錢,不是吃多好穿多好,而是兒女的陪伴,精神的慰藉。

靠個人的意思是,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等到老了沒有勞動能力了,就會失去經濟來源。所以要趁早繳納社會保險,根據條件儘量每年多交,到六十歲的時候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能領多少,就看以前繳納的多少了。

另外,農村老人還要提前樹立養老意識,趁著有能力掙錢的時候,為自己存一些養老金。這樣兒女的負擔就會相應減小一點。

將來,國家的養老制度會慢慢健全,養老機構的條件也會逐步完善,務農一輩子的老人會得到政府更多的補貼和照顧。





靜夜聽雨179500434


你好,我來發表一下我的關點。農村務農人員要想老有所依,還是要靠自已,要趁年青時去外面打工掙錢,學門技術也可以,我也是農村人,我是幹建築的,在工地上幹活,點工一天是三百一天,要是幹包活的話,一天基本是五六百塊。要是不想學技術,幹小工也是可以的,一天二百塊。不能在家混日子。

只有趁年輕多掙點錢,老了才有保障。還有一定要交社保,多交點,以後可以多拿點嗎。要是年輕不努力,老了想依靠別人救濟,那人就活得沒有尊嚴了。


荊州趙哥


農民70-80歲。還在幹活。就為吃口飯。交了半輩子公糧。到死算退休。子女50-60歲。還在背井離鄉。當農民工。一畝地辛辛苦苦一年賺不到500元 孫子輩30-40歲。揹負房貸。遠走他鄉。留下10歲左右的留守兒童。到農村看看吧。摸著良心說話


東山青塵子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時代,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農村老齡化的水平高於城鎮,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出導致的農村老年人“留守”、農村養老變得棘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老有所依?以下是個人看法

一是現在經濟壓力較大,老而無休。一直以來,與城鎮老年人晚年依靠養老金為生不同,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於種地自養,其次來自於子女的經濟支持。過去,即使老人和子女住在一塊,老人也會勞作來增加家庭收入。更別說現在,子女們外出打工,出於對子女在外生活成本高的考慮,或是對孫輩教育的考慮,老人也會自己出份力補貼家用,因此,經濟壓力還要更大。

二是日常生活照料缺失,老而無安。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村老年人不可避免會患上慢性疾病,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只能陷入“看病無人陪,看病無人管”的境地。假如晚年喪偶,獨居生活,就更雪上加霜了。

三是精神慰藉、情感需求缺乏,老而無歡。對於老年人來說,安度晚年離不開精神滿足。

可以嘗試“互助養老”模式。

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之政府很難用充足的經費來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情況下,迫切需要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而農村互助養老就是民間的有益嘗試,其中,“幸福院”經驗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推廣。

以幸福院為代表的“互助養老”以低投入集中可用資源,滿足基本養老需求

農村幸福院的最初嘗試起源於河北省肥鄉縣前屯村,2008年前屯村為了解決村子裡養老難題,將一所閒置的小學教舍改建成免費供獨居老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幸福院。互助幸福院中不設專門的服務人員,老人們日常的生活需要,比如做飯、生活照料、打掃衛生等都源自老人們制定的不成文的分組輪流制度或者自願服務。沒想到,這種老人們互助養老的方式竟然行得通。馬昕在論文《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研究——以河北肥鄉互助幸福院為例》中,對肥鄉互助幸福院的走訪調查顯示,居住在其中的老人們生活滿意度比較高。

在互助幸福院這種模式中,不僅投入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同村的老人們住在一起,相互照應,在減輕養老負擔的同時,也不會與生活習慣有太大沖突,還滿足了基本生活照料需求、精神需求、甚至是生產幫扶需求。





昊爸與大豆的故事


你好!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農村務農人員如何保障他們 老有所依?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 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是:養兒防老。有的家裡,有兒子又有女兒。女兒一般是嫁出去 ,兒子在家承擔養老送終的 責任。如果是沒有兒子的家庭,往往要招一個上門女婿。女兒和上門女婿一起,供養老人。有的農村家庭,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女兒。在他們 到了一定年齡有能力的情況下,有的就抱養一個孩子。養大以後也是為了給自己養老。有個別偏遠地區的農村人。還存在這樣的思想。存錢不如存孩子。孩子生的越多越好,他們認為到老了的時候!這個孩子指不上可以指另外的孩人,到將來也能為自己養老。

二 有的農村裡的人,雖然都把兒女養大了,他們年輕的時候,學一門手藝。但是他們還是在外面儘量賺多多的錢。他們認為兒女有再多的錢也不如自己有錢好。這些人平時過日子都比較節儉,他們從來不亂花一分錢。把錢攢下以後,為了 自己老了幹不動活的時候,自己還能有錢花。所以這也是解決他們的今後養老的保障問題。

三 還有一種情況是:農村人有的年紀大了有的生活困難,國家把他們列為低保戶,每個月有一定的生活補助。五保戶 所有開支全部有國家來供養。

四 現在我國農村有居民養老保險 制度 ,農村人年輕的時候把它交上,到老了六十歲以後能領到一些養老金。

五 有的務農人員,出去打工,進了一些正規的工廠,他們有的有五險一金,在工廠勤勤奮奮的工作 15年以上。到了退休年齡,就有了自己的退休金。

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



li滄海


這問題在類似的問題中評論過一次再評論一次。

實行農業人員退體制度,資金來源牛毛出在牛身上加上政府適當補貼。首先農民生產糧食必須賣給國家,把生產糧食與養老金掛鉤,這個需要專業評估計算,這樣有利於糧食生產利國又利民,而國家要給農民開拓農業副產品市場保障農民日常收入,要有效管理好"三農"必須實行集體所有制,由國家農業農村部管理,集國家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及市場對農業生產進行引導性生產避免盲目無序生產,使農業資源丶勞動力價值迖到最大利用。我在這所陳述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概論,如果實施是國家層面的,可行性還必須進行專業的詳細論證。





用戶840炊事班


其實我覺得這就牽扯到民生問題了,我本身是生活在農村裡的,看到過太多的農村老人年經大了以後,孤苦伶仃、老無所依。辛苦了大半輩子靠著種田等微薄的收入,貼補家用還要養活兒女。到頭來換來兒女的不孝順、不體貼以至於喪失勞動力以後生活的很艱難。其實現在國家出臺了不少惠民政策,目的就是想讓一些農民的生活收入得到改善。比方說新農合、醫保什麼的,關鍵還是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風之男的自媒體


務農人員不外乎老農民吧。對老農民而言,老有所依我認為兩點,其一是依錢,因為錢是生活的硬頭貨,在當今金錢社會的氛圍中,錢優其顯得更為重要。錢從那裡來,這是非常關鍵的。國家也儘量想辦法讓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但老農民的龐大人數和國家現階段的經濟實力還達不到老農民老有所依的程度,所以,六十歲以上的農民還得儘量自己計劃養老問題,只要身體可以苦個十來八年還沒啥問題,自已存一點,再等國家對養老金陸續漲一點以達到老有所依。其二,重點靠兒女來照顧。這主要就看兒女的經濟狀況了,如果兒女的經濟狀況好,當然老人生活肯定沒啥問題,反之,老人也得理解兒女的難處,儘量不要給兒女增加負擔,儘量自己想辦法解決。

我個人認為這樣。





用戶董永華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說。一是現在的老年人,這代人屬50,60年代時期人,沒有入養老保險,有及少數條件好的加入社保,其餘都是國家補助的農保,每月只領200元左右,根本解決不了生活問題,還需繼續打工掙錢添補家用。二是70,80後,這代人遇上好政策,經濟條件富裕,基本都入了社保,每月I500元左右的保險金。隨著養老保險事業的不斷髮展完善,農民的養老問題,能達到老有所養,養無後憂的水平。


王連軍206


農村養老問題與醫保問題向來是困擾農民生活的兩大難題,近些年國家不斷進行農村社會保障福利變革,力求保障農民看病養老福利。截至目前,農民普遍有兩種養老方式選擇,家庭養老和繳納養老保險養老,現在絕大多數的農民朋友都會選擇繳納15年養老保險,保障養老的同時能夠避免為兒女帶來養老負擔。可是當前面臨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以及年輕勞動力喪失的問題,孤寡無依的老人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解決農民養老難問題成為社會保障福利的重中之重。

臨近年末即將步入2018年,國家將會重點解決地方分佈不均等原因造成的養老金區域發放不平衡問題,為此健全完善的養老保險體系首先要進行全國統籌,從最基本的養老保險保障工作做起。現代化農業發展為農村各方面帶來新政策,農民養老形式更為多樣化,“以地養老”方式無疑是目前備受關注的一項養老模式。農民通過三權分置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離,然後再確權保障土地承包權,從而放心的將土地使用權通過流轉承包給他人使用,從中收取地租或分紅作為養老資本。

除此之外,伴隨著當前新型農村建設發展,土地極有可能發生變故,造成最壞的失地結果後農民該怎麼養老呢?土地是農民的根,近些年城市化建設進程日漸加快,農民的基本生活收入受到影響,城市化建設需要永久的徵收農業用地,失地農民該怎麼生活?拿什麼來養老呢?對此養老保險制度針對失地農民成立專項養老金髮放福利,失地農民能夠領取每月近1300元的養老金;而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針對有償退出土地的農民給予補貼獎勵,組織建設養老機構確保這類農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新型農村基礎建設,養老保險體系也將會針對農村目前整體情況作出明確調整,與此同時戶籍界限取消後,農民朋友能夠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享受與城市人一樣的養老待遇,每月基本上都能夠領取上千元養老金。當然,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不同,養老金髮放金額也會有所改變,必須符合當地的民生需求。未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部分資金用於老農養老,將村民集體經濟收入納入到養老保險範圍內,農民能夠享受到的養老福利越來越多,養老體系建設將會越來越完善,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養老難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