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創業者該上的第一課,是什麼嗎?

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領域陷入近乎停滯的狀態,有些企業甚至面臨「生死考驗」。在這個時候,還有勇氣去思考創業的人都是了不起的「逆行者」,當其他人都在觀望,甚至後退的時候,「衝上去」做價值創造,需要極大的勇氣。


這種人有沒有?我相信一定會有,甚至世間的無常,會讓你重新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要去做一件自己相信的事情,還是隻是個「創業愛好者」而已。


這時候的「勇」不是呈匹夫之勇,它的核心是對風險的認知、應對和有效管理。接觸過這麼多創業者,我認為創業者的第一門必修課恰恰是對「風險」的思考。


大概半年前,我和順為資本投資合夥人周航,牽頭髮起了一個針對早期創業者孵化的項目——「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希望把極客公園前沿社這個企業家社群裡,久經沙場的創業者們的經驗和思維,跟投資一起,傳遞給新一代的創業者。


去年年末,第二期「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的飛行教練、前沿社的成員——小魚在家的創始人宋晨楓,曾經就「創業風險」這個話題做過一次很有意義的分享,我聽了之後也很有收穫,所以今天我做了些刪減整理,拿出來分享給大家。


你知道創業者該上的第一課,是什麼嗎?


宋晨楓:今天聽了大家談自己的風險、機遇,在我看來,你們所列的風險,更多的是「我現在遇到的問題」;你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真正的風險是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


對創業者來說,創業是未來人生中 5~7 年,甚至 10 年、20 年的一個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你的選擇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這個才是創業者面對的最大的風險。


很早以前 Sun Microsystems 的創始人 Vinod Khosla 說的一句話,他說「有些創始人有時候,把他的風險控制到他的成功已經沒有價值」,意思是有時候你願意去冒多大的風險,其實就有可能創造多大的價值。我很喜歡這句話,無論你選擇什麼,你的終局很大程度上在今天已經決定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充分地擁抱風險、理性地認知風險,才能合理地降低風險、控制風險。


我們不妨從這幾個維度來思考「風險」,或者說是必須要經過的「雷區」。


你知道創業者該上的第一課,是什麼嗎?


你是不是真正看到了PMF ?

創業是一個長期的進程,在這個進程裡不論你選擇的是什麼,都要看到真正的 PMF,也就是 Product market fit。PMF 意味著你要把需求和產品做一個真正的對齊,思考一下它是不是真正能最好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拿著錘子去砸釘子,我們是真的認為我們手裡的錘子就能砸釘子,但是實際上,社會效益是擇優的,同樣一個問題,如果有其他更優質的方法、更高效的團隊去解決的話,輪不到你。


所以說找到自己做的產品、提供的服務和市場需求的對應關係,是很重要的。


有些創業可能是有需求的,但是它是真沒商業模式的一個事兒。如果你明白,你做的這個事情就是三級火箭的一個推動器,也沒問題。但你要知道,你做的這件事情,它的價值是什麼。


玩命「找死」,與巨頭共舞

假設今天你做的 product 有了,你要提前思考競爭。沒有任何方向、任何一件事是不存在競爭的,除非是政府把這個事情給你了,比如機場的免稅店給你了,如果你沒資源,競爭是一定會來的。


第一個階段的競爭是創業公司的競爭,也就是同類競爭:大家都看到一個方向,好像是有點未來,但是還沒有驗證。這個時候你要看清楚自己所在的競爭環境,思考怎麼變成裡邊的領先者。


這裡面有很多風險,你需要去考慮你的組織、考慮資本、考慮你的融資節奏和打法,比如現在你應該活著保存體力,讓他們先出拳,最後你來一個勾拳,還是說你現在一樣需要跟進?這一塊,周航在他的書——《重新理解創業》裡做了很多思考,特別值得大家一讀。


假設這真的是一個大的機會,BAT+(不同的行業肯定還有其他的巨頭,此處統稱 BAT+)一定會進來。今天像頭條、美團,都已經到了一定規模了,創始人們都非常有狼性,都在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不要認為他們是一個大象,沒有關注新機會。不是的,他們都是創業者,只是他們數據更大,視野、認知層度更高,戰鬥力更強。


當他們進來的時候,創業者跟他們硬拼是拼不過的,這個時候就要想清楚如何與巨頭共舞。


我可以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例子。我是在 2015 年的時候開始做小魚在家,當時因為亞馬遜和谷歌就「智能音箱」這個市場已經打起來了,但是中國還沒有開始。我當時馬上意識到,國內的各大互聯網公司一定會跟的,所以我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們聊。聊了一圈之後基本清楚了,當時每個團隊都是誰在幹這個事兒,有什麼資源,各個公司對這個事兒大概是一個什麼態度。


你知道創業者該上的第一課,是什麼嗎?

亞馬遜智能音箱Echo


我當時做了一個判斷——「智能音箱」不單純是一個硬件,而是一個新的內容分發方式,所以說「智能音箱」實際上是一個生態型的生意,不是做一個硬件就完了,還要提供服務和內容。但這些資源都不在我手上,所以我就非常清楚,這件事我已經很難獨立走到終點了。


對我來說,這個時候其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窗口期,就是要賭對贏家。因為要判斷這些巨頭裡誰最有可能贏。當時我的判斷是百度,這件事情本質上是分發,百度做的就是分發的生意。但是百度沒有自己的渠道,阿里有,所以百度最後會贏,但阿里是最恐怖的一個競爭對手。


有了這些判斷之後我開始調整自己的策略,放棄了自己的 AI 團隊,因為這部分對於百度來說沒有差異化的價值,我如果再繼續建這一塊反而是累贅。


說實話,當時很多做智能音箱的公司都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他們也想建一個自己的平臺,但是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成為一個平臺,所以所有的能力和團隊都圍繞著「平臺」在做,一旦巨頭進入,局勢有變,想「斷臂」就非常難。


所以,對創業者而言,要學會「找死」。當然「找死」並不僅僅意味著在巨頭進入的時候想好自己的「死法」,

它其實是意味著你要想好所有可能的「死法」,比如產品層面的、競爭層面的,然後在裡面找機會。


不要跟宏觀政策對著幹

當你的公司持續發展,到了可以做更大事情的時候,你就要考量你做的事情跟政府、宏觀政策是否有長期正向合作的關係。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家做農業的公司,提出了「農業無人化」這個概念。站在科技的角度這好像挺有價值的,但是從政府角度去思考,農場沒人了,中國 2000 萬的農民怎麼安置?


所以到了跟整個國策聯動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或者需要引入一些關鍵資源,讓你能夠在把握企業發展脈絡的時候,不要踩紅線,不要去做那些跟大方向對著幹的事兒。


總結一下,最開始跑起來的時候,所謂的競爭其實都不叫競爭,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探路,從某種程度上講,你是跟他們共同發現機會,所以看清楚對方就好,重要的是保持你的體位,但不要想在這個階段就打死競爭對手。


當 BAT+已經進來的時候,你要提前想好自己的「死法」,學會跟巨頭共舞。再進一步,比如像阿里、美團這樣的公司,他們的業務其實需要能夠跟國家政策共振。當然我們每個創業者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影響民生,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可能都沒到這個層次,甚至很多人「牌桌」都沒有上,這就是你的「仗」還不夠大。


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在面對風險這件事情上,我們總存在僥倖心理,在很多層面,比如選合夥人、引入投資人、判斷方向、競爭等,我們都覺得事情會很好。實際上我覺得作為一個創業者,當然心要永遠向好,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做好「什麼事情都會出問題」的心理準備,比如你的合夥人會出問題、投資人會出問題,為了降低這些「意外」帶來的風險損害,你就要提前準備好應對方案。


我給大家舉一個我自己的一個例子。在創辦小魚在家的時候,我有兩個聯合創始人,一上來我就規定說,「我們是 founder,但是我們要 vest」,這件事情在我們 2017 年需要分出一個 to B 業務的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


你知道創業者該上的第一課,是什麼嗎?

電影《中國合夥人》劇照


什麼是 vest 呢?vest 不是投資,而是股權分期兌現,比如我們去做一個期權池,給每個人多少點的股權,但是這個股權不是一上來拿到乾股就定死了,而是每年給一部分,分期兌現。我們用這樣一個機制來保證我們中的任何人出現任何問題,這個公司也不能出問題。


作最壞的打算和最好的準備,是為了不可迴避的風險。


我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有一個天使投資人,他當時跟我講,他手中永遠有一個公司 100 人名單,這 100 人是無論如何都能留在你身邊繼續打仗的。比如說你本來融資很好,突然「啪唧」一下,大家都不給錢了,這時候你本來進行很好的東西突然中斷,公司也要做些調整,需要降薪、開人,把現金流控制住先活下來,這個時候,這 100 人就是能和你一起打仗衝鋒的人。


只要你創業的時間足夠長,所有的這些天災人禍都會發生,所以說創業者要做好心理準備,把這些最壞的打算全部都考慮進來,你越早預料到「死亡」的這些點,越能更加充分地最好準備,也意味著,當這些「意外」發生的時候,你能挺過去,挺過去了,你離成功就更近。所以創業者不要懼怕失敗或者困難,越大的困難來了,我們越要抱著迎接困難這種心態。


最大的風險,是沒做面向未來的事兒

在過去的十年,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有一個思考未來的方法論,叫做「5-3-2」:看 5 年,想 3 年,好好做個一兩年。


「看 5 年」指的是你今天要做的事情,5 年後應該到了產業發展的爆發期,今天已經到爆發期的事情,你 5 年之後你再進去就已經輪不到你做了;「想 3 年」是說,3 年之後,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建設了你的價值,可以進入到企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好好做個一兩年」是說你前期要打造你的價值,做好你的產品,把你的團隊組織能力建設起來。


今天這個週期可能有變化,如果你還在做移動互聯網,你會發現它的基礎設施雖然更加成熟了,但是人口紅利和資本紅利沒有了,所以它的週期會變得更長一些。今天要乾的這件事情,可能在 7 年之後,甚至更久才進入市場爆發期。


所以當你想創業的時候,你要先想清楚一個問題:你想幹的這個事兒是要兩年之後再換一個,還是想做時間的朋友,真正幹上 10 年、20 年,做出一家偉大的企業?如果是後者,你就要找到那些真正是面向未來的機會,去發現裡面真正的問題。


信數據,別信直覺

很多時候大家會因為自己的歷史產生很多直覺,比如你認為自己做什麼可以行,這很重要,但是,直覺是一個牽動,是你邁出思考的第一步,是原動力,除此之外一定要加上數據。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例子。當時我做小魚在家的時候判斷,5 年之後,人工智能可能會改變家庭生活,所以當時公司的名字叫 AI Nemo——用人工智能改變家庭生活,打的是「機器人」這個方向。根據「5-3-2」的創業方法論,我必須在一兩年的時間裡,打造一個超出用戶預期的產品,這樣才能讓用戶真正接受。我當時認為中國有很多分離家庭,有空巢老人、有留守兒童,所以給產品規劃了三大核心點——陪伴、記錄、助手,我覺得從這個點切入沒有問題。當時第一個產品出來的時候(因為硬件有一年的週期,所以我先做了一個產品模型),我就開始做市場調研,也找不同的目標人群去聊,我覺得好像還可以。但是當時我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我是從互聯網過去的,覺得產品創造了價值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價格是產品的一部分,第一代產品成本就接近 3000 塊錢,自然就是一個小眾產品。


當時一看到反饋回來的數據,我們就開始重新思考這個事情——為什麼你所認為的市場跟你想象的市場中間有差異,到底差在哪裡?這時候我們才真正地意識到,原來我們的用戶對品類的認知不具備,產品價格門檻太高,品類銷售的渠道也沒有建設,有很多問題。所以大家在前期驗證自己想法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客觀規律,要保持理性。有問題的時候,就要停一停,仔細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不要自己去蠻幹。


當然這個很不容易,因為有的時候數據會騙你,所以這時候怎麼去理解這個數據,也是創始人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其實在活動現場,宋晨楓的分享要比文章豐富的得多,如果你還想聽到更多的「商業內幕」,感受更真實的創業歷程,歡迎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報名「未來前沿」創始人工坊,來一起「更科學的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