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陳果會不會是下一個于丹?

電影基本法


先把哲學究竟是什麼搞清楚了,再評論具體的人和具體的思想好些。

哲學,是愛好智慧的學問,是關於天宇世界和社會人生根本問題的純粹理論。

只有經過純正宗教洗禮並超越了宗教的心靈才能夠切入哲學的領域。好多哲學世界的門外人把經濟學、政治學、宗教學的一些內容誤認為哲學,還有一些人把社會學、心理學當成了哲學。查一查2000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讀一讀200多年前德國的哲學家康德的書、聽一聽現在臺灣的哲學家傅佩榮的課……就可以領會哲學究竟是什麼了!然後你就能夠讀懂《易經》《道德經》《中庸》《大學》,你還能指出這些思想體系的缺陷,更能發現當下大陸一些學者解讀這些經典的謬誤……

所以,沒有必要具體地談于丹和陳果。


李華春65436873


從前大紅大紫的于丹,作為學術界的網紅教授,最終被趕下神壇,因為“假學問”,“耍大牌”慢慢失去做學問的本心,不受大眾待見,被趕下了神壇。對比如今大火的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和當初的于丹彷彿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同是身兼教授和網紅的身份,如今的陳過也飽受爭議,被拿來和于丹對比。

至於我覺得陳果會成為下一個于丹嗎?我個人覺得也不乏這種可能,但是陳果畢竟還年輕,以後會怎麼樣誰知道呢?

首先陳果作為一名思修老師,跳出了傳統的思修教材體系和內容來授課,可見她的勇氣和用心,大家都知道大學生最不愛上的《思想道德修養有法律基礎》,被她換了個模式顯得很吸引人。但是與此同時她講的更多的是雞湯,口頭傳授的雞湯就是給你遞了一碗熱湯,你卻沒有勺子,無從下口。如今人們的頭腦越來越清醒,對於現實的理解也看得很透徹,這種沒有勺子的雞湯更多情況下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道理都懂,卻無法做到。

個人覺得陳果當初火一部分原因也是大家吹捧她的顏值和氣質,大學裡一個顏值高氣質佳的女老師當然很吸引大眾的眼球。最初廣為流傳的上課視頻中她落落大方,神采飛揚。而且據說她曾經在大學期間還兼職過模特,在校讀博的時候還有“模特姐姐”之稱。但是總感覺陳果逐步邁向商業化,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比如活躍在抖音,出版各種雞湯書,所以人也越來越火,人紅是非多,各種議論聲音也多。

個人見解,也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看法,謝謝。


裁縫方師傅


江山出才人,各領風騷三五年。

于丹被北大學生轟下臺幾年後,上海冒出了網紅教師陳果,她倆都是名牌大學教師,于丹是北師大,陳果是復旦,可謂“南陳北於”。一個研究傳媒,一個教授哲學,兩人都是女性,都以伶牙俐齒著稱,都在電視網絡上暴得大名。

陳果是80後思政老師,被學生們冠以“思政女神”、“模特姐姐”、“復旦三寶酋長”等名號。她身材頎長,衣著時尚,偶爾客串一把雜誌平面模特,講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來,硬是把學生大都用來睡個回籠覺的思政課講得活色生香,讓學生們融入其中。

于丹陳果“南陳北於”各有特色。

于丹是以碎片化的段子、格言、警句和信手拈來的詩詞名句,談悠閒談天真談清歡,熬著雞湯喂瓜眾,自己吃山珍海味。她從來不談人生艱苦、社會詭異,以及對公平正義的呼喚。

陳果的肢體語言特別豐富,她是哲學博士,哲學是人學,講哲學離不開人,比如“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比如“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事事關心”,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等等。

陳果愛講“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宣揚“學會與黑暗和解,當你與黑暗和解的時候,黑暗已經不那麼黑了。”

她講自信“是自己喜歡自己,自己信自己,自己認可自己。而不是別人信自己,別人信自己那叫做他信,而不是自信。”

她講幸福“我做每一件事,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讓自己快樂。讓更多的人快樂。所謂幸福,就是做讓你感到快樂的事。”

她講優雅“是從你內心舉手投足之間所散發的氣質,散發的自信。只要你活的自信了,快樂了。你的身體就自然而然散發出一種魅力了。”

她弓著身子一手插口袋,一扭一擺婀娜多姿,以模特兒的姿態滿堂走,另類的講課方式和站在講壇照本宣科的教師形成鮮明對照,自然吸引了對思政課無感的年輕學生的欣賞。

大學思政課棄之不可能,教好不容易。

現在不少高校的思政課依舊是“教師講得費勁,學生聽著沒勁”,處於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思政課教師向來是“學校不疼,學生不愛”。

如果照本宣科,學生不是趴桌上睡個回籠覺就是玩手機打遊戲。

要吸引心智不成熟的年輕學生聽課,只能“靈活變通”迴避現實問題,講社會八卦,講孤芳自賞,講與世無爭,講心靈雞湯,再加上猶如舞臺表演的唱唸做打,吸引涉世不深的青年學生,猶如看一場免費的喜劇。

我聽過我們交大馬院一個講授思政課程的頭牌女教授的課,她也只能講些人生八卦,社會新聞和奇聞趣事,不講黑格爾、不講馬列毛鄧三,不講中國特色,否則,底下聽課的都是外省市有些年紀的黨政幹部,還不斷了培訓業務啊。

近日網上爆出浙江某大學一個40幾歲的江副教授辭職幹起了快遞。

他說“現在當老師,就像推銷產品,100個人只有5到10個人有興趣,90%的人沒興趣,你覺得有意義嗎?……錯不在學生,是整個考試製度、社會風氣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是的,錯不在學生,錯也不在老師,錯在課程考試製度。

應該說,陳果作為一個80後教師,迴避道德說教,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思政課講成網紅課實屬不易。

她還出了本《好的孤獨》,網友揭露她抄襲、剽竊、複製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叔本華的觀點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孤獨有好壞之分麼?

真誠期盼陳果作為一個哲學博士,應該深入研究哲學命題,研究人性問題,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讓學生了解社會現實、道德底線和法治精神,為社會進步為國家發展盡到教師的責任,不要沉溺於八卦段子,不要只顧自己風情萬種與世無爭,不要步于丹後塵曇花一現。

要不然,頂著個博士帽,牛頭不對馬嘴,還不如學周立波去做個脫口秀演員呢。

當然,筆者相信有于丹的前車之鑑,陳果會避免重蹈覆轍,不會成為下一個于丹,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說明:筆者發表的20幾篇回答,均受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實屬命題作文。近日才知悟空問答可以自己選擇答題,故今日有感而發,歡迎看官交流指正。

白話石說


最好不要這樣去類比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要說對兩人的印象,感覺有以下共同的問題:

1、煽情加上似是而非的華麗辭藻,猛一聽很美,細想缺乏強的內在邏揖性和思辨深度,象加了香精和色素的勾兌甜果汁。

2、每一個人都有專長的小塊領域和思想亮點,表達出來就很精彩。但企圖從一能包裝成全能,扮演全能導師,必然力不從心,漏洞顯現。

3、走紅時更要冷靜,你產出多了,也需要更多的材料和加工功夫,產出精品再面世,切莫蘿蔔快了不洗泥。個人感覺,陳果還是很低調的。

4、不理智的受眾。一見美女學者小有成績,爆出玉言,就瘋狂捧,炒,脫離實際。發現問題,再牆倒眾人推式地批、罵。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二人的學力和思想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也受到不少人的喜歡或推崇,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你可以批于丹,批陳果,有的人你敢公開批嗎?

所以批評的人對人多點寬容和公正,走紅的人對己多點清醒和剋制,就會少很多捧殺和棒殺。




春秋悟


復旦的陳果老師已經出名很多年了,她曾經上過《新聞聯播》,網上關於她的視頻很多,但在2018、2019年,這位“網紅”老師似乎更火了。

陳果身上有很多標籤:80後、名校老師、集顏值與才華於一身、口才出眾、喜歡“撒雞湯”等等。

陳果是上海人,也是地道的復旦人,從復旦本科一直讀到博士,當過復旦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拿過多年獎學金,復旦女生的氣質在她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近幾年,她一直是網絡上知名的“網紅”,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她高挑、幹練,被學生奉為靈魂導師,上課的時候經常一手夾著粉筆,一手插褲袋,霸氣側漏、侃侃而談,把枯燥無味的思政課講的引人入勝。據說搶她的選修課比“雙十一”秒殺還難。

她課堂上頻頻被學生偷拍,一次次被送上微博熱搜榜,擁有一大批忠實粉絲。她的視頻在網上火了之後,被有的網友冠以“美麗的雞湯供應商”。

之前有批評者寫過《復旦女神教師火了,讓我懷疑復旦人的智商》。

復旦人的智商需要懷疑嗎,顯然不需要。這篇文章的作者除了想吸引眼球外,還有種嫉妒心理在作祟。

最近,隨著她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多人開始假借她的名氣搞營銷,當僅限前70名免費”的陳果哲學課火爆朋友圈時,這樣低級的一個“圈套”居然有那麼多人會相信。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是因為很多人不瞭解崇尚“自由而又無用的靈魂”復旦人或者低估了復旦人的智商。

陳果的走紅,讓人想起了另外一個網紅老師于丹。

陳果和于丹有很大的不同,陳果的視頻都是被聽課的學生傳到網上的,是“被走紅”,我們看到的視頻都是多年以前就有的,現在沒有新視頻上傳,說明她是禁止上課被偷拍視頻的,她自己並不沒有藉機炒作自己的想法。

即使網上走紅後,沒有故意去討巧迎合市場,利用名氣走穴撈錢或者利用其它方式變現,現在還是能安心上好課,這一點就很令人稱讚。

現在網上關於陳果的負面評價很少,而於丹自出名伊始就一直爭議不斷。

陳果的走紅,為復旦免費做了一個很好的形象代言人。

很多家長和考生看了陳果的視頻很有可能喜歡上覆旦。陳果走紅起到的宣傳作用,有可能比復旦自己拍個宣傳片效果還要好。

這是有例證的。

1993年,復旦辯論隊“舌戰獅城”,獲得了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冠軍,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現場直播,引起很大的轟動,很多考生就是因為這場辯論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復旦,時隔多年,這場辯論賽依舊為人津津樂道。

上個世紀90年代末,隨著《將愛情進行到底》的熱播,作為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地之一的同濟大學也跟著走紅,很多考生也是因為這部電視劇選擇了同濟,據說同濟的招生也火了很長一段時間。

陳果只是一個把課講的精彩的復旦老師,她是不是在“撒雞湯”、講的有沒有道理、邏輯有沒有錯誤,這些根本就不重要,與非復旦人沒有任何關係,只要學生喜歡就好,“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至於陳果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于丹,我想,應該不會。


有趣青年說


陳果會不會步于丹後塵,走下學術神壇?

回答是自信而堅定:會,那是一定的。

這兩位老師在其擅長領域豐富的知識貯備丶交流溝通的獨特方式與一定時期的學校教育需求丶社會期待丶情緒抒發需要等一拍即合,一時風頭無二丶萬人空巷只為一睹名師風彩。

學術明星與娛樂明星雖說殊途,但其命運走向卻是同一,由大紅大紫轉為星輝冷淡,由名利雙收到歸於沉寂無聞。這是定律,無人例外,沒有誰能逃脫。當然這兩位學術聞人也會走在同樣的道路上。

于丹老師在北大某一論壇(或集會)上說代表誰誰說話,戳痛了自主獨立青年學子,被公然轟下臺。陳果老師據說讀錯了兩常用字,與名師身份不匹配。藉著這兩屁事,於丶陳兩位於是光輝褪去,星光漸黯。

說真的,於、陳在學問上的違反所犯確實不該,但不是根本學術大罪。只能說,風氣變了,需求變了,這兩位知識情感的大供貨商已不敷滿足欲求善變的那一眾無聊消費者。供貨的主人還是同一個,存貨充足,質量保證,服務還是不走樣那麼熱情真誠。只是客人有了新的知識情感消費新需求,胃口更新換代了。這兩位的船票已不能搭上那跟風而遠逝的大客船。這樣,無足掛齒的學術瑕疵,是壓垮這兩位學術行情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垮臺不是此時,就是那時,就算導火索不一樣,結局一樣。

誰都有從人生高潮下架退群的時候,不止是於丶陳這兩位。


augustman


陳果老師的精美句子,聽過,讀過,想過……

有時茅塞頓開,有時深刻入骨,有美如夏花,有時冷若冰霜,有時霧鎖天際……

凡此種種,瑕不掩瑜,令人神往。

大紫之後,必有大敗,好像是網絡時代的一種特點,想想很後怕。

人一生要做事,做得越多,出錯的概念越大,泥菩薩不會這錯的;人的一生,要說好多話,話越多,詞不達意、言多有失的可能越高。

陳果老師,是一位老師,他的事業在授業解惑,要向同學講若干話,說若干句;人不是神,那能都象寫書一樣,逐字推敲,逐句打磨,通篇平衡。陳果老師,是一位教授,研探現實社會狀態下的新思潮,新情況,新鮮事,根據社會標準和思想基礎,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得出一些自己的結論。研判,需要檢驗,有些肯定好的,有些肯定不足,這是正常現象,不必動輒怒髮衝冠,不必義憤填膺,不必挑剔責怪,更不要有汙辱言語、進行人身攻擊。

百花有齊放,百家有爭鳴;好的就大放異彩,給世界、人類錦上添花;好的就給個舞臺,或許又是震天地動鬼神的神曲。

于丹老師,“倒”下了;酈波老師也受人詰問;不忍心再看到陳果老師出現什麼差池。這影響的不是一個人的心緒,是教育人的擔當。

尊師重道,從我做起;尊重思想,一同前行。


風景在路上34


陳果能撰寫基督文章,說明她明白天地萬物創造主的智慧與大能,慈愛與公義,基督化的品格是智慧的寶藏,醫治人的心靈,是道路,真理,生命。

陳果的文章敘事感懷,說理抒情,不拘一格,意境清新。性情的抒寫,才思的揮撒,貫串著哲理的思索,蘊含著思想的火花,有性格,氣質,素養,哲思之美。

一些弄舌輕浮之人,吹毛求疵,陳腐邪說,替說相聲界和演藝界吹捧,說他們也能講演,其實大多數都是詞殫意窮,如或妄談臆造的奮鬥史。

拗逆天理永遠戰勝不了真理。


王偉863


上大學時喜歡聽類似的課,走入社會覺得狗屁不是,他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受眾是一群大學生以及沒上過大學的人,這些人就覺得她講的好,沒辦法,每個人的閱歷不同,陳果還會火,因為有源源不斷的少不更事的大學生,那些老去的中年人肯定不會聽她嗶嗶了。同意的點個贊。


手機用戶82122796721


不可否認。她們能出名 有那麼多粉絲接受者。 和她們自身學識和人格魅力都有關係。 但是平臺。輿論。 還有一些暗箱操作都關係很大。 根本沒有純粹文人。文人悲哀都是又想升官發財又想裝的文化高大上和金錢權力絕緣。可能嗎。太難了。古今中外文人們都很少有人超脫錢權束縛羈絆。 歷史上文人也都想升官發財 受打擊不得志了才寄情山水。抒發對統治階層不滿和自己要淡漠名利了。 實在太難了。 是人 就會有缺點 犯錯誤。就愛錢和權。 只不過個別剋制力強大人會權衡怎樣取捨。 放到現在金錢至上社會 更不用避諱。 她們迎合市場。 有一定喜歡讀者。 但是和歷史上大文人。 和民國大文豪。 甚至和現在很多做學問人底蘊差太多。 但是她們有平臺。有營銷自己能力。 有適應市場化的個人優勢。 也有幕後團隊支持 這樣資源不是有幾個人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