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對儒家思想不滿?

大無量67844802


野狐試答

題主好,你問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儒家思想不滿?一個是法家攻擊儒家是婦人之仁是否有道理?兩個問題都很有價值,都很大,我在此只回答你第一個問題吧,見諒。

一說到孔子,說到儒家思想,無論是現實還是網上都能聽到不少的詆譭和謾罵,為何會是如此,主要是這些人對儒家思想,對孔子並不是太瞭解,具體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不少人把封建禮教等同與儒家思想,把孔子看作罪魁禍首。

儒家思想是一個開放和發展的理論系統,先秦儒學是原始儒學,從孔子到孟子、荀子也是有發展的,但都屬於人倫哲學,也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個哲學流派。到董仲舒為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主張。他以儒學為核心,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的一些觀點,提出“天人感言”、“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觀點,使儒學神學話。

到宋朝理學興起,理學在思想上對封建倫理綱常的過分強調,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影響了當時的審美和意識形態。“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口號,又被很多俗儒教條地發展成為了“禮教”,雖有明清以來的李贄、顏元、戴震、顧炎武等人的抨擊,但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撼動。很多學者認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上的落後“理學”難辭其咎,也是不無道理的。

第二 儒家強調等級和秩序,反對混亂和變革。

事物都有兩面性,過分強調了穩定,會不利於發展。所以歷史上每次農民起義都先去孔廟推到聖像,解除思想上的約束。辛亥革命後的“五四運動”為了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後,對引進西方科學和民主思想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事情有利就有弊,矯枉過正,對傳統文化又造成了傷害,事後當年的很多大神都做了反思,認為有些急功近利,得不償失。

第三 “批林批孔的”的影響

文革時期意識形態鬥爭中又提出“批林批孔”的口號,歷時很長,規模很大,其實質是借題發揮,矛頭另有所指。百姓不明就裡,很多大字不識的百姓舉著拳頭喊著“孔老二搞復辟,拉歷史倒車,我們革命群眾堅決不答應。”這種影響至今難以消除,致使很多人對孔子和儒學不能客觀公正的認識對待。

總結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不少人對儒學、對孔子有誤解、有偏見,又不肯花時間去學習研究,加上一些崇洋媚外思想的影響,就主觀上很武斷的排斥儒家思想。

歷史是無法割斷的,文化總是有著自身的傳承性。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如何面對傳統文化,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魯迅早就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野狐習禪


儒家思想是忠君思想,是愚民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百姓只能安於本分,逆來順受。君權至上,民如螻蟻。稍有出格,就以犯上作亂,隨意誅之,重則誅滅九族。久而久之,百姓膽小怕事,懦弱無能,毫無血性。逢人阿諛奉承,個個奴顏婢膝。王公貴族,紙醉金迷;黎民百姓,勞碌艱辛。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國家無生氣,社會無進步。歷經千年,亦不如古。歷代帝王均尊孔子為聖人,對國民施以奴化教育。盡是些四書五經,仁義道德。仕子無進取之心,民族無戰鬥之勇。若遇外侮,土崩瓦解。其實在“五四”反帝反封建運動中,就提出了砸爛孔家店,提倡科學救國。開展了新文化運動。


晚亭閒敘


我也不會搭理你,任你隨意高潮。


現在很多人走偏了儒家的路。

三個例子:弟子規、女德班、YZ書院

你懂了嗎?


大結論:

儒家做為一種成體系化的治國安邦的理論體系和文化思想,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比起其同時代的文化(如埃及的太陽神、中東的伊斯蘭、印度神教等),

儒家絕對是最先進的,這是我的看法。


我的反對

在儒家統治的世界裡,人民是別想站起來了,只能跪著。


儒家的弱點

1. 無法強軍事,打仗有點差

儒學盛行的朝代,在我的印象裡,不是被番邦民族吊打就是外來之地幹倒在地。

2. 儒家文化盛行,其他文化滅頂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儒家的帝王,它毀滅了其他所有的思想。

如諸子百家時代的百花齊放。

這也是儒家打仗不行的原因,因為“兵家思想”別滅了。

3. 儒家發展不了科學

這是我之前一個回答裡面表述的思想。

儒家盛行,導致其他思想滅亡,搞科學甚至是醫學的都要被幹到在地,

漢朝的木犁耕田到了清朝還是木犁耕田,漢朝看病的望聞問切到了清朝還是望聞問切,漢朝的九章算術圓周率到了清朝還是九章算術圓周率。

孔子本人也不認可種地的老表農民。

而且,歷史上任何的發明創造,在儒家眼裡都只是奇淫巧技。


最後的最後,我引用一下王小波的雜文-我看國學


今天來稍微更新,評論區有些聲音我不太喜歡。

如果你是認真的在和我探討問題,即使和我的觀點相左,我也會感謝你,因為你讓我學習到了新的東西。

如果你只是在噴我,那我不會理你,你大可以不看我的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恐怕有幾百個答案,你可以去看別人的。

謝謝!

有空關注下我啦,咱們來聊點有趣的歷史兒~

賽賽君


儒家是統治階級級的御用工具,自漢代以後,歷朝歷代,儒家公開批評過哪一代帝王?儒家既然這樣,人民只有做奴才的份兒。在漢代以來的社會變革中,儒家沒有是非觀,所謂“歷代帝王師”只是統治階級的政治傀儡罷了。若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來看儒家思想就有很大的欺騙性。儒家思想中宣傳的社會常規、公德,只是讓人做忍辱負重的小綿羊式的好人,一個個只能做統治者案上的魚肉。請看歷史上推動歷史變革勇敢造反的人,哪一個尊儒?儒家思想是社會走向民主、平等的絆腳石。


師範小王子


儒家學派是孔子開創的,由於在漢武帝之後成為主流政治哲學,統治中國兩千多年。所以幾乎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其實,儒家只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並不是中華文化的全部內容。

因為儒家哲學是官方哲學,便成了中國近代以來政治上落後捱打的替罪羊。因為儒家哲學雖為官方哲學,但現實政治中,卻並不可能完全按儒家理論實施,比如朱元璋時期,就對孟子的理論進行了大量的修正與刪改。這種修改,當然不是思想學術的發展,而是對政治工具的完善。這時滿朝文武都信儒家學說,沒有其它學派的制衡與爭鳴,所謂的儒家便徒具名號,儒家理論成了八股文承載的死東西了。

所以,宋明之後,也沒有什麼儒法之爭,朝庭裡的士大夫之爭,不過是利益之爭,與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有根本不同的。

儒法之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國之初,曾激烈的討論過。出於建立新道德的現實目的,儒家被打倒,而法家被提倡。但站在更高的歷史層面上看儒與法是中國文化的兩個方面,他們是互想補充,互有聯繫,並不完全互相排斥的。

儒家到戰國末期,出現了兩個分支,一個是孟子,一個荀子。因為對人性的不同理解,使得二人對儒家的發展走向出現了不同。孟子認為人性是善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基於這樣的認識,他認為,道德建沒很重要,每個人都有道德了,社會就安定,天下就太平了。這是以道德揚善。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既然做惡是人的本性,那麼社會政治建構的時候,就要從技術上解決不讓人做惡的問題,這就是加強法律建沒,以法律懲惡。荀子自己是儒家人物,而他的學生李斯與韓非都是法家,其中韓非更是法家學派理論的集大成者。

從這也可以看出, 法家和儒家也不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是大同之下的小異而己。而在現實政治中,儒家並不是任何時候都佔統治地位。在亂世時,一般用法家,亂世用重典。而治世就要用儒家了,治世的時候,加強道德建設。比如漢朝,開國功臣,大都不是儒家,建國後,要恢復秩序,儒家叔孫通,公孫宏等人就派上用場了。唐朝也差不多。以李世民為例,玄武門之變前用的房玄齡等人,學術上類於法家,當然他也是大儒王通的學生。而玄武門之後被重視的魏徵,是標準儒家特點。

現在回到題主所說的,法家罵儒家假人假義,婦人之仁的問題。可以舉個不太確切的例子來說明問題:

前幾天,有個老師被自已的學生刺死了。在評價這一問題時,就能體現出學術態度上是傾向法家還是儒家。說學去必須嚴懲,應判死刑的,是法家。寄希望學生能夠侮悟,並且能有一個美好未來的,是儒家。

這種評判的不同,就引起雙方的爭論,法家說:這麼沒有人性的東西,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警戒後人!

儒家說:他這麼年輕,做下壞事,我們也有責任,希望他能改過自新。

法家只能輕蔑的說:真是假仁假義,婦人之仁。

雙方誰對了,誰錯了。恐怕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在法家看來假仁假義的事,但儒家做來可能是真心實意的。評價不同,不過是立場不同而己。

中國在近代以來,是落後了。這其中當然有思想文化的原因,我們在改正錯誤的時候,不能把優點也一起改了。

我承認這些年來否定傳統文化否定儒家的人士中,有別有用心的人。但大多數還是真心希望中國好的。我們在評價儒家文化的時候還是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吸收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思想成果,儒家文化的優秀部分,也是其中之一。


七月流火140400643


儒家的初創是崇尚正道仁義的,是引領人文精神的文明!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儒家思想不滿❓

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從“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表裡不一自相矛盾,一方面強調“民為貴,君為輕”,另一方面卻宣揚“君權神授”的崇君愚民思想,為依附統治階層充當無骨御用文人,淪為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第二,為了迎合統治階級鞏固政權地位的需要,儒家在成為御用文化之後對先秦儒家思想進行了篡改閹割,為打壓老百姓的聰明才智和血性剛勇充當急先鋒,以至於當被奴化的百姓遇到野蠻的外敵入侵就變成了任人宰割的“兩腳羊”!而慘劇發生之後,儒家不但毫無作為還要求人們“以德報怨”,從而掩飾統治階層的無能和怯懦!這種軟弱的縱容同時也助長外敵的猖獗和囂張!😡

這也是為什麼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屢遭浩劫的主要原因!因為儒家主導的統治階層對內打壓不遺餘力,對外卻奉行曲意奉迎的所謂“禮儀之邦”屈辱外交,以至於有“寧予外賊,不予家奴”的荒唐之語,甚至還有“不抵抗主義”的無恥論調!如此種種,現代儒家早就喪失其本來風骨,淪為愚民之術,豈能不討人厭!❗


手機用戶53951544737


儒家講究用仁義道德去管教約束人,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實在太難,導致了很多滿口仁義道德現實中卻違背道德的行為。

亂世行霸道,盛世行王道,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想靠仁義禮智信來管理,那是痴人說夢,強敵環伺,誰會聽你說教!那些驅逐孔子的君王也不是傻子。如今,也一樣。


結束亂世之後,結果儒學又變成了維護統治者封建統治的工具,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對大部分封建帝王來說就是邪說異端,而孔子的禮儀制度被強化扭曲使用,用來區分等級高低。


另外,講究各種封建禮教的“大儒”,嚴重壓迫了人性,比如朱熹,自己滿口仁義道德,講究“存天理滅人慾”,但卻不孝母親,逼奸兒媳,陷害好友,讓人們對儒學連帶非常反感。

儒家思想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為其中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禮儀、道德、仁義,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重要品質,是不能丟棄的。“法理不在乎人情”這句話的確是對,但中國目前的狀況是,很多時候人情大於法,這就亂套了。



澹奕


首先回答我為什麼不喜歡儒學?

孔子和孟子就是歷史上最大的裝逼佬,最喜歡隨意篡改歷史。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不惜扭曲事實。

堯舜禹的故事被孔孟說成是仁義之舉。事實上,這些根本都不是事實。

舜把堯囚禁在山西運城附近,70多歲的舜被禹流放到了湖南九嶷山,並且也死在那裡,他的老婆也陪他殉葬。這本質上就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鬥爭,卻被孔孟說成了禪讓。

孟子總是在鼓吹說: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因為行仁義而得天下。戰國時有一個小國的公子,前來向孟子求教:我也有百里之裡,何以得天下?孟子馬上就發現自己這個逼裝不下去了,就不得不說實話:像你們這樣的小國能不被大國吃掉就不錯了,何來得天下?

看到這裡,你還會說孔子和孟子是聖賢嗎?

接下來我們看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在宋朝之前,儒家學說不是中國的主流學說。那時不管是秦漢還是隋唐,國家都生機勃勃,對外作戰,無往而不利,沒有哪個國家敢隨便欺負大漢民族。

從宋朝起,儒家學說正式成為國學。從此以後,就開始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廣大知識分之和基層民眾培養成了奴才,不管對內對外都丟掉了血性。對內無法富民,對外無法強國。不管是對遼和西夏,還是對金國和蒙古,宋朝都是一敗再敗,直到向金國稱臣,被蒙古消滅。

到了後來的明朝和清朝,儒家學說仍是皇帝愚弄人民的工具。社會沒有多大進步,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到了清朝更是離譜,皇帝們天天鼓吹自己是天朝上國,什麼也不缺,禁止和西方開展正常的貿易往來,不向西方學習。關起門來搞自己的一套,最終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得屁滾尿流,讓中華民族屈辱了上半年。

這就是儒家思想導致中國發展的最終結果。

中國文化和科技最興盛的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年代。

當時中國不僅有思想家,還有科學家。文化意識興盛,人才輩出。

中國曾經領先過西方上千年,但到了近代,就慢慢被超越。

最明顯的我們可以發現,儒家思想並不能推動中國出現民主自由思想,更不會產生科學。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學習的哲學思想、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現代科學,都不是中國人發明出來的。直到現在,我們很多中國人還沒有把這些東西說明白,更不要說超越了。

現在中國也無非是稍稍發達了一點點,就又有人又有人在鼓吹復興儒學。中國現在要建立的是新文化,而不是回到歷史上的舊文化。是要建立一箇中西合璧的更有現代氣息的新文化,而不是抱殘守缺的儒家思想。


新知傳習閣


因為不瞭解

近年來雖復興傳統文化,但也大有傳統文化都是糟粕之說。因儒道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兩根支柱,儒道兩家受到的非議也最多。但幸好儒家出名,道家名氣小,名氣最大的《道德經》也不好批,故儒家受到的炮火最大。

千年來儒生眾多,不敢保證沒有儒者熱愛愚民。但既說是孔子以來。那麼就說說孔子,看他是不是想用他的思想愚民。

(美國最高法院上的孔子,中間的是他們信仰中的摩西,而後是索倫。此三人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立法者。)

如果要愚民,是不是需要建立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生下來就會走路,滿天異彩,天地共鳴,哲人來拜;長大之後其實很厲害!但為了開悟世人,選擇引而不發,所以是一輩子就沒犯過錯,就是犯錯也是有高深含義!是為了讓人開悟的人吧?

但孔子是啥樣的?

《論語》中有孔夫子罵人、借東西、開玩笑、挑食、冤枉人、還有像平凡老人一樣哀嘆感慨。內容其實都很樸無華,少有空談大道理。

《孔子家語》中的孔子也很像是一個普通人。有一次下雨。當時還沒有雨傘,只有有士族用的蓋,和平民用的蓑衣,在當時蓋還是很貴的。但孔子沒用蓋,就有人建議他找徒弟子夏借。孔子聽後說:“不行啊!子夏小氣,我借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我借他給我,他肯定會心疼的。”

這裡的子夏不是普通人啊!是孔門十哲啊!他找高徒借東西,都有可能借不到。連最親近的徒弟都愚不了,還想愚民!這水平是不是太低了?

好了,我們再聊聊孔子罵人。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其實算不上髒話,他罵宰予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這類似於今天把人比喻成很髒的東西了。

再看看孔子開玩笑。

原文:“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這句話可以翻譯成一大v,突然看到有人在快手或者是抖音等大眾平臺上跳天鵝湖。於是他就說“這種高雅藝術!放這種地方真是浪費。”他粉絲聽到後說“你不是說不管身份,只要沾這些高雅藝術都有好處嗎?”於是大v陳懇認錯:“對不起啊!知乎讀者,我剛才是在開玩笑的。這個粉絲說的對。”

這不僅開玩笑了,還對自己的學生粉絲認錯,不能讓人覺得他永遠是對的。孔子真想愚民會這樣嗎?

再瞅瞅孔子挑食。

依記載孔子長相絕非周潤發那種帥鍋不說,還相貌醜陋!不像別的宗教祖師那樣有身上有很多奇異好相貌。

《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你看看現在那些被逮捕的邪教大師,那個不是高深莫測,好似不吃飯不上廁所!孔子不僅食人間煙火,還對飲食有要去,和愚民眼中的高人完全不一樣吧?

孔子冤枉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七日,期間沒有飲食。子貢就想辦法出去買了事物回來。之後由顏回子路煮粥。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回來時看到顏回拿小勺子喝粥,子貢就覺得不開心,然後就去給孔子說了他吃獨食的事情。

孔子聽後其實還是懷疑了,就去試探顏回,顏回坦誠吃粥,也說明白了是因為粥髒了才吃的,孔子表示我也會這樣做。

雖然孔子是一個挑食的老頭子,但在困難之時,孔子還是願意自己吃下髒東西,而不是用什麼法術或者神通,或是魅力來讓大家不用吃髒東西。

孔子如果真要愚民,愚自己身邊的人,何苦讓自己這麼真實了?還讓人覺得他會犯錯,開玩笑,吃喝拉撒。應該無限神話自己啊!所以說啊!孔子真的不想搞愚民。

當然為什麼今天有人宣傳孔子是愚民的,儒家是愚民。可能是想說你家的東西不好用,不妨用我們家的吧!不過用了之後知道壞處了,也換不了,因為已受制於人了

而後便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真不是啥好事啊!


梁興揚


對儒家的評價,不宜簡單地一刀切,而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著眼。

從孔子的原儒,到子夏的西河之儒,到漢儒,到宋儒,儒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核心思想也好,價值取向也好,變動都非常激烈。

這裡頭,並不能一概而論,說儒家就是落後的、先進的。落後、先進是要結合時代來說的,漢代儒家維護了皇帝的合法性,締造出了成熟的組織術,這對於後世幾千年都影響深遠;宋代以來,道德化的理學思想培養出了穩定的基層,宗族和鄉賢維護了明清農村幾百年的穩定。

踩在時間節點上,符合當時的需求,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先進的。現代人類看上去理所當然的很多事情,搬到古代不見得就是好事兒。君不見王莽改制,很多思想甚至被人們說簡直是穿越回去的,但王莽還不是天怒人怨完蛋了?不符合生產力的發展,不符合信息傳遞的效率,就會水土不服。

所以,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非議幾千年前的儒家如何如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把這批人扔回漢朝宋朝,就能搞出來更成熟更符合時代的組織術?穿越小說是不是看多了。

儒家是中性的,歷史上符合時代發展的時候,它繁盛過;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也衰落過。君不見東漢之後一直到北宋之前,儒家都處於漫長的低潮麼?

我們所經歷的這一次低潮,原因在於近代以來文化自信心的丟失——

鴉片戰爭前,我們是目空一切的,無它,在放眼可及的世界裡,我們是最強的;

然後鴉片戰爭,帝國的士大夫第一次懷疑我們不是唯一強大的,但仍然堅信“道”大於“術”,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同光中興的泡沫被戳破,馬關辛丑兩個條約徹底打擊了自信心,我們開始對自己的制度產生了懷疑;

大清朝滅亡,民國政府並沒有讓中國強大起來,五四以後,懷疑自己的文化出了問題。

大家看,一步一步的。這其中,救亡圖存的目的性要遠遠大於冷靜地審視傳統。百年以來,儒家徹底被批倒搞臭了,是個人都會扯兩句儒家導致了中國的落後。

但是真的客觀麼?

比如,題幹中說什麼“法家攻擊儒家是高言偽善,是婦人之仁的小仁”,稍微研究一下就知道,所謂的法家,李悝、吳起往上,是儒家的子夏,法家正是從儒家中脫胎的。仔細掰扯,子夏的儒學是不是儒學呢?

儒家在今天,是沒有什麼重新復活的土壤了,但作為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頁,在非議之前,起碼是不是應該瞭解它的思想史、發展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