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RAML中國好聲音:解泌TSC中國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碼”

2020新年伊始,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葉定偉教授、施國海教授和王江宜博士所在團隊完成,旨在探索結節性硬化症相關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TSC-RAML)中國患者人群致病基因的研究結果正式公佈,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

Aging US雜誌。該項研究揭開了雙側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患者中TSC1/2基因突變情況,尤其是中國患者的相關基因突變,希望為TSC-RAML的早期診斷提供幫助。

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葉定偉教授

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TSC-RAML中国好声音:解泌TSC中国患者人群致病基因“密码”

施國海教授

王江宜博士

從未知到求知:為什麼要進行中國TSC-RAML患者人群致病基因探秘?

大約80%的RAML屬於散發性,其餘與遺傳性腫瘤綜合徵有關,例如結節性硬化症(TSC)。TSC是由TSC1 / 2的胚系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腫瘤綜合徵,而超過一半的TSC患者會發生RAML。臨床上,TSC-RAML與散發的RAML具有不同的表型,其特點是發病年齡較早(20-30歲),雙側和多灶性病變,以及合併皮膚、腦和肺的腫瘤。此外,TSC-RAMLs的初始腫瘤更大,生長更快,並且自發性出血的風險比散發性的要高。因此,鑑定遺傳性與散發性RAML在臨床中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2012年更新的《國際TSC共識大會:結節性硬化症診斷標準建議》,在患者中檢出胚系TSC1 / 2致病性突變可直接明確診斷。然而臨床中對於雙側或多灶RAML的患者是否應該進行TSC基因檢測,以及檢測出陽性概率如何尚不清楚。同時,目前關於TSC患者基因突變譜的大樣本研究均以西方人群為主要對象,中國患者的TSC1/2基因突變譜到底如何也屬未知。鑑於以上兩點,我們開展了此項研究。

探索真知:基因檢測將有助於雙側腎臟AML的臨床決策

研究共納入78例診斷為雙側RAML的患者,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TSC1 / 2的突變情況。結果顯示,在小於45歲的患者中,有28.6%的患者TSC1 / 2檢出致病突變。而在45歲以上的患者中陽性率為14.3%,這提示我們對於患有雙側RAML的患者均應進行TSC 1/2基因檢測。

另外,研究還分析總結了315名已報道的中國TSC患者的基因突變譜,發現TSC1患者更容易受到無義突變的影響, TSC2患者的陽性家族史更常見。此外,外顯子8、15和18是TSC1的熱點突變區域,外顯子29、33和40是TSC2的最常見突變區域。此外,中國的TSC患者相比國外患者TSC2突變的比例更高,並且有家族史的比例更高。總之,該研究結果首次為雙腎AML的患者進行基因檢測提供了證據。

同時,研究描述了中國TSC患者中TSC1 / 2基因的突變譜,發現中國患者攜帶幾乎所有類型的TSC1 / 2變異。因此,研究推薦將基於二代測序(NGS)檢測技術與大片段缺失檢測技術(MLPA)結合起來作為中國TSC患者的標準基因檢測策略。這些結論將有助於雙側RAML的臨床決策,併為中國TSC患者的遺傳諮詢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循中國路:中國研究者國際發聲,本土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近幾年,中國學者在TSC-AML方面做出了很多喜人的研究成果,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數據登上國際舞臺。以往中國罕見病(包括TSC)一直以來並沒有受到多大關注,近年來通過業界多方共同努力,中國TSC-AML協作組,中國TSC-MDT會診平臺,TSC-AML系列學術活動等途徑,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臨床醫生和科研工作者開始關注這一特殊人群,相信對該病的規範化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放眼全球,我們還是要看到差距,國外對TSC的研究已有相當完善的數據庫以及醫患合作機制,這是應該學習的地方。與國外相比,由於中國TSC患者基數龐大,我們一定可以逐漸積累成果,在TSC學術領域達到甚至超越國外水平。

研無止境:患者為本,精誠合作,對疾病的探索永不停息

基於已經取得的成績,我們還將在TSC領域不斷探究。響應國家號召關注罕見病,完善患者登記制度,規範診療,建立基於國人的TSC數據庫,集中資源辦大事;同時建立良好的醫患合作機制,共建中國的TSC組織(類似國際TSC聯盟),設立專門的TSC研究基金,以資助TSC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此外,開展高質量的單中心、多中心臨床研究,評估中國患者自己的疾病特點與對藥物的治療反應,以及與國際TSC聯盟合作,引進TSC相關的細胞、動物模型,以助力開展基礎研究,這些都將是工作重點。

對於疾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未來希望全國各團隊間通力合作,共同解決TSC-AML診治、管理和科研中的問題,促進國內TSC-AML的規範診療,加強與國際團隊溝通,最終造福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