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釣魚時,一會兒魚口很好,一會兒就停口不吃了?

愛釣魚的老朱


秉承解答問題,儘量細緻,明瞭的宗旨為釣友解惑。釣魚“留大放小”,“垃圾帶走,分類放置”。

為什麼釣魚時,一會兒魚口很好,一會兒就停口不吃了?對於這個問題個人的觀點有三點:

1,窩子的問題

2,外界因素的干擾

3,魚兒進食習慣的制約

對於釣魚停口現象,我相信只要是釣魚人都是會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我們每天吃飯一樣正常。如果讓你一天”爆連“,我想你的體力也會受不了的,是吧!哈哈哈!這只是一個玩笑而已。回到問題上,對於這個問題的出現個人的觀點如下:

窩子的問題

窩裡的聚集的魚兒有限

我們釣魚做窩時,並不是一定都會出現”發窩“的現象,窩子裡的魚兒時常有多有少的。如果窩子裡的魚,被你釣光了,沒有其它的魚兒進窩,這時的停口現象就很正常了。所以,釣魚時適量補窩是很有必要的。

窩料留不住魚兒

我們在打窩時,如果打窩方式不正確,再加上在風,水流乾擾,真正到水底的窩料有限,這就會出現留魚時間短的問題,進而出現釣著釣著停口的現象。所以,打窩方式很重要的。

另外,如果我們打的窩料顆粒過大,很有可能魚兒進食窩料已經吃飽,躲到深水區歇息去了,不咬鉤出現停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用塊狀窩料打窩時出現窩料離開窩子的現象。比如,使用植物餅類打窩(菜籽餅,花生餅等),常常一大塊打下去,這些窩料因其自身的香味比較自然,長久,確實留魚時間較長。但有一個問題是,餅類的窩料很硬,魚類在咬食的過程中會推著這些窩料移動,時間久了,窩料就會離開窩子,這也會出現停口的現象。

提杆不經意的出現”驚窩“

我們在連桿的時候,如果中體型大一點的魚時,切記第一時間要拉離窩子,不然就會出現”驚窩“的現象,進而出現”散窩“,這時出現停口現象就難免了。本人就出現過在連桿時,中個體大的鯉魚時沒有拉離窩點,出現了“驚窩”的現象。

大魚或者掠食性魚兒進窩

”弱肉強食“這是自然規律,當然魚兒也不例外。如果在連桿的時候,在氣壓,窩料等情況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出現了突然停口,這時我們就要格外注意。要考慮是不是大魚或者掠食性魚類進窩了。

引申一點:

大魚和掠食性魚類的漂像多少還是有點區別的,大魚的漂像往往顯得比較沉穩,有力,而掠食性魚兒一般黑漂居多。

出現蝦蟹進窩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個人認為是因為種族不同出現的互相排斥的原因。通過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我只要在短時間裡釣上來三條以上的蝦或者蟹,我就會更換釣點。因為蝦蟹鬧窩在我看來近似無解。

外界原因

水底出現了異常情況

魚兒在水底正常進食的時候,如果此時水底出現了異常現象也會出現停口的現象。比如,在雨中或者大量新水注入的時候,水底變渾,水底已經不適合魚兒待了。但這時的魚兒因為食物的吸引,往往不會遠離窩點,它們會選擇上浮,這也是雨中停口選擇釣浮的原因所在。

溶氧量的問題

如果此時氣壓低,窩子裡又聚滿了魚,窩點區域的氧氣在大量魚兒的消耗下,很容易出現氧氣大幅度降低的現象,這時一樣會出現停口的現象。

魚兒進食規律制約著魚兒的進食習慣

因為魚兒新陳代謝比較快,所以魚兒在一天之中大部分時間裡都在進食。但也有一定的規律的,就像我們一日三餐一樣,吃吃停停,停停吃吃。在我看來魚兒就像我們少量多餐一樣。

寫到最後:

釣魚時停口現象在我看來是正常現象,我們要做的就是適量續窩,靜觀其變就行了。在魚口不好的時候,切記不要死守一個釣點,多打幾個窩子才是上上策。

備註:圖片源於網絡,侵權通知必刪,

碼字不易,如果您感覺我說的不錯,就請點個贊,添加個關注唄!我會繼續分享自己的釣魚心得。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