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當古羅馬人在開春時節聚集在帕拉蒂尼山上的盧波庫斯洞舉行紀念儀式來慶祝牧神節時,他們無法想象,數百年後,年輕婦女的名字不再被放到盒子裡等待年輕男子抽取配對,成為他的情人;她們也不再聚集在街道兩旁,等待年輕貴族男性羊皮鞭的抽打,來祈求獲得健康和生殖能力。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後世的年輕男女不再記得牧神節,只記得“Valentine's Day”——那個原本屬於基督教殉道者St.Valentine的殉道日,只因為喬叟曾經寫下詩行“每當聖瓦倫丁節來臨,鳥兒們便會選擇他們的伴侶(For this was on St. Valentine's Day, when every bird cometh there to choose his mate.)”,便開始與浪漫之愛結緣,從此成為所有情人的紀念日。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節日的意義在於創造了意義。人們在固定的時間用固定的儀式,通過不斷地如鏡像般複製著同樣的結構和辭語,來證明一個節日存在的必要性,而商家的推波助瀾又進一步建構了節日的儀式,讓鮮花、巧克力和禮物擁有了異於日常存在的精神價值。

這種精神價值是超越了平凡人一地雞毛的世俗生活的寄託和信仰,它“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頹敗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杜拉斯語)

我們稱它為“愛情”。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愛情或許是當代人最為普世的信仰,無孔不入地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經典文學藝術作品到大眾傳媒,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別人的故事中模擬自己對愛情的想象。愛情成為一種被建構的觀念,早已先於其真正來臨之前就深深地植入我們的思想。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理想的愛情就像理想的圓,只在頭腦中存在。所有的愛情本質上都是一種自戀,當我們投射了愛情的想象在一個人身上,並希望可以開始一場理想愛情時,我們很可能會疑惑,我們究竟愛的是我們的想象,還是那個真正的人。

普魯斯特持前者態度,“所有陷入情網的人,愛的不是真實的對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虛構的對象,是自己的感覺本身。”(普魯斯特語)當這個“虛構的對象”被現實載體打破,我們才終於可以從一個完美的瑰紅色的夢中醒來。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當一旦進入親密關係,我們便開始了對觀念愛情的模仿,卻發現要在想象與現實的偏差之中掙扎。愛情在帶來幸福的同時,也帶來了煩惱,無怪乎馬爾克斯也“希望找到某種類似愛情卻又沒有愛情之煩惱的東西”。

前者是因為親密接觸而產生的信任與浪漫,它並不是一時的快樂,而是一種深度而持續的複雜情緒和對自我認同的滿足;而後者則是因為被愛對象無法完成自己的完美期待所產生的落差而生出憤怒、嫉妒、悲傷等情緒。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在這兩種情感交織的過程中,我們以為在控制、俘獲、掌握被愛對象,但自己其實也在同時被對方控制、俘獲和掌握。就好像是一場訓練,彼此都在試著把對方訓練成另一種理想自我:

讓對方說出自己想聽的話,送出自己想要的禮物,感受到自己每時每刻情緒的細微變化並釋放關心,讓兩個因為偏差而無法完美咬合的齒輪互相試探打磨,讓另一個人能夠嚴絲合縫地成為另一個我。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儘管戀人們可以把所有節日都過成情人節,但是隻有在情人節,愛情才真正當道。

感情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愛另一個自己


在今天,如果你還未擁有愛情,請繼續一如既往地追求愛;如果你曾經擁有過愛情,請繼續義無反顧地相信愛;如果你正在擁有愛情,請繼續毫無保留地表達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