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當年對付倭寇時百戰百勝,為何後來對付後金時卻表現平平?

用戶172304069


倭寇很大部分是我國沿海士紳為了走私,假扮的。而後金,不知道是不是繼承了當年金國的鐵浮屠重騎兵,跟重槍騎兵柺子馬,那是跟十字軍一模一樣的重騎兵。當年金國在護步達崗之戰,2萬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不是逗你玩的,

《宋史·劉琦傳》:“ 兀朮 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 清 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吳侍郎 《朱副戎廟碑》系駢體文,其後段雲:‘……鐵浮屠林立於重關,銅面具風生於百戰。

當然中國的重騎兵只短暫的風靡一時,就被以套馬杆,套馬索,技術為主的蒙古輕騎兵給打敗了,人家砍不動你,也不跟你對沖,而是靈活機動的用長長的套馬杆,給你人套上,然後給你拉下馬。那是個波瀾壯闊,英雄倍出的年代啊,可惜就是太短暫了。




心已冷不見任何希望


那是因為所謂的戚家軍都讓明朝自己斷送啦。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明實錄》裡關於薊州兵變的記載,因為朝廷欠餉已久,兵士們的生活早已陷入困境,已經不是揭不開鍋能描述的,所以這些工資被拖欠得軍士們討薪,卻被誣陷為兵變,大量的兵士被殺害,剩下的被全部驅趕會故地,戚家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追根溯源,我們會發現這是明朝體制下的必然結果。第一、戚家軍得崛起實際上並非出自明朝軍事體制,也就是軍戶制度,而是戚繼光在明朝體制之外另行組織的武裝力量。戚家軍士兵都是從民間招募,因為明朝正規軍實在難堪大用,經過戚繼光嚴格的訓練之後才成為對抗倭寇的精銳武裝,甚至成為東南沿海的救火隊,哪裡有倭寇就立即調往哪裡。雖然戚家軍在抗倭戰場上表現突出,但是在明軍那裡卻不會討好,如果一旦朝廷將戚繼光募兵的法子引入明軍軍事體制並代替明朝的軍戶制度,那麼那些靠著吸軍戶的血謀利並討好上官的軍官情何以堪?所以排擠、打壓戚繼光以及他的部隊就成了常態,比如戚繼光率領部隊北上駐防薊州,到達目的地之後就遭到了原駐防軍官的冷遇。第二、戚繼光吃了張居正的瓜落。俗話說,朝廷有人好做官,戚繼光的戰績得到了張居正的賞識,而且戚繼光也投桃報李,有意和張居正搞好關係,最起碼有事還可以請張相國幫忙說說好話。張居正大家都知道,其一條鞭法的改革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利益集團,導致他失勢後被反攻倒算。而同張居正關係比較不錯的戚繼光,沒有了張居正這棵大樹的庇護,戚繼光被革職貶官,晚景淒涼。所以,戚繼光在的時候明軍軍官還不敢造次,現在戚繼光成了過街老鼠,自然店大欺客,把以前對戚繼光的不滿全都發洩到了這些軍士的身上,拖欠、剋扣軍餉都是小事,甚至連戰功都能被隱匿。最終的結果就是所謂的薊州兵變,戚家軍被明朝自己葬送。


說到戚家軍,這是明朝中後期一支比較精銳的武裝力量,因為戚繼光成就了戚家軍。戚繼光最可貴的地方在於,他能根據對手得特點制定相應的戰術
,從而先生對手。比如,針對倭寇他就設計出了小隊作戰的鴛鴦陣,針對蒙古騎兵機動性以及衝擊力強得特點就以車營這種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戰術來應對。

但是戚家軍屬於輕步兵,兵士們基本上都是隻有胸甲,而沒有全身鎧甲。這也很正常,因為明朝財政力量有限,不可能給所有的部隊都配發重甲;再者明軍甲冑也極為劣質,戚繼光就吐槽過明軍甲冑一片爛輸個眼,而熊廷弼更是如此吐槽明軍盔甲:

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胸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

明軍即便是有甲,也差不多是裸奔。所以如果真的讓戚繼光手下的輕步兵和八旗對陣,那麼可以確定的是很難佔到便宜,因為後金八旗有大量的身披重甲的重步兵,甚至精銳部隊會身披三層重甲,同時後金也有不少人馬具甲的重騎兵。而且正是憑藉優良的鎧甲再加上八旗兵精湛的肉搏、射箭能力,明軍幾乎無人能抵擋八旗軍的進攻。
而且,明清交戰過程中常有這樣的記錄,就是明軍槍炮齊鳴而八旗軍不損一人,


頂多就是幾個倒黴蛋頭盔被打穿,而且僅傷皮肉,最嚴重也不過是破相,熊廷弼都稱讚八旗重兵盔甲質量好。

歷史上和八旗軍交手的並不是戚家軍,而是浙兵和川兵得混合部隊,在後金攻克瀋陽的戰役中被全殲。當然,渾河之戰在網上被吹的神乎其神,但是問題是八旗只不過調動了四個旗的兵力,在一天之內就打敗了川兵和浙兵,浙兵只有幾百人逃出生天。說白了,這一仗不過是明軍敗的不太丟臉的一次戰鬥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題主所說對付後金,應該是是指‘渾河之戰’



1621年3月13日,努爾哈赤趁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揮軍攻打瀋陽,九天之內,連克瀋陽、遼陽兩城,明廷急忙派兵救援

‘渾河之戰’就發生在瀋陽城破之後,明軍到達時為時已晚,經過商議決定,推進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兵對後金兵進行夾擊

在此次戰役中,明軍主要有兩支軍隊參與

一支是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帶領的‘白杆軍’(川東軍,已白蠟樹杆做成長槍,4000人)駐守北岸




另外一支就是戚家軍(由總兵童仲揆、陳策,及副將戚金領導,3000人 )駐守南岸

戰爭先從北岸開始,‘過萬天下無敵’的金兵數次衝鋒,都已失敗告終,且損失慘重,後川軍由於飢餓疲勞,難以支持,全部被殲滅(還剩下幾個人,歸了戚家軍)

北岸戰爭打響,戚家軍以火器(鳥銃、大炮)射擊,後金傷亡很多,火藥用盡後,兩軍展開肉搏戰,整整一天,勝負不分,之後後金援軍加入,萬箭齊發,戚家軍於潰敗之際,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軍,最終全軍覆沒



戚家軍慷慨赴死之時,明朝總兵朱萬良、姜弼率領三萬餘援兵,在白塔鋪,觀望不戰,後來終於前進一戰,卻不戰而敗,逃亡過程中,被殺3000多人

陳策、童仲癸也曾多次派使者向在遼陽城東北鎮遠樓督戰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叩首求援,袁應泰以後金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袁應泰在遼陽城破後舉火自焚)


題主所言‘表現平平’,實在是言不符實

‘渾河之戰’,無論是‘白杆軍’還是‘戚家軍’,表現勇猛,悍不畏死,不僅打破了‘金人過萬,天下無敵’的傳說,更是沉重的打擊了努爾哈赤的的囂張氣焰(紅甲喇軍、白旗軍、黃旗軍均傷亡慘重)

總結一下:不論是哪場戰役,再沒有援軍,沒有補給,連續作戰,對抗數倍之敵的情況下,都會輸,戚家軍雖然全軍覆沒,但其延續了成軍之後一貫勇猛、不畏死的作風,死得其所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飛哥講歷史


戚家軍是明代名將戚繼光為掃清東南沿海的倭寇而在浙江義烏招募的武裝力量,通過嚴苛的徵兵手續、殘酷的訓練和豐富的戰鬥經驗,多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使用鴛鴦陣,對全是步兵的倭寇取得了殺敵一千,損兵一二的驚人戰績,實現了“但願海波平”的夢想。



隨著戚繼光遠調薊鎮,戚家軍加入明朝的北部防禦,並運用車營進行改良,總體上仍然是對騎兵的防守反擊,威震蒙古諸部落。後又出征朝鮮,延續了對日軍的有效殺傷,尤其平壤牡丹峰一戰,冒著槍林彈雨前進的行動力證明了戚家軍16世紀東亞最強步兵團的地位。

同時也暴露了明軍內部派系對立、互相扯皮的現象,直接導致了戚家軍在渾河戰役中被後金軍包圍擊敗。

戚家軍戰鬥力:

1.鴛鴦陣針對步兵



首先,戚繼光由唐順之的兵法研發出進可攻、退可守的陣型,取名鴛鴦陣。該陣法一般以12人為一隊,隊長居中,前排持盾牌,後排配以狼筅、長槍、短刀、火銃等武器,並裝備了大量虎蹲炮(迫擊炮的前身),形成梯度打擊火力,由於倭寇使用倭刀,往往一字排開發起攻擊,鴛鴦陣可以有效剋制這種無厘頭的進攻手段,在擊潰以後出其不意地變陣(三才陣、五行陣)進行追擊。因此,戚家軍轉戰浙江、福建、廣東,一路所向披靡,最重要的是,在古代以冷兵器為主的戰爭中,短兵相接,戚家軍殺敵數千,居然不至於自損八百,甚至損失過百都不存在(以花街戰鬥為例,倭寇傷亡一千餘人,全軍潰敗,救出被擄百姓五千餘人,戚家軍傷亡合計:三人),創造了古代軍事戰爭史的奇蹟。

在鎮守薊鎮時,戚繼光練就了火槍騎兵和車營,在大小數百戰中,殲敵近十五萬,重塑了大明的薊遼防線,但此時戚家軍的火槍騎兵也只有八千人,步兵也不滿萬人,像戚家軍這樣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是十分寶貴的,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戚家軍的結局:只能勝不能敗。因為勝則再接再厲,敗則一無所有。

2.輝煌的延續:朝鮮戰爭

隨著張居正被反攻清算,戚繼光的晚年十分悲慘。但並不妨礙明朝繼續以戚家軍為班底的浙軍繼續駐守北方。在朝鮮戰爭中,戚繼光的老部下吳惟忠率領四千戚家軍入朝作戰,並在平壤之戰中仰攻制高點牡丹峰,完成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李如松想把破城頭功交給遼東嫡系)。此時日軍鐵槍部隊對戚家軍造成的威脅,卻遠不如後金的重裝騎兵的衝擊,那是所有步兵的噩夢。



3.最後的血戰:孤軍奮戰、彈盡糧絕

儘管有戚繼光的部下、子侄繼續著戚家軍的傳統和精神,但是僅靠一張王牌,顯然是獨木難支,無法挽救明朝日薄西山的敗局。

薩爾滸之役後,努爾哈赤趁勢攻取瀋陽,3000戚家軍與4000白杆軍奉命增援,但等他們趕到時瀋陽已經淪陷。此時戚家軍的統帥是戚繼光的侄子戚金,他完全繼承了戚繼光的勇猛和執行力,明知有難卻堅決不退,這是戚繼光成軍以來最寶貴的精神,何況八旗騎兵機動強,與其在撤退中被截擊,不如就地列陣死戰,方可有一線生機。而此時的友軍:白杆軍遭遇瀋陽城頭的火炮攻擊而被八旗軍衝散、附近的3萬明軍被皇太極數千後金軍擊退,戚家軍陷入了絕境。

努爾哈赤知道,大明就算是瘦死的駱駝,也比後金這匹出生的小馬駒要大,必須不惜一切將明軍的精銳消耗殆盡,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盧象升、祖大壽、洪承疇,一波又一波精兵良將在遼東和農民軍之間來回救火,直至全軍覆沒。在八旗軍的衝擊下,戚家軍各式火器、弓箭、標槍齊發,完全按部就班發起反擊,陣型巋然不動,即便努爾哈赤投入了最兇悍的正黃旗和正白旗,也付出了幾百具屍體便敗下陣來。



努爾哈赤判定這支明軍非同尋常,決意用人海戰術也要將戚家軍消滅。在騎兵的死亡衝鋒下,車陣被打破,鴛鴦陣在騎兵面前殺傷效果降低,戚家軍開始出現大量傷亡。蜂擁而至的八旗軍與因急行軍早已疲憊的戚家軍短兵相接,最後全部壯烈犧牲,而八旗軍也傷亡近萬人。要知道八旗軍總數不過六萬,照這麼打下去,八旗遲早得回到窮山溝裡漁獵為生。

戚家軍的勇猛給後金留下深刻印象,“凜凜有生氣”、“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都是敵人對他們的最高評價。

4.義務兵源殆盡



據明史記載,經過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徵兵,義務青壯男子幾乎全被徵調,十不存一,義務縣令懇求朝廷停止徵兵,還民以休養生息,而此時戚繼光的部下和後人也逐漸老去,將才凋零,戚家軍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也算是全了這支常勝軍的威名,否則在明末慘烈的殺伐中,即便是戚家軍,也很可能被淹沒在無盡的損耗中。


春秋正義


首先說戚家軍當初建立,就是專門對付以武士道精神自誇的倭寇,大明王朝的東南沿海,主要是王植與日本人小泉帶領的一幫武林高手,可以說具有一定的戰鬥力,對付普通百姓與士兵綽綽有餘,曾經五十名倭寇竟然打到南京城下,與大明劃江而治。從這一點看來,倭寇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於是戚繼光在義烏招募抗倭壯士,經過精心訓練,針對倭寇的特點發明出一套“鴛鴦陣法”,並且戚家軍的單兵戰鬥力也十分強大,倭寇這一下算是遇上了天敵,戚家軍把武士道精神打回了島國,這以後戚繼光平定了東南倭寇。

戚繼光在萬曆初期去世的,當時以七十多高齡辭世,隨後戚家軍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臺,戚家軍被分成若干部隊,融入了其他部隊。戚家軍的消失毀於明朝腐敗的內政,當時黨派林立,政治上斗的不亦樂乎,當然一支軍隊的去留就要服從明朝政治。到了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與戚家軍部展開了殊死搏鬥,努爾哈赤早已聽聞戚家軍戰鬥力不容小覷,先頭的戚家軍部隊,被後金引入山谷,並且不能夠從容的展開必殺技“鴛鴦陣”,後金軍大部分為騎兵靈活機動,並且個個善於騎射,當天還下著大雪,在天時不利、地利不利、人不和的狀況下,後金軍迎風騎射,可憐這支戚家先頭部隊被消滅。


後期趕來的戚家軍薩爾滸之戰已經結束,但是戚家軍非常氣憤,聽說自己先行部隊被後金消滅了,頓時火了。再看看守城將軍不懂軍事瞎指揮,於是戚家軍就自己出戰,主動攻擊後金軍。當時後金的統帥努爾哈赤知道戚家軍厲害,派出戰鬥力最強的正白旗去打,結果被戚家軍鴛鴦陣打得大敗,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一看不行,趕緊把正黃旗也拉上去,結果同樣被戚家軍揍得夠慘。這時候要不是明軍中出了奸細,在城樓上炮轟戚家軍,估計後金軍隊傷亡還得擴大。


這就是就是戚家軍留在歷史上最後的輝煌。從此以後,後金大軍大舉入侵,零散的戚家軍慢慢被後金軍隊包圍,戰死沙場。不能說“戚家軍”對付後金表現平平,只能夠說明當時的大氣候破壞了這支戰鬥力強大的戚家軍。萬曆年間皇帝不上朝,政治上大臣們勾心鬥角,經濟上雖然張居正變法前期有些成效,但是並不徹底。


後世之人為之嗟嘆!當然“戚家軍”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雖然對後金表現不盡人意,但是雖敗猶榮!原因並不能全推到一支軍隊身上,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戚家軍的精神一直被後世稱頌!


博陵牛仔


公牛隊喬丹時代所向無敵,為何喬丹走後公牛隊就不行了,既然戚家軍的名字是戚家軍,那麼戚繼光的影響自然就最大,他去世後,戚家軍失去了最佳指揮官,也失去了官場上的靠山(也就是財物投資投資)。

戚繼光對倭寇和北方敵人採取了不同的戰術和裝備,他對付倭寇準備的是小分隊戰術,部隊而對抗蒙古騎兵,他準備了車營混合戰術。車營是與馬、步等主力戰鬥營合組成混編大營,以車營作為大營的戰鬥與防禦的核心。車營的核心是戰車,戰車的核心自然是車載火炮和隨車作戰人員。戰車配備人員數量為2560人,除去車正和火兵,戰鬥人員為2304人,共有戰車128輛。每輛戰車隨車擁有二十名士兵,操作戰車的為正兵隊,隨車作戰的為奇兵隊。正兵隊有車正一名、配備旗槍一杆、腰刀一把;車正一名,專管戰車方向;鏜鈀手兩名,除自帶一柄鏜鈀外,另外各配有火箭60只;佛朗機手六名,每人夾刀棒一杆,每三人負責操作一門狼機銃,九個子銃,火藥鉛彈一百發。戚繼光車營狼機銃身管相當長,以七尺(2.24米)為標準,全長最短不能低於五尺(1.6米)。一個戰車營一共有128輛戰車,可以遠程射擊194560次射出鉛彈34880斤,即可發射的彈丸重量約為20.75噸。這種戰術和同時代哥薩克、沙俄使用的戰術類似,適應當時的戰場實際。戚繼光車營建立後,蒙古騎兵就不敢進犯他的轄區,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戚繼光去世後,他在北方的備戰被廢除,因為太花錢了。而南方留下的戚家軍(也就是浙江他帶過的部隊),卻沒有經過這樣的改造,自然在北方戰績沒有那麼好,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對抗後金時戰績也很出色。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戚家軍在戚繼光去世以後,也一直是明朝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

戚家軍又名義烏兵、浙軍。戚繼光創立戚家軍是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辭職的時候是萬曆十一年(1583年)。

(戚繼光畫像)

戚繼光招攬義烏人組建戚家軍,還是因為一場“械鬥”。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義烏髮生外地礦徒(鄰近的永康鄉民)與義烏人的大規模械鬥。當時,礦徒聚集上千人佔領義烏礦坑。義烏人拖家帶口,男女老少齊上陣。期間,就算是上不了戰場的老人孩子,都在旁邊吶喊助威。這一打,就是四個多月!參與人數超過三萬!最終,義烏人打贏了!戚繼光被義烏人的“頑強”精神折服了,馬上在當地組建了4千人的“戚家軍”。

戚家軍不僅裝備訓練好,對於戚家軍的管理,戚繼光也很動腦子。戚繼光使用“績效考核”。平時的餉銀不高,但是,每殺死一個倭寇就給30兩!別的部隊見了倭寇心裡就發憷,而戚家軍見了倭寇就流口水!!!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因為戚家軍太厲害了,嚇得倭寇不敢來浙江,轉而去了福建。朝廷馬上又讓戚繼光去福建殺倭寇。在戚家軍努力下,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

隆慶元年,戚家軍被調往北方,督陣薊遼。在與蒙古作戰中,戚繼光率領舊部,先大破朵顏三萬鐵騎;後又擊潰兀良哈五萬鐵騎。直到1583年,戚繼光病逝,戚家軍累計消滅敵軍15萬人。

1592年-1598年的萬曆朝鮮戰爭中,李如松特別重視戚家軍,戚家軍不到,李如松不出兵。等戚家軍老將吳惟忠(原戚繼光手下參將)率部前來報到時,一向高傲的李如松表現的非常熱情。後來,戚家軍在朝鮮之戰中表現非常不錯。尤其是在平壤之役中,吳惟忠率先攻克牡丹峰,佔領了俯瞰平壤城的制高點。

而後金建立是到了1616年,那個時候,戚繼光都已經去世28年了!1618 年,戚繼光逝世30年後,努爾哈赤才發佈“七大恨”,入侵明朝。此時,老將吳惟忠也早已經不在了(1600年就退休了)。

1619,薩爾滸之戰,四千浙軍(也可以說是戚家軍)在戚金(戚家族人)率領下參戰。此戰,11萬明軍被6萬八旗分路擊潰,明軍戰死四萬多人。

不過,浙軍在此戰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在渾河南岸,浙軍依靠戰車構築防禦。浙軍的戰術是,先用火銃三疊陣,然後用鐵狼筅,最後派出騎兵衝鋒。一戰下來,浙軍打的很有調理,雖然傷亡很大,但是,八旗也死傷上萬人。而浙軍因為孤軍奮戰(3萬援軍被努爾哈赤幾千人打跑了),最終被努爾哈赤的車輪戰消耗殆盡。

此時,浙軍就是吃虧在兵力不足,(浙軍才四千人),又被八旗圍困。而且,八旗是騎兵為主,浙軍根本無法撤退,只能坐等援軍來救。沒有援軍,只能被八旗慢慢耗光。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戚繼光本是篡改歷史的噴子,看明史譚綸傳中譚綸招浙兵,改名字就變成戚繼光的戚家軍。仔細看看戚家軍怎麼來的,正確看待歷史,不宣傳假歷史。

明史

譚綸,字子理,宜黃人。歷職方郎中,遷臺州知府。綸沉毅知兵。時東南倭患已四年,朝議練鄉兵御賊。綸亦練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將以下節節相制分數既明進止齊一未久即成精銳倭犯柵浦綸自將擊之三戰三捷倭復由松門、澶湖掠旁六縣,進圍台州,不克而去。轉寇仙居、臨海,綸擒斬殆盡。進海道副使,益募浙東良家子教之。倭自象山突台州,綸連破之。加右參政,會憂去。四十二年春再起綸。道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倭屯崎頭城,都指揮歐陽深搏戰中伏死,倭遂據平海衛,陷政和、壽寧,各扼海道為歸計。綸環柵斷路,賊不得去,移營渚林。綸自將中軍,大破賊,復一府二縣。詔加右副都御史。綸以延、建、汀、邵間殘破甚,請緩徵蠲賦。又考舊制,建水寨五,扼海口,廣東境內悉定。綸上疏請復行服,世宗許之。綸練兵事,朝廷倚以辦賊,遇警輒調,居官無淹歲。迨南寇略平,而邊患方未已。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請召綸練兵。詔徵綸還部,進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綸相度邊隘衝緩,道里遠近,分薊鎮為十二路,路置一小將,總立三營。諸將以時訓練,互為掎角,節制詳明。是歲秋,薊、昌無警。異時調陝西、河間、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罷。綸初至,按行塞上,謂將佐曰:“秣馬厲兵,角勝負呼吸者,宜於南;堅壁清野,坐制侵軼者,宜於北。”遂築敵臺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綸召入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協理戎政。會臺工成,益募浙兵九千餘守之。邊備大飭,敵不敢入犯。以功進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協理如故。其冬,予告歸。萬曆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諡襄敏。


天皇太一


沒有堅強後勤補給,誰能戰無不勝


綠葡萄15


他沒打過後金。

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是1583年被誤殺,他開始起兵統一女真,用了三十年。戚繼光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就死了。

後來的戚繼光守的是薊州,主防蒙古人。打仗也不怎麼用鴛鴦陣,改用火槍,依舊牛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