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特殊時期,裁員、降薪哪個更容易被接受?

太陽心——sun


降薪吧!這個時候被裁員,是接受不了的吖,降薪還有機會升,跟著公司盈利會有機會,當然現在的公司都面臨著能否支撐住的局面,但是有人在有業務,也會有轉機。

說到裁員也有另外一種轉機的發展,或許是人生中的一種機遇,把握機會也是成功的轉型!

總之無論是降薪還是裁員,都要積極面對現實,在困境中找到方向,方法總比困難多!加油吧!中國!加油吧!朋友們一起努力度過難關[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七朵


實話實說,中國經濟實際就是泡沫經濟,從政府到企業,無論公私部門,大多數負債運行,民間也是如此。現在生活成本和消費支出大於收入。裁員,降薪大多數人都是不願意接受的!



焚香悟遠


“小良觀點”:如果從個人角度考慮,裁員更容易保證個人利益。降薪往往會導致個人利益受損。如果從企業角度,降薪肯定是節省成本更好的選擇。這裡想強調的是,不管裁員還是降薪,都有嚴格的法定流程要走。我們先說法,再談情。分析下各自的法定流程,再討論下個人接受度的問題,就能理清楚這個問題了。

一、裁員的法定流程,一夜裁員不可能

相信大家肯定在電視上看到過,公司遇到危機,一夜過後,第二天都裁員了。其實,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的。

《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了,裁員時,公司需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才可以裁減人員。

1.我國勞動法律,對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採取的是嚴格的法定主義

用人單位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才可以不經勞動者同意單方解除勞動合同,而並非只要用人單位提前通知、賠替代金、經濟補償金等就可以解除。

2.在國內進行經濟性裁員,需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才可以裁減人員。

二、降薪的法定流程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變更後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這也意味著,在勞動合同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調整崗位作為合同變更的重要內容,須滿足兩個基本前提:
1、雙方協商一致;
2、採取書面形式。
二者缺一不可,用人單位若沒有經過協商一致而單方調崗,員工有權拒絕。勞動合同應當按原約定繼續履行。

我們從法律條文中可以總結出來:

降職降薪的程序如下:

1、跟員工溝通降職降薪的原因

2、拿出事實證據

3、發出書面通知,雙方達成一致

4、正式降職降薪

在降薪的這個過程中,員工可以仔細審視自己的情況,公司也要符合相關的法定流程。如果一旦疏忽了哪個環節,最終在勞動仲裁上,吃虧的往往是公司。

三、疫情期間,作為一個勞動者,我們該如何從情理上看待裁員和降薪

作為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我們該如何看待疫情期間的裁員和降薪呢?

首先,小良認為,員工和企業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並不對立,如果企業自己本身都無法正常運轉,那是肯定無法保證員工的福利待遇的,這點是根本。所以,無論是企業主還是勞動者,都應該積極的去從正面解決問題,共渡難關,而不是相互算計。有時候,真的是需要奉獻精神,注意,這裡的奉獻包括老闆。

其次,有些企業主,也許會藉著這次疫情的苗頭,趁機清退平日不好清退的老員工。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大可不必被輿情所左右,要看破企業這種做法的本質,一個人的去留一般是不會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如果企業在針對某個人,那麼,請拿好法律賦予你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最後,有些員工,也許會藉著疫情去非法要挾企業。比如,本來也計劃離職,現在這種情況企業要求降薪,抓住企業可能違法的降薪流程。要求企業補發補償金等。小良覺得,大可以不必,鑽法律的控制,尤其是在疫情期間,趁著國難,收拾自己呆了好多年,並且現在欲生欲死的企業,真的不合適。你的良心會痛的!


歡迎關注,@良之才

良之才


大家好!我是瓊州海峽小肥鯊。
疫情的特殊時期,裁員和降薪哪個更容易接受?我們要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是公司還是員工更容易接受?
1、從公司角度來看,一般來說,要看打算扛多久?如果沒指望下個財務年就能脫困的話,選擇裁員是最划算的,成本最低,私企比較容易喜歡這種方案;如果集體降薪,這一般發生在國企。編制很難動,只能逼人走,在這時,外面的私企就會藉機會挖走國企人才,這方案只會令國企雪上加霜,但國企大部都會先用降薪方案。個人認為,一家公司或企業看未來發展的話,在非常時期,裁員應該是比較好解決方案。


2、從員工的角度來看,首先看你在公司裡是什麼樣角色的員工,如果屬於公司幾年以上,業務突出的骨幹員工,裁員對他沒影響,他希望的是裁員,壓縮成本,維持住公司,退一萬步真能裁到他,也可拿了一筆不少的裁員賠償金,加上他自身有業務能力或客戶資源,出來後還可輕鬆地找到下一家公司或自己創業的可能。如果屬於普普通通的保守型的員工,他希望是降薪,起碼能保住飯碗,暫時衣食無憂。
所以,裁員和降薪都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或發生的,真發生了,兩種方式不可能得到統一,個有個的小算盤。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7246b146635435a9a8a1877ae1b6580\

瓊海小肥鯊


疫情特殊時期,裁員、降薪哪個更容易接受?嚴格地說,這兩個方式,哪個容易都不容易接受。因為。都會涉及傷害員工的切身利益。但是,如果說,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確實遇到了嚴峻的困難,最好不要裁員,要動員全體員工,包括高層管理人員,從上到下,壓縮開支,適當降薪,減少成本,節約成本,團結一心,共度難關。

1,降薪要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

要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制定詳細的講新方案,並按照方案,分步實施。同時,也要儘量確保是階段性的降薪,等到企業生產經營形勢好轉時,要恢復降薪之前的工資水平,有能力的企業,最好承諾創造條件,以效益工資的形式,把員工降薪損失力爭補回來。

2,降薪一定要做到上下一致,公平合理。

在目前疫情蔓延特殊情況下,為企業減少資金支出,儘量降低經營成本,共度企業難關,實行企業降薪,廣大員工都會充分理解和支持。但是,降薪一定要上下一致,公平合理,也就是說,不能光給基層員工降薪,而不給高層管理者降新。特別是降薪比例,一定要上下一致,否則,會嚴重影響基層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充分體現在大災大難面前,人人平等,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抗擊疫情。

3,企業實施降薪措施之後,要做好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疫情特殊時期,企業實施降薪措施,必然降低員工經濟收入,損害員工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能只是因為降薪,要反時做好員工的思想動員工作,要講清企業的困難狀況,講清企業的發展前景,同時,也要對員工鼓舞幹勁,要求員工團結一心,與企業共同度過難關。

4,企業實施將新措施的同時,也要千方百計搞好企業生產經營。

在疫情特殊情況下,對目前所遇到的困難,要想方設法予以克服,並且,在組織生產經營過程中,注意開源節流,還要創新企業經營方式,不斷拓展企業經營內容,爭取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這樣,才是企業的發展良策。

5,企業要用好國家重大疫情相關扶持政策。

目前,國家面對疫情特殊情況,為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先後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以此支持企業恢復生產,儘量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損失。這些政策,包括貸款優惠政策,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政策,稅務相關減免政策等等,各個企業要及時研究好這些政策,並且充分利用好這些政策,確保自己的企業得到相應的保障。

總之,當前新冠病毒疫情。確實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一定影響,給企業帶來了新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立足實際,適當降低員工工資,千方百計開源節流,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同時,也要運用好國家對企業出臺的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力爭使企業儘快渡過難關。


職場導航儀


在疫情這樣特殊的時期,無論是裁員還是降薪,對企業、員工都是難以回答的選擇題!

新冠肺炎病毒,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這種衝擊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令好多企業措不及防,處於生死攸關的邊緣,尤其是現金流的困境!

儘管疫情還沒有過去,但多數企業已經走在了復工復產的路上,國家和各級政府近期出臺的政策,同樣是在幫扶企業想辦法實現自救。

這場疫情,終會結束,但何時結束,不得而知!沒有現金收入的企業,或現金收入很少的企業,到底能存活多長時間,好多企業自身也不清楚。而保衛現金的戰役已經開始打響!我們知道企業需要支付現金的固定成本和費用,有貸款利息、租金(房屋和設備等)和工資等,今天不談貸款利息和租金,談談工資怎麼辦?

一、站在企業的角度,是裁員還是降薪?都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狀況進行選擇。

首先要看企業所在的行業,如果是遭遇重創的餐飲、酒店和旅遊等服務業,其行業行情的未來不太明朗,或爆發或衰敗,都有可能發生。如裁員,假如行情好轉,人手不夠,還需要重新培養新的人員和團隊;而如果降薪,可能會導致一些優秀的人才離開。

其次要研究好員工裁員或降薪的相關政策,以及內部的具體操作方案,並經過員工代表討論達成共識後再組織實施。

最後是做好員工的說服工作,無論企業最終採取的是裁員,還是降薪,都需要與員工溝通,是使員工理解企業的難處。

如果企業面臨的困境較大,無法生存或目前沒有現金支付員工的工資,還是裁員比較好,讓員工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如果企業還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和可能,那麼可以採取暫緩支付工資的方式,或是降薪的的方式,讓企業渡過這段困難期。

二、站在員工的角度,是被裁員還是被降薪?

無論是被裁員還是被降薪對員工來講都很難接受,還要看員工的具體情況:

如果是公司忠誠度高的員工(包括各層面的員工),願意留下來與企業共進退,那麼他們會選擇被降薪或暫時停薪。

如果是公司能力比較強的員工,離開或許有更好的未來,那麼他們會選擇被裁員,可能還會與企業談補償金。

如果是普通員工能力又一般,離開企業無法生存,他們會退而求其次,選擇被降薪。

總之,在面對疫情這種特殊時期,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的生存都很艱難,員工要多理解企業,企業也要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問題,只要彼此理解,企業可以持續的發展下去,企業和員工都會在裁員或降薪,被裁員或被降薪中做出選擇。

2020年2月21日


智融聊管理


希望企業老闆能夠挺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兮旦福。創業不可能一帆風順,98年亞洲金融危機,08年美國次貸危機我們都挺過來了,相信這次疫情我們也能挺過去。最近我也注意到政府也給了企業很多優惠補貼,作為一名製造業員工,我也願意與老闆共進退,儘快恢復生產。最後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度過這次難關,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





佛山寶哥


哪個更容易接受?

如果你真的創過業,是個老闆,一定知道無論裁員還是降薪,都是企業遇到困難時的自救手段,對於一個老闆來說,其實這也是自己最後的自救手段了。如果能融到資、待到款、拉到新業務,誰願意幹這種傻逼事兒?

如果你沒有創過業,只是個普通的打工仔而已,你是願意被裁呢還是願意降薪呢?被裁了,意味著一段時間的空檔期無事可幹,失落感驟增,不斷的面試受打擊,最後委屈求全找個新的地方湊活過去。降薪了,憑什麼?我幹那麼多活兒,工資為什麼還要比以前拿的少?然後各種怨氣聚集,活兒也不好好幹了,企業就這樣慢慢被拖死!

實際上,打工的員工才不會為老闆想呢!拿多少錢幹多少活,希望員工與老闆共克時艱?幾乎沒有可能!老闆做什麼都是員工眼裡該做的,且是不對的。

創業真心難....



腦洞大開狂想曲


武漢的肺炎疫情,自公開以來,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年假期間,大家響應政府號召,閉門修煉不外出,躺在沙發上嗑瓜子刷屏幕,為武漢點贊為祖國加油。一晃年假結束了,可是,疫情的勢頭仍然有增無減,開工日期一推再推,於是,開始有企業挺不過去了。

2月6日,線下培訓機構兄弟連宣佈倒閉遣散員工;

2月9日,北京K歌之王宣佈與全體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很多人眼圈沉重,罵著該死病毒,為以上兩家企業抱之一同情。但我認為,優勝劣汰是社會自然規律,就算2020年的春節沒有這次疫情,仍然會有企業宣佈裁員、倒閉。那些打著受疫情影響的旗號,宣佈破產裁員的企業,其實早已經是有千瘡百孔的預兆。藉著疫情的名義裁員,整出一個合情合理的因果關係,不僅不會有負面影響,還能博得大眾的同情。

在這個特殊時期,裁員和降薪都不是明智之選,企業主們最應該思考的是怎麼樣聚攏團隊,共商大計分析公司的經營狀況、短板,籌劃短期內的業務開展計劃,思考如何籌集資金,如何儘快從客戶手中拿到訂單,如何同心協力,走出困境。而不應該思考今天降誰的薪水,明天趕哪個傻瓜滾蛋,這麼愚蠢的問題。

降薪和裁員都會引發團隊內部的波動,員工心態的變化,降低凝聚力,稍有不慎,甚至會引發勞務糾紛,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

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個優秀的企業還是不要嘗試去冒裁人降薪的險如果企業確實到了不得不裁員或降薪才能有活路的情況下,那麼也要按照法律法規,穩妥的去實施,我建議按以下三個步驟去開展:

一、召開會議,坦白實情

首先,召開全體員工大會,把企業目前的困境實話實說的講解清楚,讓每一位員工都清楚明白。

然後,告訴大家,接下來為了企業的存活,將會採取壓縮編制、調整薪酬、調整崗位等一系列措施,希望大家理解,跟企業一道度過難關。

最後,留下一個反饋渠道,讓全體人員匿名為以上舉措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收集意見,確定方案

收集意見的時間建議5-10天,意見收集結束後,進行總結,然後根據員工反應的心聲,再組織核心班子商討,然後再確定裁員或降薪的方案。

確定的方案至少要說明是綜合考慮大家反饋的意見來定的,公示出來一個大概的思路,一定不要具體到人員姓名。

三、方案實施,風險把控

方案公示建議7—15天,這個期間需要起草方案的細節和風險評估,然後就是方案的實施,一一面談,一輪兩輪三輪都有可能,每一輪都要分析員工的態度反應,然後做下一步的計劃。對於個別非常難搞定的員工,一定要有耐心,要麼打持久戰,持續耐心的溝通,要麼改變主意,讓一步員工。

其實,經過開會,收集意見,到做方案,這個過程中,一些不珍惜這份工作,不真心為企業打拼的人員,已經自行選擇離開了,這個過程也是為方案的實施減少了不少阻力。


夏雨雪xyx


企業要自保肯定是傾向於裁員,但既然是特殊時期,我們的企業最好能夠跟員工一起共度時堅,這個時候用降薪的方法,顯然是更好一些。

我一個北京的朋友已經降薪在家待崗了,降的幅度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從兩三萬直接降到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但這也比沒有強啊,能活下去,也說明公司是準備和員工一起來共度國難的,誰也沒有拋棄誰。

但是作為企業來說,考慮的角度又有所不同。有的企業真的是降薪也很難支撐下去啊!因為大部分中小企業的現金流有限,壓根就沒有想到,會有零現金流入還要支撐三五個月的情況出現。那這個時候他想活下去就必須要裁員,而且裁員之後相當於給了員工自由,他們可以尋找別的生活下去的辦法。雖然在這個時期找到這種辦法並不是很容易,但是也絕非不可能,畢竟現在是網絡時代了。

其實經過這次疫情之後,不管是全薪的、降薪的、還是被裁員的,都會更加看重第二職業的開闢啊,都會想辦法去發展一點副業了。只靠一個收入源實在是挺可怕的,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真的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感覺,需要比平常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夠保持生活平穩。

不過我們中國人最擅長在不利的情況下,想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希望這次也一樣。大家一定能夠開動腦筋,想出緩解自己生存壓力的辦法。一起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