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寵臣趙高真的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禍首嗎?

夜幕下的哈里博特


歷史最大的迷人之處在於許多時候,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霸主在許多的場合都往往得到的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個結果往往是反方向的。

比如秦始皇夢想著自家的江山能傳至萬世以至於無窮,但他一手打造的強大的帝國曆二世而亡,不過十五年,其結果是他預想不到的。

再比如趙高,如果說他的前半生只想擁有權勢,從而達到自己的野心,最終的結果卻是權利讓他顛覆了強大的大秦帝國,卻也將他推向了深淵,他以一己之力推動著歷史的車輪,在權勢、陰謀、血性的道路上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但巔峰的下面同樣是他預想不到的深淵,最終機關算盡太聰明落下了滅家的下場,而自己也被歷史無情的釘在了歷史恥辱的柱子上,萬劫不復。

趙高能從一個卑賤的地方走到高處,這樣的經歷和蛻變,不止因為他的圓滑與過人的心機,還在於他的才華,史載,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著有《爰歷篇》六章,我常想如果趙高能把握好這一點,繼續走下去,其名聲不亞於後來的蔡倫,鄭和,只是在歷史巨大的可能中,趙高看不到這一點從而走錯了道路,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趙高。

而這就是歷史迷人之處。

他的一切外衣之下,無不包含著皆有可能和不可能。

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如何取捨,如何把握,方才彰顯本色。

只可惜,這一切趙高不懂,他宛如一個玩火的孩子,起先只是好奇,等到火勢一旦蔓延,成燎原之勢時,便不知如何收場,最終的結果不外乎善玩火者必自焚。


舊時斜陽


趙高當然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罪魁禍首,但讓趙高“沙丘政變”能成功、胡亥能即位、趙高能當權禍國之人,卻是丞相李斯!


秦王朝的興亡與李斯有很大的關係,李斯當初的《諫逐客書》,總結秦國重用客卿、變法圖強的歷史經驗,提出了“不論國別,用人唯賢”的總方針,秦始皇用這一方針“二十餘年,竟並天下”。而秦的滅亡與野心家趙高的陰謀作亂有直接關係,趙高陰謀之所以得逞,又和李斯貪圖祿位,助紂為虐緊密相連。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琊,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隨行,始皇有二十幾個兒子,長子扶蘇幾次直言犯諫,始皇令其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始皇喜歡的小兒子胡亥也要隨行,始皇答應了他,其餘的兒子沒一個跟隨的。

其年七月行至沙丘,始皇病甚(沙丘實在不是好地方,趙武靈王也死在那裡)。令趙高發書給公子扶蘇,讓他與蒙恬發兵至咸陽舉行喪事。書封好後還沒讓使者發出去,始皇崩。詔書和玉璽都在趙高手裡,只有趙高、李斯、胡亥和幾個貼身的宦官知道始皇崩。


這時李斯犯了第一個錯誤,他認為皇上在外駕崩,又沒立太子,秘不發喪,把始皇屍身裝在一個通風涼爽的車子,還故意做出皇帝正常進食,百官站車外奏事的假象。李斯秘不發喪為趙高政變埋下了禍根!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他先去說動胡亥:皇上崩,無詔封諸皇子,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就要即帝位,你卻沒有尺寸之地,目今天下之權,存亡就在你、我和李斯之手,你是願意做受制於人的臣子還是願做君臨天下的帝王?


胡亥開始不敢答應說:廢兄立弟是不義,不奉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趙高對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機會稍縱即逝,假使現在不把握機會以後會後悔的。胡亥自然順從趙高的意思了!

趙高說: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臣相謀。趙高很清楚,李斯是丞相管政務,而趙國就一宦官管內廷,李斯不答應,這事根本辦不了。


趙高遊說李斯,李斯起初也是怒斥趙高: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結果趙高直擊李斯軟肋:你與蒙恬比誰的本事大?誰的功勞高?誰能深謀遠慮?天下百姓更信任誰?誰與扶蘇的關係好?李斯自認這五點皆比不上蒙恬。趙高又說:公子扶蘇為人剛毅勇武,善於激勵士人,他即位後必然用蒙恬為丞相,你到時候可不能懷揣通侯之印榮歸故里!

這一下李斯就動搖了,但李斯嘴硬還是說我只管遵從皇上遺詔,不逆天行事!趙高又說:君聽臣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李斯長嘆一聲:唉,遭逢亂世,不能以死盡忠,前途命運又在哪裡?李斯貪圖祿位而阿順苟合。屈從了趙高,促成了沙丘政變,害死了公子扶蘇,大將蒙恬!

胡亥即位,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趙高攛掇胡亥:實行嚴刑峻法,殺死當朝大臣,任用新的信任的大臣,讓原來貧窮的人富起來,卑賤的人高貴起來(完全顛倒黑白,指鹿為馬),這樣他們才會對你感恩戴德,你才可以高枕無憂,縱情享樂!

胡亥在趙高的蠱惑下,在咸陽街頭一次腰斬十位公子,肢裂十二位公主,把他們的財務盡數沒收!還殺死了蒙恬的弟弟蒙毅!

趙高又把愚蠢的胡亥與眾大臣隔離起來,只讓他盡情在深宮享樂,趙高把持朝政。趙高又不斷增加賦稅,重建阿房宮,民不聊生,農民紛紛起義!

玩弄陰謀的趙高下一個目標就是李斯,他先是讓李斯給胡亥進諫,李斯說見不著皇帝,趙高就說由他引薦。趙高專門挑胡亥縱情玩樂之時,把李斯引進來,而李斯又總是進諫讓胡亥向上勤政的忠言,幾次下來胡亥就厭惡李斯之極!趙高趁機進讒言:李斯居功自傲,兒子李由為三川守,反賊陳勝就是丞相故鄉鄰縣之人,所以他們經過三川之時,李由不肯追擊。胡亥聽信了趙高的鬼話,派人去調查此事。



李斯聽說後就上書胡亥,說趙高圖謀不規,早晚會像田氏代齊那樣取代秦朝的江山。胡亥對趙高是信任有加,怎麼會聽李斯的話。李斯下了大獄!

這一下趙高要把李斯玩死,在獄中對他嚴刑拷打,每次都騙他是二世派來的人來聽審,結果一說真話就是嚴刑拷打,然後讓李斯知道其實是趙高派的人,這樣李斯以後就說假話認罪免得捱打,最後一次真的是胡亥派人過去時,李斯又以為是趙高搞鬼,又直接認罪,這一回李斯死定了!李斯與子在咸陽城腰斬於市,夷三族!



李斯死,趙高為丞相。後騙胡亥出居望夷宮,趙高詐詔衛士,對胡亥說是“山東群盜兵大至!”二世上觀見之,恐懼,趙高劫令其自殺。趙高引璽佩之,百官莫從,上殿,殿欲壞者三,趙高自知天命不歸他。召秦始皇弟弟子嬰,授之璽。


子嬰即位後令宦者韓談刺殺趙高,夷其三族。子嬰立三月,沛公兵從武關入,秦文武百官根本不抵抗,子嬰妻子兒子自系其頸,跪降軹道旁,沛公令下屬看管,項羽至而斬之。秦遂亡天下。


尋桂子


根據我的觀點來看,趙高不應該成為秦朝滅亡的禍首,但是他的倒行逆施和所作所為是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索。

秦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首先一個就是體制和制度的僵化。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一直實行的法家治國。這對於秦朝統一六國,南征北伐,統一和擴寬領土是很重要的。但是過度的實行法家因素,實行嚴刑酷法就不得人心了,這直接促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秦朝滅亡的烽火。

二、秦朝的暴政非常不得人心。秦朝建議後,政權不穩,應該以休養生息為主,而秦始皇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在全國範圍內大營大造、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等幾個大型工程,同時還繼續征戰。這對新徵服六國的百姓實在負擔太大,承受太重,所以也就恨透了秦王朝。

三、秦始皇突然死亡,後事安排不妥當。這一點比起漢武帝來相差甚遠,漢武帝在臨死前三天確立了幼子劉弗陵當皇帝,還確立了霍光為首的輔政大臣。但是秦始皇雖然確定扶蘇繼位,但是沒有很好的監督貫徹和安排好這個事情,導致在沙丘政變中,趙高、李斯合謀篡改遺囑擁立胡亥登基,胡亥毫無思想準備,而且還是個不學無術的公子哥,即位後就被趙高利用,成為傀儡,導致秦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四、中原和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薄弱。秦末農民起義過程中,秦王朝的兩隻重要武裝力量,一是蒙恬率領的長城軍團在北方,另一個是趙佗領導的南越兵團在南方,導致中原地區兵力空虛,僅有章邯臨時組織的囚犯草草組成軍隊,整體素質不高,力量不強,很難抵擋得住紛紛起義的各路起義軍。

五、秦朝統一六國後,政權還不穩定,此時六國的舊貴族還都存在,還有著一心復國的願望,等到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以後,他們乾柴烈火,紛紛起義,尤其是這些六國後裔們與秦王朝有著不共戴天的切齒仇恨,這必然導致他們組團起義和強烈報復。

綜上所述,秦王朝的滅亡是以上幾個原因的綜合作用下必然結果,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加之秦二世即位後,趙高害死丞相李斯,大權獨攬,大行暴政,甚至還害死了秦二世,自己想當皇帝。當時外部環境極端惡劣,趙高在內部再做一些倒行逆施的事情,這就不免加速了秦王朝的快速滅亡。


那些故事兒


這桂子師邀答!

秦始皇寵臣趙高真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禍首嗎?

答曰:是!“禍首”二字用在趙高頭上,才真正稱得上是實至名歸。依太史公《史記》之《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有以下幾條確鑿證據足以證明趙高就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罪魁禍首”。

一,私扣始皇遺詔,廢長立幼,力主滅扶蘇而立胡亥,為改寫大秦江山設局。始皇三十八年巡遊至平原津而病,“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始皇病重,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便下遺旨給長子扶蘇,讓扶蘇主持自己後事安排,意即自己死後由扶蘇接皇帝位。但是丞相李斯卻走了一步臭棋,“丞相李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密之,不發喪。”,隱瞞始皇死訊,為趙高改寫大秦江山走向的陰謀,提供了致命的機會。

李斯雖然罪不可赦,但強力推手卻是趙高。“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運作改始皇遺詔,廢扶蘇立胡亥,偽詔處死扶蘇、蒙恬的主角都是趙高,而李斯始終都是處於被動順從的配角地位,從今天的刑法角度來看,趙高即是主犯,李斯不過是從犯。所以說趙高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禍首”。

二,趙高為胡亥出餿主意,慫恿二世胡亥用酷法“誅殺大臣和諸公子”,清理異己,謀劃敗壞大秦江山根基。二世胡亥因竊皇位之故,皇位不穩,心感不安,“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奈何?”,趙高就別有用心為胡亥出主意說:“大臣鞅鞅,特以貌從臣,其實心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願陛下遂從時毋疑,即群臣不及謀。明主收舉餘民,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則上下集而國安矣。”。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現在這這幫大臣表面恭恭敬敬,實際心裡就沒把你當回事。你現在就出個這樣政策,不論官大官小,不服你的就找把柄都誅殺他,這樣一方面可以樹立你的威嚴,另一方面也能實現你平生所願。現在這個非常時期。靠的不是學文治,而是靠武治,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要果斷,不要給輕視你的群臣有密謀的機會。明智的君主都是收買民心,讓賤的貴,窮的富,這樣遠離的民心才會親近你,這樣一來才能上下齊心,那麼國家就會達到長治久安了。

看看趙高這餿主意出的,這明顯就是給二世胡亥挖大坑,還要讓二世樂樂呵呵的往下跳啊。二世這個二貨果真上道,把有實權的大臣和認為能威脅自己皇位的公子都殺了。二世自己毀了自己的長城,自己講自己的江山拱手送給趙高了。

三,趙高慫恿二世自宮,遠離大臣,變成自己的傀儡,把持朝政,變成從實質上控制了大秦江山。

二世胡亥因聽趙高計策,動用全國民力財力修阿房宮,又徵五萬民夫屯衛咸陽,終於折騰到民怨沸騰,官逼民反,陳涉揭杆起義,義軍響應,起義聞風四起,烽火已成燎原之勢。這時趙高又跟二世說:“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於是二世長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稀得朝見。”,這段是說趙高忽悠二世:你看先帝臨朝統治天下時間長,所以群臣就不敢胡說八道的進言亂來。不過現在你年紀輕輕,剛繼承皇位,啥事都靠群臣在朝堂上議論決定怎麼行?假如有什麼事不慎決定錯誤,那麼你在群臣眼裡就有了短處,天子所以能夠稱為朕,決斷是不會聽取別人意見的。趙高這麼一忽悠,二世從此就遠離群臣,凡事只和趙高商量,大臣們一般就很難見到二世的面兒了。

通過忽悠的手斷,趙高就完全控制了二世。然後藉口陷害殺掉不識時務敢於進言的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車裂了左丞相李斯。葬送了章邯極其率領的抗擊項羽義軍的秦軍主力,獨自把持了大秦朝政。

四,為亂朝政,指鹿為馬,黨同伐異,覬覦皇位,圖謀顛覆大秦江山。“八月已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限於二世,曰:馬也。。。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趙高一步一步控制二世後,就開始覬覦二世的皇位。恐群臣不服,就用“指鹿為馬”的計策分離控制大臣,從者留,違者誅。肅清異黨,架空二世,為最後篡權做最後準備。

趙高通過以上手斷,為了自己的野心,脅迫李斯協助自己廢始皇遺詔,扶二世上位,矯詔誅扶蘇、蒙恬,引誘二世誅大臣、公子、李斯,行暴政,逼民變,亂天下,坑章邯,動國基,挾二世、控群臣,一步一步將大秦江山送上不歸路,論罪魁禍首,舍趙高而其誰耶!


熠熠古客


只能說趙高推動了大秦王朝的滅亡,但並不能說說斷送大秦江山的罪魁禍首。

說起趙高想必大家都對他第一印象是秦朝第一大權臣,趙高的主要事蹟包括:沙丘政變,篡改始皇帝遺詔擁立胡亥;濫殺忠良;害死了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指鹿為馬等等,壞事是一樁樁一件件數也數不清。其中最讓人感到惋惜,憑藉著一紙詔書,便將大秦奮六世之餘烈才建立起來的一個史無前例的帝國給斷送了。

然而事實真的趙高真的是斷送大秦江山的,罪魁禍首麼?——答案是否定的。

大秦帝國的滅亡必定有它自身的原因,如秦朝暴政不得人心;再如天下初定,六國的民眾尚未歸心,秦始皇不先採取道德感化他們,而是急於推行秦法;再如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文化、經濟等等各個方面。

所以我說趙高的作用只是推進了大秦帝國加速滅亡的腳步而已,但並不能作為罪魁禍首。

趙高雖然不是罪魁禍首,但是大秦的滅完也和他密不可分。

趙高這個人十分的善於用人,在扶持胡亥繼位之後,自己獨攬大權一步一步將朝中的重臣都換成自己的人,並且將李斯殺害使自己的權勢更上一層樓。並且不斷的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用盡惡毒計策,將和自己作對的人一個一個除掉,還制定出許許多多變態制度,殫精竭慮的設計一個又一個局,將那些阻礙其權力他前進的人全部殺戮。

趙高真的堪稱變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最後自己能夠權傾朝野掌控君王,掌握整個大秦帝國。如果不是因為趙高,大秦也不會那麼快就走向滅亡。


像素說


沙丘政變是秦國由盛及衰的重要事件,如若扶蘇繼位有九分可能是一個與民修養,國力殷實的時代,可是沒有如果。

在得知秦始皇嬴政已經歸西的消息時李斯還是那個相對正直的李斯,而趙高已不是這之前趕車的趙高了,他意識到這是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大好機會。於是趙高抓緊勸說李斯立胡亥為新的國君,趙高勸說了六次,李斯反對了五次,最後一次他同意了。之後的事情就好解釋了,立了胡亥,殺了扶蘇及幾十個公子公主,最後也輪到了李斯。至此趙高再也沒有任何顧及,指鹿為馬,為所欲為,天下大亂,胡亥不知,最後逼死胡亥。

趙高殺死秦二世之後,也想嚐嚐當皇帝的滋味,就直奔龍椅。史書記載,當趙高坐上龍椅後,就覺得地動山搖,從龍椅上摔了下來。不知道此記載,是出於傳聞還是後人的演繹?這一摔讓趙高意識到,這是上天不讓自己當皇帝。 最後死於自己精心安排的秦三世子嬰手上。

可以說秦朝的滅亡趙高是一個最大的推手和加速器;始皇帝在帝位繼承上的優柔寡斷,規則不明,儲君不清則是滅亡的直接原因;而秦朝建立前後窮兵黷武,耗費財力,民不聊生則是滅亡的根本所在。



臨界凡心


趙高生平

趙高(?-前207年),嬴姓,趙氏。從姓氏上看不出他到底是秦國人還是趙國人,秦國宗室也是嬴姓趙氏,也許他是嬴政的遠房堂弟。

“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史記.蒙恬列傳》

姑且還是把他當做趙國人吧。

趙高的母親曾犯罪獲刑,被關往秦朝的收容所服勞役,並在此生下了趙高兄弟二人。其出身之卑微在當時可謂僅次於奴隸。

趙高的被閹割經歷、學習經歷已經完全不可考,但這個人水平很好,精通律例和書法。很早就就獲得秦始皇的賞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這是秦國內外庭溝通的核心崗位。

統一六國後趙高被唯一中書令的重任,這是接近宰相的高官。

因為出色,他被秦始皇任命為幼子胡亥的老師,這也導致了二者沙丘宮變事件中的聯手。

應該說在嬴政去世之前趙高一直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帝國樑柱,秦國鯨吞六國的大業當有他的一份功勞,直至公元前211年的某一天。

沙丘的變故

沙丘不過是河北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村子,但在歷史上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在送走趙武靈王趙雍這位戰國屈指可數的雄主之後,他又迎來了這篇土地的新主人--千古一帝秦始皇。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咄咄怪事,夜空中的“熒惑守心”的怪異天象,刻著“秦始皇死後而地分”的隕石,發出“今年祖龍死”的詛咒後的神秘“山鬼”,在古人眼中無不預示著秦帝國即將遭遇的變故。

秦始皇從統一天下的偉業中得到了無比的滿足感,這十年來他曾經興致勃勃的在東海捕殺大魚,也曾得意洋洋地在泰山封禪,一種天下盡在掌握之中的快感令他不可自拔。至公元前211年,已經是他第五次出巡天下了。之前屢次尋仙問道的失敗並沒帶給他太多的沮喪,精力旺盛的他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身後之事,也許覺得還早吧。

他這一次他突然就倒在了沙丘這片詛咒之地,甚至向來自信的他很快預感到自己天年已盡,回不到咸陽了。彌留之際的秦始皇展現了他英明果斷的一面,他很快立好遺囑並派遣使者至公子扶蘇處要他火速會咸陽繼位。

▲沙丘的陰謀在醞釀

但他還是失算了,一方面沒想到上天如此吝嗇,甚至不等使者發出文書就將他帶走了;另一方面則是他最信任的兩個臣子--李斯和趙高背叛了他。

文書和玉璽都在趙高手裡,而李斯則以“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唯有向天下隱瞞了皇帝的死訊,反而臨時徵調了一車海鮮(鮑魚)來掩蓋屍體的臭味。

史書上說趙高做通了李斯的工作,其實不然,從不發喪這一點可以看出李斯早有盤算,只是在等趙高開口而已。

李斯的生命從頭至尾都沒有崇高二字,他有的只是對於“倉鼠”的天然喜好而對於“厠鼠”生涯的恐懼症。一旦扶蘇繼位,丞相是蒙恬的,而六國已滅,想跳槽都不能了。

於是陰謀很快實現,扶蘇蒙恬自殺,草包胡亥成為了秦帝國的主人,趙高是頭號功臣,李斯則暫時保住了相位。

帝國的覆滅

可以用作死來形容大秦帝國的最後四年。自商鞅變法起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六代君王的努力卻只換來了“過把癮就死”的悲劇結尾,想來能夠不爭霸天下而永久在秦川放馬也不失為一種美好的生活吧!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揭竿而起拉開了帝國黃昏的序幕;

同年7月,“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相邦李斯按照帝國慣例被送上了祭臺;

同年,趙高大權獨攬,朝堂上發生“指鹿為馬”的荒唐事件;

公元前208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在鉅鹿擊破秦軍最後的主力,章邯投降;

公元前207年九月,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另立公子嬰為皇帝;

5天后,子嬰反殺趙高;

46天后,抄近路的劉邦率兵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與歷史上秦國的堅挺不同,此時的秦帝國完全沒有了往日雄風,甚至連堅固的函谷關也守不住了,匆匆落幕的大秦帝國令中國大地成為了“秦失其鹿”的修羅場。

趙高的“努力”

在短短四年中,趙高可謂壞事做盡。指鹿為馬、隱瞞事態、害死李斯、逼降章邯、弒君奪權,毫不誇張地說,他表現得的確很像一個臥底。

很簡單,這不是趙高的原有水準。作為帝國律令的掌管者,他對於秦帝國的上下了如指掌,不至於昏招迭出,他跟秦二世在延續王朝壽命這一點上本該沒有分歧。

但他也沒有理由當這樣的臥底,至少史書上沒說。除了拉著秦帝國一起完蛋之外,跟他有關係的人或故國都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但趙高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個人--伯痞。

各位有些可能要臨時想想這個人是誰,他是伍子胥的同僚和老鄉,同樣因為父兄之仇跑到吳國成為謀主,“鞭屍”事件之時如果不是因為鎮守姑蘇,想必也會有他的一份。

在修理楚國和打敗勾踐的時候伯痞是優秀的文官,但這一切到此戛然而止,他莫名的陷入了對勾踐的好感和對伍子胥的宮鬥之中,從此不可收拾。

伯痞收受勾踐賄賂導致了放虎歸山,構陷伍子胥拆掉了吳國的棟樑,最後在姑蘇城破之時卻被勾踐賜了一杯毒酒,可謂做了一個很大的虧本買賣。

而這樣的人和事在歷史上不乏其人,一旦陷入了思維定勢(或者說黑化),過往屬於他的睿智和精明都一去不返,並不可避免地將所有的心思放在保存權勢上來。

趙高作為閹人本來就心思陰晴不定,而成為帝國實際主宰之後他更關心的是地位是否會受到威脅,為此甚至不惜弒君。

因此從秦國滅亡的具體事實來分析,趙高這個首功領得不冤枉。

假設的如果

假設趙高的陰謀沒有得逞,扶蘇稱帝,拜蒙恬為相,李斯和趙高伏誅,會怎樣?

大澤鄉還會不會起義呢?

當然會,那900人是戍邊的軍隊,這不是能考慮豁免的範疇。

至於陳吳二人假借的“公子扶蘇之名”,不過是一句專屬於死人的榮譽而已,如果是扶蘇當政,他們只需打楚懷王的旗號就足夠了。

▲喪鐘的敲響

就算陳勝吳廣不起義,那心懷叵測的六國遺民們會從此安分守己嗎?張良、項氏叔侄這樣的人會一直等下去嗎?

顯然不會。從時間節點來看,不到兩年的時間扶蘇也很難對帝國上下做出很大的改變,該來的始終都要來。

那麼鉅鹿城下的決戰也遲早要來的,不過章邯換成了蒙恬,一位史書上更加優秀的將領,對面則依舊是西楚霸王和列國聯軍。

當然,此刻的鹿死誰手就尚未可知了,蒙恬勝則秦國可以延續下去,扶蘇後代也許會有劉徹這樣的雄主來重新構建王朝的合法性,項羽勝則一切照舊。

背後的原因

秦始皇親手翦滅了六國並確立皇帝制度,在他的任期可謂得心應手,統一度量衡,修建秦直道,打退匈奴人,他沒有完不成的豐功偉業,以至於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也會忽略一個最重要的東西:人心。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史記·秦始皇本紀》

六國舊貴族是不服的,秦帝國並沒有做好安撫工作,同時大把的軍事政治人才尚且流落民間,這是比兵刃糧草更加危險的東西。

▲秦國離這幾個字還差得遠

能壓制蠢蠢欲動的六國遺民,靠的是秦始皇個人的“勢”,這是一種心理層面上的泰山壓頂,哪怕強如項羽也會油然而生一種無力感,同時對於帝國資源的調動上,也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趙高胡亥所能比擬。因此他死之前是沒有人敢造反的。

但“勢”這個東西是不會遺傳的,而天下人的思維依舊停留在戰國“士為知己者死”的階段,皇權的合法性尚未構建成功,六國遺民幾乎都不會有秦國子民的思想覺悟。因此秦始皇一死,各路反抗勢力紛紛重新聚集了起來。

說來,秦始皇統一的只是領土,而思想的統一則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商君預言的背後

歷代史家學者從來沒有將趙高擺在多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是對於自身的推崇和對閹人的不屑,另一方面則確實另有原因。

“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商鞅在四次面試後跟獵頭景監說的一段話,既然秦孝公等不了那麼就,那就推薦富國強兵之法(彊國之術,實為法家套路)吧。君王的夢想自然可以實現,但要在王朝壽命和修為上跟商周比,那就差遠了。

這話其實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甩鍋,不是我非要用法家之術,而是君王自己的選擇;第二則是他的確預見到了法家適合與諸侯爭霸,但不適合大一統後的王朝。

這話他沒法說,而且說了也沒用,法家治國思想在秦國即將生根發芽,直至深入骨髓,屆時誰都改不過來,哪怕是扶蘇和蒙恬。

而終結五百年亂世的秦國恰恰缺乏的不是強大的武力,而是收攏人心的手段。秦國用一百多年將老秦人和新接納口綁上了征討的戰車,但鯨吞六國之後已經沒有了繼續攻城略地可以帶來的地位,這時候再用法家手段就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了。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賈太傅的千年一嘆或許昭示了:大秦帝國的牆倒眾人推,在乎攻守易形後的逆天下之所望而行,自古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難,趙高這個卑微的閹人不過是在推波助瀾罷了。


涼州七里


趙高不能叫寵臣或弄臣,他實際上是能臣,但對秦帝國不利的消息是,他同時是個權臣。

跟曹操類似,叫“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而且很多歷史專家忽視的是,趙高創造的是歷史上的第一種專權模式,叫做“法家專權模式”或者叫“道家專權模式”。

其實趙高是法家學說的另一個集大成者,如果說韓非子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趙高就是法家實踐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亡於李斯之口,李斯亡於趙高之口,其法家實力的對比,可見一斑。

後來的漢武帝要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趙高首創的專權模式恐怕不無關係。

漢承秦制,為了防止道家的專權,漢王朝形成了後宮專權來抗衡,這可使一代強者漢武帝吃盡了苦頭。

為了釜底抽薪,漢武帝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道家排擠出儒教國家的權力中樞,將資歷尚淺的儒家冊封為儒教教主。

接著,漢武帝又來了一招“殺母留子”,以杜絕後宮專權,但不幸的是,又引起了大臣專權。

後來為了抗衡大臣專權,君王就通過宦官進行反擊,但不幸又形成了宦官專權。

所以中國君王身邊的人形成專權,實起自趙高,所以後世法家學說得不到君王認可,害怕專權的形成,可以說是很大一個原因。

所以,說趙高是“法家專權”,應該是沒有多大爭議的,但趙高同時也構成“道家專權”,則有點一時難以理解。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要理解法家就是一種特殊的道家就行了,法家又稱黃老學術,是道家為主,儒家為輔的學問,現在修黃老學術的韓非,李斯們,將道家的宗教管理職能交於帝王,將儒家的行政管理職能操在自己手上,按傳統觀點是有點“不務正業”,所以趙高的“法家專權”實際上就是“道家專權”!

而且趙高為什麼有深厚的道家功底,非常容易就成為了著名法家,這與他是趙國皇族不無關係,當時道家思想,必須是貴族才能學習,商鞅是衛國的皇族,所以擁有學習道家學說的資格,韓非也是韓國皇族,他才有學習的資格,包括李斯,說不定也是那個被滅諸侯國的繼承人(其是上蔡人,估計是蔡國),才能學習,也就是說,法家的人,都一般是可以擔任一國之君的水平。

趙高只是因為趙國被滅了,我們對他評價很低,甚至說他是一個閹人,如果趙國不滅,他也有可能成為一國之君,所以歷史有太多的偶然性,不再一一評述。


河東來


趙高只是推動大秦的滅亡。

大秦帝國是建立在暴政之上,六國人民苦不堪言,只是無法爆發。秦滅六國之後,對於六國的遺民並沒有多少憐惜,反而橫徵暴斂,限制其自由,並派軍駐紮,這些直接導致了矛盾的激化,也為秦滅亡埋下了禍根。


趙高在秦始皇在位期間對秦國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他也不敢搞大動作。但在秦始皇死後,和李斯密謀立胡亥為帝,偽造秦始皇旨意,令扶蘇、蒙恬自殺。扶蘇、蒙恬自殺後 ,趙高李斯立胡亥為帝,史稱秦二世。後來趙高誣陷李斯造反,李斯被腰斬,並滅族,趙高大權在握。後通過指鹿為馬,趙高清除了異己,權傾朝野,大秦的最高權力落入趙高之手。趙高野心日益膨脹,想取代胡亥的位置,便殺了胡亥,立了子嬰為秦王,便於自己上位做準備。但是趙高由於稱王心切,且目中無人,便隻身一人前去見子嬰,被子嬰殺死,趙高的勢力土崩瓦解。


趙高對於秦國的滅亡起來很大的推動,他對於秦國統治者的態度(傀儡),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秦朝的滅亡,國家制度佔主要原因,領導人原因其次。


百花爭豔只為你


沒錯,是真的。如果趙高不矯詔害死扶蘇,以扶蘇英武勇毅,素具仁心的品格,正適合安撫百姓,讓秦朝子民休養生息,斷斷不會像胡亥那般折騰,幾年時間就讓大秦傾覆。



胡亥本就不是當皇帝的料,為人偏又怠懶狠毒,上位後先把同胞兄弟十幾個全部幹掉,然後對趙高說:“愛卿啊,你看人生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當皇帝不就是為了吃喝玩樂嗎?”趙高投其所好獨攬大權,胡亥反而認為趙高對他最好。



胡亥是個糊塗蛋,有次趙高為了試探大臣們是不是對他忠心,放了只鹿到朝堂之上,當著胡亥的面說:“這是馬!”眾臣懾於趙高的淫威,紛紛贊同,胡亥一看大夥都這麼說,還以為自己得了迷幻症。

趙高又整死李斯,剷除反對他的大臣們,自此秦二世成了個傀儡,國家大小事情都是趙高來決定。似乎所有的權宦,都有個相同的絕招,就是趁著皇帝在爽的時候去上奏。每次胡亥在後宮中擁美享樂之時,趙高都會不失時機的去彙報工作,正在興頭的胡亥很是厭煩,你看著辦吧!於是國家權力一步步盡入趙高之手。



雖然是個宦官,沒有直系親屬,但趙高親戚很多啊,他把重要的崗位全部安插成自家親戚和心腹之人。這些人一方面動機不純,只會奪權撈錢。更為要害的是,這幫人根本就是一步登天,沒什麼從政經驗,把個強大的秦朝搞得烏煙瘴氣,近於癱瘓。

直到各地起義形勢已經鋪天蓋地,趙高還在哄騙二世:“只是幾個盜賊,很快就剿滅。”而胡亥就愛聽到這類“好消息”,誰要敢如實上奏,把事態說嚴重了,他反而會發脾氣殺人。就這樣,胡亥只做了四年皇帝,秦朝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