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西門大官人出現,是不是金蓮也就像以前一樣生活,終此一生了?

用戶5024731289364


西門慶和潘金蓮的戲份是《水滸傳》裡的經典橋段,也是流量擔當。但是細細想想,對與潘金蓮與武大郎的婚姻來說,的確是委屈了潘金蓮,潘金蓮不甘心,鬧出點動靜也是意料之中的。再則武大郎也沒有保護潘金蓮的能力,被另人取而代之也是情理之中。

潘金蓮就是一個悲劇,婚姻不匹配

潘金蓮出落的好看其實不是她的錯,無奈她的身世太可憐了,從小賣給張大戶家。被張大戶欺凌不說,還要被張大嫂羞辱。最後嫁給了武大郎,就以潘金蓮的美貌來說,武大郎絕對是癩蛤蟆吃了天鵝肉了。所以倆人是完全的不匹配的,既然不匹配,說明婚姻就不能夠靠內部的調節來達到平衡。只能依靠外力來維護安定,或是加速瓦解。

除非有人鎮宅,可以安分守已,否則武大郎自己是守不住門戶的

武二郎徒手打死老虎,是遠近聞名的,所以是完全可以鎮的住門戶的。只要武松能夠一直鎮著宅子,西門慶王婆之類的是萬不敢下手的。怎奈,武松離開沒多長時間,完全扛不起門楣的武大郎,自然守不住這麼個人人覬覦的大美人。果不其然,家裡就很快發生瞭如此大的變故。

所以,只要武二郎不時刻給武家守著門戶,不平衡的家庭關係總是會被外力所介入的,沒有了西門慶,還會有東門慶、南門慶、北門慶;與武大郎終此一生,其實是很難的。


藝文雜記


如果沒有西門慶出現,潘金蓮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樣生活了。因為潘金蓮的情慾已經開始萌芽,不可能消失,只會發展得越來越強烈。實際這個情慾是被武松打開的,為什麼是這樣呢?我們先從潘金蓮的身世說起。

且看《水滸傳》是如何介紹潘金蓮身世的:

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記恨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摘自《水滸傳》第二十四回)

可見潘金蓮並不是天生輕浮之人,也不是愛財之人,反而是很本分的女子。嫁給武大郎後也很勤勞,她在家做炊餅,武大郎出去賣。但是我們客觀地說,潘金蓮和武大郎這對夫妻並不般配。潘金蓮長得年輕貌美,武大郎是又矮又醜又窮,人稱“三寸丁,谷樹皮”。試問,誰是潘金蓮心裡能平衡呢?但是在武松出現之前,潘金蓮做的還是挺好的,算得上一個賢惠妻子。

武松來到陽穀縣,並住進了哥哥武大郎家,這一切才有了變化。武松長得是高大威猛,一表人才,更是在景陽崗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又做了陽穀縣的都頭。試問,這樣的男人,哪個女人不會為之心動呢?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潘金蓮漸漸地喜歡上了武松,並在兩人一次喝酒之後,她向武松做了暗示性的表白。可見,這時的潘金蓮才是個正常的女人,之前雖然心裡不平衡,但她一直在壓抑自己。現在,潘金蓮做為女人,才把內心深處的情慾打開。但是一瓢冷水澆滅了她的一腔熱火,武松由於倫理道德原因拒絕了潘金蓮,並警告她不準對不起哥哥。

女人是感性動物,情慾被激發出來是很難收回的。就像一粒種子發芽,已經破土而出了,怎麼可能再被按回去?潘金蓮求愛不成,內心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這時的她心裡一定是千瘡百孔的,對生活也已經失去了信心。西門慶的出現,潘金蓮的情慾得到了釋放,索性破罐子破摔,於是就有了後面的結局。

潘金蓮其實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如果西門慶沒有出現,還會有其他人出現,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潘金蓮已經失去自我,不可能再回頭了。


博超講堂


我想說:如果沒有西門慶出現,潘金蓮就會像從前一樣生活,終了一生。原因如下:

一、《水滸傳》中,潘金蓮巧遇(或者說偶遇)西門慶的橋段,我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請你想想,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一個是資本家,如果不是這次偶然,武氏金蓮怎麼會有機會和上層社會的人有交集呢?

二、封建社會的女人,和現代社會可大不相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相夫教子,從一而終。他們必須恪守婦道。社會底層的婦女,對這一點看的更是重要。這一條也適用於金蓮。她自己即使有啥想法,也要忍著,忍一輩子。

三、從故事的發展看,如果沒有王婆這個壞蛋的攛掇,他們也不會再發展下去。所以,壞事就壞在王婆身上。潘金蓮屬於受人挑唆,誤入歧途。

綜上,這件事不能全怪潘金蓮,她也是良家女子一枚。是別人,是世俗,讓她早入黃泉去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登攀


如果沒有西門大官人出現,是不是金蓮也像以前一樣生活,終此一生了?

個人觀點,西門慶的出現只是劇情發展的需要,潘金蓮的命運早已註定,即使沒有西門大官人出現,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生活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1.性格方面原因。潘金蓮天生麗質,但性格剛烈,比較有主見。因為家境困難,在大戶人家當使女,被另一大戶人家最看中,但其寧願被強迫安排委身於武大郎,也不嫁於大戶人家。這種敢於反抗壓迫的新時代婦女精神,放在當今社會,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女性是男權附屬品的封建時期,就顯得格格不入了,註定會結局悲慘。

2.現實環境所迫。嫁於武大郎,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追求,對於這樣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女性來說,都會難免產生遺憾、悔恨之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尤其是武松的出現,武大郎的相形見拙更為明顯,內心的不甘會驅使她鋌而走險,去追求自己認為的新生活,所以嫂嫂嘗試去勾搭武松了。

3.社會輿論影響。嫁於武大郎後,這樣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本就讓不少人心生妒忌,加上大戶人家的惡意中傷,在武松還未返回時,潘金蓮就已經有了不良社會輿論。“天生麗質委身於三寸大朗,能甘心麼?”“本有個好前程,結果被嫁於武大郎這等,肯定以前行為不檢點。”即使沒做過什麼,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潘金蓮想要過正常的日子已經是很難的了,更何況一直有浮浪子弟來騷擾。

上述三點,我認為都是作者施耐庵的角色安排需要,出於對當時社會女性的同情,才創作的這一角色,而潘金蓮以後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做是對封建思想迫害女性的一種爆發式反抗,至於如何評價,那是後來人的事了。


琵琶山小王子


小說終究歸小說,武植(武大郎)的真實情況是清河縣的縣令,平日裡事及百姓苦衷的好官。只因,當地一位親戚的謠言惑眾汙染了武植的清白。說細了,武植之妻(潘金蓮)原是朝廷一位官宦之女,生性似水、甚有姿色。自搭嫁給武植之後,勤儉持家,上上下下料理的是井井有條,可謂是賢妻良母形的內人。由於一位親戚的沾汙造謠,惡意中傷、說其太勢力、不借其款修繕造房之事弄得是沸沸揚揚。武植一時的形象大打折扣,糟糕透底。武植為了洗刷自己,在親戚一年之久不在家的清況下,自掏腰包為其建好了房屋。爾後,這位親戚回家看到了眼前的一切,甚是自愧難熬,連忙向武植夫妻賠禮道歉。通過施耐庵的筆下生花,完全是小說之箸,真實的情形是通過現代一位農民無意中的發現,考古資料的證實,澄清了武植生前真實人生的光輝一面。



追夢時光


《水滸傳》中的金蓮畢竟是金蓮,有王婆在,即使沒有西門慶也會有東門慶、北門慶等等人物的出現。

其實在明朝的歷史上潘金蓮是清河縣領的夫人,她賢良淑德絕非如《水滸傳》中淫蕩、狠毒。因明朝歷史上夫妻二人的形象被惡人刻意的醜化之後在後世所流傳,之後被施耐庵收錄進了《水滸傳》中的。


藝術陪伴左右


小說的倫理根據劇情演變,只是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和人性的弱點。現世的金蓮,銀朵不是更多嗎?而且已經成為效仿的對象。君可見,傍大款,做小三,司空見慣。這和社會有關係嗎?這和人性有關係嗎?太多的思考鞭撻現實,而現實依然故我!


蜂回


水性楊花,貪慕虛榮,尋求安全感。沒有西門出現,東門北門南門也會出現。在潘金蓮眼中,武大毫無疑問是殘次品。如果潘金蓮是個醜女也就罷了,大不了一輩子當個悍婦欺辱武大過日……可惜不是啊,有了美貌,自然膨脹。委身於武大,原因再簡單不過:一時找不到下家,生活又有巨大問題,先找個保障再說。其實潘金蓮的水性楊花,在景陽崗猛人武松出現後,就顯露無疑了,數次勾引武松,讓武松火冒三丈。武松頂著打虎英雄的名氣,當了公差,是國家公務人員,再加上生的威猛,自然引起潘金蓮興趣。可惜,武松沒有浪漫主義情懷,是個簡單粗暴之人。西門此人,花賊一個,對於男女之間那些情事,自然通透。幾番手腳,你情我願,勾搭成奸。西門慶潘金連是最佳cp,但對於彼此而言,並不是唯一cp。潘金連愛的不是西門慶,是錢是權是俊威表相。武松最後怒殺潘金連,是撕衣扎胸,可見對其恨意有多大?總結:天生美貌不自重,愛慕虛榮,色膽包天。



說叔


人們常說,任何事情都沒有如果。人生就是這樣,不能重複,無法後悔,因為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直播。每個人既是表演者,又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看客。

《水滸傳》作為施耐庵創作的一部文學作品,那就不能完全按照歷史的真實情況來看待。既然是文學創作,當然完全可以把作品裡的人物寫成另一個模樣。

潘金蓮作為《水滸傳》裡的一個普通女人,是一個典型的悲劇性的人物。她出身卑微,卻天資聰穎,令人愛憐。命運多舛,陰差陽錯的成了枯樹皮三寸丁武大郎的媳婦。武大郎抱得美人歸,自然而然把她視作心肝寶貝。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好白菜又讓豬拱了。

如果西門大官人不出現,如果西門大官人不是一個有錢有勢的大色鬼,如果西門大官人不是一個相貌英俊,風流倜儻的花花公子,如果不是西門大官人與潘金蓮偶然撞見,如果……那潘金蓮也不會與武大郎終生廝守,一直平平淡淡的白頭偕老。

這是因為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各種條件相比,懸殊太大,簡直就是有天壤之別。根據潘金蓮的性格,她是絕不會與武大郎湊活一生的。記得魯迅在提到《紅樓夢》時說,“賈府的焦大,無論如何也不會愛上林妹妹的。”

在《水滸傳》裡,施耐庵曾把潘金蓮如何挑逗武松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如果武松是西門慶那樣的人,不能拒絕誘惑,不顧禮義廉恥,放縱自己,那裡還有西門大官人什麼事情啊?

即使西門大官人沒有出現,武二郎也沒有來到武大郎家,潘金蓮沒有與西門慶和武松相識,她也不會與武大郎枯燥無味平平淡淡的了此終生的。

這是由潘金蓮和武大郎各自的客觀條件和性格所決定的。那就會出現闊少李公子或者英雄王二郎了。

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潘金蓮能夠與武大郎廝守一生,平平淡淡的生活下去,那故事還能這麼精彩絕倫,引人入勝嗎?那自然《水滸傳》也就不是四大名著之一了,它也就沒有現在文學界的地位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們知道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施耐庵這麼一個大作家了。

歷史沒有如果,名著燦爛輝煌!

如此而已!





半瓶茅臺


即使沒有西門,也會還有東門,南門。先看水滸大背景—北宋末年。宋徽宗多昏庸,奸臣當道,內憂外患,通過靖康之難金滅北宋,百姓民不聊生。金蓮這種尤物,暗中不知有多少人垂涎。何況大郎五短身材,外表兩人實在不般配。要不是為了生活,金蓮斷不會委身大郎。看到帥氣多金的西門大渣男,又懂女人心,自然一頭扎進去。沒西門,會不會甘心過著平淡的燒餅生活,在金蓮本人。換了其他傳統本份的女人就是啃觀音土也不離不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