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讓自己6歲兒子聽話?

正能量小蔣


個人認為,要想讓孩子聽話,大人要先學會傾聽。讓孩子把自己的意願完整的表達出來,瞭解孩子所需所想。然後再平衡利弊與孩子做有效溝通!

與其大聲斥責,不如蹲下來與孩子講話。只有讓孩子感覺親近,才會取得孩子的信任,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成為朋友再解決事情,遠比做家長容易的多![祈禱]





葉舞芭蕾時


我是一個7Q後,那時基本都是一個男孩,帶孩子沒什麼經驗,現在兒子工作一年:多了,學的專科不是很好,但在這一方面我卻是比較省心,學習上從來沒操什麼心。那時打工忙,回家他自己寫作業,有時甚至還給做飯,!聽話,作業都是自己按時完成。聽說現在的孩子不好管,看我前鄰居小孩寫作業和審犯人似的在那盯著,十歲左右吧,可難管了。我覺得現在的孩子主要是寵的多,你不拿他當寶貝自己覺得是,你得讓他自己獨立,什麼事講道理,明白了吧,自己去做,養成習慣。創造好環境,尤其二胎放開以後,學習上幫大地看小的,孩子分心,家長也是孩子的學習榜樣,一言一行對孩子很重要,說過話要算數,最怕失去威信,否則說啥白搭,最重要一點經常誇孩子,挑起對各種事物和學習的興趣及積極性,經驗不多,不知有沒有幫助。


孫愛華13


有一次,我們說女兒不聽話。

她說:不是我不聽話,咱們家有本書《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你們應該多看看,學學和孩子怎麼溝通,一點都不理解孩子。說的孩子不高興,小孩子也是人,雖然是小人,你們也該學學怎麼說話,讓孩子聽的舒服,自然就聽你們的啦。

🤣🤣我和她爸給她說的哭笑不得。順便說聲,我家女兒9歲,比你兒子大一點。孩子的心裡,應該是一樣的。我們做為父母的,是應該學學怎樣說話,讓孩子聽到舒服。孩子雖小,他們也不喜歡我們用強制的語言和方法迫使他們聽話。

當然,孩子還小,自制力很有限,有時調皮的讓人頭疼,我通常的方法,是和孩子商量著立好規矩,孩子如果反覆不遵守規矩,那就採取強制手段。事後,再遵循“打一巴掌,賞個糖”的原則,哄孩子,告訴她道理,錯在哪裡,強調媽媽是愛她的。如此,孩子慢慢會學會遵循規矩,聽話。



喻家紅



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

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和老師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

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

此時,如果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便會停滯不前。

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

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發展也較健康。而一個一切聽從大人安排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樣是有問題的孩子。  

正確冷靜地對待幼兒的任性行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1)轉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場裡,孩子一定要買一個上百元的變形金剛,而家裡已有不少類似的玩具,這時家長不要直接回答買還是不買,可以引導孩子:“前面還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趕緊去看看。”孩子一般會相信商店裡還有更好的東西,這樣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邊走邊看邊講解,孩子很容易會將剛才的事情忘掉。  

(2)預先提示  

在家長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每次帶孩子上街,經過小商店總是哭鬧著要買雪糕吃,應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說好:“今天上街經過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帶你出去。”  

(3)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給孩子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家長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4)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東西后都習慣不擦嘴巴,還任性地說:“我不喜歡擦。”家長可以說:“你不是說你像白雪公主的嗎?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乾淨。”  

(5)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讓孩子有信心可以達到、易於被孩子接受。這種明確的是非觀念,會使孩子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堅決。孩子那種“我獨佔”、“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薰陶而消失。


超級科學奶爸


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大人“鬧獨立”,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和老師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育現象。此時,如果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便會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發展也較健康。而一個一切聽從大人安排的特別聽話的孩子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同樣是有問題的孩子。   三、正確冷靜地對待幼兒的任性行為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應注意採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給孩   子把道理講清楚:這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怎樣做才是對的,幫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觀念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採取轉移、冷處理、適當懲罰等方法把難題巧妙化解。   

(1)轉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要善於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   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轉移後,很快會忘記剛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場裡,孩子一定要買一個上百元的變形金剛,而家裡已有不少類似的玩具,這時家長不要直接回答買還是不買,可以引導孩子:“前面還有更好玩的東西,我們趕緊去看看。”孩子一般會相信商店裡還有更好的東西,這樣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邊走邊看邊講解,孩子很容易會將剛才的事情忘掉。   

(2)預先提示   在家長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為規律後,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   任性的發作。如:每次帶孩子上街,經過小商店總是哭鬧著要買雪糕吃,應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說好:“今天上街經過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帶你出去。”   

(3)冷處理   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打滾撒潑時,大人可暫時不予理睬,   給孩子造成一個無人相助的環境,不要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事後,家長對孩子簡單而認真地說明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並對他說:“相信你以後會聽話的”之類的話來鼓勵他。

(4)激將法   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東西后都習慣不擦嘴巴,還任性地說:“我不喜歡擦。”家長可以說:“你不是說你像白雪公主的嗎?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乾淨。”   

(5)適當懲罰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飯,家長既不要責罵,也不要威脅,只需飯後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來。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以後就會按時吃飯了。   

總的來說,孩子的任性行為一旦出現,也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疏導。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鬆教導,憑大人的情緒決定教育態度。對孩子的任性行為切勿姑息,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鬆。家長給孩子提出的要求應讓孩子有信心可以達到、易於被孩子接受。這種明確的是非觀念,會使孩子確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態度堅決。孩子那種“我獨佔”、“我為主”、“服從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的薰陶而消失。


許成楓


孩子不聽話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不找到,你想把他教育好也會無從下手對吧。

這個時候你首先應該先想辦法去找到這個原因,不管是來硬的還是來軟的,切記恩威並施,不要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否則會事倍功半。

而且孩子還小,這個時候的孩子喜歡的東西無非就是吃喝玩樂,可以帶他去吃頓大餐,在閒聊的時候問一兩句,不要表現的太刻意,讓孩子無意識的說出原因。接下來對症下藥就容易多了。

這裡舉個反面例子,有個親戚主張素質教育,遇到小孩子不聽話,希望自己用語言來感化。但是孩子不但不聽還變本加厲,最後忍無可忍,打的特別厲害。最後孩子哭的不行又心疼,又去哄孩子,孩子嚐到甜頭,下次還是老樣子。慈母多敗兒不是一句空話啊!


北海惡人


首先,個人認為這個問題不成立!孩子是獨立個體,不是家長附屬品。總是凌駕與孩子之上,頤指氣使,盛氣凌人,除了更大程度上激發孩子的叛逆情緒,還有別的作用嗎?

6歲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見,當然也有他們的小脾氣。與孩子溝通交流處理問題時,本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原則,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慢慢引導、循循善誘,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對孩子,可以在合適的時候發個短暫的小脾氣,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不被你接受的,以此規範孩子的發展方向!


潛心而作靜待花開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六歲小孩子已經有了他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力,男孩子的話比較好動調皮,我們可以從他喜好方面進行教育他,教他一些日常禮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要記得多鼓勵誇誇他,讓他更加有動力和信心,男孩天生好動,也可以用一些小玩具鼓勵他,激發他更優質的一面

在教育的同時千萬不能用老一套的棍棒教育,這樣會讓小該子性格孤僻,得不償失


拖胯子滴80後


父母多給孩子愛和陪伴,家庭和睦恩愛,是孩子聽話的基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雙方要意見一致,相互捧場。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多鼓勵孩子,少嘮叨孩子,說多了孩子就皮了!做個言必行,行必果的父母,做個積極上進有責任感的父母,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做個讓孩子敬佩和崇拜的人,你在孩子面前說話就有權威了哦!





雪花飄飄tk


剛剛出身的孩子他的一舉一動,大人都看在眼裡。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寶寶也會體會到,大人是怎麼一步一步的愛護自己的。隨著一天天長大。做家長是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去報答父母。家長是啟蒙老師,孩子會受到直接影響。願天下父母永遠做好榜樣,讓孩子學會自己長大。為囯做出一點貢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