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明朝,一個充滿爭議的朝代。

布衣朱元璋從蒙古人手裡搶回漢人江山,一沒篡位,二沒屠戮,是得國最正的朝代;朱元璋窮苦出身,來源於社會底層,所以開國後深知百姓疾苦,重典只對官吏不對百姓;明朝沒有設置軍隊元帥,皇帝自己掌握兵權,所以明朝也做到了“天子守國門”,明朝皇帝都希望能上一次馬背,甚至還想親自封狼居胥。直到最後一個崇禎也煤山自盡,保全了漢人的名節。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光輝無比的朝代,卻有恢復了一個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舊制度。和唐宋相比,明朝做得比元朝還要絕的一件事就是,愛民如子,宵衣旰食的朱元璋居然恢復了人殉制度。

人殉制度的興起

人殉制度是一種來源於原始社會的舊制度,距今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就發現了人殉遺址。到了奴隸社會,逐漸流行起來,成為奴隸社會的標籤。顧名思義,就是人死後,需要用活人陪葬。在奴隸社會也就是夏商周時期,奴隸主死後,都會安排一定的近親、近臣、近侍以及奴隸跟隨自己買入地下,因為這些人在當時都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出於原始宗教活動的目的,人殉制度逐漸興起,手法非常殘忍。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明朝恢復了非人道的殉葬

好在人殉制度始終是不符合傳統文化,進入春秋戰國後,人已經成為了寶貴的生產力,人殉制度逐漸消失。漢代之後,基本已經見不到人殉,如果哪個貴族帝王敢使用人殉制度,已經會招到天下人的討伐,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時間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垂危,立下一道遺囑,這個大明開國皇帝要求自己的嬪妃給自己殉葬,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朱元璋雖然總愛拿王公大臣開刀,就算是下一道滅九族的命令也不足為奇,但是朱元璋並不傻,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無緣無故的恢復人殉制度呢?而且一直伴隨著明朝初期,就連封建社會最宅心仁厚的皇帝明仁宗也要五個妃子殉葬。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朱高熾的10個月皇位算是給兒子打先鋒用的。1425年,做皇帝還不到一年,朱高熾就在北京的紫禁城病逝,是第一個在紫禁城裡逝世的皇帝。按照祖訓,需要有嬪妃為朱高熾殉葬,殉葬的有:恭肅貴妃郭氏、恭僖順妃譚氏、貞惠淑妃王氏、惠安麗妃王氏、恭靖充妃黃氏,而為朱高熾生下三男一女的張太后自然不用殉葬。朱高熾的父親朱棣也有30餘名妃嬪殉葬,明宣宗也有少部分人陪葬

按照朱高熾的性格,一定是不會同意用妃嬪給自己殉葬的,他甚至都可以不要什麼陪葬品,但這是他爺爺給他留下來的祖訓。明朝的人殉一直到被瓦剌人俘去的明英宗時期才被廢止,明英宗總算是做了件“英”的事。

明朝為什麼要堅持人殉制度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為什麼明朝初期要恢復人殉制度,甚至連朱高熾都不落下。最主要的說法是朱元璋這個人生性多疑,第一次當皇帝,小時候也沒學過帝王術,所以朱元璋稱帝后努力讀史,以史為鑑,喜歡從唐宗宋祖身上吸取經驗,加上一個元朝就在眼前,所以朱元璋深刻的認識到,外戚干政的可怕之處。

朱家剛剛成為皇族,在全國範圍內,並沒有什麼龐大的氏族力量作為靠山,能支持自己的就是手裡的軍隊,但是軍隊無法用於治國,那麼必須做好各種準備穩固朱姓江山。第一點就是防止外戚干政,所以沒有子嗣的妃嬪都要處死,而有子嗣的妃嬪則比較放心,大不了就是換個兒子當皇帝。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當朱元璋還在軍營裡的時候,就嚴格限制馬皇后干預軍營事務,朱元璋決不允許有扶弟魔。這條規矩就一直當成祖訓被執行。而且元朝作為關外民族,也把人殉帶進中原,站在朱元璋成長的角度,可能作為一個帝王,使用人殉並沒有我們現在看起來影響這麼大。至於朱元璋想要死後也有妃嬪伺候,這種因素微乎其微,但是如果能彰顯自己的地位,到是有幾分可能

明仁宗諡號為“仁”,依舊讓五個妃子殉葬,明朝為什麼堅決要人殉

雖然說漢代以後人殉制度被停止,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也僅僅只有宋朝一個朝代沒有出現人殉制度,而其他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出現,例如清朝在關外的時期還是有人殉制度,這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比較常見。宋朝作為中國最特殊的朝代,無論是各種制度還是社會文化,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遺憾的是元朝來了,中斷了宋朝的進程,朱元璋恢復中華,但是仍是開歷史倒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