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祕籍?

作者 | 羅格

2020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年。起自東非的沙漠蝗蟲來勢洶洶,從肯尼亞、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一路向東撲來、蔓延到亞洲,在印度災情最重的拉賈斯坦邦,軍方投入了兩架運輸機和多架無人機噴灑農藥滅蝗。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Locust swarm threatens Kenya's food security

而在此刻的中國,枕戈待旦、守護國門的,可能是數以十萬計的“鴨兵”。

20年前,6月底的一天,浙江長興縣政協正召開常委會,在會上,當時作為縣政協常委的林城鎮天平村養鴨大戶楊大元,有些驚喜地提到,他養的一萬隻鴨苗,登上了飛機空運到新疆,參加當地的掃蝗救災。

那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浙江陸續分批調遣了10多次“鴨兵”奔赴新疆,這些年來赴疆抵禦蝗蟲的浙江“鴨兵”,至少有數十萬只。對於那次調兵遣將的直接對接人之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來說,這是距今247年之前古人留下的智慧——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的那個夏天,蝗蝻蠶害禾苗、赤地皆空的情景,也讓安徽蕪湖一個小小的八品縣丞陳九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忽然想到,自己離家赴任之前父親留給他的兩個囑託,一時計上心來……

以大名地區為“圓心”的蝗蟲遷飛圖

與2020年這次災情不同的是,中國歷史上面對的更多的是東亞飛蝗。“飛蝗遍野,食稼殆盡”、“大蝗,絕收,人相食,餓殍載道”等記錄不絕於史。歷史上中國的蝗禍幾乎都發生在黃淮海平原的沿河之地,即黃河、海河、淮河的主要流域。

兩漢時期受蝗災較重地區主要在今河南、河北、山東及山西等地,即所謂黃河流域的“瀕河地區”。其中以長安和洛陽受蝗蟲破壞最多;魏晉南北朝時,飛蝗活動區域有擴大趨勢,主要災區仍在黃河流域,冀州成為此期蝗災最活躍的地帶;唐代河南道、河北道、關內道、河東道蝗災多發,高發地帶均處黃河沿岸。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蝗群襲來時遮天蔽日的景象

水災和旱災交替,使沿河、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或拋荒地,黃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與旱澇無常生態條件,適於蝗蟲的繁衍生息、猖獗成禍。

而在這片廣大地域的中心位置之一——河北大名地區,其縣誌中的《祥異志》中,“河北蝗”、“河北大蝗”、“河南北部蝗”這樣的字眼頻繁出現。在整個中國封建時期和近現代,蝗災的頻發地區恰是一個以大名及周邊地區為圓心,以500—600公里為半徑畫出區域,北至京津、南過淮河、東起山東、西達山陝,涵蓋了黃淮海流域。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古代蝗蟲遷飛路線略圖。來源: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分析

儘管南方水田不像黃淮流域那樣適宜蝗蟲產卵,但是宋代之後,隨著人口和經濟中心的遷移,占城稻的引種,讓大面積的一年兩熟耕作制度得以推廣,旱作面積也持續擴大,給蝗蟲提供了合適的產卵場所與多種類的食物,長江以南地區的蝗禍,也開始加重。

到了明清,無論是在東南的浙江、江西、安徽,還是中部的湖南、湖北,四川盆地、巴山秦嶺所在的陝南地區,許多過去荒無人煙的山地深箐,逐漸為新來的移民開墾出來,蝗災似乎也隨著移民開墾的步伐,從東北到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從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臺到西北的陝甘寧,再從北方的內蒙古到南方的海南島,遍佈中國大地。

就是在中國人口增殖遷徙、種植業結構變化、飛蝗紛至沓來的環境演進中,一個傳奇般的福建家族就此登場了。

美洲舶來的番薯,引來蝗蝻之後……

回到1773年的蕪湖。

作為家族中的長子,陳九振離家赴縣丞任之前,得到了兩個囑託,一個是番薯,另一個則是治蝗。這也是這個家族留下的“祖訓”。

再往前180多年前,福建長樂人士陳振龍,在一次又一次落第之後,終於磨去了信心,登上了開往呂宋的商船。在呂宋,他吃到了一個顏色金黃,口感甜糯的食物,而且在當地種植方便,產量又高。這正是1521年麥哲倫開闢美洲與亞洲的航線後,從美洲引種到菲律賓的番薯(又名紅薯、金薯、甘薯、地瓜、甜薯等)。

陳振龍思忖著如何將番薯帶回故鄉,但當地禁令,不準番薯出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在呂宋熟悉了番薯種植方法的陳振龍,將許多番薯藤纏繞在一根絞繩上,成功將番薯引渡回了家鄉福建長樂。

陳振龍之子陳經綸,幫助父親在家附近的空地上,種活了這些番薯藤。此時,正值閩中亢旱饑饉,陳經綸上書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希望官府幫助推廣。金學曾經考察可行後,下令在全省推廣種植番薯,以濟民救災,並敦聘陳經綸為“門下士”以協助推廣。

除了在福建,陳經綸還立志將番薯引種到省外更廣的地區。1597年(明萬曆二十五年),陳經綸正在遊學江湖教人種薯,沒想到,迎頭碰上了一場蝗災。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蝗蟲啃食禾苗

對於這種陌生的植物,蝗蟲的幼蟲蝗蝻並不挑嘴,毫無顧忌地大口啃噬薯葉。陳經綸正焦急間,一道道白色的身影俯衝而下,在蝗蝻群中爭相啄食。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群白鷺。陳經綸大喜,但轉念一想,白鷺很難馴養,想到鴨子也是陸居而水遊,食性和鷺鳥類同,於是便找來幾隻雛鴨,放在田間,沒想到這些嘴巴扁闊而肚腸寬大的鴨子,吃起蝗蝻來比鷺鳥還要迅捷(陳經綸·《治蝗筆記》)。他意識到,春夏之間,可以讓農民放雛鴨來圍剿蝗蝻。

然而,因為這件事從前並沒有人做過,陳經綸也有些惶惶不安,只是自己嘗試了幾次而沒有推廣。但是,對於番薯的推廣,卻成為陳家的祖訓,一代代子承父業,商農並舉,傳承下來。到清朝康熙初年,陳經綸之曾孫陳以柱由海路北上浙東鄞縣(寧波)經商,在一片鹽鹼地上試驗引種番薯,不料竟“經秋成卵,大逾閩地”。

而那個小小的蕪湖縣丞陳九振,正是陳經綸的五世孫。此番去蕪湖,他正是帶著種薯、治蝗的責任。他履任後不久,即迎來了一場捕蝗之役。

種薯治蝗人,最終殉於崗位上

儘管陳經綸以及幾輩先人都沒有推廣,但陳九振決定採用“鴨兵捕蝗”的方法。於是,他按陳經綸的方法,囑咐鄉民準備雛鴨,從四面八方圍捕蝗蝻。

今安徽含山

三年之後(清乾隆丙申),蕪湖捕蝗的這一幕,被陳經綸的五世孫、陳九振的弟弟陳世元,記錄了下來(陳世元·《治蝗傳習錄》)。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明確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養鴨治蝗。

不僅是蕪湖捕蝗之役,陳世元還記錄了多種乾隆年間的治蝗方法,並且詳細紀錄了我國養鴨治蝗這一技術發明和推廣的經過。而且,陳世元發現,養鴨治蝗之所以在先祖陳經綸時沒有推廣,其原因之一,就是“閩省無此蝗害故是法不行”,而到乾隆時,蝗蟲災禍的陰雲已經擴散到了長江以南。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新疆哈密地區蝗蟲鼠害預測預報防治站的工作人員在草場上牧鴨。據新華社

除了總結這些治理蝗禍的經驗方法,作為番薯引種者的後裔,陳世元同樣也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番薯的推廣種植中。乾隆十一、十二年,膠東地區連年發生水旱蝗災,為此,陳世元決定讓番薯北上山東,十五年,他和同鄉商人一起前往山東膠州試栽番薯,並同步治蝗,取得了成功,山東也從此逐漸成為番薯種植大省。

除此,他還讓自己的三個兒子繼續向河南、通州、順天等地推廣番薯種植技術。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陳世元彙輯陳家世代引種、推廣番薯的經歷、技術、注意事項、經驗教訓和推廣效果詳加記錄,寫成上下兩卷《金薯傳習錄》。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中國湖州,薯藤種法種番薯,即源於《金薯傳習錄》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清政府於河南推廣番薯種植,年逾八十的陳世元又帶著孫輩前往教種。但因“感受風寒”,當年十月,陳世元在抵達河南後,旋即病故。聽聞消息的皇帝弘曆,賞陳世元國子監學正職銜。

哪有歲月靜好,只有守家護土的信念

事實上,自明萬曆起至清乾隆時,陳氏一族先後七代人,前赴後繼地投入到番薯推廣、蝗蟲治理中,也正暗合了中國自明代開始,多種新大陸農作物引種、土地開墾面積不斷擴大、人口爆發式增長的週期,在陳世元病故四年後的1790年,中國人口突破3億。

同樣,在這個週期中,蝗蟲災害愈加劇烈,秦漢時期,蝗災平均8.8年一次,而到明清,加劇到平均2.8年一次。在清代,各種治蝗的農學專書多達25種以上。

甚至於,清政府的地方官員們助推番薯引種,往往也是由於水旱蝗災過境後,糧食緊缺。

在人與自然的矛盾愈加凸顯的週期裡,人的生存與蝗蟲的滋生遙相呼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就是為什麼“養鴨治蝗”之法,正是在番薯地裡,被觀察到和總結出的原因。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中國阿拉善,曬番薯幹

事實上,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農業史裡,不僅僅是閩省陳氏這一個家族作出了努力,番薯以及多種農作物的引種、各種治理蝗蟲等害蟲的方法,總是有無數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去發現、嘗試、總結和推廣農業技法。譬如明代將番薯引種中土的先驅,除陳振龍之外,還有廣東吳川縣人林懷蘭、東莞縣人陳益等人。

對於處處與我們吃飽為敵的蝗蟲,中國史上如徐光啟等農業技術專家們,更是總結了多種治蝗之法,如人工捕打法、篝火誘殺法、塹坎掩埋法、掘除蟲卵法、天敵治蝗法、墾荒除蝗法、耕作(深埋)除蝗法、種植抗蝗農作物等。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捕蝗圖冊

中國人戰蝗的歷史從不停歇。新中國成立後,國外留學歸來馬世駿和他的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飛蝗爆發的各種原因,明確了飛蝗次生型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的機制,並提出“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策略。時至今日,也有許多人為治蝗而努力著。

蝗蟲飛不過去的,不是喜馬拉雅山脈,而是這些中國人守護家園故土的信念。




  1. 二十年前浙江三萬鴨軍坐飛機到新疆滅蝗 都市快報 張錢 翁丹妮
  2. 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分析 鄭雲飛
  3. 中國古代蝗災述論——從對《大名縣誌·祥異志》的研究看中國歷史上蝗災的若干特點 程佩
  4. 養鴨治蟲史新考 沈曉昆 戴網成
  5. 養鴨治蟲與《治蝗傳習錄》 閔宗殿
  6. 乾隆推廣番薯——兼說陳世元晚年之貢獻 姜緯堂


“蝗來鴨擋”,美洲舶來的番薯竟讓中國發現這個滅蝗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