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武漢“戰疫”一線,浙江醫護迎難而上:壓瘡很疼,更像是這場戰役的“軍功章”

“我要多做幾輛打冠狀病毒的車去武漢,爸爸就能早點回來了!”12月18日晚上,浙江省支援武漢第二批醫療隊隊員翁晨曦收到妻子發來的小視頻。

3歲大的寶寶小思賢將近一個月沒見過爸爸了,一會兒在床上自言自語的拼著一輛“警車”,一會兒又跟著音樂唱起了“加油武漢 一定要堅強”……手機這頭的翁晨曦看了又是暖心又是心頭一酸。

身在武漢“戰疫”一線,浙江醫護迎難而上:壓瘡很疼,更像是這場戰役的“軍功章”

這是“最美逆行者”翁晨曦抵達武漢的第22天。他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和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師顧海波一起,隨著浙江省第二批醫療隊馳援武漢,目前兩位“白衣戰士”都在武漢市天佑醫院ICU裡“紮根”。

壓瘡很疼,更像是戰場的“勳功章”

“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死亡,但我們每天都告訴自己不懼怕不退縮”,雖然本身就是ICU的護士長,但是到了武漢疫情的“中心”地帶,面對著科室清一色的重症患者,翁晨曦所在的醫療團隊直面的是巨大的救治壓力、沉重的身體負擔。

每天和家人視頻聊天,是翁晨曦在武漢期間最“放鬆”的一刻。而他們聊天的話題,卻總是圍繞“爸爸的鼻子今天又破了嗎”。聽聞此處,不禁心中一陣酸楚。

或許是因為本身較瘦削的面盤、較高挺的鼻樑,翁晨曦鼻子上的壓瘡在全隊裡也算是最嚴重的。其實只需要在工作中,調整一下口罩的位置,就能避免N95口罩對壓瘡的反覆“蹂躪”。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穿著厚重防護服的他們卻根本做不到。

“好不了,工作的時候會貼一層水膠體,一休息立刻擦點藥膏,但沒來得及恢復又得上班,水泡又破開……”由於防護物資緊缺,他們將工作時間4小時一班制,調整成了6小時一班,再加上穿脫衣服的時間,一來一回間往往需要八九個小時。這樣的節奏持續了整整一週,工作強度大,能量消耗大,甚至還有同事因此暈倒,但翁晨曦卻簡單地掠過這一段的採訪,“什麼都能忍受,就是鼻樑實在疼了點。”

如果用醫學“疼痛評估”來計算,至少達到了四分。這在醫學上是需要立即處理、使用止痛藥的疼痛程度,他卻不動聲色的堅持著。如此反覆的“折磨”,他從沒有真的對人說出口,唯獨一張照片,也是在壓瘡恢復差不多時拍下的。他說不想讓關心的人太擔憂,“壓瘡”雖痛但把它想成是“軍功章”,一切困難總會過去。

身在武漢“戰疫”一線,浙江醫護迎難而上:壓瘡很疼,更像是這場戰役的“軍功章”

“我給你們點贊!你們浙江隊比我們這邊溫柔、細心多了!”照片中的阿姨是ICU6號床的病人,60多歲。帶著氧氣罩說話不方便,她總是手動給醫護比贊表示感謝。“幾乎每天都會給我們點個贊,照片拍下的時候她在點贊感謝我們,我也立即回了她一個贊!”當時剛好交班的同事用手機記錄下了這一暖心的一幕。

因一家四口全部不幸染病,分別在不同醫院接受救治,剛入院時,這位患者呼吸窘迫、心理焦慮,情況和自身感受極差。本以為馬上要氣管插管,沒想到在無創呼吸機的支持下,大家的共同照料、暖心鼓勵下,她挺了過來,情況慢慢變好。

2月15日,又一位重症患者順利從ICU出院。翁晨曦立即將好消息與大家分享。看著手機裡的視頻,6號阿姨的眼神裡又堅定了勝利的希望,“有你們在我們都很放心!”

一封有他代勞的感謝信

這是一封2月17日寫下致醫療團隊的《表揚書》:感謝浙江醫療隊來到武漢,你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武漢好。我們在那樣無助的情況下,是你們幫助了我們,樹立了信心……

這封信由翁晨曦“代筆”,患者口述完成。來自5號床的阿姨,同樣60多歲。當時翁晨曦正在做護理治療操作,她突然把手機遞給了過來,請他代寫下自己想說的話,“真的感激你們,一定幫忙把信發給你們醫療隊的每一位同志。”

身在武漢“戰疫”一線,浙江醫護迎難而上:壓瘡很疼,更像是這場戰役的“軍功章”

寫完後玻璃窗外同事拍下了這封信

“那個瞬間覺得深受鼓舞,好像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因為他們真的需要我們,感激我們。”翁晨曦說看著每一位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眼神充滿希望,這便是他在武漢持久“奮戰”的動力。

思念家鄉,期待勝利

現在ICU10張床位仍舊是持續收滿的狀態,防護服雖然短缺但是好在醫療隊能夠供應得上,目前沒有太大的後顧之憂。

看著當地醫務人員因為感染被隔離,翁晨曦說“是戰士就決不後退,我也絕不會倒下”。迎難而上的他們,總是心中繃緊“防護”的安全繩,仔細再仔細,決不能犯錯。

現在翁晨曦是家人的驕傲,雖然牽掛,但家人給予的更多的是關心和信任。現在,小思賢常常和自己的朋友說“我爸爸是英雄”……

看著浙江、義烏傳來的疫情控制的好消息,在武漢的他也十分開心,“我想著全國一盤棋,啃下武漢這塊硬骨頭,只要在艱苦一兩個月,光明總會到來。”

黎明前的黑暗,有這群白衣天使們化身一個個鐵骨“戰士”在守護。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金南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