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汀在小說創作中體現了她怎樣的女權主義思想?

佐書妍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女權主義在西方有漫長的歷史,它的核心,就是抗議現實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奴役,強調婦女應具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呼籲女性不應受制於男性社會,而應當以自己的最佳狀態來估價自己作為女性應有的存在價值,顛覆現存的父權社會的不合理性,確立並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凸現婦女不可忽視、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這即是女權主義者奮鬥的宗旨。

被譽為“女性中的莎士比亞”,及英國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小說的“第一人”的簡·奧斯汀,雖然出身清貧,地位卑微,甚至生前僅到過倫敦兩次,但她創作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勸導》、《諾桑覺寺》及《曼斯菲爾德莊園》等六部長篇小說,隨著歲月的流逝,其聲譽不但未被湮沒,反而日益為人重視。

總體來看,簡·奧斯汀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女權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奧斯汀站在“人”的角度,對女性進行研究,否定男女之間的智力差異,從而表達男女平等的觀念;

2、奧斯汀認為婦女的經濟地位決定婦女的社會地位,從而提出了婦女的經濟獨立問題。

我將從以上2點出發,結合具體作品回答問題。

01 她站在“人”的角度,對女性進行研究,否定男女之間的智力差異,從而表達男女平等的觀念

在18、19世紀傳統的英國社會中,人們普遍的看法是男女之間無平等可言,為了改善人類的社會組織,男人們既要做立法者,天賦的理智就要多一些,人們必須首先把這作為考慮問題的總的基礎。因此,歧視女性的觀念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明確指出,頭腦機靈、智力發達不僅僅是男性的特點,愚蠢拙笨、智力低下也並非是女性的專利。男性與女性一樣,都是“人”,同樣都具有“人”的優點與缺點。

《傲慢與偏見》就是以奧斯汀所賞識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為中心,刻畫兩類人在交往、生活中暴露出的優點與缺點,可笑之處與可愛之處。

伊麗莎白、達西、夏洛蒂等自然屬於見識高明、機智靈活的人,而班納特太太、柯林斯牧師、曼麗等則屬於見識低下、愚蠢拙笨的一類。這兩類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作品中,奧斯汀沒有一味地褒揚聰明人的優勢,也沒有一味地貶低愚笨者的弱點,而是辯證地看待二者。

《傲慢與偏見》劇照

如奧斯汀描寫男主人公貴公子達西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貴。但是,凡是與他接觸的人都發現:

“他為人驕傲,看不起人,因此對他起了厭惡的感覺”。

傲慢,使得聰明的達西自認為高人一等,自認是人類中真正有價值的人,因此目空一切,盛氣凌人,看不起別人。為此他得罪了每一個和他接觸的人,變成了一隻孤獨、傲慢的老公雞。當然,他最終還是被伊麗莎白折服了。

依奧斯汀看來,傲慢淹沒了人的聰明天性,使人變得心胸狹窄與虛榮,而照樣是可笑的,丟臉的。

奧斯汀沒有從通常意義上的性別、財產、社會地位等方面去評價人,而是超越了這些界限,她是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觀察社會,分析人。

02 奧斯汀認為婦女的經濟地位決定婦女的社會地位,從而提出了婦女的經濟獨立問題

在小說中,奧斯汀對女性的地位問題做了深刻的分析。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走向發達的時期,經濟因素幾乎滲入社會各個領域。但由於英國特殊的政治形勢,特權階層——貴族階層依然保有他們的社會地位;等級制度雖受衝擊,但仍然森嚴。

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單純根據家庭和血統來劃分社會地位的傳統發生了動搖,對人們產生了影響。然而這種影響對於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

就男性而言,即使是沒有繼承權的“小”兒子,憑著貴族身份仍可與出生低微的新資產階級結親。而女性則不同,若沒有親屬的遺產可繼承,則必須選擇嫁一位有錢的丈夫才是出路;若沒有錢做後盾,再美的女子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因此,女性的處境十分可悲。

《傲慢與偏見》劇照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所描寫的幾位小姐的命運就說明了此問題。如彬利小姐雖出身商家,但她的財產使她被認為“有資格”攀上一門好親;夏洛蒂雖是“爵士的女兒”,但因身無分文而無人問津;貌不出眾的金小姐因意外獲得1萬英鎊財產而追求者趨之若鶩;聰明俊俏的伊麗莎白因僅有1000英鎊財產而受到非議。錢,幾乎成了書中敏感的字眼。

在小說《愛瑪》中,奧斯汀通過愛瑪等幾個女人的遭際,也展示了沒有經濟基礎做保障的女性所面臨的嚴峻的現實。

而在19世紀初,奧斯汀能用如此獨特的經濟眼光看問題,與她的親身體驗不無關係。奧斯汀一生最大的苦惱就是經濟上的拮据。她生前沒有繼承過任何遺產,有段時間靠兄弟的幫助才得以維持生活。她死後留下的全部遺產只有150英鎊稿費(她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死後才發表的)。

這種經濟拮据雖然不同於下層社會飢寒交迫的絕對貧困,但對於極端聰慧、才華橫溢、心比天高的奧斯汀來說,卻是巨大的陰影。

但儘管如此,她還是不向世俗低頭,她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她終身未嫁,並由此獲得了觀察社會的獨特眼光。

再者,奧斯汀站在女性的角度,表達了女性獨特的心理體驗。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中,女性始終處於被動低下的配角地位,缺乏為自己立傳的主體資格,而且即便寫了,也往往跳不出男權中心話語的語境,傳達的不過是男性化了的女性的聲音。

現實常常被男性話語支配著,女性習慣於接受常識、成見和被告知的現實,很少去獨立地思考自己的真實處境。而女權主義認為,在父權制度社會中,支配群體通過控制言論來控制現實,他們剝奪了婦女的發言權,使她們長期處於沉默的狀態。婦女沒有自己的話語,因而也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體驗重新解釋這個世界。

因此,女權主義作家非常重視描寫婦女的親身體驗,構建女性話語,表達女性獨特的心理體驗,這成了女權主義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如前所述,簡·奧斯汀從對人的認識,對婦女被動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分析中表達出了她對現實男權世界的獨特思考,而她對《理智與情感》這一困擾人們的話題的感悟,就是她作為女性作家特有的心理體驗。

在奧斯汀筆下,“理智與情感”既是一對涇渭分明的矛盾,又是一組難分難解的生活“情結”。矛盾雙方觀念截然不同,相處之中時時齟齬,但又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以至互相交融。

在《理智與情感》中,理性的愛麗諾與多情的瑪麗安思想性格迥異,但又親密無間,相依為命。她們各按自己的擇婿準則自行其是。瑪麗安的為人、遭際時時牽動愛麗諾的心,甚至使她偶爾也流露出渴望放縱激情的感傷傾向;而愛麗諾的沉穩也深深影響了瑪麗安,使她逐漸冷靜,兩人最終都有了圓滿的結局。實際上,“理性與感情”一直就是奧斯汀作品永恆的主題。

關於這本書的解讀,可以參看我之前的回答,這裡不在贅述:

《如何評價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

無論是《諾桑覺寺》對現實與幻想的描寫,還是《傲慢與偏見》對傲慢與偏見的探討,抑或是《愛瑪》、《勸導》對生活真相與主觀的誤導,《曼斯菲爾德莊園》對規範守成與活躍不羈的展現,都沒有脫離“理性與感情”的題旨。

當然,這些作品的故事情節發展到後來,一般都是理智取勝,理智規束了感情而走向了同一。這裡,體現了奧斯汀作為女權主義作家的思想性,也流露出了古典主義重理輕智思想對她的影響。

但如果說奧斯汀對不稱職的班納特太太,對愚蠢的柯林斯,對偏執的咖苔琳太太等“理性缺陷者”的諷刺表達了“多情招致悲劇過程”的觀念,那麼奧斯汀讓l7歲的瑪麗安嫁給36歲的布蘭登,讓單純的安妮8年後才得到“誤會”的文提渥斯,讓活潑的愛瑪接受“正統觀念”的奈特利,讓一個個機警辛辣、思維敏捷、體態活潑的情感型女主人公被迫經歷坎坷,扭曲性格,則表達出了“男性話語”占主導地位的無奈現實和對理性的抨擊,以及對理想愛情的深刻反思。這一點思索,在她同時代的作家中是不多見的。


總體而言,簡·奧斯汀的小說,主要展現的是鄉村生活場景,內容多為中產階級或紳士人家的一些生活側面,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或婚姻嫁娶,並重點刻畫女人的愛,年輕人的煩惱與歡樂,男人和女人感情與理智的衝突。作品對當時中產階級中一些人的虛榮、虛偽、膚淺、慳吝、以及人們的愚蠢和錯誤所帶來的悲哀與懊悔進行了尖銳而不乏善意的譏諷。

簡·奧斯汀雖然生活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她的作品雖然反映的是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社會人生,但她的文藝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回答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