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被傳為神一樣的人物,他到底有什麼非凡的政績功勞?

誰憐劫後赤子心


劉基劉伯溫,是處州青田人,現在流傳在世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並且這些故事都和朱元璋有直接,又或者間接的關係。由於劉基點子高,謀略多,經常被後人比作諸葛亮、張良那樣的人物。

劉基比朱元璋大了差不多17歲,劉基從小出身在書香門第家庭,很小時就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之處,看書速度快且又記憶力十分強,向來有“神童”的稱呼,長到十七歲時,就已在書院裡攻讀讀書了。在此對,他對於經史詩賦都做了許多深層次的探究,他的獨特見解讓他的一眾同窗,就連老師都自嘆不如。不僅如此,劉基趕對醫卜星相做了許多的探究。他最喜歡的是關於兵法類的書。

根據民間的一個傳說,因為劉伯溫對兵書的熱愛和痴迷,他的誠心感動了神仙。一天,劉基上山有事情,路中的山石竟然為他打開了一道縫,劉基很好奇,進去了以後,竟然發現眼前有一石頭的屋子,上面赫然寫著“此石為劉基所開”。劉基將石門這麼一開,隨著響聲,石屋裡有一方白石匣子,劉基走進裡屋,只見白石匣子裡竟陳列幾部兵書。劉基如獲至寶,於是精通各種用兵以及排兵佈陣的方法。但這只是傳說。話說明朝其實也有隆中對,那是朱元璋和劉基。朱元璋詢問劉基怎樣看待當時自己已經打下的江山,並且請教如何平定天下時,劉基就向他呈上了時務十八策,並且把天下的時局向朱元璋作了透徹的分析,而且還指出了怎麼去解決。大致意思是說主公你從不濫殺無辜,做事情英明,也分析了陳友諒佔有荊襄之地,也還有一系列優勢,但他軍紀不行,不得民心,此是致命傷。再分析了張士誠,說他早已失去了民心。劉基對朱元璋說,首位的應先消滅掉陳友諒,並且要密切注意張士誠的一舉一動,將他作為一個長期鬥爭的目標,才更加合適。劉基的時務十八策中,把陳友諒當作戰略的第一目標,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提議。


曉雨歷史觀2號


《明史》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意思就是說,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見多識廣,尤其精於天文,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西蜀的趙天澤把劉基比作諸葛孔明,朱元璋更是稱其“吾子房也”。從此看來,劉基確實是個有才幹之人,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認可和稱讚他。

可是,劉基的存在並沒有像神一樣,而且民間傳說過分誇大!比如,一首“燒餅歌”說盡明朝兩百年曆史,從靖難之役一直到崇禎守國門,預知未來,這自然

是不可能的,後也證實是後人所作。



愛生活愛挖趣事


如西漢開國名臣張子房和蜀漢丞相諸葛亮一樣,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也是個被神化了的人物。

燒餅歌神化劉伯溫

民間傳說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應答朱元璋的“燒餅歌”,就是一個神話故事。這故事說,一日朱元璋正在大殿上吃燒餅,忽報劉伯溫求見。朱元璋心血來潮,便將咬了一口的燒餅放回碗中,將碗蓋上,待劉伯溫進來後,便問道:我聽說你有通神的本事,那麼你知不知道我碗中是些什麼東西呢?劉伯溫也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於是掐指一算,答道:一半像太陽,一半像月亮,被金龍咬了一口,所以缺了。朱元璋一聽,吃驚之下,佩服得不得了,就向他請教自己百年之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劉伯溫說天機不可洩露。朱元璋不答應,非聽不可。劉伯溫無奈,只得說如果一定要講,我將犯萬死之罪。朱元璋馬上賜予他一塊免死金牌,讓他講,於是就有了神乎其神的燒餅歌。這歌詞很晦澀,恐怕也只有目睹了歷史的後人方才明白,其大意就是說朱棣將會奪權,京城將會北遷之類。

當然,劉伯溫是人不是神,這“燒餅歌”也許是後人為了神化劉伯溫的附會之作。那麼,真實的劉伯溫是何等樣人呢?讓我們一起回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走近他吧。

出身官宦之家

劉伯溫,名基,伯溫是其字,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於青田(今浙江文成縣)一個官宦人家。他的曾祖叫劉濠,在南宋朝廷當過官員。劉濠就是個很有頭腦、處事果斷、機敏過人的人。南宋祥興二年(1278),南宋被元滅國。南宋初亡時,有劉濠的老鄉林融起兵反元,事敗,元朝派了使者來登記參與過林融起兵的人。參與的人還不少,這份名冊若報上去,後果不堪設想。正好,這位使者事畢借住在劉濠家。為了保護名冊上的人,當晚,趁使者睡熟後,劉濠一把火將自家的房子燒了,使者隻身逃出,名冊卻葬身火海。使者無可奈何,只得在劉濠的幫助下,重新編造了一份名冊,那些參與了林融起事的人因此得免。

劉伯溫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家教自然非一般人家可比。除有良好的家教外,劉伯溫年幼時就表現得聰明機敏。我們的先人們有“從小看大、三歲看老”之說。劉伯溫的老師叫鄭復初,很看重他,在他小時就曾對他的父親劉煸說:你祖上積的德大,所以你有這麼個好兒子,他將來必然會光耀你家門庭。劉伯溫聰明機敏,先天條件好,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後天非常努力。他從小酷愛讀書。只要能到手的書,無所不讀。他既通經史,又好象緯之學。這象緯之學就是古代的天文學。不僅神秘化了,而且禁止私學。劉伯溫何以能學到這門禁學,不得而知。及至成年,他已是經綸滿腹的學問家了。

出仕元朝與第一次歸隱

元明宗至順年間,劉伯溫小試牛刀,高中進士,分配到江西高安縣當了個縣丞,官職雖小,但他在任期間就獲得了廉政的好名聲。省裡聽說了他的政績,要將他調上去,他謝辭了。後來,任命他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元時各處行省皆設儒學提舉司,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吧,提舉司設提舉一人,從五品;副提舉一人,從七品,副提舉也就是現在的一個副處級。正副提舉掌管所在地學校的祭祀、教育諸事。劉伯溫偏不因自己位卑,要去議論御史失職之事,結果開罪了權臣,只得辭官回家。當時的人們議論到江南一帶的人物時,都會提到劉伯溫,而四川的名士趙天澤則將劉伯溫排為江南第一號人才。認為他相當於三國時的諸葛亮。

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方國珍在臺州起兵,拉開了反元的大幕。方國珍的軍隊迅速佔領了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地,當地官員奈何不得。省裡面只得將劉伯溫召出。劉伯溫同事黃伯生在其《誠意伯劉公基行狀》一文裡說,省裡將劉伯溫召出後讓他當了個浙東元帥府的都事,仍是個從七品的小官,而元帥府即宣慰司,是省裡的一個派出機構。劉伯溫到任後,獻計築城抵禦,果然使方國珍受阻。

這時,左丞相招安方國珍,劉伯溫認為招安不妥,因方國珍是第一個起兵反元之人,應乘勝一舉將方國珍剿滅,否則後患無窮。從起義反元這一面來看,劉伯溫這一計確實很毒,若得逞,元王朝將再苟延殘喘一陣也說不定。方國珍聽說後,忙用重金賄賂劉伯溫,希望劉伯溫改變觀點。為他接受招安說點好話,但劉伯溫不受。方國珍便派人從海上帶重金到京城,賄賂當權者們,終於打通了門路,朝廷決定招安方國珍,一面授方國珍官職,一面反而斥責劉伯溫霸道。方國珍受招安不久,等到喘過氣來後,再次起兵反元,而此時的劉伯溫,雖又被省裡重新任用負責剿捕之事,卻又見疑,不給兵權。至此,劉伯溫對元王朝心灰意冷,乾脆辭官回家了。劉伯溫回到老家青田後,專心著書,寫下了反映自己政治主張的傳世之作《郁離子》。

追隨朱元璋,逐鹿中原中屢次獻計

劉伯溫已經看出元王朝末日迫近,天下勢將大亂,便在老家青田讀書,著作,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不久,群雄四起。朱元璋打下浙江金華後,得知劉伯溫、宋濂是江南名士,即以重金禮聘,劉伯溫賣關子,沒有答應。朱元璋手下總制孫炎又親自寫信邀請劉伯溫,劉伯溫才同意出山。劉伯溫和朱元璋見面後,即向朱元璋陳述了時務十八策。十八策的主要內容是滅陳(友諒)去張(士誠)、滅方國珍、屯兵自養、勿過度擾民、嚴肅軍紀、招納賢士等等。朱元璋讀後非常高興,即將劉伯溫視作心腹。朱元璋初起兵時,奉紅巾軍頭領韓林兒為首。

至正十五年(1355),韓林兒在毫州(今屬安徽)稱帝,國號大宋,朱元璋得到消息,即表祝賀,到了新年,還令中書省為韓林兒專設御座並叩頭禮拜。群臣皆拜,獨劉伯溫不拜。問他為什麼不拜,他說:韓林兒不過是個放牧的小孩子而已。我拜他幹什麼!顯然,劉伯溫是以這種方式表明他只忠於朱元璋。朱元璋心知肚明,便召見劉伯溫,請教平定天下大計,於是有了一次著名談話,後人稱之為朱劉之間的。“隆中對”。劉伯溫向朱元璋分析了群雄形勢,陳述了征討天下大計。劉伯溫說:張士誠目前不過自保而已,不足為慮。陳友諒篡奪了紅巾軍領導權,名號不正,但他佔據了上流之地,又時刻想消滅我們,是我們的大敵,因此應當首先消滅他。一旦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自然勢單力薄,就可以一舉將其滅掉了,然後揮師北上,佔據天下!朱元璋聽後大喜,對劉伯溫說:先生有了什麼好的計策,都一定要告訴我啊!

在元末群雄中,陳友諒確實是朱元璋最大的威脅。陳軍攻陷太平後,準備揮師東下,一時形勢非常緊張。朱元璋手下將士驚恐萬狀,有主張投降的,有主張逃到鐘山去的,只有劉伯溫不說話。朱元璋見狀,即將劉伯溫召入內室請教。劉伯溫憤憤地說:凡主張投降的主張逃跑的,都應殺。朱元璋問:先生有什麼好計呢?劉伯溫答道:陳軍小勝就已經產生了驕傲情緒,驕兵必敗,我們設下伏兵待其深入,就能很容易打敗他們。要成就帝王之業就在此一舉了。

朱元璋採用了他的計策,果然大破陳友諒軍。論功行賞時,朱元璋要重獎劉伯溫,但劉伯溫堅決謝絕了。後來,陳友諒軍攻破安慶,朱元璋率軍親征,在劉伯溫的幫助下,又將陳友諒打得大敗而逃。此時,鎮守龍興的陳友諒部將胡美見陳友諒大勢已去,便派了自己的兒子到朱元璋軍前請降,但條件是不要遣散他的隊伍。正當朱元璋面現難色,不知是否該同意這一條件時,劉伯溫在後面踢了一下朱元璋的座位,朱元璋一下子醒悟過來,答應了胡美的條件。胡美一降,江西各地都跟著投降。劉伯溫在關鍵時刻為朱元璋平定江西立下大功。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最後的鄱陽湖決戰中,劉伯溫更是居功至偉。朱、陳兩軍相戰於鄱陽湖,第一天便激戰數十仗。朱元璋坐在船上為他專設的胡床上督戰,劉伯溫則侍立一旁當參謀。激戰正酣,劉伯溫突然大叫一聲,一把拉起朱元璋跳到了另外一隻船上,朱元璋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一發炮彈飛來,將他原來乘坐的船炸得粉碎。而陳友諒及其部下只見炮彈擊中了朱元璋的座船,卻不知朱元璋已經被劉伯溫救出,因而大喜,不料換了船的朱元璋又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一個個大驚失色。兩軍大戰了三天三夜,一時難分勝負。劉伯溫請求分兵拒守湖口,並與陳友諒軍相約於金木相剋的那一天決戰,結果,陳友諒敗死。陳友諒死後,朱元璋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張士誠,北取中原,終於成就帝業。而這一成就帝業的過程,全如劉伯溫與朱元璋“隆中對”所獻的策略。

大明王朝建立後的劉伯溫

劉伯溫不僅是個謀略過人的軍師,也是個鐵面無私的執法官。大明王朝建立後,劉伯溫與左丞相李善長共同輔佐朱元璋。朱元璋巡幸汴梁(今河南開封),就讓劉伯溫和李善長留守京都。劉伯溫對李善長說:宋、元二朝,就因為法紀鬆弛而失天下,因此,我們應整肅法紀。於是,令御史糾劾不要有什麼避諱,該查誰就查誰。宿衛宦官有了過錯,就上報太子然後按法處置。如此一來,無人再敢藐視法紀。有個叫李彬的人,任中書省都事,犯下了貪贓枉法之罪。此人一直追隨李善長,和李善長很好,李善長就要包庇他,便與劉伯溫商量,希望看在他的面子上,放李彬一馬。要是放在今天,第一丞相親自出馬,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知能有幾個清官敢於不給面子的?劉伯溫雖與李善長為朝夕相處的同事,但就是不給李善長這位第一丞相的面子。他將李彬罪行上報朱元璋,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

當時,京城久旱,正在築壇祈雨,劉伯溫一拿到朱元璋的批准文書,就在祭壇下將李彬斬了。這一來,劉伯溫和李善長也就結下了冤家。而這個第一丞相李善長偏又是個外表謙和,內心卻忌恨刻薄之人,劉伯溫不給他面子,他也就處心積慮要報復劉伯溫。朱元璋一回到京城,李善長就告了劉伯溫一狀,說劉伯溫在祈雨的祭壇下殺人,是對老天爺的大不敬,加之那些因劉伯溫鐵面執法而損失了利益的人,也幫著李善長敲邊鼓,盡說劉伯溫的壞話,而求了十多天的雨,也一滴未下。朱元璋原本就是個三花臉,便對劉伯溫由高度寵信轉而產生了不滿。

劉伯溫自然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正好自己老婆身體欠佳,便以此為由請假回家了。劉伯溫請假回家之時,正是朱元璋商議定都之時。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成帝王之業,畢竟沒有多少文化,只為光宗耀祖,竟然想將其老家鳳陽定為都城。劉伯溫不想自己幫助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打得的天下輕易失去,臨走時,還是誠懇地勸告朱元璋,說:鳳陽雖然是您的老家,但那裡卻不是建立都城的地方。王保保(漢人,元朝將領)還活著,不可輕視啊!果然,朱元璋平定西邊的戰事進展得不順利,便又將劉伯溫召回京城。這次,朱元璋要給劉伯溫重賞,準備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提高劉伯溫的爵位,但劉伯溫都堅決地謝絕了。由此可見,劉伯溫和那些利慾薰心之輩畢竟不同,他始終保持了頭腦的高度清醒。第一丞相李善長就缺乏這種清醒的頭腦,結果不僅自己不得善終,還害了自己一家70餘口人。

劉伯溫性格剛正,處事公允。朱元璋曾因事責怪丞相李善長,劉伯溫並不落井下石,相反,他客觀地向朱元璋勸道:李善長是您有功的老部下,他很能調和將領間的矛盾,是應該重用的。朱元璋聽後嘆道:他曾多次陷害你,你卻如此幫他說話!後來李善長罷相,朱元璋準備用楊憲為相,徵求劉伯溫意見時,劉伯溫堅決反對。劉伯溫說:楊憲有丞相之才卻無丞相之器量。當丞相的,應持心如水,以義理為判辨是非的標準,楊憲是做不到這些的。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可否為相。劉伯溫說此人比之楊憲更差。又問胡惟庸可否為相。劉伯溫說:這好比讓胡惟庸駕車,我擔心車轅會被損壞。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朱元璋大約不高興了,說道:如此說來,我的丞相就只有你才能擔任嗎?劉伯溫答道:我疾惡如仇太過,而且也承受不了繁重的工作,若我為相,會辜負了您的恩德。天下這麼大,哪裡會沒人才呢?希望您仔細查訪。但目前這些人,確實都不適於當丞相。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劉伯溫的評論將這些人都得罪了。

謹小慎微卻又結下仇敵

劉伯溫真能預知未來,那就不會說這些話,或者,會換個說法。劉伯溫被後人神化,除了他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的神機妙算被過分渲染以外。顯然還和他超凡脫俗的性格有關。他料事準確,性格剛正,疾惡如仇。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劉伯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劉伯溫被封了這麼高的官,卻不貪戀富貴,洪武四年,便告老還鄉了。劉伯溫回到老家後,除了下棋喝酒之外,從不提起自己建功立業之事。當地知縣幾次求見,劉伯溫都不答應,這位知縣無奈,只得化妝成老百姓去拜見他。劉伯溫正在洗腳,便叫自己的兒子將化了裝的縣令領了進來,並準備設便飯招待。到此,縣令才說明我就是某某人,劉伯溫一聽是知縣,馬上驚恐失色地站起身來自稱草民,並禮送知縣出門,不復再見。

劉伯溫回家後雖慎言謹行,但對胡惟庸等人的評價,還是給他招來了麻煩。早些時,劉伯溫曾告誡道:甌(今浙江永嘉一帶)括(今浙江台州一帶)之間有塊空地名日談洋,往南直達福建地界,是鹽盜出沒之地,方國珍就是憑據這裡複雜的環境起事的,因此,應設巡檢司守護。一旦設巡檢司守護,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就不方便了。後來茗洋逃軍反叛,這樣的大事當地官員竟敢隱匿不報,劉伯溫就叫他的大兒子劉璉報告了此事,可是又沒有通過中書省,而中書省就掌握在他認為會損壞車轅的胡惟庸手中。胡惟庸正恨找不到機會出氣,一看劉璉居然繞過了中書省奏事,這不是公開瞧不起我胡惟庸嗎?新仇加舊恨,胡惟庸便指使手下官吏誣告劉伯溫,說劉伯溫精通陰陽學,看出談洋這塊地方有王氣,因此想佔為已有,以便將來作為自己的墓地,但當地百姓不願給他,所以他才請求設巡檢司驅逐老百姓。

胡惟庸這一著真是暗藏殺機,你劉伯溫想死後葬在有王氣的地方,不是想讓子孫當皇帝嗎?朱元璋得到報告,雖然沒有就降罪劉伯溫,但心裡還是起了疙瘩,畢竟,劉伯溫是知天文地理的,說不定談洋真有王氣呢!於是,朱元璋便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是知道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的,害怕了,趕緊到京城去請罪,而且就留在京城,不敢再回老家。不久,朱元璋拜胡惟庸為相,劉伯溫吃驚之餘長嘆道:我真希望我說的話得不到應驗,那就是老百姓的福分了!由於擔憂和氣憤,劉伯溫得病了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終於派人送他回老家,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時年65歲。劉伯溫去世得如此之快,據說中了胡惟庸下的毒。

料事如神不是神

我國古代,天文這門學問因有“觀星象而知未來”之類的內容,因而嚴禁私學,主要原因,當然是統治者害怕老百姓一旦懂得天文就便於造反了。劉伯溫是天文學大家,他之被誣和被奪去俸祿,也就是因他通曉天文之故。他曾著有《天文書》,臨辭世前,他將《天文書》授予長子劉璉,並囑咐道:你趕快把它交上去,後人千萬不可學習。他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之道,寬猛相濟,互為循環,而目前則應減省刑法,創造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全國各險要之地,應與京城聯絡起來。我準備了一份奏章,但現在是胡惟庸當權,送上去沒有什麼用處。胡惟庸肯定是要敗的,他敗後,皇上一定會想起我來,你再將它密奏上去。劉伯溫對胡惟庸的預言果然應驗,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

劉伯溫長得修長,滿臉鬍鬚,一表人材。朱元璋一般只呼他“老先生”而不叫其名,又常對人說:劉伯溫就是我的張子房(劉邦高參張良)啊!他要問計於劉伯溫時,愛在密室之中,而劉伯溫又懂得那個時代極少有人懂得的天文學,於是,被神化了的劉伯溫以精於象緯之學名世,其滿腹經綸反而被掩蓋了。


大黃扯點歷史


《明史》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意思就是說,劉基博通經史,無書不讀,見多識廣,尤其精於天文,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西蜀的趙天澤把劉基比作諸葛孔明,朱元璋更是稱其“吾子房也”。從此看來,劉基確實是個有才幹之人,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認可和稱讚他。

可是,劉基的存在並沒有像神一樣,而且民間傳說過分誇大!比如,一首“燒餅歌”說盡明朝兩百年曆史,從靖難之役一直到崇禎守國門,預知未來,這自然是不可能的,後也證實是後人所作。

這是後人神化劉基,但之所以神化劉基,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劉基在詩文、軍事、政治上的很有威望,一首《郁離子》名揚千里。

二是劉基得民心,受百姓愛戴。比如說,在未歸順朱元璋之時,劉基就在家鄉青田助百姓抗敵;在歸順朱元璋後,又多次勸諫朱元璋不可亂殺人,應實行仁政,而且朱元璋還因劉基之功勞,免了青田的賦稅,無疑增加了老百姓對劉基的好感。

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在知道劉基被神化後,我們來看看劉基到底有什麼非凡的功績!

  • 軍事

說到劉基的功績,首當其衝的是“平定江南之策”。當時,劉基歸順朱元璋,立即就陳時務十八策,得到讚賞,在營中當了個軍師。一次,劉基與朱元璋在討論天下大勢,劉基提出了他的觀點:“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最終,朱元璋就根據劉基之策,先後打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統一了江南地區。而且,在整個戰爭進行時,朱家軍處於劣勢時,將領無心再戰之時,劉基總能站出來穩定大局。

  • 政治

在政治上,以耿直著稱,更是不畏權貴,一個與淮西勳貴集團較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朝廷的穩定,沒有讓某一方獨攬大權。而在劉基去逝後,再也沒有人制衡淮西勳貴,以至於淮西勳貴集團勢焰熏天,危及皇權!

其次,劉基在擔任御史中丞一職時,不徇私情,堅決以法治國的思想,讓明朝的官場風氣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比如,當時李善長所寵愛的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亂作為,被劉基所抓。李善長一再求情,請從輕發落,而劉基不顧私情,直接殺了李彬。這也得罪了淮西勳貴集團,後期的命運也悲慘不已。

第三,施仁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朱元璋也認同劉基的思想,對官吏雖然是嚴刑峻法,但對老百姓卻是仁政,實行教化。

  • 詩文

劉基亦以文名,《明史》本傳稱其“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劉基在文章方面強調的諷諫作用,所作《郁離子》,就是“矯元室之弊,有激而言”。

劉基的詩文言簡意賅,短小精悍,既揭露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弊端,同時也抒發了憤世嫉俗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救世濟民的大志向。比如,《賣柑者言》假借賣柑者之口諷刺了官場上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小皮】


十點烏托邦


劉基(故稱劉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元至順間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其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賜歸。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

搜索


傳奇歷史影視


出生於書香門第,才高八斗;輔佐朱元璋,力挽狂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料事如神、未卜先知;正氣凜然、解民倒懸;詩以言志、文采風騷;虎口餘生、仙逝雁蕩。


姜佔平


劉基(故稱劉青田,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在文學史上,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元至順間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其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洪武四年,賜歸。洪武八年去世。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


傲嬌原罪


在與陳友諒的幾次關鍵戰役之前,劉基都作出精準判斷,以及具體戰略部署。朱老闆戰後的勝利,在戰前,他都分析客觀正確。神就神在他看問題仔細透徹,從而使他對關鍵部署拿捏精準。(以前聽說他是至正二甲進士)。


東方絲綢1812


劉基劉伯溫,是處州青田人,現在流傳在世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並且這些故事都和朱元璋有直接,又或者間接的關係。由於劉基點子高,謀略多,經常被後人比作諸葛亮、張良那樣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