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30、40、50後的老人是怎麼過的?

梁弟彩


先擦乾眼淚,再回答問題!

在我們這個央央大國,農民佔了全國多數人口!

已進入老齡化,30,40後農民還很多,他們確實不容易,靠每月7,8O塊錢養老金生活,中間的辛酸苦辣有幾人知曉!

50後,還有多人在外打工維持生話,貼補兒孫!

房子,車子,壓的年輕人無法生存,50後還算是好老力,在為城市添磚加瓦,為孩子們減壓!

農民真難,老農民更難,小農民跑完,房屋空閒,土地慌費,野草橫生!

只有老農民在家看家護院,陪著日月,度日如年!


張姨188


我姐30後,三年前還在家給七、八口人做飯。姐夫20歲在生產小隊當隊長,當了40多年,從前幾年開始每月發佰拾塊補貼。兒子、兒媳、孫子、孫媳都很孝順。年紀大了,牙不好,喜歡吃軟一點的食物,現倆老口自己做飯,飯後在農村小道散步,有時也打小牌。身體沒大病。三年前建了一棟三層樓房。我哥40後,18歲在生產隊當隊長,幹了40多年,現每月有佰拾元的補助。兒女都在外地做小吃,倆老口管著兩個孫子上學,種著自己和孩子們的責任田,共有20畝左右。他說現在種地機械化了,比以前人拉肩扛輕鬆多了,農閒還去河溝裡摸個魚蝦啥的。四年前建了二層樓房,兒子也買了汽車。


用戶102184146816


我來說說吧,我是70後,現在奔50的年齡,在家種地,農閒了在家附近打工,多少掙點生活費,貼補家用。

60後和我差不多,還能幹的動,除了帶孫子、孫女以外,也是一會都不閒著,幾乎每天過著一樣辛苦打拼的日子。

50後差不多70歲了身體健康的,還能自己打理地裡的莊稼,畢竟現在基本上是用的機械,沒有多累的活,反正是隻要能幹活,就不會在家閒著玩,這也是為了過好自己的生活。本著自己還能幹活,能自己把日子過得好,就不會連累年輕的。

40後差不多快80歲了,你想想還能讓他們幹啥活,身體硬朗的,在自家院子裡,種種菜,喂點雞、鴨啥的,省了買菜、買雞蛋的錢,都用來買藥吃了,我看見這歲數的老人,沒有一個能離開藥,還幾乎是天天吃藥,因為他們年輕時,為了生活累了一身的病,到老了就這樣了。

那30後的老人,不用年輕人伺候的,生活能自理的,這就是過得最好的了。(不喜勿噴)





麥隴翠浪


現在農村30、40、50、後的老人是怎麼過的呢?

我們村目前30後的老人很少了,40、50的話很多的我就根據我們村的情況給大家說一下

30後的老人:30後的話最小的也已經80歲了,幾乎百分之90的都是自己了老伴早就過世了,在我們出這個年齡段的基本都出不了屋了也就是說在炕上每天靠家裡的孩子伺候著,時不時的會有親戚來看望,基本上都患有各種疾病每天都是考藥物來維持,還有嚴重的氧氣瓶是家裡常備,90歲或以上的在我們村可能還有1、2個,情況更不好!久病床前,無孝子!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的在我們村也就是在床上等死,孤獨終老。

40後的老人:最小的70歲在我們村70歲或70多歲的還很硬朗,自己在家裡的院子種著蔬菜,還有大部分外出打零工,這個年齡段的話一般的都是老兩口子都還健在,兒女的話一般都是兒子在本村,女兒外嫁。老人一般都是和自己的兒子住一個院,要是兒子多的話有輪著住的也有固定在一個兒子家住的,有的時候甚至因為在誰家多住了幾天會引發矛盾。

50後的老人:最小的60歲了,這一輩老人的話,退休工人就多了,吃著老保在農村的話這樣的退休金比年輕人上班賺的都多,會成為家裡的香餑餑的,不管兒女還是孫子孫女都會討好這個爺爺的,相對來說非常幸福受人擁護,在我們村這個年紀的大部分都還有很強的勞動能力,有創業的外出打工的、打零工的,也就是說在我們村這個年齡段除了創業的就是打散工的了,兒女基本都結婚了,樓房也都給兒子買好了,房貸這塊,在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應該幾乎沒有了,因為在10幾年前買房特別便宜,哪個時候買房全款的多,即便是貸款也貸不了多少錢!應該說這個年齡段的是非常幸福的,兒孫滿堂自己還有勞動能力,不用指望著兒子。





農村張小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應該先說說這些農村老農民的年紀:三十年代後的農民在八十到九十歲之間,四十年代的農民在七十到八十歲之間,五十年代的農民處於六十到七十之間。他們的經歷比絕大多數人都豐富,由此造成其內心對一切的看淡,現在的他們只求活著,為此而已。但俗話說“十年一溝壑”,三個不同年代的老農民現在的生活方式還是有所差異的。

三十年代的老農民

這部分老農民看淡生離死別,有些人甚至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內心對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毫無波折,只求能早日離去。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年紀的老農民一隻腳已經踏進了棺材,行將就木,多活一天可能就是多遭一份罪。

八十、九十多歲的老農民,年輕時遺留下來的疾病開始逐個顯現,絕大多數的農民都已經無法在勞動。於此這個年紀的老農民成為孩子們的負擔,負擔之下,矛盾顯現,且難以調和。畢竟父母能夠用自己的一切去撫養農村子女,農村子女卻無法用一切去贍養農村老人,這無關孝順不孝順,只是生活而已。

四十年代的老農民

這個年紀的他們是村子裡的長輩,一些有威望的老農民,村裡人家大事小情都會請著其幫忙拿個主意。但人前的風光,卻無法掩飾他們內心的落寞。這個年紀的老農民也想擁有自己的快樂老年時光,卻又不得不為減輕子女的壓力到田裡去勞動。他們和五十、六十年代的老農民一起,構成了農村現在種地的主力軍。

七十到八十年代的農民,對生死卻非完全看淡,因為他們這個年紀恰恰是第三輩子女上學讀書的年紀,心裡希望能夠多活幾年,看著孫子輩結婚成人。這個年代的老農民,因為孫子輩時常在家裡,故與子女之間的矛盾並沒有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五十年代的老農民

他們剛剛接觸老年生活,或許對自己前些年沒有買養老保險有些後悔,總覺得從這個年齡段開始就成為了子女們的負擔。所以這個年紀還能夠勞動的他們正在和時間打一場拼命的戰鬥,贏了則可以為自己七十歲以後的養老打下堅實基礎,輸了則會真正成為子女們的負擔。

這個年代的農民,相對來說是幸福的,他們還對生活有著一定的選擇權。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觀念的看法。“養兒防老”,即使在農村養老方式多樣化的今天,農村老農民生活究竟過得怎麼樣,還是取決於子女對的態度。當然現在對於農村老農民來說,多樣化的選擇未免不是多樣化的機會。


愛茶者九號


我是“農村戶口就是好”,歡迎大家點贊關注!(以下內容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評論補充)

現在農村30、40、50後的老人是怎麼過的?

其實,對於這些老人,看他們是怎麼過的,關鍵是看他們的兒女是怎麼對待老人的。如果孝順,那老人晚年會很好,如果不孝順,那真的是比較可憐的。不孝有三,其中之一就是:既不能事親,是一不孝。意識是說,對老人沒有親自照料,贍養,對家人不愛護,就是不孝。

對於30後,都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大多數都是行動不便,甚至有的是臥床,他們的生活一切都要靠兒女。他們每月也會有養老金,一些地方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也都會有一些補助。老人的晚年生活還是要靠孩子們啊。

對於40後,也都七十多八十了,對於這些人,身體相對好一些,如果兩位都在,他們大多數還是喜歡自己住,會覺得很自在,很舒服,自己想吃什麼做點什麼,自己可以種點蔬菜,養點雞,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只要孩子們多回來看看,對老人多關注點就沒什麼大問題。除非生病了,還是需要多操心。他們甚至還會去打點零工。

對於50後,都六十多,七十了,在農村,六十多歲的老人,身體還是很硬朗的,在家帶孩子,下地幹活,都不在話下,有的甚至去建築工地幹活,這種情況在農村是非常普遍的。對於這些老人,你什麼都不讓他幹,他就會胡思亂想,覺得是不是自己身體出問題了。有時候讓老人適當的鍛鍊還是非常好的,農村的六十多歲的老人,沒有那麼嬌氣。

希望老人的都身體康健,福祿雙全,壽比南山。


農村的小孩兒


說說我所看到的實情吧。

那些還健在的老人,是怎麼過的?

慘點的活得可能還不如一個寵物,尤其是有病的,行動不便的,在農村基本就是等一口飯吃,找個地方一座坐一天,等死而已。

什麼娛樂,什麼頤養天年,都沒有,那些老人所求的就是一口飯,可即使如此,也依然有很多的老人吃不到這一口飯。

好一點的老人,也就是兒女孝順點的,吃好穿好,也是等死而已,兒女不嫌棄,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恩惠。

過的再好點的,有錢人家的,可能在享受著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的天倫之樂,不過這種老人很少,尤其是在農村之中。

農村,很現實,因為窮,因為兄弟姐妹多多年邁的父母各有各的埋怨等等,老人們的日子都不是很好。


迎燕皇


農村老人過得是否幸福,主要看其子女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少看父,老看子。

同城市中的老人相比,絕大多數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經濟不獨立,要靠兒女吃飯。多數農村老人的子女靠土裡刨食,或依靠打工為生,自身生計維艱。既便有孝心,也沒有能力使自己的老人過上理想的生活。所以大多數農村老人度日艱難,晚景淒涼。


盤錦陽哥


有人說農村70歲80歲老人在幹活,為了活下去不敢不信因為沒辦法才幹每天不吃飯行嗎?不要Ty.年


人民是勝利之本


在農村30的人群都會找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幹,比如做自媒體等,但是讓他們像前輩們一樣天天去地裡幹活是不可能的,吃不了這個苦。40的人在家裡我接觸的要不在家做點小生意啊,開個門市鋪啊等,還有的在家裡實在賺不到錢的就出來打工了。50的人群大部分有孫子的在家帶孫子,順便種點地維持生活,做好兒子兒媳的後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