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戰疫"丨請為孩子穿上心理"防護衣"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變幻莫測,牽動所有人的心。病毒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也讓我們的情緒面臨巨大挑戰。目前,

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為全民共同目標,抗擊“心理”疫情同樣不容忽視。



隨著全國新型冠狀病毒的不斷升級,導致許多家長憂心忡忡,心情極為緊張。面對危機,怎麼保護我們尚未成年的孩子健康成長,更是家長們非常關心的話題。當我們親愛的孩子經歷了超過其認識與經驗範圍的應激性事件,可能會出現多種身體和心理不適的症狀,相比成年人而言,孩子是更脆弱的群體。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的指導下,網家家APP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識系列主題直播暨專家在線答疑指導活動“愛心戰疫”,全力狙擊“新冠肺炎”!百名心理專家免費在線指導答疑,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學防疫知識,更有愛心特群24小時鼎力加持,靶向瞄準、精準阻擊新冠肺炎!本期邀請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家庭治療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委秘書長林紅博士以成年人與兒童建立有效的溝通視角,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乾貨整理如下


面對危機怎麼保護你?我親愛的孩子


林老師有話說

隨著全國新型冠狀病毒的不斷升級,導致許多父母憂心忡忡,心情極為緊張。隨後各地幼兒園和中小學校以及社區等採取了多種安保措施,安全防範教育不絕於耳…那麼,父母的緊張情緒和多種渠道的安全防範措施可能給孩子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當孩子經歷了超過其認識與經驗範圍的應激性事件,可能會出現多種身體不適症狀。因此,成人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擁有兒童的視角,去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遭受過度應激事件的表現

當孩子經歷了超過其認識與經驗範圍的應激性事件,尤其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時,孩子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關係都會受到影響。

具體表現:

1、恐懼、害怕、緊張、焦慮、擔心、無助

2、警覺性增高,如難以入睡、淺睡多夢易驚醒

3、對環境中正常的風吹草動表現出過分的驚跳反應

4、不由自主地反覆想到或夢到與應激性事件有關的事物或情境

5、出現一些退行性的行為,即表現比實際年齡幼稚

6、會表現出來害怕鬼、怕黑等。

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經常表現為:恐懼、擔心、緊張、害怕、睡眠紊亂、過分糾纏親人、難以與親人分離或行為退化等,往往不能描述自己所經歷的應激性事件,或者回憶應激性事件時只能描述與自己有關的部分。

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的孩子經常表現為:如容易發脾氣或攻擊別人,過分在意父母的情緒反應。

男孩更多表現為:發脾氣、打架等攻擊性行為

女孩更多表現為:迴避與同學交往,害怕離開父母或獨處等行為。

應激性事件會讓兒童及青少年因情緒問題導致身體不適

假如一個人遭遇突然而來或者嚴重的應激,超出個人應對的程度,不但會讓遭遇困難的人發生情緒上的極大反應,如緊張、害怕、恐慌等等,也容易使軀體同時發生一些變化,產生身體的不適,如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蟲媒傳染病等。

任何情緒的反應都會有情緒與身體的同時反應。兒童青少年由於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認知上還不能直接且清晰地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或“心理”的反應,所以,更容易經由身體不適的症狀來表達心情的不暢。

兒童會非常在意父母與老師等成年人對應激性事件的反應與態度,也會學習他們的應對方式。

作為孩子的直接照料者,父母自身的負性情緒及行為功能不良,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會加重孩子緊張、害怕、無助和恐懼等感受。


父母應當如何幫助孩子?

軀體疾病優先的原則:

當孩子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首先要考慮軀體性的疾病,過度關注心理的問題,有可能導致延誤軀體疾病的病情。

當經過臨床檢查,醫生排除了身體的疾病。此時,父母才需要考慮到孩子有可能因情緒問題而導致身體不適,要保持對該問題的敏感性,及時識別孩子身體的不適是否由於情緒上的困難導致的。

幫助孩子正確理解事件並摸清心理應激源:

父母要理解孩子身體的不適是真實發生的,並非孩子故意的或者撒謊的行為,而且要向孩子解釋身體不適與心情的關係,解除孩子擔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疑慮。

媒體對應激性事件現場的重現,可能引起兒童的恐懼與害怕。父母要儘量避免孩子接觸到現場圖片,並耐心與孩子交流彼此對應激性事件的看法和感受。鼓勵並傾聽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幫助孩子瞭解出現害怕和恐懼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允許他們哭泣和表達悲傷,不要強求孩子勇敢或堅強。

除此之外,父母還需注意與孩子建立和保持親密的關係,及時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支持和必要的幫助。要想幫助孩子,關係是最重要的。只有對孩子的痛苦和煩惱充分理解,給予孩子信任,才能與孩子建立和保持親密的關係。

善用支持系統:幫助孩子充分利用周圍的支持系統去處理問題,鼓勵孩子主動尋求來自父母、老師、同學和社會的支持,善用各種支持系統來促進孩子的恢復。孩子的照料者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統,要鼓勵照料者主動為孩子提供支持。照料者不抱怨,不放棄,積極主動想辦法,尋求各種資源,幫助孩子處理應激事件之後軀體不適的問題。

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的成熟:促進孩子心理上的發展,加強自我的心理力量,能使用適當而有效的方式應付困難。不要批評孩子暫時出現的一些幼稚行為。關心孩子的睡眠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給予愛和照顧。


父母也需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及時體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注重自身心理的健康,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父母自身的負性情緒和行為與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妨礙雙方的康復。

因此,父母處理自己情緒、情感問題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給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不要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而過多限制孩子活動,不然反而可能給孩子帶來更多不安。

當然,如果父母感到力不從心,並且明顯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工作與家庭時,需及時尋求精神科或相關專業人員的幫助。

面對危機和災難,父母責無旁貸,為了保護好孩子,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擁有兒童的視角,畢竟父母的心理和行為會給孩子們帶來深遠的影響。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危機時刻更好地幫助孩子。



直播結束後,

林老師在網家家“愛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與疑慮,

為大家排憂解難,

對群友呼聲較高的問題進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間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諮詢和問題

可以隨時給我們留言哦~~


網友提問


1、老師好,請問該如何向孩子訴說“死亡",尤其是疫情下的大量生命消逝。

專家解答


生命教育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給孩子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去學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本事,但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從出生到死亡,整個生命歷程真的是向死而生,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們就奔向了死亡的終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終究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去想明白我為什麼活著,明白我有天會離開,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這樣的話其實每一個人可能活的反而會更清楚,更明白。

所以這就是我想回答的態度的問題。我們要跟孩子說,而且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真的是現實中有這麼多現實的事情發生了,那我們就現實的問題和孩子討論,相比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去討論,這就更容易去跟孩子說的明白。

我很喜歡龍應臺寫給媽媽的書《給美君的信》,他談到在他小的時候,在臺灣因為周圍的同學都是當地的人,所以她們有很多的親戚,那麼孩子從小就經歷著這種生命的教育,有出生,有死亡。死亡也沒那麼可怕,棺材就擺在院子裡面,小孩子們都很清楚這就是生命的規律。

而目前在大陸,其實這部分就變得非常的稀缺了,我非常贊同這位家長要和孩子談談這個話題,不去隱瞞,不去避諱。而且有的時候我們去想,假如有些家長覺得好像不應該談,或者說不敢談,那其實就要問我們自己:為什麼對我這個成年人來說,死亡這個話題卻如此的不可觸碰?所以我們家長如果都不敢談的話,我們又怎麼去和孩子談?

首先,特別是面對孩子,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我們要怎麼樣教育孩子、養育孩子,時時刻刻都要和孩子到底多大了要相互的關聯。對於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死亡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可能我們就沒有必要對於那麼小的孩子去談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我們要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去和他溝通,去和他談死亡。尤其是孩子主動詢問的時候,家長需要主動的利用這樣的契機去啟發孩子關注這個問題。我們的教育要抓住時機,要在孩子有困惑、主動去求助的時候,家長要抓住這樣的契機去和他討論。

有一些家長談到死亡會很恐懼,會很恐慌,他不敢去談死亡,不敢去面對死亡這個事。如果家長是這樣的狀態,那這時候孩子如果和家長提出死亡的話題,家長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反應?所以我們要想能夠去引導孩子正確的理解和應對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作為家長要先去面對。如果你有能力面對了,那當孩子有一天說出這樣的一個好奇的時候,我們家長可能就不會過於擔心,過於害怕,過於驚訝。

網友提問


2、請教老師,孩子寫作業困難,極其不專心。完成緩慢,一篇練字能四個小時,下午忍無可忍揍了他一頓,轉眼沒過半小時又是恢復原樣。不止疫情期間,平時也這樣,我工作忙實在憋不住火。求助。

專家解答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第一方面就是為什麼我的孩子這樣?第二個部分是那我怎麼辦?“我怎麼辦”和“他為什麼這樣”大有關係,所以我們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思考,為什麼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呢? 或者他和別人也許一樣,但是我卻不覺得。

所以首先,我想建議這位家長,我們自己對孩子的問題有一個我們的認識,同時我們也去問問其他人的認識。可以問問家裡面其他人或者學校老師的看法。這樣就會讓我們比較狹窄的望子成龍、愛子心切的一個非常的不客觀的視角會拉長了,變得客觀起來。

下面我僅僅從這個字面上嘗試著來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第一點我想說的是,如果他真的特別不專心、做事情特別的慢,那麼我們首先要去搞清楚他是不是有生理上的困難,有疾病的干擾。大家可能都比較瞭解多動症這個病,多動症的全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如果孩子是因為患有多動症而導致他注意力不集中,那麼這就是生病了,需要看醫生。如果因為生病導致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這不是孩子主觀上不想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們要搞清楚的,否則的話,你怎麼打他都沒有用,這是孩子特殊的困難。

多動症這個病其實是歸類到精神科的,所以大家可以去精神專科醫院去看兒童精神科醫生,去評估孩子是不是患有多動症。如果確實是有這個病,可以通過藥物還有其他的一些訓練來幫助這個孩子。同時如果孩子真的病了,其實家長要主動的學習這個病有什麼樣的表現,我作為家長,該怎麼養育等等。因為他和普通的孩子又會不一樣,挑戰會更大。

第二點,我們要看有一些孩子可能有性格特點所致,他就是做事兒特別慢,有一些孩子的氣質類型就是慢吞吞吞的,那如果慢吞吞吞的孩子碰上了麻利的父母就糟糕了。這是我們要考慮的特別的性格特點,如果他就是一個這樣慢性的孩子,他做事就會慢一點,如果家長現在很急的話,我們就要讓自己慢下來,要讓自己配合上孩子的節奏。

第三個,不同年齡的孩子,他們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年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所以說不管多大的孩子,如果他能連著寫四個小時,我想這就太殘酷了。所以,我們家長怎麼能讓孩子在做事的時候,不那麼痛苦?這是家長要思考的。

作為家長,你要了解你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有沒有特別的疾病的困擾,是什麼樣的性格特點,等等這些問題。如果有病的話要找醫生看病,如果有特別的性格特點,我就要讓自己去配合她的性格特點來養育。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是急性子,所以孩子也必須配合我們的節奏,需要尊重孩子的特點。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特別想和家長朋友們說,我們養育自己的孩子實際上是有很多的規律,就是我剛才談到的,你要了解他是什麼樣的孩子,他有什麼樣的困難,以及他有什麼樣的優勢。如果家長在優勢的部分去發展的話,孩子也會很有自信。

最後一點我想說這是一個通常狀況下的困難,不是疫情下的應激的反應。家長太忙了脾氣比較暴躁的話,可能越這樣,孩子就會越害怕,他的注意力就沒有辦法放在學習上了。時間一長,孩子就出現了情緒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有情緒問題,家長需要找到有效的應對模式。既然打沒有用,發火沒有用,那就不要發火了。看看自己平靜的時侯、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的狀況是什麼樣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有問題,不能只是要求孩子改變。相反,我們要回到自己身上,要怎樣能夠通過我們自身的改變而帶來孩子的改變。

網友提問


3、林老師,您今天講到"軀體疾病優先的原則",也說了父母要理解孩子身體的不適是真實發生的,不是故意或撒謊。但孩子確實會出現不願意幹某事兒而裝病的情況,狼來了次數多了也容易有意外發生。在他不願意做但是確實有價值的事情上應該如何和他溝通?

專家解答


首先我要告訴家長,因為你不是醫生,你想去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病了,其實很困難,而且你很容易出現覺得他在裝病的主觀情緒,沒有哪個家長會接受自己的孩子那麼小就病了,這是家長很難接受的。

如果家長懷疑孩子是在裝病的話,那麼你就要去想他為什麼裝病?通常來說,一個孩子裝病這也許是他生存的策略,如果可以活得很開心,他當然是不會去裝病了。而且他裝病,一定會有好處。例如他就會逃避掉一些他不想幹的事。所以我們就看到了這位家長說在他不願意做,但確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上,就是怎麼和他溝通的問題。我們要了解他為什麼不做,因為這是家長認為有價值的事,但是孩子也許並不認為有價值,他不想做的時候,他就會想辦法,最後讓自己逃脫掉做這件事。其中一種辦法就是裝病,我相信他可能除了裝病之外,可能還有別的辦法來逃脫。

那我們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就是激發起他自身的動機,我們得想辦法讓他願意做,而不是這件事逼著他做。這位家長也沒有提到孩子的年齡,但我想說,他如果現在還在小學,至少在六年級以前的話,他裝病也好,拖延也好,消極抵抗的這個策略,可能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會比較常見。

我也想讓家長看到,當你的孩子慢慢的到了青春期,長大一點之後就有可能演變成公然反抗。“你覺得有價值那你做呀,憑什麼你認為有價值的事,我就該做呢?”這是很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反過來會質問家長的問題。甚至於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小的時侯,孩子不願意做,但是家長非要讓孩子做,不然就會打孩子,那麼當孩子到青春期之後,身體發育起來更加強壯了,從肢體上,從力量上,他能夠打得過家長了,那麼他有可能反過來打家長。

我們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多理解。然後家庭的氛圍、教育的方式是儘量讓他有自主權,能夠自己去做主。因為隨著孩子的長大,他要為他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我們來負責。

孩子長大之後,他就要做自己的主了,不可能再讓你做主了。所以我們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去培養孩子能夠做自己的主,去把握自己的命運。我們不用怕孩子會走一些彎路,其實這個路他總要跌跌撞撞的自己走,我們越早一點放手,孩子其實越能學會自己去做自己的主人。我們放手越晚的話,我們就會總是覺得他在裝病,當我們認為這個事兒是對的,她就應該做,而她不做我們就很不舒服。如果我們的溝通,就是為了讓他聽我們的,那這個事肯定是談不通的,因為他不想聽,你非要讓他聽。

相信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向著陽光去生長的,即使他真的是很調皮的孩子,你打他懲罰他也不會讓他變得更好。他小的時候你打他可能會讓他不得不聽你的話,但是你要知道,你暴力懲罰他的後果就是,他將來會暴力對待你和對待別人。



下期預告!

2月22日,我們將會邀請到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張載福教授,他將從從調整生活節奏、營造適合自己的工作平臺、保持專注的工作狀態、自我效能管理等八個方面幫助疫情居家辦公人員恢復滿滿元氣、心情愉悅的辦公狀態。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