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月球的生態系統

月球岩石大多由含氧化合物構成,由於月球上面沒有大氣層,陽光強度極高,可以從月石中提取氧氣供人類生活使用;月球表面土壤還含有同位素氦3,如果加以開發,完全可以建立功率強大的核電站來使用,保障足夠的能源供給。月球還可以實現糧食自給。月球土壤中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元素與地球土壤大致相同,如果在月球南極中成功的得到足夠的水,農作物就能茁壯成長,月球上白天黑夜各有14天。這與地球差異很大,但是植物背陽14天並不會枯萎,向陽14天則能加快長勢。太空生物學家建議可以在月球上先種植蔬菜,如土豆、胡蘿蔔、白薯等,然後再擴大到種植糧食和水果,逐步形成月球生態系統。

未解之謎:月球的生態系統

月球表面環形山


月球距地球384488千米,質量是地球的1/8,引力只有地球的1/6,表面陸地將近1.1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地球陸地總面積的4/5,約是地球上第一大洲——亞洲的2.5倍。也許,不久的將來,人類將把月球變成生活的樂土,那麼“世界”對於人們來說這不僅僅意味著地球,月球也就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八大洲”。

人類已經雄心勃勃的設想,在月球上開發一片永久性居住的宇宙觀測基地,建立城市,然後用巨型火箭把人送上月球旅行或居住。美國在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歇後發射6艘宇宙飛船,將12名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設置了多種科學儀器和設備,進行科學探測和實驗活動。1989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陳金向國會提出在月球建立永久居住的議案。1994年美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月球探測活動,發射了“克萊門汀”無人駕駛宇宙飛船,對月球礦物構成和地形進行了詳細分析研究。

未解之謎:月球的生態系統

月球表面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在酒泉衛生髮射中心發射升空,邁出了踏上月球的決定性一步。之後,我國相繼於2001年1月、2002年3月、2002年12月連續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3艘試驗飛船,均獲得了成功,2003年10月,中國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取得完全成功,宇航員楊利偉成為我國進入太空第一人。2005年10月,中國再次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2008年9月,中國又成功發射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實現了宇航員太空行走。總之,人類能否在月球上居住,還待科學進一步證實

未解之謎:月球的生態系統

未解之謎:月球的生態系統

二者顯示的是月球表面的同一片區域 ​

由於月球始終以它的一面面對著地球,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月球的背面都是一個謎,在當今科技發達的今天,月球探測器早已發射過很多次,沒有理由拍不到一張清晰的月球背面照片,令人不解的是,而在這個網絡盛行的年代,我們卻依然很難找到一張清晰的月球照照片,特別是月球背面的照片,這難道僅僅是技術問題?

更為可疑的是谷歌公司在他們的“谷歌地球”軟件中對月球表面圖像進行了非常大的模糊化處理,掩飾痕跡明顯。而真正清晰點的月球背面圖像,則隱藏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網站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