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除掉鰲拜的方法,如果漢獻帝也照做,可以對付曹操嗎?

歷史痴


不可以,一點機會都沒有,康熙和漢獻帝劉協所處的環境,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康熙剷除鰲拜

首先,康熙已經親政,是有部分實權的,他的一些命令是能夠生效的。在剷除鰲拜之前,康熙以各種名義發佈詔令,削弱鰲拜的勢力。

比如將鰲拜的胞弟巴哈,派往察哈爾審理阿布奈的案子;又將鰲拜親侄侍衛蘇爾馬,派往科爾沁主事;又將鰲拜姻黨理藩院左侍郎綽克託,派往蘇尼特主事;將工部尚書都統濟世,派往福建巡海。

這些提前處理鰲拜黨羽的措施都達到了目的,不管鰲拜有沒有意識到,確實是執行了。

其次,康熙並不是孤立無援。

滿清貴族的利益是建立在以愛新覺羅為核心的貴族體系之上的,血統論在滿清早期是很有分量的,八旗軍也是以愛新覺羅氏為效忠對象的。雖然鰲拜掌握了極大的權利,軍政都能控制,但這是在他效忠皇室的基礎上才有的,一旦造反,忠誠度難以保證。

不論是軍隊還是貴族,真能百分百的效忠鰲拜?這不太可能,愛新覺羅氏的皇權是和其他滿清貴族利益相關的,貴族們已經利益最大化了,就算鰲拜真的上位,也不可能給他們更多的利益。

蘇克薩哈是正白旗旗主,堂而皇之的被鰲拜逼死了,正白旗還支持鰲拜嗎?一個大問號。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剷除鰲拜的過程中,不乏其他滿清貴族的身影。

孝莊當時還活著,籌謀佈局少不了,康熙是她培養長大的,剷除鰲拜的事,她不可能不知道。博爾濟吉特氏,愛新覺羅家族、赫舍里氏家族、葉赫那拉氏家族等滿清或蒙古貴族基本都是站在康熙這一邊的。

赫舍裡家族的索額圖就是中堅力量,還有葉赫那拉氏的明珠等人。

再有,鰲拜的政治力量沒有想象中的大,康熙剷除鰲拜之後,朝政連一朵像樣的浪花都沒翻出來,這政治力量的水分是在太大了。當然也可以說鰲拜的力量是不以造反為目的,純粹是把權臣作為目標。側面說明,朝廷中以康熙為首的皇權保衛力量也不弱,這跟滿清的制度有關。

八旗制度的確是滿清有效的皇權力量,旗主基本以愛新覺羅氏為主的,明面上不參與政治,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一旦涉及到他們的利益,一定會瘋狂反撲,這從清末偽滿政權的垂死掙扎可見一斑。

結論就是,鰲拜的權力建立在皇權基礎之上,他並沒有從皇權中獨立出來自己的政治力量以及軍事力量,這是跟曹操的本質區別,曹操的力量是不依附皇權的。

漢獻帝和曹操

漢獻帝和康熙類比,根本不合適。不是能力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漢獻帝是實打實的傀儡皇帝,所謂的江山領土也是曹操親自打下來的。曹操的政治軍事權利是獨立於皇權存在的,漢獻帝的皇權虛無縹緲。

不說漢獻帝想剷除曹操,就是曹操想讓位,其麾下的文臣武將都不會同意,除了保皇派的荀彧。

真正和漢獻帝類似的是應該是溥儀,末代傀儡皇帝。都不說用說雄才大略的曹操了,你讓溥儀去反抗袁世凱,他都做不到。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點資源都沒有,這怎麼翻盤?

相似狀況

另一方面,和康熙剷除鰲拜類似的,應該是漢獻帝的老爹漢靈帝。真實的漢靈帝未必像史書上寫的那麼昏庸,是有權謀手段的人物。

他的起點比康熙更低,漢靈帝是外戚權臣竇武在民間抓來當傀儡皇帝的漢室宗親,當時只有11歲,也是年少的傀儡皇帝,還沒有經過皇室教育。

漢靈帝作為正統皇帝,雖是傀儡,卻有親政的權利,這和康熙很像,有權利但權利不大。他在外戚和宦官的爭鬥,先是剷除了權臣竇武,這個竇武的權利可不比鰲拜小,外戚黨魁,在兵變中被殺。

然後靈帝又提拔士人官吏,密謀剷除大宦官王甫,這個王甫曾逼死皇后,權利也是大的沒邊,也是被剷除了,當時靈帝也才20歲左右。

自此之後,漢靈帝才穩穩的掌握皇權,提拔自己的一批勢力。

在古代帝王之中,有才略翻盤的也還有其他人,但是翻盤總是有條件的。

像漢獻帝這種一直都是傀儡狀態的,面對的還是曹操這樣比鰲拜強了八條街的人,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把康熙換到獻帝的傀儡位置,面對雄才大略的曹操,他一樣沒機會。而把獻帝放在康熙的位置,倒是很有可能成功。


書僮聊歷史


您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新青年曆史,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曹操迎帝於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已成了曹操的傀儡,眼看著自己的大漢江山被曹操一點點的蠶食,除了不靠譜的“衣帶詔”之外,就沒有任何對付曹操的手段了,那麼為啥漢獻帝不能像康熙對付鰲拜一樣對付曹操呢?我認為有一下這幾點。

一、曹操&鰲拜,實力和地位不同

曹操通過不斷地發展,不僅擁有自己的軍隊,而且還有一大批文臣武將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形成了曹魏集團。比如文臣有司馬懿、郭嘉、荀彧,武將有典韋、張遼、許褚、曹洪等。這些人都是跟曹操一路殺過來的,沒有受過大漢的恩惠,如果漢獻帝把曹操殺了,那麼這些人肯定會扶持曹操的子嗣繼位,也饒不了漢獻帝,也就是說曹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曹操有一個軍事集團

。所以,漢獻帝動曹操也得顛顛這些人的分量吧!

鰲拜呢?鰲拜不過只是一個託孤大臣,手中的權利跟曹操是不能相提並論,除了自己的親信外,真正忠於他的人是很少的,平常表面上對他恭恭敬敬的人,不過是恭敬於他手中的權利,一旦鰲拜出了事,他們一定會落井下石出來踩上鰲拜一腳的,所以鰲拜被康熙幹掉後而不會發生內亂。

二、國家形勢不同

曹操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蜀漢憑險據守,東吳有三江之固,在外有強權威脅的時候,如果漢獻帝幹掉了曹操,自己有沒有能力迅速平定內部,不過是從曹操的傀儡變成其他人的傀儡罷了,況且曹操對漢獻帝也還不錯,既然還是傀儡,還是繼續做曹操的傀儡吧!正如曹操所說:“設若國家無有孤,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雖然有些狂妄,倒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到1662年康熙做皇帝以後,除了鄭成功臺灣以外,清朝已經統一了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力量能跟大清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會放手一搏沒有後顧之憂。

三、康熙&劉協,兩人的性格不同

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漢獻帝是在董卓廢掉少帝劉辯之後強行推上帝位的,從小就是董卓、郭汜等人的玩物,剛強好鬥早就跟他無緣了,只能混吃等死,對他來說能活著就不錯了,更別說掀起啥風浪了!

而康熙呢?從小就沒吃過苦,然後就順利的登上皇位,16歲的少年,一腔熱血,初生牛犢不怕虎,說幹就幹,沒有顧及!於是就扳倒了鰲拜,到後來平三藩、打準格爾、戰沙俄,這哪是屈居別人之下的人呢!


新青年曆史


首先呢我們要對這兩個陣營進行一個全方位的瞭解再進行一個比較。曹操和鰲拜來比較,曹操是一個工於心計並且手段非常狠辣的梟雄,政治頭腦非常豐富,並且手握重兵,手下精英雲集忠心耿耿。反觀鰲拜,他作為四大輔政大臣,權利並不能說是隻手遮天因為他的上面還有一個索尼,下面還有遏必隆、蘇克薩哈,這四個人可以說各自為政,鰲拜的權利與曹操相比就沒有那麼集中,而且鰲拜是武將出身,領兵打仗衝鋒陷陣是一把好手但是說到政治手腕就和曹操以及曹操的智囊團無法相比。綜合比較,鰲拜不如曹操。

我們再來對漢獻帝和幼年康熙進行一個比較,其實準確的說應該是漢獻帝和孝莊文皇后進行比較,康熙能夠制服鰲拜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他的祖母,而並不是他自己,漢獻帝手裡的權利少得可憐,人身自由人事任命甚至衣食起居都嚴格掌控在曹操手裡一點兵權都沒有,而孝莊文皇后所掌握的權利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她能夠調動京城部分兵力並且能夠對朝中大臣產生足夠的威懾,綜合對比,康熙掌握的勢力完虐漢獻帝掌握的勢力。

幼主遇到強臣,幼主更弱強臣更強,漢獻帝即使用康熙的方法也是自取滅亡根本不能成功,自身和敵人的實力差距決定了一切,即使把漢獻帝換做康熙,那康熙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皮皮蝦小黑屋


從《康熙大帝》和《三國演義》兩部電視劇中可以看出:兩個皇帝不可同日而語。康熙能除掉鰲拜,但漢獻帝是無論如何也除不掉曹操的!原因如下:

1:兩個朝代處於的時期不同。

一個是朝代末期,一個是朝代初期。漢朝末期百姓都早已被漢統治者折磨的苦不堪言,早想改朝換代了,這時曹操的出現雖然不能說順應人心也算順應了歷史變遷。而康熙除掉鰲拜處於朝代初期剛剛結束了明朝的黑暗統治,百廢待新,首先人民就不希望再改朝換代了。

2:兩個事件人物的背景不同。

漢獻帝當時早已沒有實權沒有軍隊,他身邊的人也什麼也沒有,根本沒辦法同曹操抗衡。而康熙的奶奶孝莊太后實力要比當時的鰲拜強很多,鰲拜雖然勢力大,但他只是首付大臣之一還有另外三個首付大臣都不是和他一起的。相比起來漢獻帝的勢力幾乎為零,而康熙雖然年幼,但挺他的人非常多,比鰲拜勢力大多了。

3:兩個皇帝本身能力有差別。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漢獻帝沒有魄力軟弱無能,而康熙從小就非常優秀,讀書讀的好練武騎馬射箭也樣樣出色,到後來成為了一代聖主名垂千古的皇帝。而反觀漢獻帝連名字人們都叫不上來。

綜上三條所述,千年康熙能除掉鰲拜,但漢獻帝用什麼方法也是無法除掉曹操的。


小小皮皮電影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從二人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進行分析。

01

先來說說康熙,康熙八歲登基,他在除掉鰲拜前雖然同樣是一個傀儡皇帝,但他的政治環境卻與漢獻帝大為不同。首先康熙是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其次,當時的滿清八旗軍隊絕大部分都是服從皇權的統治與管理,這就為康熙日後除掉鰲拜奠定了基礎條件。

並且在康熙執政早期,國家雖未完全統一,但基本已成統一的大勢,三藩雖只是表面臣服於滿清的統治,但起碼在康熙除掉鰲拜前,他們未發生過叛亂,而國家只要不出現大的動亂,權臣就很難完全把持朝政,徹底阻斷皇帝的政治資源。

因此康熙才得以一方面虛與委蛇,處處示弱以此來麻痺鰲拜,令他疏於防範,另一方面則暗中調兵遣將,秘密佈置,隨後召鰲拜入宮,一舉將其拿下,交刑部議處。

02

反觀漢獻帝,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中原大地狼煙四起,一時間出現了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割據的勢力。此時國家出現了規模宏大的動亂,遂造成皇帝手中的權力還不如一個小小的諸侯,皇權的公信力嚴重下降。

並且由於原先的都城被董卓所焚燬,漢獻帝和官員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曹操迎回許昌,而許昌正是曹操經營多年的老巢,獻帝進入許昌後就等於失去了自主權。

再者,曹操在長期的南征北伐中,不斷積累自身勢力和他的威望,在當時他不僅擁有了自己龐大的軍隊,而且大規模的文武官員都被團結在了曹操麾下,形成了曹操的政治力量。漢獻帝此時完全是寄人籬下,手中無兵無權,威望又比不過曹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獻帝自保都成問題,又怎麼可能能夠像康熙除掉鰲拜那樣去除掉曹操呢!


漁公子讀史


導語:康熙,原名愛新覺羅.玄燁,可以說是大清帝國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康熙八歲登基,由於年幼,所以在他成年之前國家大事都是由索尼,鰲拜,遏比隆,蘇克薩哈這四位輔政大臣主持內政。後來康熙到了該親政的年紀,由於鰲拜平日作惡多端,並且在康熙親政時不願意交權,因此在康熙親政之前就先除掉了鰲拜。

漢獻帝劉協為漢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由於漢朝在末期已經沒有了實權,因此才會出現歷史上著名的挾天子而令諸侯。

康熙通過武力的方法制服了鰲拜。但是同樣的方法在漢獻帝劉協身上肯定不會奏效。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漢獻帝沒有實權

康熙除鰲拜的方法是集結了一群摔跤手,硬是活生生的把鰲拜給擒住。縱觀全局,這一切事情都在孝莊太后的掌控之中。只要康熙失敗,那麼孝莊就會立即發兵滅掉鰲拜。因此康熙除鰲拜其實是有必勝的把握的。

漢獻帝為漢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漢獻帝之前漢朝就一步一步的走向了衰弱。後期更是出現了攜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是漢獻帝的丞相,手中握有大權,沒人可以牽制他。因此就算漢獻帝效仿康熙除鰲拜的方法也不會奏效。

2.曹操比鰲拜更有心機

當時,康熙宣鰲拜進宮的時候,鰲拜就已經明白康熙要取他性命。但是鰲拜自認為是大清第一勇士,根本就不把十幾歲的康熙放在眼裡。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正是鰲拜的傲氣才導致其失敗。

而曹操是與鰲拜完全不同的性格。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可以說漢獻帝時期朝廷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曹操的法眼。並且作為專政的曹操,根本就不會給漢獻帝培養摔跤手的機會。

總結:曹操與鰲拜都是兩個專政的大臣,但是由於兩個人生存的年代和兩人的性格不同,同樣的方法肯定不會對兩人都奏效。








小生子講歷史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同樣是“傀儡皇帝”,為什麼康熙能夠剷除鰲拜清政掌權,而漢獻帝卻不行呢?個人從4個方面簡單分析下(不足之處煩請見諒)。

一.曹操和鰲拜實力不同(精兵猛將謀士如雲與託孤一派)。

東漢末年,在黃巾起義的動盪之後,華夏大地上處處烽煙,遍佈割據勢力。冀州的袁紹,豫州兗州的曹操,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西北的李傕郭汜,此時皇帝手中的權力還不如一個諸侯的權力。曹操在統一國家的戰鬥中,不僅有自己的軍隊,而且一大批文臣武將也被團結在曹操周圍,形成了曹操的力量。這些文臣武將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可以說是嫡系中的嫡系,他們沒有受到大漢一丁點兒恩惠,如果此時曹操被漢獻帝所殺,肯定會誓死繼續扶持曹操的子嗣,然後同漢獻帝死磕到底,也就是說,曹操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群人在戰鬥。基於此,漢獻帝想動動曹操,也得掂掂這些人的分量吧。

反過來看鰲拜呢?鰲拜不過是一個託孤大臣而已,手中權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除了自己的兄弟之外,真正忠於他的人很少。那些平時在表面上對鰲拜恭恭敬敬的人,不過是看著鰲拜炙手可熱的權力罷了。一旦鰲拜倒臺,這些人一定會站出來踩鰲拜一腳!。

二.外界局勢不同(諸雄割據與國家統一)。

曹操一生,也沒有能夠完成全國的統一。曹操在世時,雖然滅勁敵袁紹,攻克守城劉表,破彪悍馬超,然而最後形成江東有孫權,益州有劉備,達到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外有強權威脅的時候,漢獻帝如果殺了曹操,自己又沒有迅速平定內部,會有什麼結果呢?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這樣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給劉備出的主意就是趁中原發生局勢動盪的時候趁火打劫!東吳呢?當然也不是等閒之輩,渾水摸魚這樣的勾當孫權當然也樂意啦!在這種情況下,漢獻帝如果殺了曹操以及曹氏集團對自己有好處嗎?不過是從曹操的俘虜變成其他人的俘虜罷了,況且曹操對漢獻帝還不錯。漢獻帝當然不想再輾轉流離到其他人手中做人質,既然還是傀儡,還是繼續做曹操的“傀儡”自在吧!正如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所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雖有幾分狂妄,但也是不爭的事實,曹操對於維護東漢王朝表面上的統一還是十分有用的。

再看1662年康熙做皇帝之後全國的形勢如何?全國除了鄭成功所部之外,已經完成全國的統一,雖然此時尚有後世“三藩”在南方有作亂的可能,但是此時在表面上還是沒有任何能夠和大清相抗衡的力量。康熙八年,康熙在剷除鰲拜之時,即使不能夠快刀斬亂麻,也沒有人能夠撼動清朝統治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當然會放手一搏,殺不殺鰲拜對政局影響不大。

三.內部集團組成不同(待宰羔羊與正統之主)

漢獻帝從洛陽挾持到長安,又從長安逃到洛陽,再被“請”到許昌,除了自己孤身一人外,完全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大漢已經名存實亡了,滿朝文武絕大部分都是曹操的人。在許昌行宮,即使是侍衛,也是曹操的人,漢獻帝處在一種半軟禁的狀態,一舉一動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著名的“衣帶詔”事件剛剛寫好,那邊曹操就知道漢獻帝在密謀了。很快曹操在殺死董貴妃、剪除黨羽,就連漢獻帝的老婆都被換成曹操的女兒。如此嚴密的監視之下,在無翻身之日。

而鰲拜呢?即便掌握著朝中大權,但是仍然不過是康熙皇帝的奴才而已。皇權實質上沒有旁落他人,說白點就是鰲拜欺負康熙年幼而已,等康熙親政後,國家依舊是康熙的,滿朝文武依舊是站在皇帝這邊的。最後康熙設計訓練一群娃娃侍衛擒拿鰲拜,此外康熙皇帝指揮若定,輕而易舉地清洗了鰲拜的兄弟及黨羽。如果康熙調動不了侍衛、軍隊,這邊擒了鰲拜,那邊自己也是階下囚了。

四.個人性格不同(性格決定命運)

這點非常重要,兩個人不同的人生遭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性格,從而有各自不同的選擇。漢獻帝皇位是董卓在廢掉少帝劉辯之後強行推上皇位的,漢獻帝從小就在董卓、郭汜等人手中反覆當做玩物,幼年慘痛顛沛流離的經歷,堅強好鬥早就跟他無緣了,換來的是歷來順受而已。至於有沒有權力,對於他來說,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康熙皇帝呢?從小就吃過苦(得過天花,上天眷顧之人),然後在別人一路捧贊之中走向了皇位,聽到的是權力被節制,受人擺佈,肯定不服啊!(這裡點名表揚下孝莊皇太后,牛🐮)。16歲的少年,絕對是熱血!而且初生牛犢不怕虎,說幹就幹,壓根就不會顧忌那麼多!於是就扳倒了鰲拜!而且從後世康熙皇帝平三藩,攻準格爾,收臺灣,戰沙皇。這哪是一個甘於屈居別人之下的人?所以只要鰲拜專權,康熙和鰲拜之間早晚就有一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康熙能剷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成千古一帝不是浪得虛名的。而漢獻帝雖有收復家園之心,到無奈一人是阻擋不了大部隊的車輪的,無疑最後被碾壓。










暴雪長空


智除吳良輔的聰慧

康熙八年五月的乾清宮,驕橫無禮的鰲拜被一群少年捆著,跪在地上不服氣的望著康熙。也就是在這一日開始,康熙搬走了首塊絆腳石。也許有讀者會問,鰲拜可是獲得過“巴圖魯”之號的勇士,實在無法想象僅憑几個少年,就能擊敗他並降服?更何況鰲拜憑藉炙手可熱的權勢,早已暗地遍插親信在皇宮大院、五城兵馬司等處,怎麼會對康熙的計劃一無所知呢?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說一件事。那是在康熙即位的次月,明察秋毫的他總是發現宮中遺失物品,小到瓷器大到畫作,眼裡揉不得沙子的康熙,於是命人經過數日的暗訪,沒想到挖出了隱藏在宮中的鰲拜臥底,他就是宮內總管太監吳良輔。更令人惱怒的是他偷走的物品,竟然都拿去給鰲拜做了壽禮。怒火中燒的康熙當著鰲拜的面,活活打死了吃裡扒外的吳良輔,並且通過這件事情把宮中可疑的太監、宮女全部調走,換上了魏東亭、武丹、孫殿臣、趙逢春、狼潭、穆子煦六人。他們六人就是日後威名大振的善撲營元老,有建制後的善撲營人數在三百左右,最高長官是總統大臣,人員的選拔極為嚴格,只有皇帝的父族、母族和妻族的子弟能擔任!

——康熙的貼身侍衛魏東亭

藏汙納垢的房子打掃完畢後,就得著手謀劃抓捕鰲拜的計策。鰲拜當時是滿清第一勇士,先後跟隨皇太極、多爾袞立下戰功無數。因此對於這樣的人物必須一擊斃命,不然就會留下無窮後患。心思縝密的康熙決定以魏東亭等六人為基礎,然後選拔了數十名身材魁梧的少年,在宮中以陪他練習布庫為名,苦練擒拿格鬥之技藝,最終順利趁鰲拜獨自進宮之際拿下了他!

康熙大婚背後秘密

上節說到康熙利用魏東亭等少年,光頭穿白色上衣及深色靴子,兩人為一組練習摔跤,其實這就是滿族的角力遊戲——布庫,把身經百戰的鰲拜囚禁了,其實這也說明了鰲拜儘管權勢熏天,但也遠沒到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地步,至少有兩股勢力與之爭鋒相對。

首先出場的是索尼,他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其父親叫碩色早在太祖時期,他就因精通滿、漢、蒙三種語言,被努爾哈赤譽為“巴克什”,而此時的索尼也當上了一等御前侍衛。後來在皇太極駕崩後的第五日,在三官廟前痛斥多爾袞的狼子野心,最終與兩黃旗的大臣力排眾議,擁戴九歲的福臨登基為帝!

——孝誠仁皇后「1654.2.3——1674.6.6」

康熙四年九月鰲拜日漸做大,剩餘的三個輔政大臣裡面,蘇克薩哈因是多爾袞舊部不受待見,遏必隆唯唯諾諾不成氣候,只有索尼德高望重能與鰲拜抗衡。看著年幼的孫子被玩弄於鼓掌,政治手腕高超的奶奶孝莊,為康熙說了門親事,把索尼的孫女嫁給了康熙,順利把索尼旗下的門生,拉到了孤立無援的康熙這邊。因而整個清朝十二帝,在紫禁城大婚的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人!

揭露圈地的三忠臣

康熙五年的十一月,鰲拜打算把薊州、遵化等貧瘠的土地,拿來換走正白旗的肥沃土地。此舉遭到了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的堅決反對。說起來鰲拜為自己帶領的鑲黃旗圈地謀利益,早在順治元年就已經開始了。公元1644年滿清八旗,在睿智的多爾袞指揮下,在一片石擊潰了李自成的十萬大軍,實現了太祖、太宗畢生的夙願,入主北京統一華夏。與白山黑水相比,富饒的中原讓滿人是眼花繚亂。為了犒賞戰功卓越的將士,多爾袞在順治元年頒佈了圈地令。

它的主要內容有三點:一是北京周邊的土地,八旗誰先搶到就是誰的;二是山海關外的土地,旗主可以租給漢人耕種來收租子,收成地的土地可用來換去北京周邊的好地;三是明朝遺留的皇莊和無主荒地,一律劃歸八旗所有。這項令漢人深惡痛絕的政策,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算徹底廢除。

權臣鰲拜「1610——1669」

鰲拜主政的時候,多次縱容屬下搶奪地盤,不論是除兩黃旗以外的土地,還是已有漢人耕種的土地,他均肆無忌憚的霸佔,即使是面對眾臣的滔滔罵聲,他依然我行我素使漢族官員紛紛站在了康熙這邊!

綜上所述,康熙能麻溜地除掉鰲拜,與他自身的能力,奶奶孝莊的幫襯,漢族官員的支持分不開,可反觀漢獻帝則不行。首先整個朝廷是曹操草創起來的,其次漢獻帝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最後他也沒有膽量與能力反抗!

——END——


惜緣小歷史


歷史不會從演,假設漢獻帝能性格開朗強勢的話有可能,但成功率不大。漢朝已經衰不堪了,社會結構已經散架,朝中大臣中很多人以對漢獻失去信心,離心離德。而康熙時,是清朝新建政權的開始,鰲拜僅僅只是一個魯莽之夫,雖有功勞但是不到挾天子一令諸侯的地步。再說還有在康熙身後還有一個厲害的人物,康熙的奶奶孝莊,大清朝初期的穩定,孝莊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人不是說,大清成也女人,敗也女人。說的分別是孝莊和慈禧。


朱眼看世界


東方文化,將功勞全歸於領導的英明,完全忽略掉背後的本質!

少年時的康熙,鰲拜只是專權,但並非完全掌控整個帝國。

東漢末年的漢獻帝,整個曹魏集團是曹操一手打造的。

康熙親政前的清王朝

順治“因董鄂妃的死”,悲憤而“染天花”死去。在“臨死之前”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同時順治的母親孝莊太皇太后,雖然沒有臨朝稱制,但實質在此期間也施行了垂簾聽政之實,全力輔佐八歲的康熙。

這也就是意味著,滿清八旗中的上三旗依舊掌握在康熙這帝王之手,並非完全將軍權旁落。同時,由於孝莊太皇太后早年與漢八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漢八旗並非是滿清嫡系部隊,可人數眾多,依舊是當時不可忽略的一支政治力量。

順治立下的四大顧命大臣中也是有玄機的!

赫舍裡·索尼和鰲拜,與攝政王交惡,雖然他們當時並未傾向順治(太小了),可至少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攝政王多爾袞沒能與奪取皇位和大玉兒。也使得後來的順治,獲得登上皇位的基礎。

因此順治立四個顧命大臣之中,索尼,遏必隆,鰲拜是上三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的,唯有蘇克薩哈是多爾袞的正白旗。

這裡先說下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其實一直存在著上下之別的,其中在入關之前,由王位繼承者直轄的有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皇太極時期),也就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其餘的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

多爾袞攜幼帝順治入關之後,為了加強其本身的統治地位,不斷打壓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找出各種理由來剝奪豪格的牛錄(軍權),編入多爾袞掌管的正白旗。後來多爾袞找到機會幽禁了豪格之後,並將正藍旗降為下五旗,提高正白旗為上三旗。

多爾袞“因情所困”“墜馬”身亡後,順治並沒有將正藍旗恢復成為上三旗,反而因為蘇克薩哈賣主,告攝政王多爾袞圖謀不軌,使多爾袞被追黜(據說順治被鞭屍),因此正白旗從此也就成為了上三旗之一。

為什麼順治要提拔鰲拜成為顧命大臣?

有多種因素,其中一條就是正黃旗索尼老了。作為正黃旗最勇猛的將軍,且對皇室忠臣、又是三朝老臣、能壓制住正白旗的,就是鑲黃旗的鰲拜了!

另外,大玉兒(孝莊)早就為康熙留了多手準備了。

讓少年康熙早早就娶索尼的孫女,並立其為後,然後又娶了遏必隆的女兒為妃。這就意味著,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就成為康熙的嫡系了。這樣正黃旗跟著康熙,而鑲黃旗又被分化,只剩餘鰲拜和正白旗的蘇克薩哈,就可以勢均力敵了……

“時索尼為四朝舊臣,遏必隆、鰲拜皆以公爵先蘇克薩哈為內大臣,鰲拜尤功多,意氣凌轢,人多憚之。蘇克薩哈以額駙子入侍禁廷,承恩眷,班行亞索尼,與鰲拜有姻連,而論事輒齟齬,寖以成隙。”——《清史稿》

《清史稿》就已經點名了四大顧命大臣的關係,其實就是鰲拜在衝鋒陷陣,做皇室家族的那條惡犬去瘋狂咬人,大玉兒和索尼在背後數錢,同時為年少、力壯的遏必隆和康熙鋪平道路。

所以當鰲拜與蘇克薩哈內鬥時,其實也是大玉兒和索尼在“慫恿”康熙去縱容、偏袒鰲拜,支持鰲拜擊垮蘇克薩哈。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當時多爾袞剛死去不久,蘇克薩哈就賣主,舉報了多爾袞所謂的不法行為,致使多爾袞被順治鞭屍。但是順治當時為了能安撫人心,也並未對正白旗進行大規模清洗,因此當時的正白旗內部有人將仇恨轉化到大統領蘇克薩哈身上。

當鰲拜去搞出“換旗風波”時,又讓正白旗內部的人怨恨起鰲拜的鑲黃旗,這樣當康熙長大後親政之時,若是鰲拜不聽話,不讓權,沒有索尼這樣的老臣壓制之下(當是索尼已經快要病死了),康熙依舊擁有京城內部的絕對力量——皇后家族的正黃旗、遏必隆的鑲黃旗一部、恨鰲拜的正白旗。

最為關鍵的是老謀深算的索尼,在臨死之前為康熙鋪好最後的道路,挖了個深坑給鰲拜和蘇克薩哈——臨死前上了一道讓康熙14歲就立刻親政的奏書,結果被壓制的蘇克薩哈立馬也跟著上了道奏摺,上疏請求解除輔臣之任,願往遵化守護順治陵寢。

其實就是索尼在試探,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的權利慾望,遏必隆是皇親,且比他們年輕,就算去守靈,其家族依舊榮華富貴,而蘇克薩哈被壓制了那麼多年,也跟著坑了一把其他人,就只剩下鰲拜了。

結果鰲拜入坑,不想這麼早退出政治舞臺,逼康熙誅殺了正白旗的蘇克薩哈。完美地為康熙爭取到正白旗的全面支持,立康熙於不敗之地了……

再則,蒙八旗和下五旗、漢八旗的元老們誰也不願意服從鰲拜。鰲拜只是滿清權利的暫時管理者,而非擁有者。

所以,當大玉兒讓康熙清剿鰲拜勢力之後,一場饕鬄盛宴就出現了——索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是吃得最多的,蘇克薩哈的兒子也獲得了一杯羹。

另外,鰲拜只是紙面上的奸臣而已,並非是清王朝的奪權者,這點就連康熙自己都承認——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晚年還給鰲拜家族平反。

寧為太平犬,勿做亂世傀儡王

漢獻帝劉協,估計最輕鬆的時刻就是禪讓給曹丕後,曹丕並沒有殺他,反而讓他去做山陽公的那一刻。

本來皇位就不是他的,而是他哥哥劉辯,只是董卓入京後,自認與董太后(漢靈帝之母)同宗,且劉協小時候一直都是董太后親自撫養,再則劉協確實比劉辯更有才華,更懂得禮儀。另外劉辯的母親是何皇后,何進的外甥。

所以當董卓廢掉劉辯之後,那場一起享受盛宴的饕鬄們,在董卓入京之後,是最支持董卓的這個決定的。

1、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2、公卿以下莫敢對

”十八路諸侯”,並非是清君側,而是為了自己:

當山東“諸侯”們聯絡聚集在潼關之外時,除了曹操和孫堅敢出兵之外,其他人都在軍營裡討論,怎麼分蛋糕的事宜——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

當董卓將中央搬到長安時,洛陽的大臣們選擇派遣劉和(劉虞之子)到關外求援之時,也只有曹操敢出兵(戰敗),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就連袁紹、袁術的整個家族都京城裡,這兩位梟雄也當做無所謂的樣子,繼續爭權奪利。

董卓死後,若不是曹操,這位天子可能都要餓死於山野之中:

1、諸將爭權,遂殺稠,並其眾。汜與傕轉相疑,戰鬥長安中。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略官寺,盡收乘輿服御物置其家。傕使公卿詣汜請和,汜皆執之。相攻擊連月,死者萬數。2、傕眾叛,稍衰弱。張濟自陝和解之,天子乃得出,至新豐、霸陵間。郭汜復欲脅天子還都郿。天子奔奉營,奉擊汜破解之。汜走南山,奉及將軍董承以天子還洛陽。傕、汜悔遣天干,復相與和,追及天子於弘農之曹陽。3、天子走陝,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后、貴人從,至大陽,止人家屋中……是時蝗蟲起,歲旱無谷,從官食棗菜。諸將不能相率,上下亂,糧食盡。4、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董卓死後,一代天子就如同奇貨一般,搶來搶去,最後又因軍閥們沒有太多力氣了,又像是快破布一樣丟棄掉。

而那些“正氣凜然”的關東饕鬄們,誰也不去洛陽接這個落魄的天子,“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尚書一下的官,要麼靠自己雙手土裡刨食,要麼就餓死於牆壁之間。

只有曹操,“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

漢獻帝劉協所處在的時代,比康熙危險千萬倍,且也沒有甘心成為傀儡。

康熙能在內廷中訓練數十個布庫小太監。那是因為鰲拜或其他的顧命大臣只是掌控宮廷的侍衛,但沒有全面控制整個皇宮。

劉協到了許昌之後,除了皇后和貴人之外,身邊的內侍都是曹操幫忙找回來的。更別提宮中一切用度,就連臉盆,都是曹操集團一手操辦。

所以康熙敢用小太監,而劉協可不敢!

官渡之戰爆發前夕的衣帶詔:

雖然身邊沒有多少可用之人,但是劉協並不甘心一輩子成為傀儡:

1、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紹敗走。《後漢書獻帝紀》2、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三國志先主傳》3、會術病死。程昱、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劉備不可縱。”公悔,追之不及。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帶天子離開破落的洛陽,遷都到許昌,五年後的劉協確實不原因一輩子成為傀儡,他也確實很聰明,身邊的人也就皇后和貴妃可信,那麼就聯絡外臣,尤其是不是曹操一手領導出來的人員,都是漢獻帝劉協籠絡的對象。

車騎將軍董承、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是這次密謀暗殺曹操的人員,只是這些人裡面,除了種輯、吳子蘭、王子服有兵權之外,董貴妃的父親董承、劉備只不過是吃空餉的閒置人員。

就連《三國演義》裡都借王子服的嘴,說出來了:“滿朝大臣,惟有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是吾心腹,必能與我同事。“

曹氏家族算是對漢皇室好的了,若是換成其他軍閥,漢獻帝可能連傀儡都做不成。

要知道,當初曹丕要求禪讓之時,一直標榜自己匡扶漢室的劉備,可是立馬就宣佈劉協死了,沒有所謂的山陽公存在。



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