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官武將是何時分開的?

kerwo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是《三國演義》中稱讚姜維的一句話,但這句話其實可以應用在宋朝以前的幾乎所有朝代。在治世之中,文官群體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是領兵打仗的將軍所無法實現的;同理在亂世中,武將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是文官所無法企及的。可以說,文官和武將似乎是兩條毫不相干的平行線。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不乏有“出將入相”的例子。

比如漢初的丞相曹參,原本是劉邦手下的武將,但是蕭何去世後,他被提拔到了丞相的位置上,照樣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東漢的班超,原本也是一介文臣書生,卻依然留下了“投筆從戎”的典故。由此可見,我國曆史上文臣和武將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只要有必要,文臣和武將都可以實現自身身份的轉化。文臣是儒生入仕之後的身份轉變,而儒家“六藝”中也有強身健體的培育方向。所以說,一個真正的儒生應該是文武雙全的。

宋朝建立後,為了防止武將篡權的事情重演,便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方式。此後宋朝也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地方上也通常以文臣統帥武將。文臣在總體上徹底高過武將一頭,這一點的直接表現就是宋朝湧現了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等一大批的名臣,卻極少有類似狄青一樣的名將,讀書少的入仕追求也由文武皆可變成了只求從文。進入宋朝以後極少有文臣掛帥出征、武將下馬治國的例子了,文臣和武將的界限開始明確。

雖然宋朝的確不乏辛棄疾這種文武雙全的奇才,但這種人才在宋朝的政治環境中,已經不可能再實現“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夢想了。在宋朝,將就是將,相就是相,文臣可以指揮武將,武將必須服從文官。所以我說,中國文官武將是從宋朝分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