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作者 | 良叔

來源 | 良叔叮叮(ID: liangshusdingding)

個人微信號:liangshujiushiwo(不閒聊)


現在好消息不斷,疫情已經逐漸好轉。


也許是時候反思一下我們曾犯過的錯誤。


良叔根據疫情間發生的一些事件,羅列了9種我們犯下的謬誤。


全文大概6000多字,我花了很大功夫。


但相信很多人不一定能讀完,畢竟讀這篇文章,遠不如刷抖音那麼暢快,也沒讀口水文那麼省力。


但相信我,看完之後,你會更加理解人性的弱點,也更能理解“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認知”這句話的含義。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1.信使謬誤


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問題》一文中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叫做“花剌子模”的中亞古國,有一個風俗,凡帶來好消息的信使,會得到國王提撥。
你若帶來了壞消息,國王會把你當成飼料,去喂自己養的老虎。


那國王蠢吧?


他以為除掉傳遞壞消息的人,就可以避免壞事的發生。


這不就是一種掩耳盜鈴嗎?


然而,多數人都是那個愚蠢的國王,你不信?


請看下面兩個詞:香蕉 嘔吐物


相信你看完後,對香蕉不會有什麼好印象了。


因為“香蕉”和“嘔吐物”暫時發生了聯繫,就算你喜歡吃香蕉,這會兒,你也可能會厭惡。


這是行為學家,諾獎得主卡尼曼做的一個實驗,只為了說明人的“非理性”。


卡尼曼認為:人類的認知,主要靠聯想構建,當你和不好的東西沾邊時,你也會被視為壞東西。


所以,為什麼“不解決問題,只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種現象時有發生,因為,這個人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這就是信使謬誤,無論你人微言輕,還是身處廟堂之高,這都是難以逃避的坑。


倘若,疫情早期,有關人士,不把那8名“吹哨人”簡單的定義為“壞信使”,而是“兼聽則明”,也許現在的狀況,會是另外一個局面。


“信使謬誤”如果在一個組織裡蔓延,結局將是可怕的,因為所有的壞消息都將被截斷,只有好消息才能向上傳遞。


高層只會得到一張扭曲的全景圖,從而導致決策的滯後與失真,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


所以,當福布斯記者詢問巴菲特的管理秘訣時,他只說了一點:
我要求手下所有的執行官,不要告訴我好消息,只說壞消息,而且要直截了當。


這句話,也許就是信使謬誤最好的解藥。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2.過度補償謬誤


你洗澡時,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花灑水有點冷,你想調熱,可是往往會調節過度,水會變得很燙,於是你調回來,結果又變得很涼......


幾次下來,水溫才會剛剛好。


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聖吉,稱這種情況叫做:“過度補償”。


他在《第5項修煉》中提到這個理論,大概意思是:

在一個系統中,動作和反饋有時間差,讓你覺得付出的動作沒有回報,於是更大的付出,最後發現用力過猛,導致更多的悲劇。


如果你是一名職場人,應該能理解這種說法。


很多企業,總在利潤和規模之間遊走,發現業務上不去,便開始砸費用,全然不顧利潤,沒多久業務上去了,可是利潤下來了。


於是,管理者又開始縮減費用,全然不顧業務......


折騰來折騰去,最後讓整個組織元氣大傷。


“過度補償謬誤”如果出現在一個社會中,那也是相當可怕的。


就說這次疫情,前期是“信使謬誤”,到了後期就變成了“過度補償謬誤”,出現了各種用力過猛的奇葩事。


個別事件網上有,咱們不說了,說個普遍點的:消毒水濫用


疫情間,良叔所在辦公樓被封鎖,一個人都進不去,然而,管理處卻每天對空無一人的大樓噴灑消毒水3次。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有人在群裡質疑了這種做法,卻被管理處領導教育,說:防疫是頭等大事,任何人不得有意見!


當然,浪費一點消毒水,倒也沒什麼。


可是消毒水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鈉,這種物質能致癌,也可導致胎兒畸形,天天接觸肯定不是好事。


有一些小區,竟然引進“種豬消毒”裝置,直接噴灑到人身上。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相信這些業主,肯定不能有意見,否則你回不了家啊,畢竟,防疫是頭等大事。


可是,咱們能不能在“防疫”前面加上“科學”兩個字,權衡一下利弊,怎樣的頻度、劑量、方式更適合。


防疫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保證民眾的健康嗎?


咱們可別本末倒置,總在“過度補償”中一錯再錯。


3.行動謬誤


以色列學者巴爾·艾利,做過一個統計研究:

他統計了大量的足球點球案例,發現射向球門的足球,有1/3的概率是球門正中間。
也就是說,守門員站在中間,便有1/3的機會擋住點球,但是幾乎沒有守門員這麼做。
因為在人的潛意識中,什麼都不做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因此,即使毫無用處,人也會採取行動。


這就是“行動謬誤”,是人的一種本能表現。


當我們的原始人祖先在草原狩獵時,但凡遇到風吹草動,第一反應就是行動——拔腿就跑,而不是靜靜地思考,判斷形勢。


這種謬誤,在疫情中也屢屢呈現。


當聽說雙黃連可以抑制病毒時,很多人急急忙忙去排隊購買。


他們沒有思考一下,在人群中被傳染的危險,遠遠大於買到雙黃連的好處。


新京報報道,鄭州一位女子,曾排隊去買雙黃連,10天后身體不適,被確認為新型肺炎。


而她除了那次排隊,所有時間都沒有和外界接觸過,因此排隊中被感染,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犯這種錯的不僅僅是平頭老百姓,企業家精英也沒幸免。


杭州一家企業,疫情停工,業績下滑嚴重,老闆不甘心,召集30個骨幹開會,商討對策,結果一場會下來,11人感染。


員工們被強制隔離,老闆也受到處罰。


唉,這老闆也是,疫情如刀,他竟反手取刃,終究害人害己。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現實中,行動謬誤和我們如影隨形。


一位母親,遇到青春期叛逆的子女,非要強行管教,往往以悲劇收場。


其實,她自己也有那段歲月,知道時間會治癒這種反叛,然而,就是忍不住要出手。


一個老股民,當然懂得長期持有股票才能獲利最大。


他們也知道頻繁交易,不但會錯過良機,交易手續費也會更多,然而,就是忍不住要出手。


“忍不住”似乎是人類的魔咒,就像帕斯卡所說:
“人類的全部不幸,就是他們不能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


對照現實,不得不說,老帕,你講的簡直太對了。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4.故事謬誤


請你看一眼下面八個字,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記住?


河 救 奧 系 特 拯 銀 曼


應該有難度吧,讓我們重新排列一下順序。


奧 特 曼 拯 救 銀 河 系


這下容易了。


這個小測試說明,故事是我們理解信息的一個最有效的方式。


關於這一點,已經有無數的研究支持,人類就是靠故事的起承轉合來賦予這個世界意義。


我們把所有的東西都故事化,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我們不接受沒有理由的壞事,我們堅信,壞事的背面一定有個壞人。


這就是陰謀論大行其道的原因。


疫情期間,良叔的親屬群中,一位長輩丟過來一篇文章,然後憤慨地說:


果然,就是美國佬乾的!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我看了一下文章,裡面說,19年10月份,在武漢舉行了軍運會,是美國大兵帶來一種只傳中國人的病毒,然後才會爆發這次疫情。


文中支撐這個觀點的重要例證是,美國兵在軍運會上表現很差,所以,他們參加軍運會是假,放毒是真。


我當即表示,這篇文章全是無中生有的推測,不可信


然而,長輩卻很生氣,說我已被美國同化,沒有了是非觀。


唉,實在無語,其實稍動腦想想,美方真要做這事兒,何必利用軍運會?這也太扎眼了。


況且,美軍參加軍運會,歷來成績都不好,從成績不好,推理到投毒,這簡直就是編故事啊。


然而,可怕的是,那篇文章的點贊數都超過10萬了,看來真有不少人相信。


直到現在,最權威的科學家都無法確定新冠病毒的來源,數不盡的“民間學者”卻編造了各種故事,大眾甘之如飴,喊殺喊打,累積仇恨。


說實話,我真不太擔心外來的陰謀,我反而擔心我們捏造的陰謀,非黑即白的故事,讓人們不過大腦,就欣然接受,除了群體反智以外,我們將一無所得。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5.英雄謬誤


小劉,是M市的一名市場監督人員。

他負責某個農批市場,一次巡查時發現,有商販在買賣野生動物,他及時查處。


老王,是H市的日報主編。

他下面一位記者調查發現,有幾個病人得了一種疑似新型傳染病,記者拿不準要不要報道。
老王說,揭露真相是我們的責任,當然要報道。報道一出,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病情也沒有蔓延。


鄭某,是G市衛生局的一名領導。

他聽幾個醫生私下討論,G市出現幾起未知流行病。
鄭某高度重視,向上級彙報,及時介入,防止疫情傳播,最終,只有幾個人因病入院。


小劉、老王、鄭某當然是我虛構出來的人,但是現實中,即使真有這樣的人,你也不會在網絡、報刊上看到他們的名字。


雖然,他們3個都阻止了一場災難的發生,但是他們不會被歌頌,不會被獎勵。


因為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只是在做自己份內的事。


我們更喜歡的是那種力挽狂瀾的英雄:鍾南山、李文娟、張文宏、韓紅......


他們收穫了名譽和讚賞。


英雄固然值得歌頌,但我們也陷入到這樣的悖論中:
正因為太多人沒有做好平凡人,災難才會發生,英雄才會層出不窮。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塔納布在他的經典名著《黑天鵝》裡,提到過這個觀點:

“很多人,幫助我們避免了災難,卻沒有留下任何線索。
他們也是英雄,但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也得不到任何獎勵。”


所以,正是這種“英雄謬誤”,讓我們敬仰英雄,學習英雄,整天想著做些大事兒,忽視我們本來該做的小事。


殊不知,有時一個小點的坍塌,就是整個網絡的淪陷。


而作為一名管理者,無論政企,更要提防“英雄謬誤”,防火比救火更有意義,就像德魯克所說:
好的管理,有預見,靜悄悄,平淡淡,不出英雄。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6.破窗謬誤


破窗謬誤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常識。

一家商店的櫥窗,被打碎了,老闆要花300塊買玻璃補上,老闆覺得很倒黴。
有人說,這是好事兒啊,你想想,這300塊給玻璃老闆賺了,他可以給工人發工資,工人可以買更多的東西,經濟就是這樣推動的啊。
如果大家玻璃都不碎,玻璃行業的人不都餓死了嗎?所以,這是好事兒。


這種說法猛一聽,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問題。


如果玻璃不碎,這300塊錢,我可以買麵包,可以買衣服,可以投資.....


總之,我的選擇很多,這些都可以推動經濟增長。


而現在,只有一種選擇可能,就是買玻璃。


這是一種有限情況下的財富轉移,而不是財富增長。


所以,玻璃碎了,看起來是壞事兒,實際上就是壞事兒。


也如這此疫情,有很多“民間學者”發話,經濟不但不會下滑,還會向好。


為此,他們還列出很多可能崛起的行業:醫藥行業、電商、線上教育、直播......


這種就是典型的“破窗謬誤”,確實有些行業會因為疫情成長,但這是以犧牲更多行業為代價的。


比如:旅遊業、住宿、交通、餐飲、線下培訓、健身行業、地產、製造業.....


幾乎所有的實體行業都會受到重創,而很多又是線上行業無法取代的。


你可能會說,管他呢?我只要去向好的行業不就行了?


只能說你太幼稚了,如果多數行業不行,大家都會躋身於向好的行業,競爭變得慘烈,每人分到的羹就會迅速減少,你憑什麼覺得自己就會是幸運兒?


所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普世的繁榮,才是真的繁榮。


我們當然需要信心,但是我們更要清醒,災難就是災難,社會整體不會因此有任何收益。


“殺不死我的,讓我強大”雖然挺正能量,但卻是一種安慰和錯覺,災難只會消耗你,不會賜予你任何力量。


災難的唯一積極意義就是,反思並吸取教訓,主動躲開那些想要殺死我們的東西,而不是任由它們一次次找上門。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7.控制謬誤


《清單革命》一書曾提出,人類犯錯一般就兩類:


一是無知之錯;二是無能之錯。


無知之錯的定義是,因為不具備某種知識而犯錯。


比如,一開始,醫生並不知道新冠病毒傳染性這麼強,所以被感染。


無能之錯的定義是,具有相關知識,但仍然犯錯。


比如,疫情早期,湖北紅十字會本來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資給醫院,結果醫院卻彈盡糧絕。


哪種錯誤更應該提防呢?


當然是無能之錯,因為無知之錯大多無法避免,無能之錯卻可以避免。


而且,很多大型災難都是從無能之錯引發的。


比如,很多航空事故,並非是駕駛員不懂操作,而是因為過度自信,過高估計自己的控制能力。


所以,無能之錯,也被稱為控制謬誤——


也就是,你以為能夠掌控的事情,真到事發時,未必如此。


就像紅十字會,很多人說有貓膩,先不說這個,但“控制謬誤”的因素一定存在。


我看過一些紅十字會的視頻,現場紛發物資顯得非常混亂。


而且,紅十字會在整個運作過程中也是錯漏百出。


其官網上的正式說明,日期竟然是錯的,寫的是“2019年1月31日”。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而他們支付出來的賬款,也因為“支行”寫成“之行”被退回。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紅十字會有多手忙腳亂。


我不信這些小事兒他們做不好,恰恰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問題,才會陷入這種窘境。


突如其來這麼大的應急事件,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機制,沒有經常練兵,肯定應付不來。


所以,疫情放大了紅十字會的無能之錯,將其控制謬誤暴露了出來。


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承認自己的無能,把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也許就不會那麼糟糕。


正如後來,紅十字把倉庫給九洲通接管,就是正確的做法。


只是,稍稍晚了一些。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8.框架謬誤


你一定聽說過一個段子:

一個人,問神父,禱告時可不可以吸菸?神父說,當然不行!
那人又說,吸菸時能不能禱告?神父說,當然可以。


這故事被淪為笑談,其實卻蘊藏著嚴謹的科學依據。
著名的行為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做過一個實驗:
假設,有600人得了一種怪病,有生命危險,現在有A、B兩個方案,你會怎麼選擇?

選擇A方案,能救200人的性命;
選擇B方案,有1/3的可能讓600人全部獲救,有2/3的可能誰也救不了。


多數人都選A,畢竟我們都偏愛確定性。
阿莫斯·特沃斯基隨後換了一種說法,又換了一波人測試。

選擇A方案,會死400人;
選擇B方案,有1/3的可能零死亡,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部死亡。


這次發生了逆轉,幾乎所有人都選B。


你看,有意思吧,僅僅因為表達框架的不同,就會讓人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此次疫情中,聲名鵲起的張文宏醫生,在CC講壇中講過一個有趣的典故。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他說:

SARS的死亡率是10%,而流感的死亡率是9%,相差不大,可為什麼你那麼怕SARS,而不覺得流感有多恐怖呢?
一個主要原因是,“流感”這個詞的命名,讓人容易理解為“流行性感冒”,和感冒掛鉤。
其實,“流感”和“感冒”完全是兩回事兒,猶如老虎和爬蟲的區別。


你看,對事物的命名,也是表達框架的一部分,會引導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理解。


因此,你應該也能理解,為什麼很多公司會花重金,只為一個產品起個好聽的名字。


疫情中,還有一個很好的案例可以論證“表達框架”的重要性。


鍾南山的弟子,香港微生物學家管軼,在疫情初期曾發表非常悲觀的言論,被廣大網友吐槽,結果證實管軼的言論還是很靠譜的。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在前期的罵聲中,“逃兵”是管軼一個最顯眼的標籤。


這是因為,在採訪中,管軼說:

就連我這種也算“身經百戰”的人,都要當逃兵了。


這話一出,讓大眾憤慨不已,說他關鍵時刻逃跑。


其實,稍微瞭解一下就知道,管軼是做醫學研究的,不是衝鋒一線的醫生,所以實驗室才是他的主戰場。


倘若管軼換種說法:

這次病毒有點特殊,我要趕緊回到我的實驗室去研究,爭取早日攻克。


也許就是另一種局面了。


別誤會,我非常敬佩管軼的直言不諱,我只是感慨大眾對錶達框架的執著,既然人性如此,還是順而為之吧。


所以,飯後不要對老公大喊:“唉,你不能收一下碗嗎?!”


而是說:“親愛的,如果你能順手把碗放到水池裡,孩子肯定也會學你。”


相信你們的關係會融洽很多。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9.“你咋不去”謬誤


這個謬誤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我的臨時起意。


這段時間,但凡我寫文章評論疫情,就會收到類似留言:


“有時間寫,你咋不去一線抗疫呢?”“你說別人做的不好,你咋不去做呢?”


相信這篇文章也會收到類似的說法,我稱其為“你咋不去謬誤”。


這種謬誤邏輯,可以抵抗任何負面的評價。

“你說小區保安不負責?那你咋不去做個負責的保安?”
“你說快餐不好吃?那你咋不去快餐店做廚師?”
“你說老師教的不好?那你咋不去做個好老師?”


如此類比,你大概就知道這種說法的荒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域,做好自己的事兒,是第一要務。


如果大家都這樣,很多悲劇就不會上演。


與此同時,每個人的本職工作當然還要接受服務對象的監督,這樣才能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以上,就是針對這次疫情,我能聯想到的9個謬誤了。


不希望給你一種站在制高點說教的感覺,因為這些謬誤人人會犯,包括我自己。


然而,作為一個媒體作家,除了提供給大家新知以外,提醒我們的無知,也是一種責任。


因為,這些謬誤就是人之本性,與身份學歷職位毫無關係。


就像作家劉瑜所說:

“我們唯一的平等就是無知。”


我卻想補充一句:
視而不見和勇於面對,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你看不到人類這9天思維謬誤

參考材料: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王小波

《SARA專家管軼:這次我害怕了》——財新網

《病毒獵手張文宏:讓流感病毒不再肆虐》——CC講壇

《第五項修煉》——彼得·聖吉

《黑天鵝》——尼古拉斯·塔勒布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

《清醒思考的藝術》——羅爾夫·多貝里

《錯誤的行為》——理查德·泰勒

《清單革命》——阿圖•葛文德

《一課經濟學》——亨利·黑茲利特

本文作者:良叔,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END——

點擊擴展鏈接,提升多維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