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怎麼去欣賞一部電影?

玥沢


電影是一門視聽綜合的藝術,主要包括視覺和聽覺兩大部分。鏡頭是電影語言的最小單位。在電影發展史上,美國電影大師格里菲斯把影片分成若干段落,每一個段落表示一個意義,段落的組合構成影片,而每一個段落本身又是由一個或多個場景構成,每個場景又包含多個鏡頭。起順序為鏡頭----場景----段落----影片。將電影構成單位從場景向鏡頭的變更,就肯定了鏡頭作為電影創作根本元素的基礎地位,這也就奠定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基礎。

欣賞一部電影可以從很多個方面,比如:

人物方面。一部影視劇中,主要有五個元素:主要人物、一個困難情境、一個目標、一個反對者或對立者(不一定是某人,可以是某件事)、一個帶有威脅性的可怕危險(通常是死亡的危險)。簡言之,所謂劇本就是某人在某地做某事。所謂人物,是指被這一社會環境中諸般現實矛盾以及種種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約的有血有肉的性格。就藝術對生活的把握而言,劇作者的膽識與才幹,集中體現於對人物性格的發現和創造。藝術中性格的生命,正是通過它與周圍環境的矛盾才得以呈現的。因而,對人物性格的發現,首先決定於作者對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矛盾關係的準確把握。可以說,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也不存在性格。

每個人物的出場都是在三個意義上的:他是一個社會的人,有他的職業背景;他又是一個家庭的人,在他的家庭、親友中確立他的身份;最後,他還是一個面對自己的人,有一個自己的完整歷史。所以一般來說,一個人物在影視劇中的在場,表現為兩種狀態的結合:一是出場即帶來的性格特徵,二是在劇情展示過程中的表現。

結構方面。除了傳統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戲劇式結構以外,還有非戲劇式結構。如,板塊結構、圓形結構和套層結構等等。套層結構的藝術特徵:它並不著意於給我們提供一個首尾相連的故事,而是旨在結構出一個多層次、多視點審視故事深層寓意的框架和途徑。這種結構並不遵循故事本身的發展邏輯,而是創造出故事“講述”上的獨特方式;它不強調對事件的外部因果關係的呈現,而更關注對時間所蘊涵或引發的深層含義的揭示。採用了套層結構的影片比如《法國中尉的女人》。《法國中尉的女人》構建了兩個時空:現實時空和歷史時空。現實時空的故事講得是20世紀80年代的英國,攝製組正在外景地拍攝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分別扮演劇中男女主角的邁克與安娜,因演戲而墜入情網。歷史時空中的故事講的是正在拍攝的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故事。故事敘述在維多利亞時代,貴族青年查爾斯與有錢人之女歐內斯蒂訂婚後在小鎮上遇見被人們罵為“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出於對她的憐憫和同情,在企圖幫助她和接近她的過程中愛上了薩拉。最後,查爾斯為了獲得愛情,甘冒身敗名裂的危險處境,毅然廢除了婚約,苦苦去追尋薩拉,最終獲得了幸福的結局。

除了上述的兩個方面以外欣賞影片還可以從視聽、細節、服化道、演員的表演等各個方面對影片進行深入分析鑑賞。


小武盤影視


大家好,我是JOKER影視。作為一名影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我認為讀書有一種說法叫“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寫影評就跟把書讀厚讀薄一個道理,通過寫影評可以把電影內外的信息都找出來,達到把電影讀厚的效果,再通過對電影解讀的好與壞把電影讀薄。

其次一部電影也就欣賞得差不多了,一方面寫影評可以更好理解電影的今生來世,另一方面寫了影評投放在頭條平臺也有機會獲得一些收益。

最後儘可能多的看電影,這一點也不難理解,老人教育後輩常常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多”,藉此形容經驗豐富老道,看電影也是同樣的情形。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影視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JOKER影視


人有三六九等,電影也有優劣之分,好電影自然需要用心觀賞,而質劣的電影看過拉倒。

對於優質電影要怎樣觀賞才算不辜負呢?

從純粹娛樂的角度出發,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01觀影要有儀式感

電影號稱世界第七藝術,是有道理的,電影的複雜性決定了理解電影絕非表面那麼簡單,觀眾們看到的大多是浮於電影表層的淺顯意思,而真正的寓意則蘊含在電影細枝末節的深處。

古代琴師在撫琴前,先要淨手、焚香、靜心、斂神,再行琴,曲目結束後再靜坐反思。(這套流程是我自己在腦海中演繹的,如虛勿怪。)一套流程下來,人和曲達成了契合,形成了共鳴,產生了圓滿的美感。


觀影同樣如此,我認為的儀式感是這樣的:

1、觀影要在家中,電影院只適合湊熱鬧;

2、最好是一個人,人多則亂,不能靜心觀影;

3、一杯清茶放在手邊,以免口渴影響觀影的節奏;

4、準備便盆,用以快速解決生理問題,避免觀影過程去衛生間導致的情緒中斷;

5、備好紙巾,用來擦拭眼淚、口水以及不明液體,原因大家可以自行腦部。

02觀影后一定要寫影評

有的電影隨便看看就明白了,而有的電影看一遍是看不懂的,有的電影看過覺得看懂了,其實不然,有的電影根本看不懂。

對於內涵比較深的的電影,應當如何觀賞呢?

我認為,針對不同的電影有一招鮮的辦法,讓你看得懂。

這個一招鮮的辦法就是寫影評,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讀書有一種說法叫“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寫影評就跟把書讀厚讀薄一個道理,通過寫影評可以把電影內外的信息都找出來,達到把電影讀厚的效果,再通過對電影解讀的好與壞把電影讀薄。


如此,一部電影也就欣賞得差不多了,一方面寫影評可以更好理解電影的今生來世,另一方面寫了影評投放在頭條平臺也有機會獲得一些收益。

03儘可能多的看電影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老人教育後輩常常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多”,藉此形容經驗豐富老道,看電影也是同樣的情形。


多看電影,有三個好處。

一來積累了更多的素材,通過素材反過來評價新觀影的電影質量;

二來增加觀影的觀影感,看得多了,再看新劇一打眼就知道優劣;

三來有些電影情節並非單純講述故事,同時也是向某某電影某某導演的致敬,看得多了才能看懂這些橋段,對於更好理解電影的主旨內涵更有幫助。

事實上,對於觀賞電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過程,同樣的電影,你覺得好,別人未必也覺得好,而大多數人覺得好的,又未必真的好。

所以,對於觀影,只要能說得出道理,怎樣解讀都是欣賞電影的出口。

上面的內容,有一部分含有戲謔的成分,但是,大抵上是理上不虧的,不喜勿怪。


杜達先生


欣賞電影有幾大要素:

首先當然是電影的標題,有些所謂爛片標題就很差,譬如什麼《天氣預爆》《逐夢演藝圈》這些起標題都不走心吸引人去看?

再者就是內容,劇情,背後所暗含的意義。依舊拿上面兩部爛片說事兒:

《天氣預爆》到底是個什麼故事?劇情沒頭沒腦,最後一群神仙打架?它有什麼寓意,是不是好笑就算一部喜劇電影?

相比之下《夏洛特煩惱》片中也得充滿了笑點,但它絕不是僅僅為了讓人笑而笑吧?結尾的最後,夏洛開始懂得珍惜冬梅這不是對愛情的最好的詮釋麼?這樣讓人笑,也能夠給人帶來一些東西的電影才算一部好的喜劇電影吧?

再則就是影片的配樂場景一樣很重要,《夏洛特煩惱》中有那麼多的經典音樂配上場景是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勾起你的一些美好的想象與回憶。

動人的音樂和好的場景絕不僅僅的電影的配角,如果沒有了聲音像看默片一樣,恐怖片,喜劇片,什麼愛情片就完全沒法兒體現。

配樂對於好的電影來講不僅僅是錦上添花,更是奠定了一部電影的基調,給予人以衝擊靈魂的力量。


溫情的小生


大家對電影都是很熟悉的。在這個現代社會里,我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電視等多種途徑獲得電影資源,電影從發明到現在,電影的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認為如何欣賞一部電影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自己的拙見)。

第一,首先需要知道電影講的是什麼故事/故事情節,這部分內容我們可以從網上的預告片中獲得,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影片的相關內容。

第二,就要就我們把完整的影片看完,做到真正的瞭解電影,有時候一部電影第一遍是不能瞭解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要多看幾遍。

第三,嘗試從演員的角度去分析。在觀看一部電影的同時,學著從演員的角度分析,一部電影寫的再怎麼好,如果演員沒有演的好,那麼看電影的人是看不下去的。要賞析一部電影,先從主演開始去分析。

第四,從電影中臺詞去感受電影。一部電影的好壞要想給觀影的人留下很好的印象,除了電影的特效,電影的臺詞也很重要。很多電影裡因為某一句臺詞這部電影就非常出名了,所以還是得看導演和寫這個劇本的人。

第五,對整部電影有一個自己的觀後感。看了這部電影后你覺得這部電影哪裡好,好在哪裡。哪裡不好,不好在哪裡。


阿超觀劇


我們看一部電影的時候都在看什麼?坐在那個寬大的銀幕前方,陷入柔軟的椅子中,任由黑暗把自己淹沒。抱著爆米花以及可樂,全神貫注看著眼前不斷切換的畫面、人與故事。

等電影結束,燈光亮起,人們開始一個一個陸續離開電影院。此時此刻請你用力再次回憶電影,你還能記得哪些東西呢?除了大概的情節和人物演技,除了觀影后滿腔的情緒;對於電影,剩餘的那些你能說的東西實際上非常少。

下面讓我們進入一系列日常的電影評論場景中:

電影裡一幕幕場景移動,你感受到了最直接的衝擊。把演員與角色混為一體,情不自禁讚歎她們的顏值,演員在電影中的一舉一動開始牽動著觀眾的心。這個時候,電影裡的故事和演員,就是你能夠最直觀感受和評價的對象。

你也承認你就是一個偽影迷,看電影基本都是衝著主角的顏值而去。

薇諾娜·賴德 在《驚情四百年》中令人驚豔的一幕

在觀看《驚情四百年》的時候,你一定會注意到薇諾娜·賴德的驚人美貌,以及《驚情四百年》裡充斥了吸血鬼、十字軍東征、宗教意味濃厚的時代背景。看過這部電影,接下來薇諾娜的所有電影,不論優劣,你會為她的顏值歡呼雀躍。

薇諾娜·賴德

下面進入電影《邊緣日記》,除了主角的顏值之外,大量的電影短評和評論都把關注點聚焦在萊昂納多少年時期的驚人顏值上。一個路人的評價:現在的小李子雖然中年殘了,但是以前的他簡直就有神仙一樣的面孔啊。

豆瓣短評《邊緣日記》

當我們接觸到伊莎貝爾·阿佳妮(公認的演技和顏值並存的法國演員)參演的電影,我們的眼光一定會被她牢牢吸引,比如她飾演的瑪戈皇后,美豔絕倫到令人挪不開眼球。

伊莎貝拉·阿佳妮《瑪戈皇后》

然後就不得不說到顏值經得起歲月考驗的湯姆·克魯斯

湯姆·克魯斯在《夜訪吸血鬼》中的英俊臉龐


看了這些神仙美貌的電影臉,如果此時告訴你,通過閱讀一本書可以學會欣賞電影。你可能會說:電影只需要拿來消遣,根本沒有必要去學會如何分析和欣賞。分析電影是屬於電影學院的學生和電影行業的人需要做的事情,平凡的我只想看一場平凡快樂的電影。

比如漫威系列電影:《鋼鐵俠》、《金剛狼》、《復仇者聯盟》、《銀河護衛隊》,有了大量荷爾蒙擔當和當紅的性感女明星出場,以及炫酷的畫面。電影已經帶給我足夠的快樂了。

還要動腦子思考什麼,完全沒有必要嘛。

不只是美好肉體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如何欣賞一部電影》,確實不是一本適合你來讀的書。因為這本書充斥了大量非消遣型電影和對電影的高度熱情與嚴謹態度。

我們知道,光衝著想看“美好肉體”和有趣劇情的目標草率打開播放器,那麼接下來的劇情一定會讓你感到無聊至極。因為“有趣”是極其私人的體驗,也許這一部電影的劇情戳中了你,但是換另一個類型的電影,你就會無聊到完全看不下去。

比如,舉個電影裡的例子:安哲羅普洛夫的《霧中風景》,講述了一對姐弟離家出走尋找親生父親的故事。大量的長鏡頭,以及緩慢沉鬱的節奏,整部電影裡姐弟二人的遭遇和場景的安排都充滿了隱喻。這樣緩慢的劇情節奏,如果觀影者抱著消遣的目的去看,自然是毫無樂趣可言。

作為一個偽影迷,當然看不進去節奏慢的電影。

如果不能夠學會欣賞電影,那麼也許就會無法意識到電影裡出現的“一隻從大海中冉冉升起的大手”在本質上隱喻了什麼;電影的最後,姐弟兩人究竟是生還是死,那畫面中在大霧消散後出現的大樹又有什麼意義。

安哲羅普洛夫《霧中風景》

我們辱罵某個角色可真壞的時候,腦海裡的一切憤怒都是源於電影設定好的劇情。看完電影的那一剎那,角色和演員在我們眼裡幾乎就是一個人了,所以辱罵角色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但是,此時此刻的觀影者,已經完全放棄了主動思考的機會,繳械投降,把一切都交給了銀幕和導演。

“我說了吧,他那張臉一看就不是什麼好人。”

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我們看完電影后的情緒、關注的細節、基本判斷其實早就被攝影機所決定。在黑暗的電影院中,屏幕的光芒與觀看電影的人之間構成了一種極其特殊的獨處空間。

只要精神足夠集中,投入觀看電影大屏幕上播放的一切,你會發現在那一刻甚至連自我都暫時消融了。我們憑藉著虛構的空間逃離了當下的生活,和屏幕中的人形成了一種心理共鳴。

你也可以說在那一刻,我們已經不在2018年也不在中國的這個經緯度,而是遁入了電影中,成為了一個擁有上帝視角的旁觀者。

最有趣的是看完電影后,我們常常情不自禁地認為,我們所探討的思考的所有有關劇情和人物的想法,都是完全屬於自己獨有的,是屬於自然而然生髮的情緒和感想。

看完《如何欣賞一部電影》後,你會明白:不,這都是精心計算的科學。

妮可·基德曼《紅磨坊》

電影中,每一幀都是一幅畫面,一部電影時間長度為120分鐘,120分鐘乘以60秒再乘以24幀,就有172800個畫面。回想一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被手機、電腦、電視、平板、電影的屏幕淹沒,大量的畫面和符號不斷的衝擊著我們的視覺和思維。

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電影往往能夠提供最密集的視覺衝擊。但是抱著原始的情緒觀看電影后,一旦靜下心來回憶,你就會意識到自己居然一無所知,一無所有。這一天又這樣過去了,你心滿意足但又略帶空虛的感嘆:“我剛看了一部電影,劇情和顏值都太炸裂了。

不只是120分鐘

如果有人曾經看過電影《蝴蝶君》,你或許會誇,尊龍居然能夠把戲中的角色演繹得這麼美,也難怪那個外交官會把他誤以為是女人。但是拋開顏值,大多數人對於這部劇的光影、色調、故事、段落、場景絲毫沒有任何記憶。彷彿成就一部電影的,僅僅只是劇情和演員,而其他的一切都無關緊要。

作者托馬斯·福斯特感慨:“我們如今能輕易地看到電影,還擁有很多可以用來分析它們的工具。曾幾何時,我們只能在電影院或是汽車影院裡看著電影在一塊大銀幕上飛速播放,或是在家裡的小銀幕上播放(當然,更早的時候連第二種可能都沒有)。”

在那個年代,電影的欣賞門檻很高,看電影的場所被侷限在電影院,甚至是露天流動放映點。

如果你想將一個有四十五個鏡頭的場景分解開來,沒問題,你需要買來四十五張票,然後每一張票都只夠記錄和分析一個鏡頭。現在呢?人人手裡都拿著移動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播放電影。我們可以選擇快進或者倒退,可以把電影裡的人物對白聽上十來遍,直到終於有所收穫。再加上如今我們擁有大量的網絡資源和採訪視頻,一個普通影迷都可以聽到電影製作者親口談論自己的拍攝意圖和拍攝技術。

過去人們只能在電影研究課上進行這種對電影的分析和研究行為,而且還相當困難的事情,如今任何人都能輕鬆做到。

想到這個時代,我們每天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耗在屏幕前,無論是在地鐵裡,還是在家中,我們每天都要對著手中那塊小小的屏幕,時而笑時而哭。你的眼淚讓人相信你熱愛電影,但你依然還是那個偽影迷。

除了為人物的命運沉浮而心情起伏,為什麼不嘗試體驗一種全新的觀看電影的模式呢?為何要讓攝影機始終主宰自己的思維呢?

當你開始理解電影的這些原則,下回觀影,你就可以更準確地把握電影節奏,說不定還能夠猜測接下來導演的意圖,甚至劇情的走向。一個精心安排的劇情點不再只是操縱你情緒的手段,你也開始主動去捕捉攝影機背後的小心機。

張曼玉《花樣年華》

電影對於有的人來說,是週末打發閒散時光的一個方法。對於有的人而言,電影的內容並不重要,衝著大熒幕上的美妙顏值就能夠充分享受120分鐘的電影時光。

但是,總有那麼一兩部電影是你想要恆久收藏的,又想要挖掘得更為透徹一點。或許那個時候,你會為了它們意識到自己需要一份指南,而這本書正好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當我們大多數人只滿足於被攝影機牽著鼻子走的時候,這本書試圖讓我們成為一個更主動的觀影者。畢竟看完電影之後再回頭一想,除了劇情和場景,其他的就真說不出什麼名堂了。為了讓觀賞電影的120分鐘更有價值,不妨花時間讀一讀《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她的光明


我不是什麼專家,也做不了什麼深入的剖析,就簡單發表一下我的看法吧。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去欣賞:

第一,影片能否帶給你期望的視覺刺激。

說白了就是電影畫面的拍攝或製作有沒有達到自己喜歡的程度,我想以現在的技術而言,這應該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就只看製片方願不願意用心來做了。印象很深刻一個片段就是尋龍訣眾人過浮橋那段,跑來跑去我都不知道在哪跑,要跑到哪裡,就不能換個拍攝角度嗎?最後不知道演員們暈沒暈,反正我是暈了,好像跑來跑去還是在最開始的地方一樣,哈哈。好吧,我連業餘都算不上,專業拍攝只要讓觀眾知道他們在跑就行了。

第二,影片有沒有一個好的故事。

故事線索和情節設置應該是電影的核心了吧,戴夫曾這樣認為,只要這個影片能講個好故事、動作畫面足夠過癮就足夠了。可惜的是現在很多電影都做不到這點,只是一個勁堆積著華麗的特效,看過後真是一片空白,問你電影講了個啥,滿臉的茫然。相比較現在的電影而言,我還是喜歡過去的電影多一點,當然也是現在所有電影都這樣,不然也不會衝破以前的票房記錄了,群眾的眼睛可是亮的很吶。

第三,有沒有足夠撐起此片的影視明星。

這裡說的明星是指演技足夠強的實力派,不是那些靠臉吃飯全程瞪著死魚眼的所謂演員,要是沒有精湛演技的支撐,再好劇本,再華麗的特效又有什麼用,只不過當時過過眼癮罷了,完事還是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印象哪來的宣傳,沒有宣傳何來的票房。

最後一點,影片的聲音

不僅包括影片人物的聲音,肯定還有配樂啊,回顧以前的經典,哪一部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提起將軍令你就會想到《黃飛鴻》系列電影,提起笑傲江湖你就會想到《笑傲江湖》,諸如《鹿鼎記》《九品芝麻官》等經典,都有他的“標籤”配樂。

以上純屬我自己看電影的欣賞感受,並非專業評定,路過的大佬勿噴啊。


Bear影視精選


我覺得欣賞一部電影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在院線上映的影片。

  1. 提前對一部影片有所瞭解,包括口碑、評分、故事梗概、以及導演、演員等,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我會選擇到影城觀影,這是對電影製作者的一種支持和鼓勵。

  2. 找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觀影,影片結束後一起討論,引發共鳴。

  3. 買上爆米花飲料之類的觀影必備神器(注意帶皮帶核的食品不可帶入影城),享受電影,品味生活。

  4. 聽著片尾音樂,默默看著電影製作人員名單,這是電影製作者的尊重,不過這可能會引起影院工作人員的反感,保潔阿姨會向你投來不耐煩的目光。

不在院線上映的影片。

一、同樣是自己提前有過了解,自己比較喜歡,或者是朋友、公眾號推薦的影片。

  1. 在電腦上下載好,並買上零食(如瓜子、開心果之類的)和飲料。

  2. 邊吃邊看,享受其中。

  3. 看完之後搜索一下這部電影的幕後製作花絮,加深對影片的瞭解。

  4. 從網絡上看一下別人的影評,對影片的觀後感想是一個昇華。

二、自己無聊隨便找的電影。

一般是在吃飯的時候隨便看看,偶爾抬頭看個畫面,大多是聽個聲,這麼做無非是在吃飯的時候有個動靜。

比較專業的去欣賞一部影片

  1. 首先是拍攝上,有沒有比較獨特的手法,比如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整體都是晃動鏡頭。

  2. 再就是故事內容上,是不是新穎的故事,是不是特別吸引人能看下去,結尾是不是出乎意料發人深思。

  3. 演員的表演,有沒有你喜歡的偶像,表演是否貼切故事裡的人物。

  4. 顏色搭配,導演有沒有在許多場景裡特意的做顏色搭配(後期處理),比如《辛德勒的名單》中,黑白畫面裡的那位穿紅裙子的小女孩。

  5. 故事整體架構,線性敘事,還是環形敘事(昆丁的《低俗小說》),又或者是《敦刻爾克》裡的一週、一天、一小時那樣敘事?


眾片眾賞


觀賞一部電影有多種模式,可以以粗獷的方式,很淺的看一部電影,雖說這種方式難以深刻地解讀一部電影,也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人都有權以自己的方式看電影,如果想深刻理解一部電影,還得采用“深度觀影模式”,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樣一種“深度觀影模式。”

一、觀影前的姿勢

要想得到更好的觀影體驗與觀影收穫,看電影時要有一個認真的態度,觀影之前,要了解有關影片的一些背景知識,比如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等。如果你觀看外國影片的話,要簡單瞭解一下那個國家的文化;如果你觀看的是一部傳記影片的話,要了解一下主人公的真實情況。無論對於哪一種類型的電影,都要了解一下劇組人員的情況,尤其是導演和主要演員的情況。導演是劇組的靈魂人物,導演的創作風格對影片的影響很大;主演的表演關係到整部影片的質量,所以,對主演也要有所瞭解。如果想進一步提高觀影水平的話,還要學習一些電影知識與電影語言。多看看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的書,這有助於加深對電影的理解。也許你會問,這樣做是不是太累了?不過和導演這些創作人員所下的功夫相比,觀影者所做的這些,真的不能算是累。

二、觀影過程中的姿勢

觀影前,要找一個安靜舒適的觀影環境,確保你在觀影過程中不至於被打擾。要仔細品味一下電影的話,最好選擇在家裡,準備好飲品,避免觀影過程中因取水影響觀影。觀影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仔細觀看電影的每個鏡頭,體會影片鏡頭的運用、敘事方式、以及視聽語言的運用。對經典好片,要反覆的看,肯定會有所收穫。

三、觀影后的姿勢

觀影后,要寫觀後感或影評,找機會與影友討論。如果是寫影評的話,可以從主題、敘事結構、視聽語言運用等方面對影片進行解讀。寫觀後感或影評是一個輸出的過程,由於輸出的需要就必須要輸入。要想寫好觀後感或影評,就需要反覆觀影,從而形成一個輸出倒逼輸入的模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觀影者對影片的解讀水平。如果說電影創作的過程是一個編碼的過程,那麼觀賞者看電影,就是一個解碼的過程。通過“深度觀影模式”,觀賞者可以更好地對影片進行解讀。


春天的海風


看一部好的影視劇作品,要引起你的共鳴,深切感悟劇中的每一個細節。

先不講電影的內容,先講講畫面。一個畫面,拍攝手法、光線、背景、演員的演技等等,都是相當重要的,畫面感的好壞,影響著整部電影的效果。無論是宏大的場面,還是微小的細節,都很有可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應該試著去欣賞這些東西,也許就會發現一些電影新的面貌。

最主要的就是電影的情節了。有一個好的情節,就可以把人牽入到那個故事中去,讓人們置身體會。而平淡的故事情節,就如開頭所說的,會看到睡著。不同種類的電影,自然會有不同的情節。打鬥片需要的當然是激烈的格鬥場面;愛情片需要的就是一段令人感動的愛愛情;童話片需要的就是那種想象力豐富的情節。我們所要去欣賞的,就是電影中的亮點,體現電影主旨的片段,還有各種陪襯的片段。有些電影之所以覺得平淡無奇,是因為,我們不根本不知道這部電影它想去表達些什麼,而且這個情節太普通,太乏味,而且太老套了.

還有一點就是電影的敘事方式。我們看慣了最簡單的敘述方式——開頭交代故事的起因,然後中間一大段是故事的內容,最後就是故事的結果。但是我們還要學會欣賞別的敘事方式,因為那些方式,有可能會讓電影披上新裝!前一段時間有一本電影叫《雲圖》,它獨特的敘事方式很吸引人。回想一下,如果那本電影只是普通的敘事方式的話,就只是六個情節不多的小故事罷了;但是現在把它串聯起來,把它排開,就真的感覺,這些故事之間聯繫更多了,情節更有趣了。也許有些人會看不懂,但其實只需要稍微思考下就會恍然大悟了。

看一部電影時,應該認真地對待它,邊看邊思考,一遍不夠再看第二遍,這就好比讀書一樣。當然,這值得我們看一遍又一遍的電影首先一定是一本好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