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麼困難?

朗朗乾坤心存善念


中餐分餐比較難,和中餐的飲食方式,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第一,洗碗的壓力大。

西方大多普及了洗碗機,他們沒有太多洗碗的壓力。但是中國洗碗機普及力度不大,大部分家庭還是靠手洗,這就增加了做家務人的工作量。

以一家三口,三個菜為例。

普通人家吃飯,三個飯碗,三個主菜盤,三雙筷子。 總共九樣餐具。

如果分餐,講究的人家,每一個人一個飯碗,三個小菜碗,一雙筷子,算下來,需要三個飯碗,九個菜碗,三雙筷子,總共15樣餐具。

不講究的人家,三個飯碗,三個主菜盤,三個小碟兒,三雙筷子,三個勺子(對於把菜兒盛到自己碟子裡),總共15樣餐具。

我們畢竟一日三餐,一天算下來要多洗很多餐具。

你們別說把所有菜都盛到自己碗裡,這對做飯的人是極其不尊重的,我們吃的不是大鍋煮。

第二,麻煩。

中餐很多人吃飯的習慣,一口菜一口飯。如果用公筷公勺,把菜夾到自己的碟子裡。也就意味著你在這頓飯裡,你會無數次的在公筷和自己的筷子之間轉換。手腳麻利的年輕人好辦。年長一點兒的和年幼一點兒的,就很麻煩。

第三,分餐並不能完全解決疾病的傳播,僅僅是個人衛生和個人習慣罷了。

都是一家人,不是說僅僅分餐就不會傳染其他的疾病。家中有病人,不用說,大家會主動分餐,也是應該的必須的。可很多疾病並不是靠胃腸道傳播的。

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到幽門螺桿菌,我想說的是,你分餐了,難道你不跟你老公親嘴嗎?你親嘴的時候,幽門螺桿菌該傳染還會傳染。最好的辦法,得了幽門螺桿菌,該治就治。不治問題也不大,中國70%的人都帶有幽門螺桿菌,而且目前只是理論上證實會增加胃癌的概率,但並沒有完全絕對的證據,得幽門螺桿菌就會得胃癌。

第四,中國的很多食物,不太適合分餐。

像火鍋。有人可能會提出來一人一個的小火鍋。我只能說一人一個的不叫火鍋,叫水煮菜[捂臉][捂臉][捂臉]。四川的牛油鍋,必須得用大鍋,如果用小鍋,又稠又濺油,根本沒法兒吃。還有北京的大銅鍋,必須要大鍋炭火,這樣火旺溫度高,涮下去的肉,短時間的就熟。如果換成小鍋,電磁爐,那火力太溫和了。

分餐制度其實更適合陌生人,例如學校的食堂,例如自助餐,這些都是分餐廳的很好的體現。但是中國式的聚餐,你想做分餐也有點兒難。試想一下一桌十個人,一盤兒菜就那一點兒,如果有服務員進行分餐,每個人就可能就一口。如果每一個菜都放上公勺公筷,桌面其實挺擁擠的,而且人多,很容易公勺公筷放錯地方。

對於家庭來說,分餐是個人習慣,不必強推。每家有每家的習慣就好了。雖說中國古代是分餐制,但那也是有錢人家的講究,普通人家吃飯,餐具都沒有那麼多,哪敢分餐。


唯家至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指出一點:中國在至少一千多年的時間裡,都是分餐制。至於合食制,是很晚才出現的。

那麼,什麼是分餐制,什麼是合食制?這裡簡單解釋一下。

分餐制:就是吃飯時餐具分開,每人單獨一份食物,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有點像自助餐)

合食制:就是今天常見的,大家共用一張桌(一般是圓桌),坐在一起,桌上的食物大家一起吃。

至少在先秦兩漢時期,中國人進食皆跪坐或席地而坐,各入席前各置几案,案上擺放食品,分別據案而食,食物是互不混雜的。

大家如果經常看電視劇就會發現,這一時期,皇帝設宴款待群臣,都是分餐制。

電視劇《三國演義》裡體現得就很明顯。群臣排成兩邊,一人一桌,一人一套餐具。有專門的人倒酒,也有專門的人上菜。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古人講究禮儀,天子有天子用的餐具,諸侯王,士大夫所用的餐具也各不相同,必須分開,以顯示尊卑有別。

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這種列鼎制度,就是體現。

又比如,喝酒的器具,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至少可以分為:爵、角、觚(gū)、觶(zhì)、斝(jiǎ)、尊、壺、卣(yǒu)、方彝(yí)、枓(dōu)、勺、禁。等等等等。

規定得如此精細,不採用分餐制,早就亂了。

分餐制在六朝直至隋唐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隨後合食制慢慢取代了分餐制

合食制是怎麼興起的?

其一:少數民族的影響

少數民族不斷進入中原,帶來了他們的坐臥用具和飲食習俗,從而極大地衝擊了漢族的分食制。

從前,中國是沒有凳子的,古人口中的"坐",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眼中的"跪"。試問,

如果採取“合食制”,一群人跪坐一團,成何體統。

後來少數民族帶來了他們的胡床。胡床是一種坐具,類似於今天的摺疊椅。六朝時期,胡床已逐步普及。由於坐胡床兩腳垂地,這種坐姿比跪坐舒服,因此更加舒適的圍桌而坐的合食制越來越普及,並逐漸取代分食制。

其二,建築技術的進步

建築技術的進步,使室內空間比兩漢時期寬大宏敞。更加寬敞的家,也就需要更大更高的傢俱。

圓桌高凳,應運而生。同時家裡請客,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大家圍著大桌子一起坐,也更加方便。

其三:禮法的鬆弛

到了兩宋時期,科舉制度興起,門閥貴族沒落。人們不再有那麼多的尊卑貴賤之分。人們的生活更加世俗化。

在用餐方面,皇帝用的杯子酒器,除了精美華麗一些,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和分類。

不用分的這麼細,那麼吃飯時,餐具就可以共用了,不必採取麻煩的“分餐制”了。

所以說,分餐制是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合食制,則是平民社會取代貴族社會的體現。

現在大家吃西餐,通常就是分餐。因為西方的貴族文化到今天仍然比較濃厚,尤其是英國人,重視禮儀,講究紳士文化。

其實這一套在中國古代就非常盛行,是咱們玩剩下的。

當然,不是說貴族文化不好,那是種精緻並且衛生的生活方式,咱們並不反對。

所以我認為,分餐制和合食制,只不過是大家的一種生活方式。中國人貴族觀念不濃重,因此合食制比較多。但並不影響喜歡分餐制的人,繼續採用分餐。

大家都是自由的,合食的人不強迫分餐的人,分餐的人也不必強迫喜歡合食的人。互相尊重,自由選擇就好。


黑色大炮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分餐制是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分餐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

西方發達國家多用分餐制,而我國主要還是合餐制!

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飲食方式是合餐制,親戚朋友圍坐一桌,共同品嚐美味佳餚,這種飲食方式既方便親人之間的交流,在用餐時又可以一起享用多種美食,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挑選菜餚享用,是一種富含智慧的飲食方式。

但是從健康德角度,還是有必要推行分餐制的!比如這次疫情,分餐制會減少很多傳染的!





紅場上的揹包客


在我國分餐制,難,有四個難點。

首先,我國餐飲豐富,一般家庭也能做到四菜一湯。想想,一家四口如果分餐,加上飯碗,每個人有6個碗,桌子上得擺24個碗。有人說,用快餐盤啊,用餐盤也不現實,中國菜講究“趁熱吃”,等分完,人累不說,菜變得不冷不熱,口感差遠了。不象西餐,簡單,涼菜居多,好分盤。

其次,中餐的肉菜是含骨,帶皮,帶翅,帶爪,帶頭,帶尾,帶刺,帶內贓的,家裡來客人,每人得問清楚,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什麼忌口?麻煩不?怎麼分?我們的排骨是真帶骨,不象西餐,牛排豬排只見肉不見排,做得大小厚薄可以一樣。

第三,我國的傳統是把少孩寵上天,對自己苛刻。分餐時,把好吃的,特別是帶肉的,多多分給孩子,可是孩子吃不完,剩下的怎麼辦?倒掉可惜,自己再吃掉,分餐還有意義?

第四,咱們的傳統,許多辦公室談不下的事情,酒餐上可談下來,辦公室籤不下的合同,灑餐上可簽下來。請客吃飯,逢吃必酒,逢酒必罪,有誰見過每人一盤菜,自己吃自己的,然後一起喝酒的?那什麼滋味?

分餐制,雖然是未來的趨勢,但任重而道遠,還得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思想轉變。


亖亖亖1234


中國最早也分餐制,可以追溯的商周時代,不過那時候記述也都是王候將相,平民談不上分餐還是合餐,能吃到東西就不錯了。

中國到宋朝文人之間也開始合餐了,分餐而食就少了許多。


我個人覺得合餐制的興趣,主要是物質貧乏,有人說分餐是貧乏,我觀點相反。


五個人吃一碗和五個人吃五小碗,哪一個更費東西?當然是後者,前者哪怕只有一丁點也可以算一碗,大家省著吃就行了,而分餐後就不容易做到了,每個碗都要有東西,而且說完後,也必須把吃剩的倒掉,而合餐就可以把吃剩的繼續吃了。

宋朝之後人口增加了,而田地等物質來源沒有增加,加上文人聚餐頻繁,這樣只能使用合餐制,用有限的一點物質,製造生活富裕的氣氛,這算是一種經濟方便的通容法子。而且中國愛面子,五個碗只盛一點東西,他們覺得沒面子,盛太多,又沒有實力。

合餐的確不如分餐衛生,以前聽說老外很驚訝中國人的火鍋,他們說是口水大匯餐,這是指筷子粘的口水,普通合餐也有這個毛病。

我覺得還是分餐值得提倡,養成習慣就好,以前家裡毛巾、牙刷、被子都不是分人的,現在都分了,現在想想不分,那簡單太恐怖。我覺得分餐制雖然現在還不普及但是是大勢所趨,我們生活中實際上已經有許多東西都分開使用了。


非驢非馬


看了很多回答,大家都在說各種歷史文化背景。我就想說一個,八個人吃飯,一條糖醋魚,請問我們該怎麼分,一人分一段魚,還是一人一條魚?


山胡桃小姐


分餐制其實一點都不困難,而且四十年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國家就是分餐制,端一個碗,不管稀稠,上面放一撮蔥花,韭菜什麼的。蹲在朝陽的牆根就是一餐。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我們的餐桌也越來越豐富了。分享成了我們炫耀餐食的主題,邀請別人和被邀請品嚐某種美味佳餚亦是平常的事情。國人的家庭感情敏感,分餐建議往往被理解為嫌棄,容易造成矛盾和家庭成員間的對立。

國內的大型聚餐類型有喜宴,喪宴以及飯店的慶祝宴席。這種飲食聚會由於菜式眾多,有時候多達二十幾個(本人家鄉喜宴菜式二十一款)。這種情況下分餐,人力資源和餐具數量就成為了難題,即使解決了這些問題,主辦者所追求的盛大和排場就了無蹤影了。

餐桌交叉感染疾B主要有呼吸道疾B,腸胃道疾B,甲乙肝四種。數量挺多,有些還是終生不能治癒的。所以分餐制是有必要普及開來的,由於國人意識不高和國家宣傳力度不強,很多人對於分餐制十分陌生。本人建議從城市小家庭起步(三口之家)在社區推廣。做好普及示範榜樣,從而影響並改變我國的飲食文化。




斤斗山下


為什麼在中國分餐制這么難?這是局域人的一種文化,一種行為習慣,有著幽久的歷史原因和傳承。

一天,一個武士去投奔孟嘗君,孟嘗君設宴席款待並親自做陪。在一旁佈菜的下人擋住了燭光,剛好把孟嘗君擋在黑影裡,那個武士誤會了,以為自己的飯菜次與孟嘗君,心起不悅,意為孟嘗君瞧不起自己,便起身走人。聰明的孟嘗君把自己的飯菜端到武士跟前,武士羞愧得無地自容,當場拔劍自吻。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流行分餐制。一人,一席,一桌並分主,客,陪,位次。這是上層社會的標準,身份的向徵。那時的平民衣食困難,只能一人一碗的就餐。

從隋唐開始,百姓的生活開始富足,政府為了倡導節約,阻止百姓分餐,提倡共餐。但是朝堂還是分餐,以示等級。再說分餐,平民百姓也沒有分餐的實力,這是現實。再有我國的民族融合過程中,馬上民族都是共餐。所以我國的進餐方式,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現在的共餐制。

共餐有共餐的好處:首先二隻餐節約,這是不可否定的,不用大的用餐空間,不用過多的桌子,不周過多的碗筷,盤碟,不用過多的酒具,不用過多的食材。有非常好的適口性,誰想吃什麼誰就吃什麼,減少剩食的浪費。這是現實能看見的實惠。一家圍一桌其樂榮榮,增進家人感情。朋友圍坐一桌,推懷換盞,增進距離。

現在人們衛生意識不強,沒有想共餐的壞處,沒有想過分餐的好處。

再說分餐制,自然區分等級,不能節約,不能吃飽,只能防止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不能親近交流感情。

古代的分餐制啃定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要。新的分餐方式又沒有出現,再加上現在政府倡導光盤行動,當然分餐制很難實現。


懸崖三千米


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就是中國的美食不適合分餐。

要知道我國的美食可是有著上千年的飲食文化的沉澱的,在封建帝王制的時候,皇宮裡的皇帝一頓飯都要上百道菜,請你告訴我如何分?

別說皇帝了,就連一些普通的官員和大地主家一頓飯也有十幾道菜,比如下圖的滿漢全席,你告訴我怎麼分?一個盤子裝的下嗎?

西方的餐飲文化跟我們的傳統美食相比就簡單了很多,他們做飯所需要的工序也沒有我們這麼繁瑣。

像牛排、麵包、披薩、意大利麵、水果、炸雞這些分起來則是非常的方便。

他們有些東西根本做不出來或者不去做,這也是為什麼有的食材在西方諸國氾濫成災,在我國卻被吃的絕種的原因。

不是我們中國人好吃,而是我們中國人會做,只要能吃的幾乎沒有我們做不了的。

因為作為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泱泱大國,我們光一道菜都有不同的做法。

出名的都有八大菜系,魯菜、川菜、蘇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湘菜,製作的程序也是繁瑣無比。

所以在製作的過程中更注重色、香、味俱全,而在炒菜的過程中一些佐料更是非常的重要。

那些佐料比如花椒、辣椒、生薑、醬油、香油、料酒、大蒜等對飯菜的好吃程度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這些佐料所形成的湯汁則是和菜無法分離的,分離了就會減弱美味的程度。

還有就是有些美食不適合分餐制,比如火鍋、粉蒸肉、鴿子湯、涼拌粉絲等。

第二就是中國的人情文化不適合分餐制。

在中國最重視的就是人情世故,大家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通過吃吃喝喝可以增進感情。

在推杯把盞之間或敘舊、或交友、或談情、或說事,就連工作、生意、業績都是在飯桌之上完成的。

因此誕生了很多各式各樣的酒桌文化、飯桌文化,有人甚至研究出了一套套的規矩和心得。

就連飯桌上的座次、吃飯的人、喝的酒,什麼樣的場合上什麼樣的菜,說什麼樣的話都是有規矩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用西方的分餐制,你想想那種場面有多尷尬?

因為西方的文化體制和我國的文化體制是不一樣的,西方人更注重每個人的感受,注重每個人人格上的平等。

因此在西方兒子、女兒是可以告自己的父母的,在中國你試試?

不被口水淹死才怪,哪怕你再有理告自己的父母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因為在中國更注重人倫親情,重資歷、講輩分,人們在一起是相互交流、增加感情的機會,如果分餐的人們之間的感情就被無形中沖淡很多。

這也是我們中國不採用分餐制的原因。


平安是福0123


很大程度上是食物內容決定的吧。

菜太多了,並且是熱菜,當然合歺更便利科學,中歺一分都冷了,失去了食物的靈魂,並且中歺比如炒菜裡面用材多而雜,比如一份炒菜分歺後不能保證食材兼顧

而西歺相對食材少,以冷食為多,牛排類肉食本身充當了主食也不存在分歺問題。

再說滿汗全席都分歺盤子累死人也得累死。

從文化上來說,本土強調聚合團聚團圓文化,西方強調個體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