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一、因人得名 得名於盧敖。他是秦朝方士,本是燕國人,也有一說是齊國人,官至博士。秦始皇曾派盧敖去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未能尋到,後被秦始皇認定為欺君而降罪,這也成了焚書坑儒的一個引子。漢朝時為了紀念盧敖而設置了盧氏縣。而漢朝是又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盧氏縣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是河南省地域最廣袤的縣城,面積超過4000平方公里。關於盧氏縣名來歷,不少史料稱與盧敖有關,盧敖在秦為博士。《陝州志》載:“盧敖避秦亂於此。”《重修盧氏縣誌》載:“漢因盧敖於此得道,始置盧氏縣。”《重修盧仙廟碑記》載:“漢置以邑,為盧者昔,盧仙得道於此地標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名。”這些記載,盧氏縣名皆因盧敖避秦亂於此而得名。因為盧敖煉丹修道,死後人們認為他得道成仙,漢建縣時以其姓氏為縣名,以資紀念,一直沿用至今。這是比較流行的說法。盧氏三角城大明寺明代碑記,盧氏居萬山之中,乃扁鵲降升之地,盧敖得道之鄉,因名盧氏。二、因山得名 另據《元和郡縣圖志》卷六盧氏縣載:“地有盧氏山,或言盧敖得道於此。”《太平寰宇記》卷六載:“因山名縣。”由此可見,盧氏縣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到底哪種說法更為合理?三,因國得名盧氏國的傳說、尊盧氏部落 從地下考古發現,早在10萬年以前人類遠古祖先智人,就在盧氏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此後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裴裡崗、龍山時期更是活動頻繁,遺址遍佈盧氏各地,崗臺、澗底西寨、五里川薛家嶺、朱陽關袁家嶺等等遺址都是佐證。特別是潘河的盧氏嶺盧氏溝及其附近的天然洞穴,是盧氏智人以至盧氏部落生活和發展的核心地區。據袁了凡、王鳳洲合纂的《綱鑑》載:“地皇氏之世,火德王興於熊耳龍門等山”。“地皇氏一姓十一人,繼天皇以治。爰定三辰,是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兄弟合一萬八千歲。”這說明火德王興起於熊耳到龍門這一帶山中,說明還在上三皇時盧氏就有人類部落,盧氏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熊耳山、洛河、伊河上游是盧氏部落生活的地區,盧氏人是地皇氏的後裔。從三皇五帝到於今有許多偉人到過熊耳、伊洛地區,從上古的《尚書》、《國語》、《國策》等許多典籍都片言隻語的記錄了盧氏古人的活動,我們可以從這裡捕捉到先祖們的生活信息。《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俘獲並殺死蚩尤,取代神農,做了天子。擴大疆土,東到大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雞頭山,南到長江,登上熊耳山、湘山,北到釜山,與諸侯核驗符契。說明黃帝到過盧氏,征伐過盧氏部落,盧氏先民原先是炎帝榆罔的屬民,後歸順了黃帝,做了黃帝的臣民。《綱鑑》還說:“黃帝得風后於海隅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以為將,於是有不順者從而徵之,劈山開道,邑於涿鹿之阿,遷徙無常處,以帥兵為營衛。黃帝受河圖於孟津,命大撓探五行之情,佔鬥綱所建,於是始定甲子,造十六神歷,積餘置閏。命隸首作算數。命令倫造律呂,命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命共鼓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作大輅(大車)以行四方,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作宮室之制,範金為幣。黃帝元妃西陵氏教民蠶桑。黃帝採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荊山在今靈寶陽平東南,與古代盧氏部落發祥地盧氏溝僅一山之隔,崤山主峰冠雲山,山南是盧氏溝,山北是荊山。“八月十五,鼎成帝崩,葬於陝西橋山,衣冠几杖葬於鑄鼎原立廟而祀之。”直至今日。說明中國人文始祖黃帝就曾生活戰鬥在崤山、熊耳山周邊的河洛流域。據出土文物證,盧氏古人類早就學會了種桑養蠶,和泥製陶和燒製瓦器,這都是黃帝文化的遺存。《綱鑑夏紀》中載:堯時洪水滔天,鯀治水無功,殛死,舜既攝位,舉禹使繼父業,禹傷父鯀功不成而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歲,三過家門而不入。以開九州(即揚、荊、豫、青、兗、雍、幽、冀、梁)、陂九澤(陂是築圩堰無使泛。九澤是陸、雷夏、大野、彭蠡、雲夢、震澤、荷澤、孟、榮澤)、度九山(度量九山高度。九山有兩說,其一《史記夏本紀》司馬貞索隱以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山番冢、內方、汶)、通九道(九州之河道,即弱水、黑水、漢水、江水、河水、沇水、淮水、濟水、洛水)。其中熊耳、洛水頻頻出現,先祖先聖涉足盧氏山水頗多,可見盧氏開發之早。據戰國人撰寫的《尚書禹貢》載:“荊河惟豫州(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河,之間為豫),伊、洛、瀍、澗(伊水出盧氏熊耳山,洛水出冢領山,瀍水出替亭山,澗水出白石山)既入於河(以往橫流,導後遵道匯於洛,合流後入於黃河)”。豫州這四條河禹先導伊河,再導洛河,這是疏導的順序。這兩條河都在盧氏境內。另外《尚書禹貢》還講:“(導)熊耳、外方、桐柏至陪尾”。是說導豫西熊耳、外方、豫南桐柏),一直到陪尾山的水,使其下流。外方就是嵩山,陪尾山在湖北安陸市北。其中熊耳在盧氏境內,嵩山與盧氏交界。《禹貢》篇還講:“導洛自熊耳,東北匯於澗、瀍,又東北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尚書注中說:“洛水出冢領山,其源尚微,至熊耳山始盛,禹故自此開導之。”戰國去五帝不遠,記載當是比較真實的,說明大禹治水時多次到過盧氏,領導盧氏先民開山鑿路,疏通河道。導洛,並非只導洛水乾流,而是流域內支流河道同時疏導,其工程之大,其時間之久,其地域之廣是可以想見的。根據相關地質資料,盧氏在遠古是海底,後經幾次升降,海水退出,上升為陸地,出現許多湖泊,盧氏盆地是個大湖,沙河、兩岔河是小湖,還有三門、水峪河、船子峪都是小湖泊,經禹開鑿後才使水下流入洛河的,從實地考察看,山河口、窄底河、青石關都有明顯開鑿痕跡。尚書的堯典等篇,敘述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春秋戰國時人,尤其是儒墨兩大學派都推崇這三個古帝,關於他們的傳說比黃帝以下其他諸帝更多些,真實性似乎也更可靠些。傳說堯生在丹陵,號陶唐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舜號有虞氏,生諸馮(山東諸城)都蒲坂(山西永濟蒲州),禹父鯀,居地在崇。崇即嵩,與盧氏相鄰。禹居陽城(河南登封)都陽翟,(河南禹縣),這些人的都城都離盧氏不遠。堯、舜、禹時期存在著以黃帝族為主,以炎帝族和東夷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苗黎族被迫退到長江流域,黃炎族佔據了中原地區,主要是黃河中游地區,從這裡孕育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化,盧氏部落當是其中的一部分。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引用越絕書載風胡子的話說:“神農時用石做兵器,黃帝時用銅作兵器,戰國時用鐵做兵器。”在盧氏木桐、潘河附近的洞穴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石器除圓滑的磨製器外還有大量銳利的堅石,是崤山上產的花崗岩製成的。古人把堅硬的花崗岩稱為玉,盧氏古縣誌上也說熊耳山其上多漆其下多玉,盧氏還出土有銅兵器、鐵兵器。戰國盧氏已有冶煉技術,鑄錢技術,這和范文瀾說的吻合。范文瀾還引用韓非子《十過》、《五蠹》等篇,說堯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飯、野菜根,且不加調味,飯食器是瓦器,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服不到破爛不換。舜比堯進化一些,木製飲食器上塗漆。禹更進化,祭器外面塗漆,裡面塗紅。這些生活習俗正是盧氏先民一直保持到近代的生活習俗。如茅草屋、木水桶、瓦盆瓦罐、漆木碗、漆木盤。粗糧飯加野菜,一至沿用到解放前。更為值得注意的是,盧氏的“盧”,繁體字是虎字頭,說明盧氏部落崇拜虎圖騰,後來盧氏古國有虎頭旗,戰士戴虎頭盔,這種圖騰崇拜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盧氏人的生活,相沿成俗,盧氏人的小孩戴虎頭帽、枕虎頭枕、穿虎頭鞋,掛虎頭兜肚的風俗直到解放才消失。《綱鑑夏紀》說“太康即位,荒逸弗恤國事。辛亥十有九歲,畋獵於洛水之表,十旬弗歸,有窮之君后羿因民之怨距之於河,弗許歸。”洛水之表,指的是禹王得神龜負書處,據說在今洛寧長水,長水在西漢時屬盧氏轄區,也在盧氏部落的活動範圍之內。《綱鑑商紀》: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使人以幣聘之,任以國政,因說湯以伐夏救民之事。湯進伊尹於桀,桀不能用,尹復歸湯。注中說:按呂氏春秋雲,有姺氏採桑得嬰兒於空桑,後居伊水,命曰伊尹。後來伊尹相湯伐夏與桀戰於鳴條,桀師敗績,湯遂放桀於南剿,湯即天子位於亳。伊尹究竟耕於何處?久有爭議,上說生在空桑(古今地名詞典說在今河南開封縣東南陳留鎮),後居伊水,伊水就是伊河,“發源於盧氏悶頓嶺”(見辭源),流經欒川、嵩縣、伊川、偃師匯入洛河。這是從上古到今沒有改變的。另關於莘地,《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作為國名有二處,一在山東曹縣,商方國有莘(也作有姺或有辛)。二是商、西周的諸侯國,在今陝西合陽,文王取於莘,即此。作為古邑名有三處,一在安徽界首市北,《左傳莊公》莊公十年,荊敗蔡師於莘,即此。二在山東省莘縣東北,衛宣公使急子使齊,又使盜待於莘殺之,即此。三在今三門峽陝縣東硤石,《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有神降於莘”即此。這幾個地方與伊水都遠,而盧氏包括欒川古稱莘川,或莘原,或莘野。康熙版、光緒版盧氏縣誌上曰:“盧氏古莘川地”。碑文匾額也有記載,如始建於唐,重修於元、明,立碑於正德四年(1565年)的《沙窩川大明寺碑記》雲:“今中州莘川,居眾山之中,始盧敖得道之鄉,乃扁鵲降升之地。” 瓦窯溝裡墁坪街古時有個過街樓,匾額上書“莘野高風”。古詩詞也有記載,如清代盧氏縣令趙作霖《暑篆兩月士民眷戀祈留一言賦此為別》一詩中寫道:“兩月莘川治末周,皇仁寬德慚難酬。訟庭敢信情無遁,署案惟期牘勿留。暫訪茅簷民俗古,初覘彩筆士風優。臨岐攀愛緣何事?一點清心繞水流。”清代州判宋之睿《熊耳》一詩中也有:“莘周從南來,有山矗天起。”以上材料可證,盧氏古稱莘川,當無庸置疑,伊尹耕莘當然就是耕於古盧氏了。欒川縣西墁子頭有一塊伊尹當年耕種過的土地,清道光二十九年盧氏知縣劉應元將刻有“耕莘古地”的石柱立於地邊,附近的坡址溝,傳說就是伊尹城的故址。伊尹生於何處還有待進一步考察,但伊尹長於盧氏,或隱居於盧氏應該確認。盧氏部落發展到商末已成為一個小國。《史記周本紀》中說,武王伐紂時有馬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虎賁(衝在前面的敢死隊)三千人。許多擁護西周的友邦都率兵來會,有庸、蜀、羌、苗、微、盧、彭、濮8個小國,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汲縣)誓師。其中的盧就是盧氏古國,這次助武王伐紂有功,後被封到湖北襄樊至南漳一帶,亦名曰盧國,也有寫作廬的。《左傳》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伐庸,自廬以往”即此。《左傳》桓公二十年(前699)“楚屈瑕伐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也就是:盧國軍隊和羅國軍隊兩面夾擊,把楚軍打得大敗。其中盧戎就指的是盧氏人,為何稱戎下文還要說到。周武王滅商後在考察了伊河、洛河流域後,站在崤山主峰冠雲山上對周公說:“自洛汭(鞏縣)延於伊汭(盧氏),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所居住的地方)。我南望三塗(三塗在嵩縣),北望嶽鄙(向北望華山腳下的京城),顧瞻有河(回頭看黃河在北),粵瞻伊洛(向前看這伊河洛河流域)。毋遠天室,將營周居於洛邑(不要與京都太遠,將來可在洛邑營建周室,管理東方諸侯與殷民)”,到成王七年二月,使召公先去洛邑看好地方,三月周公到洛邑,動工興建城池,叫王城,定為東都。周公又營成周(今白馬寺附近),遷殷頑民於成周,加強管理。後來周召劃陝而治(見綱鑑)。周武王考察過盧氏,由此可知。春秋時,盧氏一帶叫陰。《辭源》載:“陰,古地區名,春秋晉地,今陝西商州至河南陝縣、嵩縣,凡黃河以南,熊耳山山脈以北一帶皆是。河南盧氏縣東北有陰地城,‘左傳戎蠻子赤奔晉陰地’‘楚使謂陰地之命令大夫土蔑’,皆即此”。《古今地名大詞典》還說:“公元前607年晉趙盾自陰地會同諸侯之師侵鄭,今河南省盧氏縣東有陰地城,為當時屯戌之所。”陰地城據說就是今天盧氏的火炎城。由此可知,春秋時不僅有盧氏邑,還有陰地城,盧氏和外界來往不乏,諸侯侵鄭之兵就屯住在陰地城。周平王因避犬戎之亂東遷洛邑,原封在寶雞的城虢,隨平王東遷。建都上陽,佔有今三門峽陝縣和山西省平陸一帶,先後滅焦、徵閿,伐盧氏,盧氏歸順於虢,虢太子曾修行宮於盧氏龍山腳下(今虢太廟處)。盧氏古國首領被封到湖北北部以後,留下的支族繼續在盧氏山中繁衍生息。從周初到春秋幾百年間,盧氏部落發展壯大,在青石關外築城自守。到春秋時期原生活在瓜洲(今陝西秦嶺西端及隴山一帶)的陸渾允姓之戎,被秦、晉誘迫遷到內地,其中一支遷到盧氏,史稱陰戎;另一支遷到嵩縣的仍叫陸渾之戎。遷到盧氏的陰戎,後來與盧氏土著人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了發展。他們有分有合,和周圍的勢力進行爭鬥交往,在爭鬥和交往中壯大,往來活動於伊河、洛河之間,故又稱伊洛之戎,也有稱盧戎的。《辭海》對伊洛之戎是這樣定義的:古族名,西戎的一支。因居伊水、洛水中上游一帶(今河南盧氏、嵩縣、汝陽等地)而得名。可是盧氏人為何也稱戎。關於這一點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講得很清楚:“中國、夏、華三個名稱,最基本涵義還在於文化。文化高的地區,即周禮地區稱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對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禮的人和族按不同區域稱蠻、夷、戎、狄。例如杞君朝魯君,用夷禮,杞被貶稱為夷,後來杞君朝魯用周禮,杞又被稱諸夏。姜戎與齊同姓,同住在中國內部,姜戎飲食、衣服不同、貨幣不通,語言不達,被稱為諸戎。而齊則稱諸夏,吳與驪戎都是周天子的同姓,吳被稱為蠻,驪戎被稱諸戎……。” 盧氏人飲食、衣服、語言與周人自然有區別,貨幣也不同,習慣有差異,盧人色尚黑,周人色尚赤,周人打仗用戰車,盧人打仗用步戰或單騎。由於這些文化上的差異,被周視為戎族,稱為盧戎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王室內訌,伊洛之戎與楊鉅、泉皋之戎攻入周都洛邑。周襄王以戎難告齊,齊侯使諸侯發卒戍周。周簡王元年(前585年)伊洛之戎隨晉侵宋。這些史實,記錄了先民們活動的情況。也說明盧氏古國在戰國時候已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且有相當的實力。前655年12月,虢被晉滅亡;公元前456年盧氏邑被晉所並;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盧氏邑屬韓。盧氏邑,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就已經形成,且被廣泛運用。《古本竹書紀年》說:“晉出公十九年(前456年)韓龐取盧氏城。”《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也說:“盧氏,古邑名,戰國韓邑,在今河南盧氏縣。”考察盧氏邑地址,當在今沙河三角城,基於以上原因在漢武帝元鼎四年建縣時仍定名為“盧氏”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漢書地理志》中說確定郡縣名子是“採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焉”。說明,漢朝建縣也是考察古蹟,根據史書而命名的,盧氏縣建縣前,本叫盧氏邑,建縣就叫盧氏縣,何疑之有,盧敖是秦時人,在盧敖來盧氏之行前,盧氏已早就叫盧氏邑了,與盧敖避難於此大不相干。說盧氏縣城最初就在三角城,理由有三:一是古盧氏邑的舊址。西漢建縣時沿用舊址,情理之中。二是《漢書地理志》說盧氏縣“熊耳山在東”。熊耳山是不動的地理座標,三角城看熊耳山即在東方。如在今日縣城看熊耳山是在西南、或南。三是口碑相傳,老年祖輩流傳說三角城就是盧氏古城。那麼什麼時候移治今縣址,還有待考察,據資料推斷可能在北魏到隋唐之間。盧氏建縣後的隸屬轄區疆域有以下變化:據《漢書地理志》載,漢時有郡國103個,縣邑1314個。武帝元鼎四年置弘農郡,轄11個縣,有弘農(今靈寶)、盧氏、陝、宜陽、澠池、丹水(水出上洛冢領山,東至析入鈞,密陽鄉,故商密也)、析(今淅川西峽)、商(秦相衛鞅邑也)、新安、上洛(今洛南)、陸渾(春秋遷陸渾戎於此)。地域相當於今宜陽以西,陝西丹江以東,嵩縣以北,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盧氏縣的面積也比今天大的多,它西接上洛,東與宜陽毗鄰,擁有今洛寧的西半部。南接析,東南接陸渾,包括今欒川和嵩縣一部,北連弘農包括今靈寶縣的蘇村鄉和朱陽鄉。經西漢214年,新莽16年進入東漢。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盧氏仍屬弘農郡,郡域縮小,轄9縣:有弘農、陝、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有熊耳山,山海經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美玉,多人魚。伊水出,淯水出。)、湖、華陰。東漢時盧氏隸屬地域和西漢同, 東漢經195年到三國。三國時盧氏屬魏,隸恆農郡(因避漢獻帝諱改弘為恆)。三國經歷44年到晉。《晉書地理志》載:晉時盧氏屬上洛郡,(泰始二年,分京兆南郡置,治上洛。)統縣三,有上洛、商、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所出) 晉經154年進入南北朝,此時區劃頻改。《魏書地形志》說,盧氏屬金門郡(天平初置),領縣四,有金門、南澠池、南陝縣、盧氏縣。金門,東魏天平初置,轄境相當於今宜陽縣。南澠池,北魏在太和十年改澠池縣置,治今洛寧西北。南陝縣,北魏宣武帝析盧氏縣置,治今洛寧西長水鎮,西魏廢帝改為長淵縣。盧氏縣,地域縮小,東邊析出南陝縣。南邊,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析出朱陽關置朱陽縣,治今朱陽關城址村。屬朱陽郡,治朱陽縣,隸淅州,轄境相當於今淅川河上游地區。北魏置洛安郡,西魏又置義川郡,均治盧氏。隋開皇初郡廢改為虢州,仍治盧氏,轄弘農、桃林、盧氏三縣。到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置弘農郡,盧氏隸屬虢州,隨移治虢州於靈寶北虢鎮,弘農郡統縣四,有弘農縣、朱陽縣、桃林、盧氏。南北朝經169年,隋歷38年進入唐代。據《新唐書地理志》載:高祖改郡為州,分天下為十道,凡州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盧氏隸屬河南道,虢州弘農郡。虢郡治盧氏,義寧元年析隋弘農三縣置。貞觀八年徙治弘農。天寶元年改郡為州,轄縣六。有弘農、閔鄉、湖城、朱陽,盧氏、玉城。玉城,義寧元年析盧氏置。盧氏,武德元年(618年)置,南有朱陽關、武德廢。唐有天下278年,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又經53年到宋代。據《宋史地理志》曰:析天下為二十三路。盧氏屬陝西路、虢州、虢郡。該郡轄四縣:有盧氏、虢略、朱陽、欒川。盧氏,熙寧二年(985年)以京西伊陽欒川冶鎮隸焉。虢略,唐弘農縣,建隆初改常農,至道三年改虢略,熙寧四年春玉城為鎮入焉。朱陽,乾德六年廢入常農,太平興國七年復置。欒川,元佑二年以欒川冶為鎮入盧氏,崇寧三年改為縣。兩宋經319年,進入元代。唐以前以郡領縣,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盧氏縣屬河南府路河南府嵩州,河南府路(治王城)。嵩州,唐為陸渾、伊闕二縣,宋改順州,金改嵩州,領伊陽、福昌二縣,元初以福昌隸河南,至元三年春伊陽入嵩州,領盧氏一縣。至元二年隸南京路,至元八年屬南陽府。元代統一中國只有89年,進入明代,盧氏屬江北行中書省河南府,領州一:陝州。縣十三:有洛陽縣、偃師、鞏、孟津、宜陽、永寧、新安、澠池、登封、嵩、盧氏。盧氏元屬嵩州,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陝州,明萬曆初改屬河南府。縣西南有熊耳山,洛水自陝西商州流入境;東南有巒山,一名悶頓嶺,伊水所出;北有鐵嶺,東澗水出焉,東南入洛。又東北有馬回川,亦入於洛。又東南有欒川鎮,西南有朱陽鎮,《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作朱陽關;北有杜官鎮三巡檢司。又西有白華關(見明史地理志)。明朝經276年進入清朝。清初沿明制,盧氏仍隸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劃歸陝州直隸州。陝州直隸州領縣三:靈寶、閿鄉、盧氏,在州西南百四十里。盧氏縣西北有盧氏山。洛水自陝西洛南入,其南熊耳,禹所導,東經城,入永寧,其支蔓渠俗稱悶頓嶺,伊水出,東南經欒川鎮入嵩。西南湯水,俗名黃沙五渡,入內鄉,《水經注》出盧氏大嵩山。朱陽一鎮,縣驛一,州判署駐。(見清史稿,地理志) 綜上所述,竊以為盧氏人是地皇氏的後裔,發展成盧氏部落,由盧氏氏族部落發展為盧氏古國,建立盧氏城邑,縣名源於古國名或古邑名,建縣之初治於盧氏邑三角城,後遷今址。建縣兩千年來,縣名未變,城址有遷,轄境漸小,隸屬代有更易。由於涉獵有限,材料不足,確當與否,願聽方家指正。事實表明,西漢初置縣時,行政區域就包含有兩個部分,即中心區域和附屬區域。可以肯定,西漢初置盧氏縣的中心區域就是盧氏盆地。盧氏盆地北有崤山,南為伏牛山,東為熊耳山。這個整體的命名,必然依據整體中心區域的特有稱謂而定。盧氏盆地的特有稱謂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盧氏。盧氏作為地理名詞最晚在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就已經形成,且廣泛使用。從盧氏縣境內出土的盧氏布、盧氏涅金等古錢幣來看,這些古錢幣上鑄有“盧氏”,表明盧氏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根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晉出公十九年(公元前456年),“韓龐取盧氏城”。盧氏城的存在,揭示了盧氏作為地理名詞所表示的概念或地域(中心區域和附屬區域)已經為當時的人們所認同、接受和使用。可見,盧氏作為地理名詞使用的時代要遠遠早於盧敖“亡而不返”在秦為博士的秦始皇時代。因此,漢武帝初置縣時,命名為盧氏,與盧敖得道成仙無關。再看商周之際,邦國數目銳減,儘管有荒誕不經的成分,但是也表明了這樣的客觀事實,即各個部族、氏族正在逐漸融合,演變成較大的國家或獨立的部落聯盟。作為部落(或氏族)的氏,也隨著歷史的潮流而演化成國名。根據朝代的代名詞的構成部分,“古國名,朝代名均繫於氏”,如無懷氏、葛天氏、夏侯氏等。那麼,“盧”與“氏”為什麼不能構成一個古國名呢?

盧氏古八景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東澗瀍橋

位於盧氏縣城東門口,古“文華門”前及東沙河(古稱澗河)上。古時,盧氏城東門有護城河亦稱瀍河,河上架有木板吊橋。橋下水清見底,行人往來橋上,身影倒映水中,甚為好看。東臨有澗河並行南流入洛,東北有虢臺行宮,東過澗河有萬壽宮(後人稱蠻子廟),古柏蒼翠,風景宜人,故被譽為盧氏古八景之首。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高村古渡

位於盧氏縣城東1.5公里處,與高村毗鄰,故稱“高村古渡”。高村古渡系盧氏四大古渡口之一,稱“永濟津”。1960年洛河大橋建成,渡口廢。古時,此渡口是洛河位於盧氏的主要渡口,行人絡繹不絕。一葉扁舟,往來橫渡,接客送貨,朝暮不息;兩岸楊柳依依,伏龍山、文山、武山與洛水相映。一幅青山秀水的綺麗畫卷。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南寺曉鍾

舊有興國寺亦稱南寺,位於盧氏縣城東南洛河大橋南端,處洛水南岸高臺之上與縣城遙遙相對,後有伏龍山、文山相襯。寺內殿宇雄偉,古柏蒼翠,寺西有一鐘樓,懸一大鐵鐘,口闊四五尺,高六七尺,晝夜均有和尚撞鐘報時,其聲嗡然,餘韻顫動悠揚,可聞十餘公里。每當晨曦微露,薄霧罩寺之時,洛水兩岸,萬籟俱寂,洪鐘忽鳴,聲動縣川,人們聞聲而起,開始一天的勞作。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西霞晚照

位於盧氏縣城西10公里澗北村西黃村橋處,此處稱作“霞子口”。此地兩山對峙,峽谷幽深,猶如石門中開。每當日掩西山,別處已無陽光,唯此山口尚有一束陽光掠過望雲奄,照射到城南一村莊背後的山坡上,此村因名“照村”,此景因名“西霞晚照”。古時縣城西關設有一閣,曰“觀霞閣”,專觀照村晚來風光。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洞庭明月

位於盧氏縣城西北2公里處東留溝,古名“洞庭溝”。村裡有一洞庭湖,湖北岸有一株高大月亮樹,每月望日(月圓之日,一般農曆十五、十六)之夜,站在洛河南岸的照村嶺遠眺,可看到挺拔的月亮樹倒映湖中,樹稍上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風靜湖月圓,風起月散銀。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柳林煙霧

位於盧氏縣城東北3公里東沙河兩岸。該處土地肥沃,舊時柳樹叢密,形成十里柳林,村被稱做“柳林村”。此地是通往山西、陝西之大道,加上優越的地理條件,引來無數人家在此居住,逐漸形成了7、8個村莊。每到清晨,前後十數里炊煙裊裊、晨霧繚繞,煙霧交融一起,似百丈遊絲飄蕩,萬米雲錦閉空,蔚為壯觀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熊山積雪

熊山即熊耳嶺,位於盧氏縣城南30公里處,系熊耳山脈在盧氏境內主峰,最高處海拔1569米。此山矗立群山之中,高險挺拔,山上山下,氣候迥異。峰頂背陰處,積雪至夏日不化,故有“熊山積雪”之景緻。今已無此觀。

盧氏人需要了解的盧氏歷史

鐵嶺層雲

位於盧氏縣城北20公里處。光緒版《盧氏縣誌》載:“鐵嶺,為邙山之腰,其嶺險峻,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焉。”“在縣北二十里有一楊家寨,宋將楊延釗於此屯兵……”。古時,晴日登嶺展望,只見山嵐似雲海,雲海纏繞於群峰之腰,群峰如波濤,蜿蜒起伏,一望無際。從“盧氏跗猴”到“盧氏智人”的進化。1956年,盧氏縣文化館牛樹森將揀選的一批龍骨標本寄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很快引起國家重視。第二年,中國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明鎮教授親自帶隊趕赴盧氏,對洛河盆地紅層第三紀化石點進行調查發掘,從而使沉埋4000多萬年的“盧氏跗猴”化石一朝面世。“盧氏跗猴”是中國乃至亞洲發現年代最早的靈長類代表,是研究人類進化的珍貴實物標本。1976年,盧氏縣發現4片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和2枚牙齒化石。後經中國古人類學專家賈蘭坡教授鑑定,被確認為距今10萬年前的“智人”化石,即真人、直立人,並根據出土地點(盧氏縣橫澗鄉劉家嶺村)命名為“盧氏智人”。1983年,由季楠(國內著名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和牛樹森聯合署名將相關報道發表在《中國古人類學報》上,“盧氏智人”的發現被國家公諸於世,同時,也把中原文明史和盧氏文明史推至10萬多年前有實物可考的舊石器時代。1993年2月,五里川鎮河南村農民修建山區公路時,發現一窩36枚恐龍蛋化石,呈單層狀排列。1993年12月16日,朱陽關鎮朱陽關村農民在南山坡上也發現一窩恐龍蛋化石,除損壞遺失外,有關部門收回7枚。1995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專家李佔揚來盧氏考察,在東明鎮的段家窯一帶發現了距今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把原“盧氏智人”10萬年的歷史又向前推了5萬年。除此以外,盧氏有裴裡崗、仰韶、龍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3處,其中古生物化石點22處。上述重大的考古成果以及遍佈盧氏的化石點和古遺址告訴我們,盧氏在18億年以前,是一片深海;在距今18億年左右,從海洋中隆起成為陸地;在中生代白堊紀後期,陸地上升為山地;在距今約1億6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盧氏是恐龍的天下;在4千多萬年前,“盧氏跗猴”又在這裡繁衍發展;到距今10萬-15萬年左右,“盧氏跗猴”已完成從類人猿到類猿人的質變,從能人到直立人(即“盧氏智人”)的變化。“盧氏智人”沿襲著祖先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山頂林莽間。在木桐猿人山居住,是他們必然的選擇。這裡地處豫陝交界,山高林密,野獸資源極為豐富;又距洛河較近,捕食魚蝦相當方便。還有一點極為重要,那就是先祖們經過“巢居”、“穴居”,現在到了“洞居”時代,而這裡的山體是碎片石結構,比較容易拿下。他們從遠處採來青石,加工成“老君鑽”,然後日復一日地用它建設自己的家。五、六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能找到這麼多的“老君鑽”,當時鑿洞的艱難可想而知。隨著人類的發展,一是猿人山食物資源短缺,二是“智人”們要探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們翻山西下,走向藍田,走向西安……;向東,順(洛河)水漂流,流向盧氏,流向洛陽…… 由此可見,盧氏是河洛文化發祥地,和北京的龍骨山一樣,是中國人的故鄉……為“多地起源說”提供了科考“處女地” 關於人類起源尤其是現代人的來歷,在世界考古界的爭議一直是沸沸揚揚的。主流的聲音是“走出非洲說”:一是除非洲外,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出前20萬年至5萬年前的現代人實物憑證。所以說,是因為一場冰川,其他洲的人都死絕了,非洲的現代人瀰漫了全世界。二是通過基因研究得知,“中國乃至亞洲人類基因庫主要來源於非洲起源的現代人。”(見《健康報》2001年5月10日《亞洲人的老祖宗在非洲》)中國的亞當和夏娃在非洲。弱勢的聲音是“多地起源說”:多地起源派指出:“‘走出非洲’學派的弱點在於,它判斷所有當地早期人類都突然滅絕而被非洲人取代,而且早期人類間沒有雜種繁殖。另外,也忽略了歐洲、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相近時期的現代智人化石。”(見《光明日報》2003年6月16日刊登的《人類是否“走出非洲”考古新發現再引人類起源爭論》)強勢和弱勢不是一成不變的。1976年9月,盧氏縣發現了距今10萬年前的‘智人’化石,1995年5月,河南省考古專家李佔揚在盧氏劉家嶺智人出土地考察後,又在東明鎮段家窯發現了距今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從地面揀到打製石片石器多件。2006年,河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張維華教授在盧氏劉家嶺等地考察後,說“這真是‘盧氏智人’生活過的寶地,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可以在這裡給你們再挖兩個頭骨出來!”而美國密歇根大學人類學教授沃爾波夫則以中國出土的智人化石有力地抨擊了非洲起源說。中國出土的智人化石,當是指“盧氏智人”。盧氏考古成果意義非凡:其一,從恐龍到跗猴到智人,具有連續性;其二,“盧氏智人”距今10萬至15萬年,為亞洲在這個時代有直立人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且不說依非洲原始人的科技條件,從非洲來到中國深山老林的盧氏木桐有多難,也不說“盧氏智人”從木桐出發,順洛河而下洛陽乃至全國有多易。先看看考古成果再說吧。解放以來,僅盧氏就發現古文化遺址63處,其中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處,而全國更多:1956年2月,雲南祿豐發現距今1400萬年至800萬年之間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這時的古猿已能直立行走,堪稱人類的早期成員。重慶市巫山縣龍骨坡發現距今約200多萬年的古人類化石,考古界稱為“巫山猿人”。1965年5月,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距今約170萬年的古人類牙齒化石,據研究為男性直立人,它與已發現的非洲猿人標本比較差別較大,而與北京猿人較為接近。陝西藍田發現一顆距今約100多萬年(一說80多萬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屬於中更新世早期。1929年,北京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發現距今50萬年前的猿人頭蓋骨化石,經進一步發掘研究,這裡曾生活過距今70萬年到20萬年的“北京猿人”,以及距今10萬年左右的“新洞人”、距今約2.7萬年的“山頂洞人”。此外,河南、山東、陝西、寧夏、內蒙、吉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重慶、浙江、江蘇、臺灣等全國各地都發現有類人猿和人類的骨骼化石。2007年12月許昌人的發現,更是給微弱的“多地起源說”注射了強心劑,在許昌人發現之前,僅以“盧氏智人”等為根據,反駁的聲音無疑顯得微弱,而許昌人的發現,則給“多地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網上看到,豐都縣包鸞鎮有一個10萬年前人類生活過的猿人洞,洞裡曾發現大量的砍砸器、刮削器及動物的化石,尤其是大洞新石器遺址,還挖出過人的頭骨和骨架,因探明12年卻無人問津,鎮長周澤希望有關部門儘早對此洞進行挖掘。盧氏的猿人山儘管發現十多年,依然在幾個小時內發現成十個石鑽,如果實施科學發掘,一定會有重大發現。所以,不是亞洲缺乏依據,而是像“盧氏智人”、“許昌人”等出世太晚,並且像豐都縣包鸞鎮猿人洞、盧氏縣木桐鄉猿人山之類的舊石器遺址,都還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呢?隨著“盧氏智人”、“許昌人”的出現,“非洲起源說”已顯得倉白無力。中國人類是在中國大地上獨立起源連續進化而來,並且是在中國大地上多地起源融合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