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大多數的農民,沒有交養老保險的意識?

用戶597687969698


我就是一個來自農村的人,自小生活在農村,考上大學後來到城市。家裡大部分的親戚都在農村。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更瞭解他們的心裡。

農村人普遍特點是知識文化低,直接導致意識低,對於養老問題根本就沒有那個規劃意識,更何況保險兩個字在他們意識裡更是一種虛擬的概念,看不到摸不到。

有一次跟自己叔叔談到這個問題,叔叔說現在還活不明白呢,還想那麼遠。還有個鄰居這樣回答我:能活到哪一天還說不好呢!

現在中國富裕了農村生活也改善了,但是大部分農村人生活還是比較艱苦

農村人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種職業。農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花生果蔬之類。

第二,養殖業。雞鴨豬牛等。

第三,外出打工(工地,工廠居多)

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辛苦,很辛苦,有時候又是靠命運和運氣甚至天氣來決定這一年的收入。

春種不一定能秋收,一年到頭來可能人均就幾千的收入。這點錢應付生活日常開銷尚且不足,怎麼可以拿出錢來規劃養老問題,很多農村有國家政策,預繳或者補繳,享受養老之類。根據年齡和不同地區福利政策不一樣,繳納金額不一樣,但是都不少,幾萬起甚至十幾萬的也有。

所以首先是意識問題,其次是現實問題。如果是你在農村面臨這種情況,可能也是有心無力吧。或者根本都不去想,覺得養老規劃跟自己無關,老了再說。希望中國更加強大,國民都有老可養,老有所依。








好新好鮮


我本來是農村出來的,現已退休,在我看來,農村人很現實,說的難聽一點只看眼前,沒有長遠意識。年富力強時都不願花錢買保險,等到年齡大了後再後悔沒買保險,我覺得太不應該,我記得我零四年下崗,下崗後到處打工,除生活開支之外首先必須留足買養老保險的錢,自己買了十五年的保險,現在退休了每月四千多元錢,基本上生活無憂。那農村人為什麼做不到呢?無非是第一有退路,家裡有一畝三分地,地裡有收穫餓不死,第二捨不得,這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農民不買養老保險。


文藝183814453


為什麼一些農民交養老金,一些農民不交養老金?這三點解釋很實在

關於農民交養老金的這個問題,確實也是大家積極討論很多的,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畢竟關係到廣大農民年老之後的養老問題,就今天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說說:


一、省錢或沒錢交

就拿我家來說吧,家裡八口人,按照220元一人一年來說,這得小兩千吧,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是家裡的人口數更多,或者交的檔次比這個高呢,那就比較捉襟見肘了。

當然這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農民收入一般少,尤其是西北西南貧困地區的農民,這可是不小的一筆。


二、堅信養兒防老,養老金意識比較淡薄

在農村裡面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不知道養老金怎麼交,也是因為文化程度的制約和影響,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到位,養老意識淡薄。

當他們看到別人交了之後,到年底拿到養老金之後又會眼紅,為什麼自己當初沒有交,這才恍然大悟,算各種小賬。


三、有些人說交了沒用

這就是誇下海口了怎麼可能沒用,只不過農民是自己交,工作的人是單位強制去交,農民沒有制約性,所以說交了沒用。


三農村龍哥


大家好,我是水木山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首先要分區域,看產業。如在我的家鄉這邊想要靠種地賺錢,就是種姜,靠近全國比較大的生薑批發市場,佔地利條件。這二三年一畝姜在沒有天災的情說下,還賺個一萬五到二萬左右。每戶種個五六畝,在農村也算是小有收益。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像壽光昌樂蔬菜大棚都專業化產業化,青州花卉產業化,坊子織布廠,鑄造廠較多,那邊全都上班,一人每月也五六千元,這些地方都比較富裕。

在沒有工廠產業,農產品專業化的區域,單純靠種麥子,玉米,拋除耕,播,種,收,水,肥等成本也就剩個三五百元。肥價年年長,麥子玉米價格幾年如一日,還直下跌,如果再算功夫管理費,那農民要餓死。

總之,農村農民要發展賺錢,比須農場化,專業化,區域市場化,現在年青人寧願上班一年掙個五六萬,也不願務農掙十多萬,太累。

農村在80後這一代還能有這麼個回憶,等到00後這一代農村會慢慢變成傳說。




水木山丘


目前,我國農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隨著上一代農民的逐漸老去,農村養老問題也日益嚴重。現在在農村好多的村子基本上已經人去樓空,年輕人過完年便出去打工,只留下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留守在農村老家,因此農村空心化、老齡化比較嚴重。那麼在養老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本是用來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老年生活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為什麼很多農民都不願意購買呢?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害怕領不回本金。農村養老保險分為100-1000等十幾個檔次,農民可以自由選擇,有錢了就多交點,沒錢了就少交點。按理說基本上都能交得起。但是對於沒有投資意識的農民來說,一直覺得錢放在自己的手裡或者銀行才有安全感,雖然每年交的錢不多,但是10幾年算下來,也有不少錢。而且60歲之後才能領取養老金,萬一領取了幾年人沒在豈不是虧本了。

第二,繳費斷斷續續。農村養老保險累計繳費15年到60歲之後才能領取。但是很多農村朋友交了幾年,後來要麼忘了,要麼不想交了,這樣斷斷續續的繳費導致了到60歲之後,累計繳納的年限不夠,因此也不能享受高額的養老金。

第三,對政策沒有了解清楚。農村的老人對於養老保險相關政策知道的特別少,基本上只聽說過,但是每個月能領取多少錢,怎麼領,怎麼繳費等問題基本上都不清楚,而年輕人基本上在外面打工,因此不知道養老金的好處。

第四,養兒防老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許多老人談到以後都說要靠自己的子女,然而現在年輕人負擔也很重,按時交納養老保險可以幫助自己減輕一些負擔。

其實,養老金交納滿15年後,農民可以正常領取,養老金有個保證期,在保證期內如果領取人死亡的話,交納的保證金可以退回。因此完全沒必要擔心賠本的問題。



靜中vlog


因為吃都沒、哪裡有錢交那些



思錢想厚19888


說了半天,還是大多數農民收入太低。你想想,一般的農民,就是靠經營的那幾畝地的收入,一年收入萬兒八千的,隨了人情,夠生活開支的就不錯了,哪有多餘的錢買保險啊?有的農民種田之餘,可能出去打打樓樁,掙一部分收入。但有兒子的,還得考慮給兒子蓋房或買樓,給孩子結婚,照樣是一件“巨大工程”。同樣沒有多餘的錢去買保險。什麼時候,農民收入高了,錢包鼓了,自然會去考慮保險的問題。


提著燈籠走路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就是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比如說80後,90後,找工作時候對參加社保並不感興趣,只要到手的錢越多越好,至於以後有沒有養老金領取,或者說怎麼養老的問題似乎離我們還很遙遠。就這樣的一種現象,有網友就提出疑問,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不買社保,以後沒有養老金領,怎麼養老呢?

目前我們國家社會保障由三大養老體系構成,第一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是年金制度,第三是商業養老保險。雖然養老體系已經相對完善,但是還有細節性內容很大的提升空間。

如果年輕人如果不參加社保,最後可以選擇商業養老保險,比如具有代表的就是“以房養老”,雖然現在還在試點,隨著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會越來越能讓老百姓接受。

不過也有的年輕人非常有想法,算好一筆經濟賬,比如把交社保的錢拿去搞投資,搞理財等,收益遠高於養老金收益,賺更多錢保障以後生活也是非常不錯的方


鄉村小佔


一、農村老人養老意識淡薄。農村老人生活一輩子,喜歡過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辛苦一輩子為了自己的下一代,自己老了也不願意麻煩自己的孩子,更別說交養老金了,與其把錢交了,還不如給自己的孩子放心,這或許也是每一位做父母最真實的回答。

二、養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數農村老人眼裡,養兒防老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他們覺得養老金遠不如自己的孩子踏實,把錢交養老金還不如把錢交給自己的兒子更為放心。指望養老金養老還不如靠自己的子女養老來的現實。

二、繳費有去不回。現在國家允許一次性繳費9萬多元養老保險金,就可以享受每月1300多元的養老金。別說多少沒錢,即便有錢他們也不交,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活不到領養老金的時候。雖然說養老金可以退回,但是到時候誰還管呢?

四、對養老金的制度不放心

這個大家應該都明白,農村養老金金額巨大,涉及人員眾多,特別是近年來養老金問題頻發,農民朋友有理由懷疑自己的養老金是否安全?等自己老的時候,能否領取到足額的養老金呢?這些都在農村老人心裡都是一個個的問號!





四川張五


大多數農民並不是沒有養老保險金觀念,而是大多數農民沒有那筆資金,農民雖然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一個農民雖然一年收入幾萬元,開支也有幾萬,剩下也不多的親餘錢,老人要汾費,子女也要消費,人情客往要消費,農資也要消費,如果不精打細算,可能剩下無幾,所以多數農民不買養老保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