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個月領6000元到60歲,目前30歲?

阿飛生活號


毫無疑問選擇一次性拿150萬,假設年利率4,30年複利,本金加利息486.51萬。每個月拿6000存銀行,計算複利,肯定沒有四百萬的。而且一次性存150萬,還可以享受銀行大額存單優惠,如果有合適的投資渠道,拿到10多個點的年化收益也不是非常困難,按照目前大盤點位,長線投資優質藍籌股,加上打新,十個點的年化收益風險並不大。但是人性與慾望是複雜的,拿到150萬後奢侈消費,高風險盲目投資,最後把錢花光輸光的人也會有很多,這種情況還不如上班,老老實實一月拿六千工資。




年化21點


不討論到底是什麼原因才能面對這樣誘人的選擇,在一次性150萬跟從30歲起每月領6000元之間,果斷選擇150萬元。


1、拿到手的財富才是真的財富


正所謂落袋為安,拿到手的財富才是真的財富,誰又能保證30年一直安安穩穩的拿錢呢?


多年前家裡的耕地修公路時佔了一畝多地,說是此後每年按800斤小麥800斤玉米的價格補償,當時看著也是比較合適的補償標準。然後呢,給了幾年後就開始滴滴答答淅淅瀝瀝斷斷續續了。從一畝地一年一千多元,到有時候不給,找上門給幾百元,誰也不知道錢到底都去了哪裡!


2、30年太久,要考慮風險存在


人事無常,生老病死,60歲剛到退休的年齡,可是又有多少人不到60就走了呢。看看認識的人裡面,已經有兩個人不到40歲就因癌症去世了。


一次性拿到150萬元,並不影響年富力強的年齡繼續工作掙錢。只要不是在一線城市,用來買房基本夠了,可以讓生活更輕鬆。


3、從收益率來看,150萬元更合適


按照當下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150萬元存成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4.18%。假如利率固定不變,到期後本息一起轉存,這樣30年後本息就是524萬元。


我們再來看每月拿6000元的情況,同樣按照4.18%的理財收益,每月拿到就去理財,這樣持續30年。按照基金定投的計算方式,本息總和只有433萬元,比直接拿150萬少了91萬元。


4、從通貨膨脹和理財的角度看,直接拿150萬元更有利

30年前的1萬元很值錢,可以在農村建幾間大瓦房,30年後的今天,1萬元只去買磚都不夠了。保本的理財方式跑不贏通脹,能跑贏通脹的理財方式保不住本金,這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今天拿到150萬元,能有150萬元的購買力,30年後這筆錢的購買力恐怕剩下三分之一都不到了。今天的6000元看著不錯,可以滿足普通家庭一個月的消費開支,30年後6000元也許只夠家庭吃飯所需了。


綜上所述,落袋為安,150萬元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比每月拿6000元要好得多。


財智成功


肯定是一次性拿150萬划算了!

目前銀行的無風險理財產品,比如銀行存款,大額存單,智能存款、國債等,最高的利率在4%左右,其中一些民營銀行發行的儲蓄存款類產品,五年期的利率達5%以上,我們就假設為5%,那麼,

150*5%=7.5萬元,摺合每月為6250元。

因此,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肯定是一次性拿150萬划算!

有三個原因:一是利息比每月領6000元高。二是一次性拿到150萬能做很多事,要知道,資金越多,能獲得的收益率相應地就越高,其實對普通人來說,能攢到100萬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了第一個100萬,那麼,賺取第二個100萬就容易多了。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通貨膨脹率的緣故 ,今天的錢和明天的錢是不等值的,今天一次性拿到150萬,可能相當於30年後的1500萬都說不定,所以,別猶豫,肯定是一次性拿150萬合適了!

當然,一次性拿150萬雖然從資金收益率上更划算,但是,未必適合所有的人,比如有的人大手大腳的,沒有儲蓄習慣,超前消費,攢不下錢來,那麼,150萬可能很快就被嚯嚯光了。現實中這樣的人還不少呢,很多拆遷戶就是把拆遷款這麼快速敗光的。這樣情況下,每月領6000元也是個不錯選擇,至少能每月都有一筆收入,相當於養老金了。

但是,還有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錢的貶值速度是很驚人的,現在的6000元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可是,10年後?20年後?30年後呢?到時6000元可能就是一筆非常小的錢了,遠遠不夠生活開銷。

因此,如果沒有別的考慮的話,兩個選擇中還是一次性拿150萬最好,兩者沒有可比性,前者收益遠遠超過後者。


李中東


我覺得你這個提問不像是為了賺錢獲取利益的,更偏向是一種心裡安慰。

第一種假設:我們假設在沒有利息收益的情況下,兩種條件是什麼結果。一次性拿150萬,30年從頭到尾都是150萬。那每個月拿6000元,每年就是72000元,那麼30年就是2160000元。比150萬多出66萬元。那麼這就是我先前提到的心裡安慰,因為你認為每個月可以拿6000元是一種穩定有保障的收入,而150萬一次性給你了你害怕自己不知道怎麼使用給產生虧損。還沒有每個月領6000元來得實在。

第二種假設:也就是當前的現實狀況,一次性拿到150萬,啥也不用幹,去銀行買入大額的定期存單收益5%左右,或者買入理財產品收益也在5%左右,因為你時間跨度很長,你完全可以買放置時間很長的產品,這樣你的收益會很高,每年5%,相當於你每年得75000元,每個月得到的比6000元還多。因此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幾乎所有人都會毫無猶豫的選擇一次性拿150萬,傻子才會領每個月6000元。

第三種假設就是你本事不行,每年獲得的收益率很低,低到比不過每個月領6000元,加上相應的利息,這樣情況下有可能造成無論你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個月拿6000元。你們兩個到最後的收益都是一樣的,這是一個收益率概率的問題。

綜上所述如果是為了做題,就套用公式找到那個平衡點,然後綜合性的進行分析,如果是現實的情況,就選擇一次性拿150萬,因為紙幣只能越來越貶值,越到後面拿越吃虧。


股中軍師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對於大部分人還是每個月領6000塊到60歲為好。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簡答地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現在一個月能月收入6000已經超過了90%以上的人群收入,根據很多公開數據顯示,即使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人們的平均月工資也就6000多左右,每個月能有6000元的收入在很多中小型城市是能夠過得相當舒適的,而且對於我們來說,大部分人都是在私營單位上班,並非國企央企,一旦不上班,大部分人基本沒有收入,就像最近延期復工,在家隔離一樣,很多家庭都很難堅持,在抖音上曾看到一個老奶奶因為不能出去收廢品,在家餓了10天被迫去超市賒賬借米的視頻,所以說,大部分的人群缺的是持續的收入,這並非是簡單的直接給150萬能夠達到的效果。

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理財

針對這個問題,很多的人都會算一筆賬,通貨膨脹有多少,現在的150萬比每個月6000要值錢。事實確實是這樣,但是我們忽略了每個人的創造力,在現在社會中,我們幾乎見慣了窮人乍富,敗家子的形象,要知道,普通人在金錢面前是很難抵禦住人類內心的貪婪與慾望的。突然來了150萬,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基本都會在短時間內揮霍一空,不用說30年,10年基本都堅持不下來。

或許會有人說去理財什麼的,現在雖然人們的理財意識增加了,但是大部分人的理財依然是虧損的,只有少數的部分人能夠通過150萬的現時資金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150萬可能更多改變的是接下來幾年的生活,一旦這幾年過去了,可能又會迴歸原來的生活,或者更加不堪。我自己的發小就是家裡拆遷迷上賭博,最後把拆遷款全部虧完,還欠了一屁股債,還不如原來沒錢的時候一個工作每個月3000塊錢生活的幸福。。


我見多了人突然暴富然後最後歸於塵土的事情,所以我更加希望得到的是細水長流的模式,各位看官怎麼認為呢?


悟淨財經,分享有用的財經知識。碼子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


悟淨財經


首先,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如何選擇更划算。

有一個技巧,可以採用貸款反算的方式來進行折現,因為每個月都領6000元,可以視作等額本息的貸款,假設這筆貸款的年化利率是5%(反過來就是你投資的年化收益率,這個不低了),然後利用貸款計算公式反算出貸款額度,就可以了。這樣可以理解為將來來每個月領到的錢在考慮5%年化收益的前提下折算到現在是多少錢,如果這個數額比150萬大,那麼毫無疑問逐月領錢更合算,反之,一次性拿150萬更划算。那麼我們來計算一下:

上面是一個個人房貸計算器,期限30年,利率5%都是可以自己設置的,那麼我們只要不斷試算,將月供調整到6000元即可。此時大家可以看到貸款本金是111.77萬元,也就是說你逐月領取的那些6000元,如果折現到當前只有111.77元,這個數字比150萬元可是少了不少,因此,毫無疑問,一次性領取150萬元更為划算。這可能是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所以,開頭我說是大概率。

其次,30年時間有點久,不確定性的風險還是有的。

上面的計算其實是一個典型的靜態分析,風險還是有的,比如我們一次性領取150萬,用來投資的話,假設是存銀行定期,利率按照5%算,那麼30年後,大概是617.4萬元,但是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利率可能將來會越來越低,最近3-5年利率5%問題不大,但是10年後,沒準就只有2%甚至1%了,那麼這樣算來的,可能逐月領取又是划算的了,比如假設未來30年的平均利率是2%的話,那麼逐月領取6000元折算到現在的話就相當於162.4萬元,這麼一來,按月領取又是划算的。

再次,如果未來通脹水平比較高的話,還是先領取150萬元划算

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因為大家只要想一下30年前150萬元能做什麼,現在的617.4萬元又能做什麼就明白了,毫無疑問,現在的600萬遠遠比不上30年前的150萬。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如果你目前30歲有兩筆收入請你選擇,一個是一次性給你150萬元,另一個是從現在開始到60歲每月領6000元,你會如何選擇呢?我認為你會理財就首選一次性收入,反之就選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為什麼呢?

一是如果你不善理財,每月收入6000元,年收入是90000元,按150萬元計算年化收益是6%,已經超過貸款基準利率38%,且收入是穩定的;

二是如果你善於投資,年化收益在15%以上只算一般水平,目前很多小銀行作兩三年定存年化收益都高於10%;加之未來三五年A股大概率會啟動一輪真正的牛市,稍有水平這輪牛市下來資產翻番不在話下,資產增值後再把錢分為兩半,一半在發展潛力好的城市買好租的房產當“包租婆”;另一半買A股分紅高且公司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股票,以投資的心態等待升值,每年把收益部拿一部分出來用於消費;這樣資產保值增值,消費用錢也穩定寬裕。


商道謝智李奕廷


一次性拿150萬,還是每個月領6000元,可以領30年,哪個更划算?如果是我,果斷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題,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對比。

表面差距

在不考慮其它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如果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那麼就只能是150萬。

如果選擇每個月領6000元,領到60歲,現在已經30歲,所以可以再領30年。

6000元×12個月×30年=216萬元。

兩者相比之下,216萬-150萬=66萬元。

不考慮其它因素的情況下,每個月領6000元,最後的結果是多領66萬元,表面是賺到了,但是考慮多方因素就會變得不划算。

不確定因素

雖然現在人的壽命比較長久,但是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退一萬步講,萬一中途發生什麼意外,那麼就無法領完216萬元。這個不確定因素很難把握,也許是40歲、50歲、80歲,沒有人可以保證。

但時選擇一次性拿150萬,就是實實在在拿到手150萬,難道不安心嗎?

理財彎道超車

如果選擇每個月領6000元,確實可以領多一些,但是每個月都要支出,一般的家庭一個月支出也要大幾千塊錢,所以攢不了多少錢下來,那麼就沒有多餘的錢進行投資理財。即使是每個月領到6000元都拿去投資,前期收益也不會太高,只能用定投的方式進行理財。

但是一次性拿150萬元,就代表有了一筆巨大的初始基金,可以用來投資理財。按照最簡單的投資,把錢存在銀行裡,按照年化4%的利率來計算,即使是單利,一年也可以獲得6萬元收益。30年後本金加利息是330萬元,比每個月領6000元收益要高得多。

通貨膨脹影響

通過理財的方式,每個月領6000元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一次性拿150萬的,所以第一種方式最後更划算。如果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可以更堅定地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雖然現在每個月領6000元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通貨膨脹會逐漸讓其貶值得厲害,20年後的6000元還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嗎,我覺得很難。但是一次性拿150萬,合理地去理財,即使跑不贏通貨膨脹,也能縮短之間的差距,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選擇一次性拿150萬都是最合理的。除非你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一開始拿到一大筆錢,會管不住自己去揮霍,那麼150萬也花不了多久就敗完了,還不如每個月領6000元踏實。只要你足夠理性,一定會選一次性拿150萬。


商界書生


這是一個當期現金幣值150萬與連續等額年金(每月6000元每年7.2萬)的折現值比較大小的問題。如果後30年物價不變,這樣30年中每年領用7.2萬。30年共收216萬元,肯定比150元划算。但30年內物價不變,明年的一元跟今天的一元能買到同樣價值的東西的理想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考濾物價上漲因素,按照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物價上漲比例數據看上漲在4%一10%之間。如果以後30年平均上漲6%計算,假定每年上漲一樣都是6%,未來30年每月6000元即每年72000元,折現值如下:第一年(30歲)末收72000相當於年初的72000/(1+6%)=67925元,第二年(31歲)末收72000元相當於30歲年初的價值是72000/(1+6%)*(1+6%)=64080元,依次類推第30年(60歲)末72000元僅相當於30歲時的12536元。把每年折現後的值加總名義上的30年總共領取了216萬元,用折現加總計算後共計991068元。相比150萬元,實際少得了近51萬元。這樣的計算方式就是保險公司在設計保險費率時所必須考濾的。名義上30年共領取216萬,比150萬多領取了66萬。考濾物價上漲因素,實際獲取的價值還少了近50萬。裡外相差一百多萬,從直覺看每月發6000元是賺了,其實是虧了。這恰恰說明買保險理財存在隱性虧損並不是保險公司所言理財賺錢又賺保障。當然也不排除物價上漲可能不高於6%,甚至更低,如後30年物價上漲平均低於2.535%,兩種方案是一樣的。如果以後三十年物價上漲的平均水平低於2.535時,30年每月領用方案更合算。所以,一次性拿150萬與後30年每月領取6000元,哪一個合算取決於後30年的物價上漲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