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速預包裝生鮮的發展?


新冠疫情加速預包裝生鮮的發展?

新冠疫情的爆發,再次給全民上了一堂公共衛生的安全課,當2003年非典在公共衛生上的警示聲越來越弱時,這場庚子鼠年的疫情戰便再一次敲響了公共安全的警鐘。

從非典的發生到新冠疫情的蔓延,事實再一次證明:不良的生活習慣與方式,既是傳染病滋生的土壤,也是傳染病擴散的媒介,更是危害我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隱形殺手,它對於疫情的蔓延,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病毒面前,我們在家勤洗手,出門戴口罩,避免與人近距離接觸,除了個人的安全防範措施,新冠疫情是否能在公共安全方面為行業帶來新的思考,推動新的變革,更值得從業者深思。

01、安全性引爆了預包裝生鮮

俗話說,病從口入。零售行業作為向百姓提供三餐食材的民生行業,向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食品安全與衛生更被消費者放在了舉足輕重的位置上。

尤其對於消費者高頻購買的生鮮商品,從源頭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採摘、裝箱、運輸、分揀、上架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小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安全問題,因此企業的食品質量檢測中心成為商品安全最重要的把關者。

新冠疫情加速預包裝生鮮的發展?

食品質量檢測這一道程序,若放在平時來說足夠讓消費者安心,但面對主要傳播方式為飛沫傳染的疫情,在分揀環節進行的安全檢測顯然力度有些不夠,相較於食品源頭的安全問題,消費者更擔心商品在賣場挑揀的過程中受到病毒“襲擊”,從而使商品成為間接傳染源。

這種情況下,預包裝蔬菜開始發揮自身的價值,在預防散稱蔬果成為間接感染源的問題上,將蔬果包裝售賣成為一種解決方案。

新冠病毒附著到蔬菜、肉和水果上,理論上確實有一定可能性,但存活時間不會很久,並且會隨著高溫蒸煮失去活性。

即使這樣,在自我防護上慎之又慎的消費者仍然不放心,面對隨意挑選的散稱商品,戴著手套選購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回家後蔬果也會多衝洗幾遍。

預包裝蔬菜的優勢不僅在於杜絕商品變成傳染源上,更重要的是,包裝好的蔬菜能夠省去消費者稱重排隊的時間,滿足了消費者“即拿即走”的快速購買心理,避免人群扎堆集聚,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

“我們從2月1號開始就將蔬菜全部打包、貼好價籤進行售賣了,顧客就不用再去排隊稱重了,也不用接觸我們的計價員了,減少了顧客在賣場的逗留時間,對疫情來說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黑龍江比優特集團董事長助理劉文亮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說。

從2月開始,黑龍江比優特、洛陽大張、南陽萬德隆等企業陸續對蔬菜、水果、散貨及麵點等民生商品進行包裝銷售,同時承諾預包裝蔬菜與散稱商品同價。

新冠疫情加速預包裝生鮮的發展?

2月10日,北京市場監督管理局也做出規定,要求大、中、小型超市對蔬菜、肉類、水果等食品採取預包裝式銷售,提前將商品進行定量包裝,稱重後貼好價籤再進行銷售。直接食用的散裝食品必須使用加蓋容器或者非敞開式容器盛放,避免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隨意挑選。

在新冠疫情的持續下,越來越多的商超企業也加入蔬菜包裝售賣的大軍之中。

02、當下:標準化依然是難題

在疫情帶來的“宅經濟”下,多家企業已經開啟“無接觸配送”的商品線上配送模式,預包裝蔬菜能更便於商品線上配送,同時也有效提高了實體商超的配送效率。

更便捷的購物模式背後必定由一個更復雜且精細化的運作系統在驅動。相比散稱商品,將蔬菜包裝售賣對企業在人力、成本及效率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在疫情發生前,預包裝蔬果仍處於起步階段,對於改變商品消費結構的影響較小。正因為習慣購買預包裝蔬果的群體佔比很小,對於後臺分揀包裝的運營要求較低,所以大部分商超在賣場劃分出一列風幕櫃就足以滿足這一群體的消費需求。

新冠疫情加速預包裝生鮮的發展?

但在疫情期間,當蔬菜全部打包出售的應急預案遇上暴增的購物需求時,對於淨菜售賣經驗較少的門店,人手不足、材料不夠、缺少自動化設備、人效低等問題則會接踵而至。

資深零售人曾任職沃爾瑪的張俊在接受龍商網&超市週刊採訪時表示,“面對旺盛的購物需求,無法自動化、規模化成為實體商超的痛點之一。而生鮮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非標準化商品,這決定了它在標準化道路上的高難度和高複雜性。”

此時,一直以來推行包裝生鮮的合肥生鮮傳奇企業就顯示出了獨特的價值。

為了實現生鮮製品化,從創業起到現在,生鮮傳奇始終堅持企業運營的標準化與規模化,在企業發展中頻繁打磨標準化的流程與制度,將所有環節串連在自動化的鏈條上,這背後代表的是高標準化程度下的高效率。

生鮮傳奇的配送中心內,一半以上都是進口設備,自動化加工設備非常領先,在人工分揀與清洗後,商品的打包、稱重、貼價錢、封口都由自動化打包設備完成,極大地節約了人力成本。

經歷了漫長的沉默時刻,消費了大量的沉默成本,疫情之下,這一套高標準的商業模式使生鮮傳奇的優勢凸顯出來。創始人王衛認為,市場禁止活禽售賣,包裝食材更加安全,這是巨大的商業契機。

而對於在商品包裝上標準化不高的企業,只能以更高的成本與疫情作戰。

“生鮮全品類、全鏈條的打通和標準建設是一盤大棋也是一道難題,很難一蹴而就,企業不妨先從單品開始突破,先從企業標準開始起步,比如,只做橙子、只做雞蛋。”張俊認為,“用標準化打造品牌,贏得客戶和市場,然後再利用品牌效應去影響供應鏈上游,這個標準化的過程就是生鮮工業化的過程,這是很多企業未來必須要走的路。”

03、未來:品牌化或是一條出路

從商品流通的角度看,預包裝生鮮會逐漸成為一種主流,這毋庸置疑。

但在成為主流趨勢前,預包裝生鮮需要經歷多長一段蟄伏期,還不得而知。

有人認為,這次新冠疫情會加速預包裝生鮮的發展,從目前來看確實如此,但需要存疑的是,這一段時期的加速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否會在疫情結束後迴歸現狀。

預包裝生鮮確實減少了挑揀過程中的汙染,在購買及配送過程中非常方便,預包裝生鮮更便於冷鏈物流,在商品裝卸環節可以直接使用叉車作業,降低了物流中的損耗,也會縮小門店的陳列空間。

“對於未來的發展,將預包裝生鮮逐漸品牌化或許是一條出路,高品質的預包裝生鮮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北京京商流通戰略研究院院長賴陽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說道。

“品牌的建立是極其複雜的過程,但包裝卻是產品的外衣,是消費者認識品牌的第一步。”中國包裝聯合會專注於研究生鮮包裝的劉景濤告訴龍商網&超市週刊記者,“生鮮種類繁多,且受制於大小、形狀、水份、溫度、存儲條件等多種因素,在包裝設計、材質選擇等方面不同於一般的工業品。好在近幾年包裝工業技術的進步,使眾多生鮮產品從源頭就注重包裝,減少了物流環節的擠壓破損,更有一些包裝企業生產具有保鮮功能的包裝材料,抑制生鮮產品的呼吸和微生物增長,這既延長了保質期,又讓生鮮產品有了形象,還使其品質得到了保證。”

但不可否認的是,預包裝生鮮也存在一定的劣勢。一旦脫離冷鏈環境後,預包裝生鮮的實際保質期可能會縮短,商品的銷售週期則會更短,也不適合消費者大規模儲藏,目前,這是一道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題。

張俊認為,“預包裝生鮮是分級而定的,不同級別的商品在價格與品質上也存在一定差距,這就取決於商家對於預包裝產品的經營思維。目前在預包裝生鮮市場上魚龍混雜,好壞摻賣的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受思維定式的影響難免會對預包裝生鮮存在一定的偏見。”

他同時還強調了成本問題,“目前,預包裝生鮮普遍價格都較高,多數消費者仍對價格有一定敏感度,若後臺運營無法規模化與標準化,成本難題仍將橫亙在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但實現規模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業經歷漫長的沉默期。”

雖然疫情期間預包裝生鮮的銷售很旺盛,但對於商品銷售結構的影響較小,並不是一個突飛猛進的變化,距離井噴期,預包裝生鮮仍有一段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