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晉城市接壤;南臨滔滔黃河,與鄭州市、洛陽市隔河相望;東臨新鄉市,西接濟源。焦作市下轄沁陽市、孟州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共2市4縣4區。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焦作地處黃河南北之通道,扼晉豫兩省之要衝,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古代一共有十個國家在焦作建都,現在進行一一詳解。

孟塗國:夏朝時孟塗氏封地在孟州,建孟塗國,屬於畿內地。

葛國:贏姓葛國疆域在今河南焦作修武縣境,目前有葛伯城、葛伯墓等遺址。春秋時期,葛國亡於宋國。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溫國:夏朝姒太康失國後,有平因輔佐姒少康復國有功,被封於溫邑,建立溫國,史稱溫平公。溫邑在今河南溫縣西南。商湯討伐夏桀時滅掉了溫國,溫邑成為商朝之邑。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蘇國:蘇國的前身為夏時建立的溫國,商湯滅溫國後,同宗的有蘇氏居住在原溫國的土地。商朝末年,有蘇氏助周伐商。周武王滅商後,將溫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賜給大司寇蘇忿生建立蘇國,都城為溫邑,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公元前650年,戎狄猖獗,蘇國被狄國滅亡,末代君蘇明自盡,族人逃往衛國。

邘國:邘國即於國,周王朝建立後,為加強統治,大舉分封諸侯。由於邘城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周武王將邘城作為周王朝半壁江山的依託,特封其次子邘叔姬誕於邘,建立邘國。邘國都城邘城,在今河南沁陽西北十五公里的西萬鎮邘邰村。邘國後被鄭國所滅。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商朝雍國:古雍國位於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一帶,國都雍城,為商朝的小方國,亦稱小雍子國。周武王滅商後,將小雍子國一併滅亡,其地被周武王封賜給其弟。

周朝雍國: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周文王姬昌第十二子、周武王姬發的異母弟於雍,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一帶,建立雍國,為伯爵,世人稱之為雍伯。雍國都城位於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鄉府城村。雍國位於晉國南下東進出擊楚國、齊國的重要戰略前沿,春秋期被晉國吞併。雍國滅亡後,其後代子孫多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雍氏。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郗國: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分封了小國郗國,位於今河南省沁陽市西部。春秋時期郗國領土被併入東周王室。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樊國:姬姓樊國為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後代受封建立的國家。樊國先定都於陝西長安縣東南,後東遷至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故曰陽樊。公元前664年,周天子命虢公討伐樊國,並把樊皮抓回京師。公元前635年,周天子將陽樊之地賜給晉國,晉文公圍樊,樊人不服,後有感於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國遂為晉國所有。

衛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其弟周文王嫡九子姬康叔而建立了衛國。衛國疆域大致位於今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平王東遷時,曾出兵勤王平戎。公元前660年,衛國都城被狄人所破,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國失國。公元前659年,在齊桓公的幫助下,遷衛於楚丘,重新建國,衛國從此淪為小國。公元前241年秦攻取衛國的濮陽等地,衛國淪為秦國的附庸。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此時已名存實亡。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殷國: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其中分魏國地為西魏、殷兩國,封司馬卬為殷王,都城河內,在今沁陽。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進兵楚地,司馬卬被虜後投降漢王劉邦,其地成為漢河內郡,殷國滅亡。

古代在焦作建都的十一個國家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