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皇城根下長大的我,對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從八十年代初拿起相機拍攝京城的人文景觀,我的足跡遍佈大街小巷,記錄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瞬間,跨越三十多年,各種影像記錄累計幾萬張,綠樹掩映中的景山公園、故宮大殿上的屋脊獸、"水上明珠"中國大劇院、城市新地標中國尊……,一張張照片展現了古都北京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發展,以及從善貴和的人文情懷,這一切的一切請讓我慢慢道來……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天姿美髮店

天姿理髮店是北京改革開放後,較早出現的私人美髮店。地方不大,人永遠烏泱烏泱的,大工都是廣東來的,燙完頭還要噴上髮膠,一個"硬殼子"立在頭上,有些滑稽。這之前,京城百姓過年時去國營的"四聯理髮館"燙頭是件驕傲的事,所以髮廊的出現對國營理髮店的衝擊是不言而喻的。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改造前的衚衕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改造前的衚衕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改造後的衚衕

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曾經這樣描寫北京的衚衕: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買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汪老的文字淳樸動人,三言兩語寫出了衚衕文化的精髓。過去的老北京胡同建築很多已經破敗,公共道路是土路,雨雪天氣道路泥濘。近年來市政府加大了對衚衕的改造力度,按新四合院模式設計,與老建築的肌理有機統一,保持了城市文化的延續性。改造後的衚衕乾淨整潔,增加了綠色公共空間,水泥鋪路,出行方便。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老鄰居串門聊天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衚衕裡滑滑板的孩子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衚衕裡賣啤酒的小販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街頭理髮師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踩短蹺的年輕人


老鄰居串門聊天,玩滑板的孩子,賣貨的小販,還有那手藝高超的理髮師,又讓我回憶起童年的生活。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正陽門下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冰糖葫蘆


每到隆冬時節,酸中帶甜的冰糖葫蘆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吃食之一。紅紅山楂圓又圓,一口咬下,嘎嘣脆甜,好不愜意。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南鑼鼓巷的買賣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創可貼8”慶新年


現在到北京旅遊,南鑼鼓巷是必遊景點之一,這是北京一條非常有特色的商業街,以酒吧為主,是北京保護最完整的四合院區,媲美成都的寬窄巷子,西安的回民街。有幾家網紅店,創可貼8特色T恤店不能不提,走進"創可貼8",讓人感覺如同置身於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搪瓷紅臉盆、老鐵皮玩具等等,奇怪的T恤隨處可見,店主卻是一位"老外"。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愛的傳遞


據說在北京的常住外國人口有200多萬,也許更多,這些"洋北漂"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文化,說話帶有京味兒、吃中餐、甚至很多人跟我們一樣,要為生活奔波。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2010年,後海邊,一對青年戀人點燃愛的火種 。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王府井天主堂前拍婚紗照的情侶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王府井天主堂前拍婚紗照的情侶


無論是後海邊點燃愛的火種的小戀人,還是王府井天主教堂前拍婚紗照的情侶,折射著北京青年人的生活狀態。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2009年春天,沙塵暴中的王府井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2018年,雨後的京城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2017年,建設中的中國尊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2019年,北京新地標中國尊


從小我記憶中,每年春天都會有幾次沙塵暴,那時候紗巾是姑娘們的必需品,2009年的一次沙塵暴,我正好在王府井大街,沙土襲來,昏天黑地,遇見四位購物的女孩,急中生智,拿塑料袋套在頭上,我趕快按動快門,讓瞬間定格。國家多年堅持綠色造林,保護森林植被,市政府開展藍天工程,現在的京城早已告別沙塵暴,蔚藍的天空下,北京的新地標中國尊傲然佇立。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望京公園的燈光秀


心鏡——我眼中的北京生活(續一)

望京公園的燈光秀


2019年,建國70年,十一期間北京望京公園上演的燈光秀,我愛你,中國!祖國萬歲!璀璨的燈光映紅了天空,讓我心潮澎湃。祝福祖國早日戰勝疫情,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