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20世紀90年代,隨著柏林牆的倒塌,蘇聯和華約的解體,美國軍方對未來發展之路充滿了迷茫。此時,早在“轉型”開始風靡之前,美國時任參聯會副主席、海軍中將威廉·歐文斯就對“機動離岸基地”這一稍有轉型意味的概念推崇備至。一座機動離岸基地的比例模型就放在他五角大樓辦公室的外面。這一模型向人們展示出了多個石油平臺如何能夠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座大小堪與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相媲美的浮動航空基地。 雖然這只是歐文斯將軍的靈光一閃,但是卻預示了美國戰爭方式將經歷更加深刻的技戰術革命。隨著冷戰的結束,在美國致力於追求由此所產生的“和平紅利”的時代,這一革命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 圖為美國海軍專門打造的第1艘機動登陸平臺艦“蒙特福特角”號,攝於2014年5月。


隨著預算遭遇嚴苛審查而變得異常緊張,國家、海軍和海上安全威脅日益增多,自20年前開始,美國海軍及其他4大軍種使出了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地尋找能夠維持全球行動的創新方式。


在眾多創新方式之中,美國海軍專門打造的首艘機動登陸平臺艦就是其中一種。首艦“蒙特福特角”號由通用動力公司設在加利福尼亞聖迭戈的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建造,2013年5月14日交付美國海軍。該型艦的設計基於國家鋼鐵與造船公司為BP公司建造的“阿拉斯加”級商用原油運輸船。2艘“原形”機動登陸平臺艦和2艘被稱為海上前沿集結基地艦的改進型機動登陸平臺艦已被列入美國海軍採購計劃。第3艘AFSB改型在未來短時間內也有望列入採購計劃。首艘AFSB改型——“劉易斯·普勒”號在2015年9月交付。


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 圖為機動登陸平臺艦“約翰·格倫”號,攝於2014年1月的海試期間。在面臨巨大預算壓力的時代,為了盡力維持全球海上安全,美國海軍引入了眾多創新型艦艇,機動登陸平臺艦就是其中一種。


機動登陸平臺艦由軍事海運司令部管理,為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以及其他聯合部隊和友盟海軍提供支持。機動登陸平臺艦由34名合同制平民水手操控,而海上前沿集結基地艦的艦員為44名。該級艦以“蒙特福特角”命名,是為了紀念1942至1949年間曾在北卡羅來納州蒙特福特角訓練營受訓的非洲裔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


“機動登陸平臺艦看起來就像一座海上碼頭。”美國海軍上校亨利·史蒂文斯三世在2014年5月2日的一次訪談中如是說。作為美國海軍戰略與戰區海運項目的主管,斯蒂文斯上校還補充稱,機動登陸平臺艦可提供重要的戰區後勤和戰役指控能力,而不必像陸上設施那樣,必須經過所在國允許才能使用。除2艘基準型機動登陸平臺艦外,AFSB改型還可支持反水雷戰和特種作戰任務,從而挫敗敵方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


海上基地


“海上基地”概念的實質是利用補給轉運船架起一座“鋼橋”,築起海上浮動平臺,進而對岸上部隊實施支援。這一概念實現了船與船之間的物資轉運,還使物資通過快速艦對岸連接器或慢速駁船由供應船運至岸上成為可能。一般情況下,物資卸載通常在港內進行,與通過艦船在“海上”卸載相比,前者卸載能力一般更強。然而,在有需要的時候,並不是每時每地都能獲得港口設施的使用權。此外,港口設施還可能會遭到攻擊或毀壞,從而延誤物資的及時輸送。


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 兩圖為電腦繪製的機動登陸平臺艦概念圖。機動登陸平臺艦被設計用於充當“海上基地”的一部分,無論能否獲得港口設施使用權,均可對美軍提供後勤支持。機動登陸平臺艦被用作補給和人員的中轉站,補給和人員由運輸船卸載至機動登陸平臺艦後,再通過氣墊登陸艇等快速艦對岸連接器或其他船隻運送至岸上。


美國海軍當前的海上基地方案主要依靠軍事海運司令部統轄的海上預置部隊實現。20世紀80年代組建的這支部隊在最初成立時包括3個海上預置艦中隊(但自2012年起,僅剩2個)。第3海上預置艦中隊和第2海上預置艦中隊分別前沿部署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第1海上預置艦中隊主要部署在地中海,2012年被解散。 每個預置艦中隊搭載的武器、彈藥、車輛、裝備、補給和器材可滿足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陸戰隊遠征旅的作戰需求,而每個遠征旅大約由16 000名陸戰隊員和海員組成。這一方式的實質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人員通過空運方式抵達某一地區,後再與前方預置的物資和裝備進行“融合”。然而,海上預置部隊裝載的後勤物資仍然需要從海上卸載到港口或附近機場。因而,政治和軍事上的脆弱性依然是一大難題。


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 兩圖為美國海軍當前的海上基地方案主要依靠軍事海運司令部統轄的2個海上預置艦中隊實現。每個預置艦中隊都由不同種類的供應船組成,搭載的裝備和補給足夠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遠征旅使用。從上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傑克·拉莫斯中尉”號正在卸載駁船和裝備。“傑克·拉莫斯中尉”號是1艘“約翰·博博少尉”級乾貨船,隸屬第3海上預置艦中隊。兩張照片攝於2011年位泰國沿海參加演習期間。


應對之道對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而言並不陌生。正如海軍歷史學家諾曼·波爾馬所解釋的那樣,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時任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就首次提出了前沿部署和預置的概念。他建議為美國海軍建造一支由30艘快速部署後勤艦組成的船隊,並組建一支由美國空軍遠程運輸機組成的增援力量。美國國會拒絕為快速部署後勤艦撥款,但卻批准了C-5A“銀河”戰略運輸機的撥款請求。該型機50餘年前開始研製,尚在役的C-5B型機仍在接受升級、現代化改裝和延壽,使其在未來數年內能夠繼續服役。麥克納馬拉並未因此而氣餒,他成功地促使數艘現役貨船和坦克登陸艦進行了改裝,並將其部署在前沿,搭載了彈藥、補給甚至核武器。


回看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是海上基地概念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得到大力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對於海軍陸戰隊而言,海上基地是“無需依賴作戰區域內的陸上基地,從海上就可實現聯合力量的部署、集結、指揮、投送、補給、重組和再部署的手段。”海上基地由多種平臺構成,包括兩棲戰艦、預置艦、飛機和水上連接器。“海上基地的總體意圖是充分利用海上機動內在的靈活性和防護性,同時儘可能減少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在岸上的存在。海上基地將最大程度減少在岸上建立後勤設施的需要,降低對戰略海運和空運能力的作戰需求,使前沿部署的聯合部隊能夠立即投入作戰。”此外,在平時、危機時和戰時,海上基地還將對美國海軍、美國其他聯合力量,以及友盟海軍和海上夥伴進行支援。


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 兩圖為圖為“約翰·格倫”號,為加強海上基地概念而訂購的2艘基準型機動登陸平臺艦之一。


“應將海上基地視為一種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海上基地概念繼續被描述道,“它可由一小隊艦艇組成,也可由規模更大、種類更多的艦艇組成。能力最為關鍵;能力會隨著海上基地的擴大而增強。所有組成部分都將在海上基地中發揮一定作用,縮短部署與運用時間,在不依賴港口或陸上機場的條件下,在數日而不是數週或數月內完成力量投送,而港口或陸上機場不僅易遭攻擊,而且位置通常又不便利。”


“不過,需銘記的是機動登陸平臺艦和海上前沿集結基地艦並不是戰艦”,傑克遜將軍指出,“但是它們能夠促進和支援美國海軍或海軍陸戰隊的行動——從人道主義援助、災難救援到應對地區危機與衝突。”




圖說海軍|“蒙特福特角”級平臺艦,走向身邊戰場的“海上基地”

《世界艦船視覺百科全書》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從希臘三列槳戰艦、羅馬戰船、維京長船到中世紀的十字軍的柯克船、蓋倫船和戰艦,再到現代的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人類從萌芽時代造出的舢板一直到縱橫四海的艨艟,歷史中所出現的艦艇和船隻們都吸引著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的眼球。本書用1200副精美的全綵插圖,生動地描繪自遠古時期至今,在不同時期叱吒海上的重要及著名船隻,並通過對艦船數據和航行生涯的全面剖析,全方位地展示了眾多著名船隻的全貌。此外還對所涉及艦船的詳細尺寸、噸位、性能參數、開工及下水時間、武備(限軍用船隻)進行了詳盡描述,並對船隻的服役生平和最終命運給予了簡單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