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詠:新時代網絡現實題材文學的美學氣質

【摘 要】 強化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特徵,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光榮傳統和人民文藝的基本經驗。黨和政府把加強網絡現實題材的創作納入國家頂層設計,促進了其進入大發展階段。網絡現實主義創作作為新時代網絡文學的“這一個”,較好體現了社會主義網絡文化的美學特徵和精神氣象:題材開拓上,與新生活同頻共振,具有鮮明時代感和現實氣息;感情基調上,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和樂觀向上的情懷;主體生成上,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現實主義作品;寫作風格上,追求網文的娛樂性和現實主義的思想性結合。

【關鍵詞】 網絡小說,現實題材,美學氣質

20多年來我國興起的網絡文學成為世界性文化產業奇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特徵得到強化,現實題材創作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客觀上講,現實題題材特徵在網絡文化領域的加強,一方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意,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必然邏輯和基本價值取向的表現,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的光榮傳統和人民文藝的基本經驗。另一方面,這是網絡文化內部生態平衡的應然訴求,過往網絡文化陣營中充斥著穿越、驚悚、奇幻、穿越等幻想性文化元素是不正常的,客觀上需要充溢當代性和生活氣息的現實題材創作。綜觀近幾年來大量湧現的網絡現實題材的作品,對比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我們認為新時代的網絡現實題材創作初步具備了不容忽視的新美學特徵和精神氣象。

一、 題材開拓上,與新生活同頻共振,具有鮮明時代感和現實氣息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從“鄉土中國”走向“現代中國”的“千年未有之大變”。一方面,這種變化帶來社會生活領域前所未有的寬廣和豐富,帶來了社會職業和階層的不斷分化,各領域和行業也相應出現了自己領域和行業的網絡小說,代表了該領域和階層的審美趣味和喜好,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審美需求。其寫作和閱讀實現了和當下生活的“同頻共振”,本身就是當下人民“美好生活”的表徵。在前所未有的現實題材的多樣化與豐富性中,國家審美意識引導的網絡文學的主旋律創作綻放著奪人的光芒。緊扣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發展史和奮鬥史,抒寫偉大的中國夢和正面開展四個謳歌(謳歌黨、 謳歌祖國、 謳歌人民、 謳歌英雄)等史詩般的現實主義抒寫如雨後春筍,這方面代表性作品有齊橙的《大國重工》、玄藍狐的《大國重器》、wanglong 的《復興之路》、郭羽和劉波的《網絡英雄傳》、阿耐的《大江東去》和笙簫劍客的《農業之王》等。就對接重大主題的現實題材而言,網絡現實主義反映整體上要比同時期的傳統現實主義作家敏感和積極,這些優秀的作品群藝術展示了40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奇蹟,表現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的創舉奇蹟,謳歌了新時代的中國英雄,歌頌了偉大的時代,偉大的黨和人民。小說以特有的崇高感和審美氣質感染和激勵讀者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較好踐行了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和責任。

新時代的新現象和新矛盾更是網絡作家們關注的重點,比如《全職媽媽向前衝》《二胎之戰》《別怕我真心》《恩將求抱》《糖婚》等作品聚焦社會、現實和家庭矛盾,平中見奇,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樂觀;《草根石布衣》《第十二秒》《長夜難明》《默讀》《罪惡調查局》等不同程度揭示了社會的現實問題與矛盾,豐富了現實題材創作的層次與多維視野。這種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迴避改革與發展中的困難與矛盾,重視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力量糾纏的複雜性與發展的艱難性。和以往的現實主義不同,直面現實矛盾的複雜性不僅僅在於新舊觀念的衝突,更側重於廉潔力量和貪腐力量的鬥爭,是堅持民族獨立與崇洋媚外,是堅持開放與合作和封閉桎梏的鬥爭。鬥爭的內容和矛盾的焦點呈現新的變化和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還有一種矛盾表達了社會發展過程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揭示的地區性、行業性和社會階層性的分化帶來的新問題,比如社會中的貧富懸殊問題和兩極分化,農村中的留守兒童問題、空巢老人、高價房、沉重的醫療負擔等等,如何在小說中反映這些新問題和新現象,如何理性和合理對待,也成為網絡作家關注和表現的內容,成為現實題材創作的重要領域,需要他們站在新的時代高度藝術地表現生活的新矛盾。


二、感情基調上,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和樂觀向上的情懷

“文運同國運相牽, 文脈同國脈相連”。4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國家整體實力大幅提升,老百姓有了切切實實的獲得感。欣欣向榮的“國運”營造了整體上豪邁、向上、樂觀、自信的時代氣息,這種時代氣息也影響了網絡現實題材作家的創作風格。整體上看,網絡現實題材渲染苦難和不公的筆力在減弱,批判性在減少,小說多洋溢著樂觀、向上、昂揚的情緒和氛圍。網絡文學重視對改革英雄、充滿正能量人物的日常性和世俗性刻畫與表現,充滿了輕鬆、詼諧和生活化情調。小說也不迴避這些時代之子柔軟的內心和個性化喜好、習慣等特徵的藝術呈現,使得人物的立體感更強,更具有鮮活的真實性和時代生活氣息。《復興之路》中主人公面對重重的人事矛盾和親情裹挾的阻力,能遊刃有餘地把阻止改革的既得利益派架空,讓想幹事能幹事的實力派得以重任;《繁華上海》中的打工青年王一元通過自己順勢而為的奮鬥,在工作上精進,進而創業成功;《大國重工》展示中國工業經由了從進口、消化、借鑑到自主創新的進行曲;同樣寫自然環境的艱苦,《西酉陽溝紀事》沒有《夾邊溝紀事》的苦難與慘烈,而是展現三線建設者的樂觀主義情懷和以苦為樂的奉獻,書寫青春無悔的新樂章。

網絡現實題材作品也不迴避生活的困難與矛盾,這也是現實主義寫作的應有之義。歷史上的批判現實主義重視揭示生活的苦難、不幸、不公、腐朽等,要把“人生的不幸撕破給人看”,引起讀者心靈震顫的悲劇效果。但網絡現實題材不僅要“揭示問題”,還意在“解決問題”,在小說的尾部,困難和矛盾都會解決,給讀者閱讀的快感,而不是刻骨銘心的“痛感”,塑造了現實題材寫作的“優美化崇高”的風格。比如《明月度關山》中支教的山區靠明月和關山這對戀人的父母和朋友投資辦生態企業走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國家對口扶貧政策和舉措的隱喻),《大國重工》採用了穿越的方式,讓當代青年穿越到1980年代解決難題,用想象性方式解決沉重的技術困境,雖然有削弱了現實的矛盾之嫌,但從更長的歷史時代來看,這種樂觀是建立在發展進步基礎上的現實主義傾向性理念所要求的,有其合理和必然性。


三、主體的生成上,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現實主義作品

網絡現實題材作家和傳統現實主義作家相比普遍年輕,人生經歷和閱歷相對不足,如何克服生活經驗的欠缺,在短時間獲取大量有效的素材呢?這恐怕要得益於網絡文學創作機制,即作家一邊在線創作,一邊和讀者在線互動。在文學類型化時代,這些讀者大多是分層的,他們大多是作品反映題材的職業、行業和領域的工作者和愛好者,有相當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這些內行讀者不僅更容易與作品產生共鳴,還能以業內人身份提供有效的專業性建議。因此,作家很重視和這類為數眾多的讀者的交流互動,不僅僅是獲得他的認可和鼓勵,尋找寫作的精神和情感動力,更重要的是一起創作,及時得到他們的創作建議,討論進一步的情節設計故事走向,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在創作素材方面的幫助。很多業內讀者熱心把自己的行業經歷、故事貼出來無償提供給作家,作家及時把讀者提供的素材吸收進作品,一方面作家獲得了鮮活的材料,克服了素材需求量大的困難,另一方面讀者也因自己的經歷和故事能進入到作品中感到高興。

在網絡現實題材創作中,我們一方面發現創作領域越來越寬廣,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網絡現實題材創作越來越專業化。這個專業不是寫作技巧的專業化訓練,而是涉及的領域和對象的專業,呈現行業內垂直細分,催生了技術流寫作出現等,有評論家莊庸指出,“從狹隘的職場晉升到專業知識,從個人化的技能提升到整體化的工匠技藝為核心要素……‘技術流小說’成為網絡小說類型文熱點”。進而,當下網絡文學的類型化創作“形塑特定類型、階層、群體、社群、世代、性別和地域等的自我意識、族群認同和價值取向,並制定其文化生活準則的新需求,正在倒逼傳統類型文,探索和實踐更加現實向的內生動力。”

四、寫作風格上,追求網文的娛樂性和現實主義的思想性結合

相比玄幻、驚悚、盜墓等幻想類作品,網絡現實題材創作更重視對4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體性”把握與呈現,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和邏輯,歌頌偉大的時代英雄和人民的情感結構,鼓勵我們直面發展的困難,走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自信,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思想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訴求特質。同時,由於網絡文學本身的娛樂性特質和爽感機制,作家們把穿越的傳奇性,打怪升級的敘事模式,重視故事情節的曲折多變,人物言語的生活流和現場感融進現實題材寫作中,努力做到網絡文學和現實主義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鑑,是網絡現實主義的重要藝術特徵,也是對於現實主義創作的某種推進。

作家們以自己的創作實績證明了網絡小說的娛樂性與現實主義題材的主流性是不矛盾的,完全可以也應該融合起來,這既是對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規律的復歸,也是打破了現實主義和網絡文學不相容的觀念偏見,為網絡文學的內涵發展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其實,大眾喜好和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是一致的。世界上很多人都喜歡美國的好萊塢電影,電影的娛樂性比網絡文學更加明顯,作為美國文化工業的好萊塢和迪士尼,也是美國意識形態的表徵和全球輸出手段。網絡現實主義作家們要堅持網絡現實主義創作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文化之旅,對於他們來說,要勇敢越過文壇上對於現實主義創作認識和觀念上的誤區,需要進一步學習好萊塢和迪斯尼的文化產品創作策略,探索網絡現實題材創作的自我規律,提升現實題材作品的精品意識,拓展網絡出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整體上看,網絡現實題材的創作處於起步階段,數量與日俱增,質量參差不齊,精品佔比較少,藝術上有很大的空間,網絡現實主義的美學特色與精神氣質尚在生成中。這就客觀上需要我們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屬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神語義下推進社會主義網絡文藝的發展和繁榮,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而有力的組成部分。


《網文新觀察》電子刊於2016年創辦,由上海市作家協會指導、上海網絡作家協會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是上海網絡文學評論新陣地,共同助力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闢有解讀網文、 類型研究 、大神專欄 、 網絡關鍵詞 、 學術交流等主要欄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