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是怎麼樣建立的?

泰林說趣史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俄國、法國和英國。而英國則是從事殖民掠奪的時間最長,佔領的殖民地最多,維持殖民統治的時間最久。

據統計,到了1914年時,英國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4,佔各列強殖民地總和的1/2,等於本土面積的100多倍。

殖民人口近4億,等於本國人口的9倍,其所殖民的範圍包括各大洲,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國旗長期飄揚於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照耀,因此自稱為“日不落帝國”。

那麼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一、海盜起步

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的第一步就是發展海盜事業,而這要從伊麗莎白時代說起。在這一時期,英國逐漸向近代門檻邁進,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迫切需要發展海外貿易和對外擴張。

初即位的伊麗莎白女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亟待解決的債務負擔,長期存在的戰爭威脅,無法根除的貿易障礙,難以克服的信仰危機等等。

英國正經受著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和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方法去戰勝困難,而這個特殊的方法就是利用海盜去對敵國的商人和貿易進行打擊,於是海外遠航和搶劫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顯著特點。

在伊麗莎白的許可和鼓勵下,英國海盜走出了海峽,走向了遼闊而又充滿著種種誘惑的大洋,展開了大規模的海盜掠奪活動。此時,英國海盜成為了英國獲取財富和打擊西班牙的一種手段。

伊麗莎白女王、商人、海軍等群體都成了海盜活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而西印度群島的豐富資源,成為了當時英國海盜襲擊的重點目標。隨著海盜活動的日益繁榮昌盛,對英國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促進了英國的發展。

通過搶劫,英國獲得了大量財富,國家資金得到顯著增長,經濟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由於嚐到了海上力量的甜頭,英國海軍力量也得到了重視和增長,從而刺激了英國的對外殖民。

二、通過戰爭手段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英國在走上爭奪殖民霸權的過程中,發動了近200次的戰爭。1588年的英西戰爭,英國奪取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寶座,奪得了從非洲販賣黑奴的貿易壟斷權。

17世紀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戰爭,摧毀了荷蘭的殖民霸權,奪得了東西方貿易和對亞洲進行殖民掠奪的優勢。其後又對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1756—1763年英法因為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而進行的“七年戰爭”,戰火遍及歐、亞、美三大洲,結果摧毀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使得英國奪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亞次大陸的勢力範圍。

在英國這長達80年的戰爭歷程,奠定了其海洋霸權和殖民霸權的基礎。

三、工業革命後,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推動者

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此時,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時代替代了以手工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

由於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工業的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使當時的人們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在市場中獲取最大利潤,此時,工業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萌芽開始產生。

工業革命後,英國工業資本主義者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而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同時在非洲地區,英國也加緊了殖民控制,這一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它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

至19世紀60年代,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黃金時代,它是“世界工廠”、世界貿易中心、金融中心。這種第一工業強國的地位,為它向外擴張創造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所以從60年代至80年代是鞏固侵略,擴張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紀初佔領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結語:上述就是英國“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建立歷程,可以看出英殖民帝國的發家史實際上是走著一條火與血的歷程,期間經歷了三個過程:海盜起步,戰爭開路和工業革命。


漁公子讀史


導語:

英國,全稱英吉利大不列巔聯合王國。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蒸汽機工業革命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完成資本主義私有制工業國家。先進的工業生產力,讓科技和發明領先世界,推動軍事發展。英國從1588年開始至1921年,三百年縱橫七洲三大洋,先後擊敗海上馬車伕荷蘭,西班牙無敵艦隊,法國歐洲第一陸軍,1815年,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正式成為世界警察,殖民全球。

一,霸權始於海上,初露崢嶸於大西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16世紀的三大洋上,西班牙無敵艦隊揚威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的海上霸權獲取的巨大利益,讓英國羨慕嫉妒恨。英國決心發展強大的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年七月,英國集結自己海上的197艘戰艦,共計1.6萬士兵,2000門火炮,與西班牙無敵艦隊決戰於英吉利海峽。結果是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損失了一半戰艦。英國一戰成名,獲得了制海權。

二,二次爭霸擴大海上霸權,阻擊海上馬車伕荷蘭,最終掌控歐洲制海權。

1602年後建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乾的風生水起,攜取了大量利益。這當然讓有志爭霸世界,想佔領整個印度的英國視為眼中釘。1652年後,英國發動三次針對荷蘭的海戰,從1652年至1674年,英國用了22年徹底擊敗頑強的海上馬車伕荷蘭。從而控制歐洲海權,為進一步侵略佔領印度奠定了基礎。

三,成為世界海上霸主,圖謀陸地稱王,七年戰爭擊敗法國,揚威歐洲大陸。

1756年至1763年,歐洲各國為了殖民地,歐洲霸權,相互之間發動了戰爭。英國趁機強勢介入歐洲大戰,與歐洲老牌陸上霸主法國進行爭霸。爭奪歐洲話語權和主導權。英國聯合歐洲新秀普魯士,重重阻擊了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封建帝制聯盟。結果是法國戰敗,簽訂《巴黎和約》,割讓加拿大殖民地給英國。英國成為最大贏家,第一次向世界自稱日不落帝國。

最後總結:

英國從16世紀至19世紀,用三百年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生產力和強大軍事力量,征服了歐洲,亞洲,美洲遼闊的殖民地,殖民24個國家,殖民領土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愧它日不落帝國的名號。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18724663814948831"}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英國是歐洲老牌的殖民地國家,在通過對西班牙和法國一系列的戰爭獲取勝利後,幾乎奪取了後者百分之八十的殖民資源,在全世界的24個時區之內,統統有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這也是英國人在17世紀可以驕傲的宣稱自己屬於“日不落帝國”!

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套用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話說“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了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的世界擴大了一倍”!

第一次戰爭

十六世紀末,法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在資產階級和新興貴族重新建立起英國秩序後,煥然一新的英國向法國發起了挑戰!在法國稱霸歐洲的過程中,英國則成了阻止法國稱霸的攔路虎,並且在經過長達九年的戰爭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史稱“九年戰爭”;

另一場戰爭則是十七世紀初期,法國與奧地利為了爭奪西班牙王位,發起了席捲半個歐洲的戰爭,最終以英國和荷蘭在海上徹底戰勝法國艦隊而告終,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


第二次戰爭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死亡,由於沒有兒子,只能有長女繼承,但是在歐洲列強的環伺下,奧地利王位的繼承引起了歐洲兩大陣營的戰爭!英國和荷蘭等國以及法國,西班牙以及普魯士等分別隸屬於兩大陣營,經過了長達多年的垃圾戰爭,甚至到了後來,已經不侷限於奧地利王位爭奪戰,開始了相互征伐和征服!史稱“奧地利王位爭奪戰”。

另一場戰爭則是歐洲列國為了爭奪海外殖民地,獲取更多的殖民利益,紛紛拉攏盟友,甚至傳統盟友反目成仇!史稱“七年戰爭”。


第三次戰爭

由於拿破崙奪取了法國政權,強勢的法蘭西共和國在拿破崙的引導下,開啟了法國再一次爭霸歐洲的戰爭。歐洲其餘各國,如英國,普魯士,西班牙等國,組成了抗法同盟。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作為反法同盟的英國在完成了工業革命之後,迅速成長壯大,一直到十九世紀初期,在一戰後戰敗了德國,並且同樣佔據了德國大片殖民地後,膨脹的英國成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霸主!

總結:英國人在十九世紀之前,雖然浮浮沉沉,但是在成長的路線圖上,一直處於跌小漲大的趨勢,一直維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詩涵果果


太陽東昇西落乃是自然規律,那麼何為“日不落”帝國呢,自然指的是在一個國家的部分疆域太陽已經下山了,但是在另一部分疆域太陽仍高高掛起,形容版圖廣闊,遍佈全球,歷史上帝國有很多,但能夠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的卻寥寥無幾。

15世紀起,西方航海技術快速發展,船舶的製造水平也有了顯著的上升,於是歐洲的各個國家便開始大肆進行海外的殖民擴張,西班牙作為第一代崛起的帝國,也是首個被冠以“日不落”稱號的國家。


“日不落”一詞也最早來自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一句話:“在朕的土地上,太陽永遠不落下。”

16世紀下半葉,英國後來者居上,也開始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因為英國本身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並不大,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英統治者對外擴張的慾望愈加強烈。

15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了新興的海上強國,殖民擴張的野心也逐步展現。

17世紀,英國擊敗了被譽為“海上馬車伕”的荷蘭,又在18世紀中葉的英法戰爭中一舉擊敗法國,奪取了大片殖民地,徹底奠定了英國在當時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18、19世紀,英國的國旗開始飄蕩在各個殖民地的上空,不論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陽光的普照,因而英國也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初,美國對英國發動獨立戰爭,阻止了英國進一步滲透美國,在懸殊的實力對比下,美國依然和英國戰了個平手,雖然沒有打贏,卻也為美國帶來了極高的國際聲望,英國不可戰勝的神化也就此破滅。

再經過一戰和二戰,英國由於連續捲入大戰,國力進一步被削弱,英國的殖民地也相繼開始發動獨立戰爭贏得獨立,英國“日不落”的稱號也就此成為歷史。


輕侃古今


提起英國“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則不得不提海上霸主的由來。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其成為海上霸主的原因分析,來揭示其“日不落帝國”的建立。筆者認為,英國海上霸主的建立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一、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新興海上霸權國,為海上霸權、海外殖民打下基礎

16世紀的西班牙海軍艦隊,縱橫海域數十年,士兵飽經戰火的洗禮,絕對稱的上是世界第一強!但為何會被英國打敗呢?筆者認為,其中有幾點不得不提的“偶然性”原因。

在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執政期間,國內的經濟呈現的是一片虛假繁榮,外強中乾,人民內部矛盾尖銳,軍隊中厭戰情緒逐漸高漲;在與英國海軍決戰前夕,西班牙無敵艦隊統帥科魯茲不幸去世,而接替者則為西班牙貴族西頓尼亞公爵,他對於海戰並不精通;加之自然條件的影響,在西班牙無敵艦隊起航不久,遭遇了大西洋風暴,損失慘重。綜合以上因素,此時與英國海軍決戰,必然註定失敗。此次戰敗也並非“偶然性”的影響,也間接證明了英國海軍的崛起,其海上霸權擴張的開始。

二、三次英荷海上大戰,拖垮“海上馬車伕”荷蘭,促使海上霸權進一步擴張

談起荷蘭的崛起,則不得不提歐洲強國間的長期戰亂(主要是英、法),在此期間,荷蘭逐步壟斷了海上貿易,依靠海上貿易的發展彌補了自身的短板,即狹小的國土面積,資源的匱乏。他在海上貿易賺取了大量利益後,英、法兩國逐漸眼紅,最終英國通過三次海上大戰,極大限制了海上貿易的發展,促使薄弱的經濟基礎日益被拖垮,自然便走向了衰亡,荷蘭的海上貿易地位也逐漸被英國所取代,這是英國海上霸權、海外殖民的進一步擴張。既有客觀因素,也是自身的強大實力的體現。

三、七年戰爭打敗法國,奪取海外殖民地,徹底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18世紀中葉,歐洲的陸地強國組成兩個陣營,為了謀取各自利益,爭奪霸權,相互之間發動戰爭。英國趁機介入歐洲陸地戰場,聯合歐洲強國普魯士,對法國進行牽制。最終法國在俄國彼得三世上臺後的倒戈、奧地利的戰敗撤軍,雙重打擊下走向失敗。而後,英、法兩國簽訂《巴黎條約》,法國將其在北美、西印度群島、非洲和印度的大片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自此之後,英國的歐洲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確立。

最終,英國通過工業革命、海上貿易的發展、以及拿破崙的對外戰爭進一步鞏固了在國際上的地位。促使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鼎盛時期,而此時的英國統治著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殖民地更是遍佈各個大洲。因此,他也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


歷史的寶庫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爆發,經過工業革命洗禮後的英國,成為國際貿易和信貸的中心。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4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到岡比亞、紐芬蘭、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尼亞、南非、尼日利亞、馬耳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瞭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個帝國被稱為英國的“第一帝國”,也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時光隧道2019


在19世紀日不落帝國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

因為日不落帝國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

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

握當時霸權的帝國。在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後,

英國進入“黃金時代”,成為19世紀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化國

家。到1914年,英國佔有的殖民地比其本土大140多倍,是世

界上第一大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擴展資料:起源日

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

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亦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

五世)的一段論述:“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在19世

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為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

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

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在查理曼和拿

破侖之間,統治歐洲版圖最廣的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

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

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島、奧地利、

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

尼斯、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

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

多利亞的大英帝國


賓賓說情感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在1689年,英國確定了君主立憲。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以為之後憑藉著制度優勢英國就可以稱霸世界了。其實不是這樣的,瑞士、荷蘭的資本主義制度比英國確定的要早的多。英國在1689年的100年前都開始了稱霸的道路了

我們知道西航路開闢之後最先發達起來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尤其是西班牙擁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無敵艦隊。不過最終在1588年,英國成功的惹惱了西班牙,因為老是搶西班牙的商船。西班牙去遠征英國了。這時候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和海盜聯合打敗了西班牙。可以說這是稱霸的開端。

西班牙、葡萄牙衰落之後,崛起的是荷蘭。荷蘭被稱為還上馬車伕。幾萬艘荷蘭商船穿梭世界。英國這時候開始想打荷蘭了,從1652年打到了1784年。英荷戰爭打了一百多年,打了四次,英國和荷蘭各勝了兩次。不過最終荷蘭的商業帝國還是打不過英國的海軍。荷蘭開始沒落了。

英國在打荷蘭的時候,還在和法國打仗,法國可以說是英國一直以來的敵人。1754年至1763年,英國和法國開戰,打了七年,又被稱為七年戰爭。有人說這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英法都是殖民帝國,這連個國家在全球都有殖民地,所以在全球都開戰,在歐洲,在美洲,在亞洲,在非洲都在打仗。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這場戰爭最大的贏家最後是英國人。

這一次就是法國的拿破崙時代,拿破崙可以說自始至終都沒有打敗英國。最終被英國人帶領歐洲給滅了。這一次可以說標誌著英國人徹底打敗了法國人。可以說從此之後法國無法和英國爭霸了。也是英國稱霸世界的絕對確立了。

這一次是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克里米亞戰爭打敗俄國的。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鬥爭。

這一次是一戰了,一戰前由於德國統一國家實力大增,一直和歐洲大國英法有矛盾。不過最終英法打敗了德國。不過也正是這一次戰爭英國幾百年的家底都徹底的打沒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開始動搖,二戰後世徹底的失去霸主地位了。







篼鈄


【1】日不落帝國解釋:指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領土處於白天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

【2】如何建立:首先建立這個稱號的不是英國,而是西班牙,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於英國,西班牙帝國開始衰弱,從此日不落帝國落於英國;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

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36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3】結束: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逆旅行人NL


作為日不落帝國,最強盛時,英國當時的國土面積高達3000萬平方公里,是俄羅斯的兩倍還要多,基本上這些領土遍佈在世界各大洲,自詡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太陽,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從一個偏遠島國發展為一個殖民全球的帝國,英國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英國位於歐洲西北端,是一個典型的島國,四面環海,航海條件非常優越。在遙遠的古代,許多民族都曾跨越海峽造訪此處。但在古代歐洲,文明的中心位於地中海,英國雖具備優越的航海條件,但依然處於文明的邊緣。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商貿中心從地中海的意大利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時代隨之來臨。英國從歐洲大陸的終端變成了進軍大西洋的起點。

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其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所採取的積極的海洋政策。亨利七世時期,創建了近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發展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也為日後的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條件,同時,很多貿易公司的發展也為大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重要的貢獻。

伊麗莎白時期是英國海外擴張的關鍵時期。在女王的大力支持下,英國大商人成立了一些壟斷性貿易公司,由其負責海外拓殖,此時的海外拓殖還伴有海盜行為,大肆搶劫來往商船,搶奪貨物、金銀財寶。這些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然後以利潤分紅的形式刺激全民的海外擴張熱情。

英國的海上劫掠行為引起了西班牙的不滿。158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決定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國。與無敵艦隊相比,英國海軍規模較小,僅有21艘200噸左右的船艦,但商船的數量相當可觀。趁無敵艦隊不備,英國以其機動靈活的艦隊擊敗了龐大遲緩的西班牙艦隊。此次英西大海戰是大西洋時代的一場重要的戰役,它撐起了英國人遠涉重洋的信心,使越來越多的人前赴後繼地加入到海外掠奪和貿易的行列中。

從17世紀開始,伴隨著人口的增加,農業結構的變化,再加上斯圖亞特王朝對新教徒的迫害,海外冒險發展到有組織的海外定居和殖民拓殖。1607年,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詹姆士敦據點,一般認為這是英國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隨後,無數英國移民的接踵而至,逐漸形成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弗吉尼亞的成功刺激著更多英國移民的湧入,他們沿著北美大西洋海岸線修建定居點,到1700年,沿海岸大約存在有250000個殖民地。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當時與英國競爭的主要對手是荷蘭,為了打擊荷蘭人的海上利益。英國議會於1651年頒佈了《航海條例》,《航海條例》挑戰著荷蘭人的商業利益,隨後,英荷戰爭爆發。戰爭從1652年開始,先後經歷了7場大海戰,最後於1654年議和。通過戰爭,英國的商業範圍進一步擴大。英國開始向葡萄牙帝國滲透,其勢力進入東印度群島、巴西、非洲西海岸等地。1655年,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殖民據點牙買加落入英國人之手,這成為英國涉足加勒比地區的重要據點。1667年,英國最終奪得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據點新阿姆斯特丹,並把其改名為紐約。同時,英國也獲得了進出波羅的海的權利。通過英荷戰爭,英國在海洋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英國人擴張的另一個方向是印度次大陸。1613年後,英國人逐漸獲得了在莫臥兒帝國境內自由貿易的權利,專注於印度的發展,其勢力擴張非常之快。到17世紀末,英國已在印度擁有了眾多殖民據點。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積極開拓海洋,與舊有海洋強國的衝突再次升級。通過西班牙王室繼承戰爭和奧地利繼承戰爭,英國一舉成為歐洲強國,成為戰爭的最大贏家,獲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戰後,英國、法國成為歐洲最具生氣和活力的兩個國家。18世紀的海洋霸權爭奪就在英、法兩個國家之間展開。但不同的是,法國更關心歐洲大陸霸權,為了保持霸權地位法國不得不保有一支強大的陸軍;英國則依靠歐洲各國形成的均勢,得以從大陸脫身,把其戰略重點放置於海洋之上。在海洋上英國與法國的爭奪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和印度次大陸。在北美,英國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法國,英國的海軍實力也在法國之上,通過七年戰爭,英國人把法國人的軍事勢力趕出印度。與此時同,英國人還在非洲搶奪了一些殖民據點。18世紀中期,英國人展開了對南太平洋地區的探索。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宣佈這片土地屬於英國。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及新西蘭也成為了英帝國的組成部分。

最終,在18世紀中後期,一個世界範圍的英帝國已初步形成。這個帝國被稱為英國的“第一帝國”,也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