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日等國家生物安全戰略要點及對中國建議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生物安全已成為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威脅之一。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及其活動範圍的持續擴大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加劇,生物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生物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和碎片化。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持續威脅和破壞,全球超過一半的植被出現“褐化”趨勢;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半(約 44 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生產均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生態系統,極易遭受損失。前沿新興生物技術快速、顛覆性發展,生物體改造方法和工具不斷更新,在給人類社會帶來機遇與福利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生物安全和科技倫理挑戰和風險,可能的負面影響難以預計和事先控制,甚至有被人為惡意應用的可能。包括以戰略性生物種質資源、人類遺傳材料和生物信息序列數據為目標的跨境生物資源非法交易、傳遞,甚至掠奪和剽竊行為,可能對糧食安全、國家安全等構成潛在威脅。以上情況導致世界範圍內生物安全風險環節和不安定因素明顯增多。特別是,糧食生產的工業化和銷售的全球化、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迅猛增長加快了食源性、動物源性病原體和疾病媒介的流動。21 世紀以來,全球多地新發、再發和突發的各類流行性疾病、傳染病、動物疫病等事件不斷髮生,波及範圍和擴散速度持續升級。2009—2019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佈過 5 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2009 年 H1N1 豬流感病毒疫情、2014 年野生型脊髓灰質炎病毒疫情、2014 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6 年巴西寨卡病毒疫情、2018—2020 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等。大多數的新發和烈性傳染病為人畜共患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的特點

],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徵(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9)、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和漢坦病毒等。

在全球相互依存度日益上升的大環境中,人類社會面臨的生物安全風險異常複雜、越發突出,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高度關注。各國在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衛生安全議程(GHSA)等組織協調下積極合作應對。2019 年 6 月,核威懾倡議協會(NTI)和美國喬治城大學的全球衛生科學與安全中心召集衛生、安全和政界的多個國際組織高級官員進行了一場桌面推演,探討如何對起源於虛構國家——“Vestia”的非常規且迅速蔓延的生物事件做出合適的國際反應指揮、控制和協調;2019 年 10 月,美國約翰 · 霍普金斯全球健康安全中心聯合世界經濟論壇、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彙集了 15 位世界各國的政、商、醫界核心人物,舉行了一場起源於巴西、由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引起的世界性疫情桌面推演,分析在疫情防護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危機並探討加強公私合作應對大流行病的對策;核威脅倡議協會和世界經濟論壇組織了一個防止非法基因合成問題的國際專家工作組,並於 2020 年 1月9日發佈《生物安全創新和減少風險:可獲取、安全和可靠的 DNA 合成全球框架》報告,提出了標準化的篩查方法以應對相關威脅。

生物安全關係到國家公共衛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部分。美國、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已將生物安全戰略納入國家安全戰略,明確發佈了國家生物安全戰略規劃,日本、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也在戰略規劃層面高度關注國家生物安全問題。我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已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非傳統安全的戰略視野,將大規模傳染病等領域納入關注視角,正在制定並將推出國家《生物安全法》。

美英日等國家生物安全戰略要點

美國

美國政府將生物安全問題視為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部分。2018 年 9月,特朗普政府發佈美國《國家生物防禦戰略》,以更有效地防備和打擊生物安全威脅;2018 年 10月,發佈《美國衛生安全國家行動計劃》,部署數百項跨部門跨機構的防控活動,致力做好預防、檢測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準備;2019 年 1月,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發布《國家衛生安全戰略實施計劃 2019—2022》(NHSS IP 2019-2022),為加強國家預防、檢測、評估、準備、減輕和應對 21 世紀衛生安全威脅並從中恢復的能力作出周密部署。

美國《國家生物防禦戰略》指出,生物威脅是國家安全的一個獨特方面,需要採取慎重和系統的方法以降低風險。該戰略提出建立一個聯邦政府級生物防禦指導委員會,並吸取過去生物威脅事件的經驗教訓,建立一個更有彈性和有效的生物防禦機制,以更好地保護美國人民、家園和公民福利。該戰略提出將採取獨特的創新方法:①改變政府過去的生物防禦方法,以適應生物威脅複雜且不斷演變的特質;②建立可應對各種生物威脅的戰略,包括自然發生的、人為蓄意的和偶然的威脅;③建立一個能力評估流程,並在政府範圍內優先考慮生物防禦資源和行動;④全面評估生物防禦需求並持續監測國家生物防禦戰略的實施情況;⑤採取措施研究新的生物威脅,並對其進行有效和高效的防範。

美國《國家衛生安全戰略實施計劃2019—2022》為加強國家預防、檢測、評估、準備、減輕、應對 21 世紀衛生安全威脅並從中恢復的能力提出了目標,指導政府所有部門的行動,以支持聯邦政府與各州、地方、部落和領地(SLTT)的合作伙伴,以及公共和私人合作伙伴、非政府組織、學術界、專業協會、社區、家庭和個人,提高應對當前風險並準備應對一系列新的、不斷演變的威脅所需的能力。該實施計劃針對三大核心目標部署了行動:①準備、動員和協調所有政府部門共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災害。發揮領導作用,加強國家防範,統一全國力量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災害;動員、協調和調配美國政府的醫療和公共衛生資源;可持續地加強醫療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災害的能力和水平;評估區域災害衛生應對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更好地查明和解決公共衛生事件和災害期間協調患者護理方面的不足。②保護國家免受新發和流行傳染病及化學、生物、放射性和核威脅的健康影響。持續致力提高新發和潛在的大流行性傳染病的早期發現能力;迅速開展疫苗和藥物的鑑定、開發、生產工作,並提供安全、有效的醫療對策;保持生產足夠的疫苗和其他必要的微生物製劑的能力,以防止大流行性流感,以及化學、生物、放射性和核物質(CBRN)對國家戰略性衛生安全構成威脅;支持各地的庫存儲備,以及微生物製劑的迅速獲取、分發、發放、管理和安全監測工作。③發揮私營部門的能力。為有效醫療對策的開發和生產發展維持強有力的公私夥伴關係;促進建立有彈性的醫療產品供應鏈;維持和改善私營部門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部署能力。

英國

英國政府長期以來將公共衛生列為國家安全問題的優先事項,將流行病和新發傳染病列為最高風險事件,將使用生物、化學、放射性和核武器的攻擊列為二級風險。在 2018 年的國家安全能力評估中,將“影響英國的疾病和自然災害”提升為未來 10 年可能推動國家安全優先事項的六大挑戰之一。2018 年 7 月,英國發布《英國國家生物安全戰略》,強調英國政府將全力保護英國及其利益免受重大生物安全風險的影響。2019 年 1月,英國政府發佈《解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 2019—2024:英國五年國家行動計劃》 ,警示未來超級病菌可能會給公共健康帶來巨大致命威脅,提出了應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關鍵途徑。2019 年 7 月,英國國家安全戰略聯合委員會發起主題為“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為傳染病和生物武器威脅做好準備”的調研活動],以評估政府在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工作情況,協調完善政府處理生物安全威脅的方案。

《英國國家生物安全戰略》首次將整個英國政府為保護國家及其利益免受重大生物風險損害而開展的工作結合在一起,明確了英國將如何在現有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減輕和應對風險以及利用機會的能力。報告圍繞 4 個方面提出了多項行動建議:①瞭解當前和未來可能面臨的生物風險。加強信息的廣泛收集、共享、評估以及國際合作。②預防生物風險出現或進一步威脅到英國及其利益。加強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以及國際雙邊和多邊接觸與合作;加強邊境控制以防止生物風險過境;持續與學術界和產業界合作,確保開展負責任的生物科學研究。③儘早、儘量可靠地發現、描述和報告生物風險。在政府所有層面綜合處理生物風險監測信息,保障和加強政府的信息分析能力;確保及時通報疫情、事故和災害,保障全社會知情並能迅速採取行動;為醫療系統從業者提供培訓、信息和支持;為一線應急人員提供技術支持、信息交互和實時科學建議;探索使用大數據、開放數據、社交媒體以及建模和流行病學研究在風險應對中發揮作用;繼續開發分析工具和數據庫;加強主要國際夥伴間的合作研究應對等。④應對已經影響到英國及其利益的生物風險,減輕其影響並迅速從中恢復正常。針對全國風險評估中可能影響最大的風險制定應對計劃;制定英國政府應對重大國際疾病暴發的計劃;與產業界夥伴合作建設災害應對和恢復能力;定期評估應對植物和動物疾病威脅的能力,以及根據其需要採取行動管理的風險;繼續確保適當的醫療資源儲備和供應鏈彈性;與疫苗和藥品開發行業共同努力,加速有關產品應需生產和進入市場等。同時,報告提出 2 個關鍵的跨領域主題:政府應對措施的所有要素都必須基於正確的科學認識和相關能力;應在利用生物技術為英國帶來的機遇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其中的風險。

日本

日本持續開展國家綜合創新戰略研究與評估,致力識別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而生物技術就是其關注的重點基礎技術之一。2019 年 6 月,日本發佈《生物戰略 2019——面向國際共鳴的生物社區的形成》,展望“到 2030 年建成世界最先進的生物經濟社會”,提出要加強國際戰略,並重視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

日本生物安全學會(JBSA)旨在推進病原體等處理方面的安全管理運營、安全裝置及實驗設施設計等與生物安全相關的學術研究,以及生物安全知識的普及,為生物安全的提高和發展作出貢獻。該學會會長由日本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的棚林清擔任。2019 年 11月19 日在東京舉辦的第 19 屆年會議題主要包括:《實驗室生物安全指南》第二版修訂;2020 年奧運會和殘奧會前輸入性傳染病防治措施;根除脊髓灰質炎的最後階段戰略及其執行計劃;近期應當關注的動物源病毒感染的傳染病;以及日本及海外的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BSL-4)設施運行情況等。

自 2015 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撥付特別領域研究補助金資助開展“全球傳染病等生物威脅的新衝突領域研究”項目。該項目由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健康危機管理研究部高級主任齋藤智也擔任負責人,參與單位包括日本防衛醫科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國家傳染病研究所、防衛研究所等。項目致力於形成一體化的政策建議,並針對全球生物威脅提出國際共享與外交紛爭的解決方案。項目研究認為生物安全的概念包括傳染病、公共衛生和安全保障 3 個重要方面,重點應關注 4 個領域:①生物安全發展現狀與全球治理;②生物安全與病原體管理;③合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生物安全;④兩用生物技術的生物安全研究與教育。2016—2019 年,該項目組織了 6 次生物安全研討會,每次研討會均會邀請 20—30 位來自行政部門、公共衛生部門、民間研究機構的管理人員,以及企業和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研討。最近的一次是 2019 年 1月19 日在東京舉辦的第 6 次研討會,主題為“新一代的生物安全”。會議研討指出,公共衛生和安全部門在自然發生的傳染病和人為傳染病(生物武器)威脅的風險控制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從公共安全和國家防禦的角度來看,重點是更多應對人為傳染病的威脅;而在外交和發展援助方面,更多是應對自發性傳染病威脅。因此,在風險控制、風險管理和風險應對方面,與公共衛生部門和國家安全機構的合作至關重要。會議介紹,日本以內閣官房為中心,依照《國民保護法》《傳染病法》《甲型 H1N1 流感特別措施法》等相關規定,調動多機構合作應對災難性生物事件,並在 2018 年 9月組織公共衛生、市政危機管理、消防、警察等部門開展了一次應對突發生物恐怖襲擊的桌面推演。會議提出,生物技術發展帶來的雙用途問題已成為跨越安全領域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全球性挑戰,專門探討了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框架下促進不同研究領域的互動,以及與包括科學家社區在內的不同行為主體的互動,逐漸推動全球合作治理的做法。會上還專門介紹了合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最新進展,分析了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兩用性,圍繞前沿生物技術安全的研究和教育等問題開展了研討。

我國生物安全形勢分析與戰略建議

我國生物安全形勢日益嚴峻複雜

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面臨嚴峻的生物安全威脅,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強。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國家已經批准建設 11 個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超大城市圈分別聚集了上千萬常住人口和數百萬流動人口,未來大城市群的高速發展將導致城市群人口進一步聚集和流動性的進一步提高。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網絡空前發達,人口大規模快速流動成為全球景觀。而與此同時,國家和城市的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風險預防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明顯滯後,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現代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對動物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長,一旦發生動物源性病毒疫情,將為公眾健康、人民生活、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損失。2003 年暴發的 SARS 疫情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2019 年12月底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世衛組織定名為 COVID-19)疫情,暴發時間恰遇春運而快速蔓延全國及周邊國家,被世界衛生組織於 1月30日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若非及時採取停運公共交通、“封城”、小區封閉管理等極端措施,以及全民隔離防護等措施,感染人數或將類似流感感染規模,後果難以想象。同時,我國作為當今世界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長期面對大國間的科技、經濟、貿易、金融、軍事博弈,面臨全球範圍內可能的人為生物技術濫用、誤用等未知顛覆性威脅,生物安全風險日益嚴峻和複雜。此外,我國當前在農業種子培育技術、田間種植技術和農業發展模式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後,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被少數西方寡頭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壟斷、部分農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也可能導致重大糧食安全風險和人口健康風險。

近年來,我國先後發佈和實施《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辦法》(2017 年 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2019 年 3 月),建成並啟用最高等級(P4)生物安全實驗室,初步形成了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2019 年 10 月,我國《生物安全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明確了維護國家生物安全的總體要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目的,以及保護生物資源、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防範生物威脅等主要任務。隨著生物安全保障與技術支撐能力的提升和相關社會治理法律法規的完善,我國國家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望進一步提高。

關於加強我國生物安全戰略的建議

當前,我國正面臨巨大而現實的生物安全挑戰,因此加快制定我國的國家生物安全與生物防禦戰略,是保護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民族核心利益、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基於前文對國際形勢與挑戰的分析,參照各國國家生物安全戰略的要點,結合我國在抗擊 SARS、應對新冠肺炎等實戰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加強完善我國生物安全戰略規劃以及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 4 點建議。

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戰略體系。全面深入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環境、形勢、挑戰等,深入分析我國國家生物安全的基本狀況和基礎條件,明確我國生物安全(包括糧食安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嚴重短板與不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健康中國”為根本目標,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生物安全戰略規劃》及五年行動計劃,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明確將生物安全列為國家安全戰略的優先事項,建立涉及所有相關政府部門的協同聯動安全工作機制。儘快頒佈國家《生物安全法》,以聚焦生物安全領域主要問題與風險挑戰,高度重視保護我國戰略生物資源、人類遺傳資源及信息安全,嚴格處罰生物技術濫用繆用等行為,主動防範其他生物安全威脅,有效保障人民健康、社會安定和國家安全。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刑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食品安全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治執法力度,嚴厲杜絕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和食用。定期開展國家生物安全風險評估、聯合外部評估和戰略研究,認真研判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風險並作出嚴密可行的工作部署。

構建國家生物安全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生物安全領域基礎研究,為國家生物安全戰略提供關鍵科學支撐。夯實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及各類組學等基礎研究,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推動現代生物技術、診斷技術和治療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特別是新發傳染病病毒(如 SARS 病毒、新冠病毒等)針對性疫苗和特效藥物的長期研發和戰略預防;加強我國傳統醫藥和現代醫藥的創新研發,推動動植物疫病學、獸醫學等學科發展。面對重大新發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風險,促進發揮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傳染病學、重症醫學的平時融合和戰時協同作用;重視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研究與實踐。嚴格執行我國人類遺傳資源和相關數字基因序列信息使用的保護管理和審批流程。促進大數據、5G 通訊、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物安全風險科學防控與管理水平。

構建和完善國家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推進國家生物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多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城市與鄉村的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和規範化管理運行機制。進一步確保全國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信息系統(即“網絡直報系統”)的預警響應機制和聯防聯控機制的科學規範運行,完善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機制(如傳染病預警機制、分級診療體系、定點醫院制度、公共交通管控和疫區隔離、緊急防控設施和建築國家徵用制度等)。夯實公共衛生防疫第一道防線,常態化開展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重視流行病學數據收集與信息共享,加強公共衛生大數據監測信息平臺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資源配置和衛生系統運行效率,建立重要醫療資源的國家戰略儲備制度和應急供應機制,提高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效率和水平。強化公共衛生素質教育,加強輿情監控與宣傳引導,提高全民應對意識與行動自覺。促進信息共享和交流,加強在《國際衛生條例》《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框架下的國際合作,提升我國在生物安全領域相關國際事務中的治理能力和話語權地位。(作者:陳方,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情報部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張志強,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丁陳君、吳曉燕,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