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野釣資源匱乏,魚愈發的難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魚密度小,吃餌頻率低;二是垂釣場所少,釣魚人多,致使許多老釣點的魚口輕。資深釣魚人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各種垂釣方法、技巧,“動態餌料”似乎對吃口頻率低、魚口輕的魚效果更為突出。本文以此為起點,探討一下兩種魚產生的原因,及如何針對兩種魚讓餌料“動”起來,提升誘魚效果。

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吃餌頻率低、魚口輕的產生原因

魚情複雜多樣,魚口輕及吃餌頻率低是最為常見的,但產生的原因眾多,筆者分享幾個最有可能的原因。

低水溫:與其他季節相比,冬季魚情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低水溫所致。像筆者所在北方,冬季絕大部分時間水溫維持在0-10℃範圍內,而魚普遍最最適宜水溫在15-25℃間,已經嚴重偏離了最適水溫,因此魚活性低,即使覓食,也是開口頻率低,吃餌動作輕微、緩慢。

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溶氧量低:低氣壓、水草豐盛以至通風不暢等,都會導致水體的溶氧量大幅度減少。特別是夏季陰天悶熱、氣壓大的情況,像農村魚塘魚密度大,水面小、深度淺的水域,常有魚浮頭現象的發生。在這樣缺氧的環境下,魚口也會變得輕、頻率低,且魚常上浮。

多次鉤掛、吃餌謹慎:魚多次吃餌鉤刺後,吃餌變得謹慎、動作輕緩,甚至遇到一些特別滑口的魚,將餌料吸食後、稍微有些刺痛感便立即吐出,即常說的涮餌。這種魚多出現在一些黑坑魚塘或者一些多年的老釣位,以及無外部水域的死水塘。

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餌料動起來,提升誘魚效果

上文介紹了幾種魚口輕,吃餌頻率低的原因,釣魚人摸索、總結的動態餌料,即通過餌料上下移動或霧化達到刺激魚視覺達到效果,從而激發它們的捕食慾望,而這正是利用魚在自然水域攝食的習性特徵。

首先是餌料的霧化。商品餌講究散落、霧化,餌料儘量做到蓬鬆、飽滿。鉤餌入水後,外層的餌料與水面碰撞、在水體下落遇到水阻的緣故,不斷散落,這種顆粒較大,有的因重力沉入水底,起到很好的留魚效果;有的浸透水分開始霧化。鉤餌就位後或少許時間,中間層的餌料開始霧化,並在中下形成一個柱狀的霧化帶。細霧狀的顆粒分子在以鉤餌為中心,上下起舞,動感十足,刺激魚的視覺神經,同時霧化的氣味分子隨水流進入魚的鼻孔,刺激魚的嗅覺神經,進一步激發魚的攝食慾望。與固體餌料相比,商品餌料除去適口性佔優勢外,霧化的動態效果也起到重要作用。

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其次是人為逗釣。與餌料的霧化不同,逗釣是通過人為的提竿、下壓竿稍,實現餌料的上下移動,這在長竿短線傳統釣法極為常見。先將長竿伸向釣點,讓鉤餌豎直向下緩慢入水,直至設定水層。當鉤餌長時間無魚口動作時,緩慢抬起竿稍,鉤餌隨即上升,一般為5-10公分的高度,然後再下壓竿稍,鉤餌便緩慢下落直至就位。整個過程多重複幾次,餌料上下浮動,類似在水中掙扎的小蟲,極具動感,這對攝食慾望低、魚口輕的魚,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一般挑逗幾次,便於魚吃餌上鉤。

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最後是垂釣方式。通過將常用的調釣方式改成釣飛鉛、釣行程的方式實現餌料的動態效果,刺激魚的視覺神經。以飛鉛釣法為例看如何實現餌料的動態效果的。與普通線組不同,飛鉛線組的鉛墜並非緊靠8字環,而是上拉至距離8字環10公分或15公分的位置,甚至鉛墜緊靠浮漂的下腳,即全飛鉛,這樣操作相當於延長了子線。鉤餌入水後,鉛墜質量大率先下沉,帶動鉤餌下落、浮漂翻身。此時鉛墜、鉤餌以浮漂為中心做大擺幅的鐘擺運動。當浮漂就位、鉛墜位於浮漂下方水域時,鉤餌再以鉛墜為中心,做小幅度的鐘擺運動。

整個過程,相比普通線組,延長了子線距離、鉤餌緩慢下落,穿越不同的水層,極具動感,不斷刺激各個水層的魚群,並且擁有充足的時間等待魚的攝食。正因如此,這種垂釣方式,常用於針對黑坑中的輕口魚、滑口魚,擁有不錯的效果。

黑坑、老釣點的魚,吃餌頻率低、魚口輕怎麼辦?讓餌料“動起來”

寫在後面

吃餌頻率低、魚口輕,均是是攝食不積極的表現,並非不攝食,所以上述採用無論是餌料的霧化,還是人為的調釣,還是通過垂釣方式實現餌料的動態效果,均是刺激魚的視角,激發魚的捕食慾望。除了這種方法外,有些釣魚人還通過添加促食劑激發魚的攝食慾望,當然後者也有其存在的道理,但相比之下,物理方式的垂釣技巧,更能體會垂釣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