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源性腰痛的通俗演義

盤源性腰痛的通俗演義

腰腿痛不一定是腰椎間盤突出系列之五

先讓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盤源性腰痛。盤源性腰痛其實就是腰椎間盤本身病變而引起的頑固性腰痛。這樣的腰痛其典型特徵是,站坐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腰背部中區域的疼痛,在少數情況下還會出現臀部甚至下肢神經放射痛,在躺下休息之後疼痛會慢慢緩解消退。過去我們曾經介紹過椎間盤裡沒有神經和血管,既然沒有神經,那為什麼又會疼痛呢?

讓我們來看看盤源性腰痛的原因是什麼?雖然醫學家對盤源性腰痛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其發病機制仍然處於假說階段。其中大家最認同的一個假說是“細小的神經末梢被夾了”。

椎間盤裡本來沒有神經,但在退變過程中,纖維環可能發生破裂,形成裂口。椎管內除了硬膜囊和神經根外還有一些非常細小的神經分支,比如:竇椎神經分支;在椎間盤的外側和前方還有交感神經傳入支。這些細小的神經分支可能會向椎間盤纖維環裂口裡面生長,當我們保持站或坐時,椎間盤纖維環破口會閉合,破口內壓力會增加,於是長入的神經“被門夾了”,疼痛隨之而來,當我們平臥時,椎間盤纖維環破口內壓力下降,門打開,神經上的壓力負荷減小,疼痛緩解或消失。這就是為什麼當盤源性性腰痛站坐時會加重,躺下就會減輕的原因。同時由於有的細小神經分支與神經根相交通,當這些小神經受刺激時就會“漏電”到大的神經根,神經根再把這種刺激傳導到腦袋裡,讓我們大腦認為是這一根主要神經根出了毛病,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臀部甚至小腿也會痛得原因。

儘管盤源性腰痛症狀有特點,但是由於纖維環裂口很小,通過核磁、CT檢查往往只能發現椎間盤退變脫水,終板炎或者HIZ(椎間盤高信號區),有文獻報道終板炎(MC)和椎間盤高信號區(HIZ)與盤源性腰痛成高相關性,但是根據這些依據醫生仍然只能高度懷疑有盤源性腰痛。

因此明確診斷是個大問題,現在椎間盤造影或者相應椎間盤封閉診斷性治療是比較好的確診方法,但是這屬於有創診斷,需要住院等等一系列複雜程序,既使這樣也不見得能夠百分之百診斷(這樣醫學上除了生或死,沒有百分之百的事)。花錢、受痛還有可能竹籃打水的事兒,在國內很多患者和家屬理解接受不了(儘管這就是真理)。

因此在現有醫患關係條件下,很多大夫會異常謹慎的用椎間盤造影來診斷“盤源性腰痛”,甚至有大夫會為了避免矛盾,而放棄做椎間盤造影檢查,儘管“椎間盤造影”是現在診斷盤源性腰痛的“金標準”。

(這就是實際情況,不要說醫生不負責任,醫生也很無奈。也不要說醫生是白衣天使,醫生就是一種職業,一份工作,首先是餬口、活命,再下來才是理想。)

首先是口服藥物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的盤源性腰痛患者可以先選擇射頻治療,射頻治療的有效率約百分之七十左右。70%有效率已經不差,但仍然無法做到95%以上。因此假如你願意接受射頻治療,就一定要接受術後可能沒有改善的結果。做射頻治療的大夫手術前也一定要積極和患者溝通,反覆強調射頻治療可能無效的結果,醫患之間良好溝通之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椎間孔鏡輔助下直視椎間盤破損位置並做處理,做椎間盤破口周邊的神經纖維射頻消融,可以大大的提高手術效果,但是仍然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治癒,並且和之前射頻消融一樣有復發可能。治癒率提高了讓我這樣的大夫稍微有了些底氣,但是仍然會非常謹慎。畢竟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佛說“渡有緣人”,我們醫生又何嘗不是呢?雖然我有一顆渡萬眾的心,但滾滾紅塵還是“治有緣人”吧!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融合手術,當明確了責任椎間盤,把他幹掉,並且融合上下椎體不讓他有任何活動,這時門都被卸掉了還夾什麼腦袋呢?但是如果這樣做,上下相鄰的椎間隙必然出現加速退變(老化),腰椎間盤突出風險肯定會增大。因此融合手術是治療“盤源性腰痛”的終極方法,醫生選擇起來是慎之又慎,患者亦然。

現在大家知道這個病不好治了吧。也明白醫生的不容易了吧。所以是選擇將來來我這裡報道?還是從現就在開始就注重脊柱保健,積極鍛鍊腰背肌呢?我看好你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