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俄國老兵勸新兵在戰場上儘量別戴鋼盔,這是為什麼?

貓眼觀史


蘇聯老兵勸說新兵不要佩戴鋼盔,實際上是在“坑”新兵。老兵都是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的人,他們懂得如何躲避敵人的子彈和彈片,而新兵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更容易被子彈和彈片擊中。實際上老兵不戴鋼盔,也會增加自身傷亡的概率,只是不戴頭盔被打死的老兵,都沒有機會傳授失敗的教訓了,只有那些倖存下來的人,在炫耀著自己的勇敢。根據二戰時期美國的戰場統計,不戴鋼盔的傷亡率,要比戴鋼盔高出來一倍以上。因為在戰場上,戰壕可以掩護身體的其他要害,士兵最容易被攻擊的部位就是頭部。



實際上在二戰時期,蘇聯軍隊並非不佩戴鋼盔,而是在不同作戰任務下,攜帶的裝備不同。在軍隊行軍的過程中,已經軍隊沒有作戰的時候,士兵們都不願意戴著笨重的頭盔。這一點在其他國家的軍隊也一樣,在非作戰情況下,有的美國士兵甚至連帽子都懶得戴。頭盔在戰場上的作用是防備彈片,對於子彈的防備作用非常一般。


二戰時期軍隊裝備的都是單發步槍,比如說德國的98K步槍,日本的38式步槍。這類槍械的攻擊距離遠,穿透力非常強,戴著頭盔依然會被一槍爆頭。頭盔真正防備的是炮彈和手雷爆炸產生的碎片,在真正的戰場上,被手雷和炮彈殺死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被碎片擊殺的。


頭盔在陣地戰的時候比較實用,因為陣地戰雙方經常會使用手雷和炮彈,不戴頭盔的人更容易被彈片擊穿頭部殺死。在山地作戰和巷戰的時候,頭盔的作用會相對下降一些,因為二戰時期的頭盔非常的笨重,蘇聯的頭盔重達4斤,這麼一個大傢伙頂在頭上,在靈活作戰的時候,會妨礙士兵的視野靈活性,還可能因此扭到脖子。在靈活作戰中,使用手雷和炮彈的情況並不多,因為缺乏專業性掩體保護,被擊中身體軀幹而死的人非常多。因此在一些靈活作戰的時候,蘇聯士兵大部分都選擇了輕便的軍帽,而不是防彈片的頭盔。

頭盔作為一種防具,它的出現肯定是有作用的。在蘇德戰場的陣地爭奪戰中,大部分蘇聯士兵都會佩戴鋼盔,而那些自以為是不戴鋼盔的老兵,大部分都戰死沙場,只有少部分倖存者依然在炫耀著自己的勇敢。


軍武小咖


如果你看一看二戰期間蘇聯的照片,你會發現蘇聯老兵似乎不喜歡戴頭盔,更多的人更喜歡戴布帽。

一位二戰老兵回憶道:“我們嘲笑這群新兵,他們每個人都戴著頭盔。我還說,戴頭盔的人是懦夫。被打表明你很不幸!“蘇聯老兵不僅不喜歡戴頭盔,還會嘲笑新兵戴頭盔。

因為退伍軍人在長期的實際戰鬥中摸索出一條規律:戴頭盔的士兵在戰鬥中頭部中彈身亡的情況時有發生,而不戴頭盔的士兵則沒有這麼高的死亡率。這是許多剛進入戰場的新兵所不知道的。

這很奇怪,頭盔的發明不是用來保護士兵嗎?如果你戴上頭盔,怎麼能死得更快?

因為:

1、戴頭盔會大大地限制你的運動和靈活性。扭脖子時候會很不靈活,會嚴重阻礙戰場觀察和戰術實施,士兵的體力消耗也極其嚴重。

2、蘇聯生產的頭盔還有另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它們太重了。他們生產的頭盔重量超過4公斤,比美國使用的頭盔重約1公斤。不要低估這1公斤的重量,當你把它戴在頭上時,它是完全不同的。雖然一開始我沒有注意到,但不久我就發現我的脖子已經扭了。

新兵蛋子通常非常注意規章制度,並基本上遵守它們。然而,經歷過多次生死戰爭的老兵會勸說新兵們摘下頭盔。經過幾次戰爭,絕大多數新兵將失去頭盔,戴上布帽。

脫下你的頭盔,戴上布帽子看似會使你處於危險之中。然而,即使是頭盔也不能完全抵擋敵人的子彈。如果你運氣不好,不戴頭盔是沒有用的。然而,摘下頭盔會使士兵隨時受到流彈、飛濺的石塊、炸彈碎片等物品的攻擊。士兵們可以犧牲其中任何一種物品。

3、就算戴了鋼盔,如果被子彈擊中後,脖子也承受不住子彈的衝擊力!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頭盔的設計是一個圓弧形狀。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彈片和碎片傷害頭部。如果子彈沒有直接擊中頭盔,大部分子彈就會滑落。這是頭盔保護的原則。它是用來保護頭部的,但並不是說子彈不能穿透。即使子彈射出,一個人的脖子也無法承受如此大的衝擊力。困惑的新兵常常會被老兵提醒:就算帶上鋼盔,被子彈擊中後,你的脖子也受不了子彈的衝擊力。

事實上,戰場上沒有人會專門盯著敵人的頭部瞄準,很多人都是隨意開槍。如果你的頭中彈了,你只能說你太幸運了。

如果一個士兵是為了保護頭部去帶上鋼盔,從而失去靈活性,很可能他的身體將會受到敵人子彈的襲擊。保護你的頭部,讓你的身體更脆弱,弊大於利!(日軍頭盔有黃色五角星)

抗戰期間,日軍頭盔中間的黃色五角星,成了八路軍的活靶子(這段是意淫的,僅供娛樂)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堅持在敵後作戰,多次採用靈活的游擊戰術伏擊鬼子。俘獲了許多日本士兵的頭盔。但在一些歷史照片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新兵喜歡戴著頭盔,但是八路軍老兵很少戴頭盔。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軍隊直到研究後才明白。原來,當時日本軍隊佩戴的頭盔中間有一顆大大的黃星,這是日本軍隊的象徵。紅色是最引人注目的。(八路軍繳獲的日軍頭盔)

因此,八路軍的老兵可以在很遠的地方找到日本士兵,向頭盔中間的黃五角星開火。當時,八路軍老兵裝備了許多莫辛納甘步槍。炮聲清脆,彈道穩定,精度高。老兵們槍法都很好,準確又準確,往往一槍就能打中紅星,大多數日本人還沒有反應到底發生了什麼,機已經被八路軍老兵狙擊手打死了。

以上,這就是老兵們不愛戴鋼盔的原因。


搞史人


蘇聯老兵不讓新兵戴鋼盔,其實拯救了很多新兵的性命

我們都知道,鋼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可以防止士兵頭部被流彈擊中,也可以防止碎石;並且只要子彈不是從正面擊中了士兵頭部,子彈會沿著鋼盔的弧形面滑走。美國在二戰時期,讓士兵佩戴鋼盔,減少了7萬士兵的死亡。

蘇聯老兵的做法和美軍做法南轅北轍,為什麼還會減少蘇聯新兵的傷亡呢?

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鋼盔笨重,行動不便

笨重

蘇軍剛開始使用的是S36鋼盔,後期因為戰爭需要,改進成S40鋼盔。S40鋼盔雖然得到了很大的優化,但它的毛病就是特別重,一個鋼盔4斤重,相當於頭上綁了兩塊磚。

在戰場上頂著鋼盔行動非常不方便,戰場講究靈活性,身體負重小可以在陣地上靈活走位。如果是和敵人肉搏,頭上頂著4斤重的東西我想誰都敏捷不起來,而士兵很可能就會因為這點重量損失性命。

體力不支

另外,二戰時新兵是沒多少時間訓練的,很多都是常規訓練一兩個禮拜就上陣了,一個普通人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能達到和老兵一樣的體能。

一場戰役少說也得打一天,頭上頂著4斤頭盔作戰,新兵在體能方面就受不了,沒有力氣作戰,戰鬥力降低,這對於蘇軍是極為不利的。

大小不合適

不僅如此,蘇聯冬天太冷,戴著鋼盔只會讓士兵凍僵,反應速度下降。所以S40鋼盔要更大一號,是為了讓士兵能戴上布帽子再套鋼盔。

但是這樣就有個弊端,鋼盔不合適,在戰場上奔跑時反而會阻擋視線,這時就要伸手其去推鋼盔。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任何一個多餘的動作都有可能致命!

二、鋼盔反光,致命弱點

大家知道二戰時德國鋼盔有個什麼弱點嗎?就是反光,這個反光有利於狙擊手進行爆頭擊殺。蘇聯少將柳德米拉·帕夫裡琴科大家認識嗎?一己之力擊斃309名德軍,成為德軍聞風喪膽的狙擊手。

優秀的狙擊手不僅僅只有蘇軍有,德軍有“白色死神”西蒙·海耶,號稱世界狙擊之王,四個月時間擊殺542名蘇軍,成為蘇軍的噩夢。

他能擊殺如此多的士兵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是他本身技術過硬;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蘇聯的S40鋼盔比德國頭盔更反光,戴著頭盔不就是在告訴西蒙·海耶:“我在這裡你快來打我”,而且還是固定靶。還是布帽子更加隱蔽。

綜上:蘇聯老兵讓新兵不戴鋼盔是有道理的,一個是過於笨重作戰困難,其次是鋼盔遠不如布帽子隱蔽,降低了敵軍狙擊手的狙殺。而這個建議也確實減少了很多蘇軍新兵的傷亡。


凍梨歷史君


這個指的是二戰蘇德戰場嗎?現代戰場簡直不可能,雖然不知道這個流言的真假,但是戰場上戴頭盔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根據美軍統計,僅僅因為戴頭盔,美軍在二戰中的傷亡就減少了近一半,那麼俄國老兵為什麼勸新兵不戴頭盔呢?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只能做出以下猜想。


往好了想

第一、俄國戰場太冷,鋼盔直接和頭皮接觸很可能因為溫度過低而粘在一起,這樣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還不如直接戴個棉帽來的實在。

第二、俄國鋼盔太重,士兵脖子受不了,會影響士兵的舒適和靈活性,戰鬥力會減退,還不如光著膀子,喊著“烏拉”衝鋒好使。

第三、二戰中的頭盔表面光滑,容易反光,這在蘇德戰場很容易被狙擊手發現並爆頭。


往壞了想

第一、蘇德戰場最惡劣的時候,蘇聯大片工業區被佔領,軍工生產損失大半,有時候人手一把槍都做不到,更別提鋼盔了,老兵可能是為了保證自己戴頭盔,不願意讓新兵和自己搶奪有限的資源,所以才使壞假意告訴新兵不戴頭盔的一萬種好處。

第二、蘇德戰爭打的太苦了,老兵無處發洩,心理狀態已經接近變態,只能拿新兵來發洩,讓他們去當炮灰,看著他們死去。


軍武吐槽君


戰爭時期,其實鋼盔是可以擋子彈,尤其是當敵方射擊角度不是正面,而是流彈以及二次跳彈時,鋼盔能在很大程度上救回士兵的性命。一旦防護不足,軍隊的直接減員損耗會非常嚴重。比如,中越自衛反擊戰時,我軍雖然在一個月時間,戰果輝煌,但沒有足夠數量的鋼盔,部隊吃了很大虧。要是將戰場拉回到二戰更為殘酷的東線戰場,蘇軍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損失更為恐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除了美國、英國、意大利的鋼盔制式軍團以外,棉布軍帽其實也普遍存在於大多數交戰國的制式帽子中,比如,小日本的“屁簾”軍帽,德國國防軍的鷹徽軍帽,法國北非戰場的小白帽,還有蘇聯北極熊的船形帽。

軍帽的使用除了看防護效果以外,還要看交戰地區的天氣環境、穿戴舒適度、以及靈活性。當時,蘇聯老兵不喜歡帶鋼盔,還躥到著其它新兵棄用鋼盔,原因估計有三個。


一是當時蘇聯的戰爭環境,蘇、德雙方經常處於極寒氣候條件下進行交戰,比如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30度,你想這時候鐵鍋冷灶的鋼盔戴在頭上是啥滋味,熱脹冷縮,取下帽子扯下一層血肉模糊的頭皮都算是輕的,而且士兵長時間趴在大雪紛飛的雪地上,就這一頂鋼盔就能要了你的小命。本來就缺食物、缺熱量、缺卡路里,為什麼要讓鋼盔吸走士兵急需的熱量呢。這時候,棉布料做的帽子,優勢盡顯,既保暖還舒服。

二是重量太重,不管是蘇軍早期的36式鋼盔還是後來列裝的40式鋼盔,重量都超過了4斤,戴個鋼鐵疙瘩在頭上,別說戰鬥,即便不打仗光行軍,士兵都會嫌鋼盔是個累贅。

三是棉布料的軍帽,方便靈活,當每一個蘇軍,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堆一堆的在戰場被機槍和大炮收割,人在殺紅眼的狀態下,你說士兵會怎樣選擇呢。


米缸摟著麥芽糖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現代鋼盔最早出現在一戰時期的戰場上。而現代鋼盔的發明者是法國的亞德里安將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實際上鋼盔是根本防不住正面射來的子彈的。如果子彈正面擊中鋼盔,鋼盔也同樣避免不了被擊穿的命運。鋼盔的防禦性主要體現在飛濺的彈片和流彈而已。所謂飛濺彈片就是手榴彈或者手雷爆炸後產生的激射碎片。而流彈則是被反射的子彈或者子彈擦邊集中鋼盔。如果子彈沒有正面命中鋼盔而是擦邊而過的話,鋼盔因為表面有弧度倒是可以彈開。所以說鋼盔雖然有一些用處,但實際作用遠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至於說當初俄羅斯老兵勸新兵不要帶鋼盔也是有原因的。首先鋼盔在最原始時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科技含量。它完完全全就是一塊鐵罷了。所以最初時期的鋼盔非常重。而俄羅斯大家也知道不管做出的什麼東西都很粗獷。所以在最初時俄羅斯的鋼盔重量堪稱世界之最。俄羅斯的一頂鋼盔足有四斤重。你想想四斤重的一個大鐵坨著扣在腦袋上是什麼感覺。且不說鋼盔作用有多麼雞肋。就是士兵本身就受不了來自鋼盔的壓力。短暫的戴上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如果長時間佩戴的話腦袋和脖子不堪重負很可能就會出現非戰鬥減員事件了。


而且就像我們上邊說的,鋼盔的作用實際上非常的雞肋。首先正面射來的子彈鋼盔是完全防禦不住的。這就表示鋼盔的最大作用完全起不到了。而流彈在戰場上發生的概率又是微乎其微的。因為流彈只有在密閉空間中才會有高頻率的出現。在空曠的戰場上流彈才出現的幾率要小很多。而流彈擊中頭部的可能更實際微乎其微了 而防禦激射碎片也是很長的雞肋。首先人的身體面積相對於頭來說是很大的。所以一般被激射碎片威脅到的也是以身體為主。被激射碎片射中頭部的概率不是沒有,而是非常小。所以說在這一方面鋼盔也顯得很雞肋。


為什麼很早前就有人說從俄羅斯軍隊看頭上戴著什麼就可以區分他是新兵還是老兵。因為老兵一般為了靈活行動都不會配帶鋼盔反而會佩戴布制帽子。只有新兵不懂所以才會佩戴鋼盔。但熟悉之後很快就會拋棄鋼盔。因為鋼盔能產生作用的時候小的可憐。而正面被擊中頭部,不管你戴著鋼盔還是布制帽子均難逃一死。所以為什麼還要戴沉重死板的鋼盔呢?當然瞭如今社會世界各國就不存在不願意佩戴鋼盔的事情了。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鋼盔很少有那種笨重的全鐵製鋼盔了。現在的鋼盔基本上都是各種複合材料和特殊材料。不僅在重量上要低於鐵製鋼盔。而且在防禦性和舒適性上都要強於原始鋼盔。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二戰期間,蘇聯遭遇德國入侵,雙方發生大規模戰爭,投入的兵力多達幾百萬,可以說是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爭。據說,戰鬥打到白熱化,蘇聯的新兵上戰場,不發槍支,只有子彈,前面的士兵犧牲了,撿起他的槍接著用,就是依靠這樣的戰鬥精神,蘇聯最終取得了勝利。

那麼,很多人可能都會發現,二戰期間很多俄國的老兵十分不喜歡戴鋼盔,甚至一些老兵勸新兵也別戴鋼盔,這是為什麼呢?

佩戴頭盔弊大於利

為什麼佩戴頭盔會弊大於利呢?

這就不得不說俄國方面的頭盔制式了。俄國由於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所以根本不缺材料,因此,生產頭盔的時候可以說“料很足”。一個頭盔重達4公斤。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久4公斤嗎?這不是一個數字的問題,而是在頭上頂了一個“大西瓜”。4公斤的重量,需要長期佩戴,難免會給身體造成負擔,至少頸椎受不了,而且,由於重量太大,行動都有些不方便,轉頭抬頭等動作都會受影響。

這頂“大西瓜”似的頭盔,不光是太重,還會受天氣的影響。沒錯,戴著這麼大的頭盔,冬天太涼了,夏天太熱了,會給士兵造成很大的困擾,所以一些老兵都是戴布軍帽,不喜款戴鋼盔。

很多剛上戰場的新兵,都是嚴格遵守指令,佩戴鋼盔,因此市場遭受老兵的嘲笑。

沒有太大的防護能力

對,你沒有看錯,鋼盔確實沒有那麼大的防護能力。很多人可能會想,這麼厚重的鋼盔,難道還沒有防護能力嗎?

在戰場上,狙擊手畢竟是少數,很少有士兵會瞄著頭部射擊,因為不容易命中,更多的人還是朝著敵人的身體射擊。

就算有狙擊手或者槍法好的士兵朝著頭部射擊,鋼盔能抵擋住子彈,但是會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子彈的衝擊力。即使鋼盔抵擋住子彈,強大的衝擊力也會把脖子弄斷,所以說,被子彈擊中頭部,無論戴不戴鋼盔,都是九死一生。

當然,鋼盔還是有防護能力的,否則就不會設計和生產了。對於炮彈的碎片或者手榴彈的爆炸還是有防護能力的,不過前提是這些碎片只攻擊頭部。

面對這些問題,一些老兵就十分反感戴鋼盔,而且也勸說新兵也少戴頭盔,畢竟影響太大,如果頭部動作遲緩,真的有可能會喪命。


歷史還有哪些事


鋼盔的發明本就是為了保護使用者,作為老兵本不以身作則就算了,反而還“誘導”新兵儘量別帶帽子。難不成坑了自己不夠,還要多拉一個替死鬼?

1,環境因素

俄國在地理位置上位於北方,常年的冰雪天氣早已練就他們一身鋼筋鐵骨的本事。在這種大環境下長大的俄國人,可謂是貨真價實的戰鬥民族。本事大,自然脾氣也大。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老毛子”,上戰場戴頭盔那可是懦夫的行為。

“頭可斷,血可流,唯有鋼盔不能有。”主要還是害怕這鋼盔壓亂他們帥氣的髮型。要是有新兵帶上了頭盔,那可真是引起一群老毛子的嘲笑,新兵本著先來後到,先者為大的順序,對這群老兵自然也是言聽計從。

再者,剛到軍營這群新兵臉皮自然也沒法和老油條相比。在他們的刻意嘲笑下,新兵自然也是羞於戴頭盔。但是,你別真以為不戴頭盔死得快!事實恰好相反。



2,影響作戰靈活

二戰蘇聯的頭盔比美式頭盔還重一斤。 士兵佩戴在頭上嚴重影響了作戰的靈活程度,對觀察戰場敵情和躲避敵人攻擊都是一種負擔。

而且頭盔的發明從來都不是為了正面硬抗子彈的,只是為了阻擋炸彈碎屑和流彈對頭部的傷害。就算敵人瞄準頭部設計,可是誰又有那個閒心去慢慢瞄準,就算你瞄準了又有多高的命中率。

從二戰的傷亡來看,大部分士兵還是死於軀體傷害。像頭部中槍而死的倒黴鬼還是太少了。那我再換個說法,就算你的頭盔很好沒有被子彈射穿,可是子彈帶來的衝擊力也是你脖子所不能承受的,它會直接把你的脖子扭斷。

所以,不戴頭盔不僅拓展了你的視野,更是降低了你的負重,提高了士兵在戰場上的移動速度。

3,設計太過粗糙,不夠人性化

二戰蘇聯的頭盔,雖然防禦性不錯,可是外觀和舒適度實在不敢恭維。夏天的時候這款頭盔透氣差,吸汗能力差,到了冬天這款頭盔由於內襯太薄,在寒冷的北方容易凍上士兵的頭皮,每次卸頭盔都感覺是在受刑。

這款頭盔還有個缺點就是,反光太過明顯。戴上這款頭盔無疑在告訴狙擊手我在這裡。日軍的頭盔雖然性能不錯,可是卻敗在了圖案設計上。

在抗日戰爭中後期,八路軍佷多都裝備了莫辛甘納步槍,由於彈道穩和精準度高,日軍頭盔正中間的黃色小星星成了八路軍的天然靶點。佷多日軍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幾百名之外的八路軍精準射殺了。後來,當日軍發現這點後便把頭盔上的星星抹去。

當然,頭盔的使用還是要試情況而定,並不能把它否認的一無是處,不然它問世的價值在哪裡?

比如頭盔抵擋炸彈碎片時就挺好使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頭盔的性能和外觀也是在與時俱進,現在俄國的頭盔多為複合材料製成,防護強,重量低。士兵們為了自己的小命出任務的時候都還是老老實實的戴起頭盔。


歷來現實


說到二戰中的鋼盔,給觀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桂軍所佩戴的英式“飛碟盔”,這種託尼式鋼盔,就像一個鍋蓋一樣,外形更像是一個“飛碟盤”,所以大眾叫它“飛碟盔”。

在近代的戰場上,每一個士兵都會佩戴一個鋼盔,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頭部的安全,讓士兵在戰場上提高生存率。不管是子彈以及炮彈爆炸後的彈片或者是石塊的襲擊,鋼盔都能很好的阻擋它們對頭部的傷害。但在二戰的蘇俄戰場上,卻出現了一個非常奇葩的現象,蘇軍在戰爭中竟然很少戴鋼盔,而是戴著布制的軍帽,不但如此,那些老兵們甚至還勸說新兵蛋子們不要戴鋼盔。這又是為什麼呢?

蘇式鋼盔做工粗糙,重量不是一般的重

蘇軍原先佩戴的是SSH36式頭盔,但因外形比較特殊的原因,產量並不是很高,所以士兵佩戴這種鋼盔的比較少。隨著戰爭的不斷髮展,蘇聯人在36式鋼盔的基礎上,研製出了改良型的40式鋼盔。這種新型鋼盔的優點是加工工藝簡單,防禦性比較好。在後面蘇聯人大量的生產了這個型號的鋼盔,當時的蘇軍人人都被分到一個40式鋼盔。

40式鋼盔有優點,但缺點也同樣突出。蘇聯人為了增加頭盔的防禦能力,在頭盔內部加裝了很多防禦性的材質,使得本身做工就粗糙的鋼盔重量竟然高達2公斤以上。如此笨重的鋼盔戴在頭上,還要行軍打仗,那簡直就是噩夢。


過重的鋼盔會讓士兵們失去靈活性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就拿佩戴摩托車頭盔來舉例,當你戴著一斤重左右的摩托頭盔行駛一兩個小時後,你會感覺到整個頭部麻木,脖子痠痛,人反應遲鈍。試想一下佩戴著一頂4斤重的頭盔,在來回的奔跑中跟敵人作戰,這個人的靈活性絕對是大打折扣。再加上佩戴如此沉重的鋼盔會讓士兵們的體力消耗過大,還沒有等到正真進入決戰中,就先被淘汰了。

蘇聯冬季氣候環境惡劣

蘇俄在冬季的氣候條件非常的差,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也不是什麼稀罕事。蘇俄冬季入冬比較快,也正是超惡劣的天氣才讓德國人逐漸由全面進攻優勢方轉變為被動防守方。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佩戴鋼盔會讓士兵的頭皮跟鋼盔粘在一起,讓這些士兵的頭部嚴重凍傷。冬天裡,鋼盔竟然成為了蘇俄士兵們的噩夢。到後來佩戴鋼盔還得先戴上布帽。


蘇聯鋼盔的透氣性非常差

蘇聯的這款40式鋼盔為了提高防禦性,反而忽視了很多細節上的東西,其中一個就是透氣性問題。夏天士兵們佩戴著這麼重的頭盔在跟敵人作戰,嚴密包裹著頭部的鋼盔幾乎沒有什麼透氣性,可以想象出來那是多麼悶熱的,會增加士兵們的出汗量,這就意味更加的消耗著士兵們的體力。

鋼盔反光嚴重,容易成為狙擊手的靶子

在蘇德戰場上,不管是蘇聯人或者是德國人,他們都有自己的王牌狙擊手。德國的王牌狙擊手約瑟夫就是蘇聯人的噩夢,他在二戰中有效擊殺蘇軍257人。蘇式40頭盔反光比較嚴重,很容易成為對方狙擊手的目標,試想一下本來幾百米上千米之外的行動,卻因為一頂頭盔而被出賣,被狙擊手一槍爆頭,那種震懾是很恐懼的,會讓士兵的鬥志開始低落甚至發生逃跑事件。


綜上所述,在蘇德戰場中,蘇聯老兵勸新兵蛋子在戰場上儘量別戴鋼盔,是對他們負責,因為佩戴這種鋼盔上戰場,就意味著會加速他們的死亡時間,這是這些老油條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觀景說史


在俄國老兵眼裡“鋼盔”才是戰場上的催命符,這是為什麼呢?鋼盔不是為了保護士兵而發明的嗎?的確,但是鋼盔只能保護你的頭,而不是把你變成人形“坦克”讓你四處衝撞!

一、俄國鋼盔的背景。

鋼盔、鋼盔一看就知道材質是“鋼”,而俄國當年大量生產的就是“40式”的鋼盔,這種鋼盔“完美”的保護了士兵的頭部,保護了士兵的“生命”安全,鋼盔,完成了自己偉大的使命!對鋼盔是為了保護士兵的頭部,可是士兵不止有頭部需要被保護。

你難道要用“鋼鐵”把士兵包起來,把每個士兵做成“鋼鐵俠”?戰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時機,而把握時機就需要士兵的機動性高,你頭頂著幾斤重的鐵傢伙能有機動性就怪了。

而俄國地處西伯利亞高原氣候寒冷,冬天的鐵有多冷我想大家都有過感受,(你小時候在冬天有沒有用舌頭添過鐵呢?)冬天不保暖還使你更加寒冷,夏天又太過嚴實不散熱一般有經驗的老兵是絕對不會戴頭盔的,只有剛上戰場的新兵才會戴頭盔。

二、老兵不建議新兵戴頭盔的原因。

懦夫說:俄國老兵認為我們身為“戰鬥民族”我們會怕子彈嗎?不會,我們有勇氣,只有那些“懦夫”上戰場才回戴頭盔。這個說法其實很勉強,戰爭是為了取得勝利的而不是比誰更加有勇氣。我想俄國老兵不會因為戴頭盔是“懦弱”的表現而不建議新兵上戰場戴頭盔的,畢竟大家都是在為國家戰鬥,將損失降低到最小才是王道,戰爭不是勇氣比賽。

累贅說:戰場上的頭盔是為了保護,而不是為了催命,前面提到過“鋼盔”的重量嚴重的限制了士兵的靈活度,試問一下頭重腳輕的你能跑的快嗎?老兵們也不想看見在戰場上奔跑的新兵一頭扎進戰壕裡吧!所以為了提高新兵的作戰能力俄國老兵會將他們在多次戰爭總結的“頭盔”無用論傳給這些新兵。

頭盔無用說:頭盔的作用只能保護士兵的頭部,而敵人會在混亂的戰場上專門瞄準士兵的頭部來擊殺嗎?這是狙擊手的專業吧!而每個國家的狙擊手都是寶貝,他們會捨得讓他們出現在混亂的戰場上專門瞄準士兵的頭部擊殺嗎?好像士兵也不值得讓狙擊手出動,所以說戰場上的鋼盔沒有多大作用,所以俄國老兵們才回提示新兵們上戰場不要戴頭盔,因為根本就沒用!

鋼盔催命說:影視劇大家都看過這種場景,一個人被逼在角落裡,為了防止敵人將自己射殺他會找一個高高的支架將頭盔掛在上面伸出去吸引敵人的注意,所以說在戰場上“鋼盔”也就是一個十分明顯的目標,尤其是在那種小型戰場上。

當鋼盔出現就告訴了敵人這裡有目標。所以鋼盔在這裡將士兵暴露了,成了士兵的催命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