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為什麼落得悲慘結局的下場?

村姑王三丫


唐寅是明代的著名書畫家,伯虎是他的字,後期又改字為子畏,號桃花庵主。唐伯虎不僅書畫了得,其詩作同樣精彩絕倫,是明代著名的詩人。

唐伯虎在繪畫上的造詣很高,師法李唐、劉松年,將當時南方和北方的繪畫風格融為一派,筆墨細秀,佈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

書法方面,唐伯虎最喜歡的是元朝書法家趙孟頫的,算得上是趙孟頫的忠實粉絲,從唐伯虎的筆法上也可以看出,基本是趙孟頫的路數,加入了自己一些獨到的見解,讓他的書法別開生面,奇峭俊秀。

唐伯虎年輕的時候十分熱衷於考取功名,並且應試能力很強,十六歲就考取了蘇州府第一名,28歲鄉試第一,次年到京城去會試,可惜被一起政治案件牽扯其中,鋃鐺入獄。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年有個叫徐經的家庭十分富有,他父親是江陰第一富豪,所以徐經不學無術專門靠買答案應試。恰巧,那年唐伯虎進京考試,途中遇到了這個人,徐經見到唐伯虎談吐不凡,又聽聞其才華出眾,多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便有意與其交好。徐經為了得到唐伯虎點的友誼,對其仗義疏財,整天對其稱兄道弟,關愛有加,唐伯虎初來乍到,哪裡經受得住徐經的“熱心腸”,於是對其消除了戒備,將他當作自己人看待。

後來這一屆會試發生了考題洩露的時間,主謀自然是徐經,他買通了考官,買到了答案,但是東窗事發,被朝廷發現了,於是被朝廷關入大獄,唐伯虎因為和他有私交,被無辜牽扯其中,同罪。

出獄後的唐伯虎便對官場心灰意冷,不再想繼續搞政治,於是開始混跡江湖,笑傲人生,開始專心的從事他的文藝工作,唐伯虎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流世的書畫作品都比較多,對後世的影響巨大。

這段入獄的經歷對唐伯虎來說興許是好事,讓他徹底看清了官場的黑暗面,不再執著於仕途。沒有了精神負擔的唐伯虎更加懂得生活,看得清人間的喜樂憂愁,從此以後,唐伯虎的書畫風格開始朝著灑脫秀逸方向發展,從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唐伯虎真的已經放下了。

奈何無情的老天爺不願意放下他,由於唐伯虎才名在外,得到了寧王的賞識,在唐伯虎貧困潦倒的時候多次出手相助,寧王也多次在公眾場合稱其為自己的小兄弟。但是這個寧王野心很大,想要謀朝篡位,讓唐伯虎相助。唐伯虎知道其中的利害,不敢配合,為了不讓寧王殺人滅口,開始裝瘋賣傻,據說還曾當著寧王的面喝下野狗拉下的尿,才讓寧王放下戒心,放唐伯虎畫家養病。不久後寧王被內部人員舉報,朝野震動,將寧王滿門抄斬。因為唐伯虎已經和寧王斷絕了來往,倖免遇難,可謂九死一生。

唐伯虎的一生悲慘而又傳奇,死前留下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可見唐伯虎死前已經對生活麻木,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懷著滿腔的遺憾告別人世。


名廬書社許高鑑


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才華橫溢,學富五車。

當時在蘇州城裡,時常美女如雲,前呼後擁,並且還娶了八個老婆,個個貌美如花。

他每天不是飲酒作詩,就是和朋友出遊踏青,偶爾作上一幅山水畫,也可以博得萬人爭藏。他也常常浪跡花街柳巷,引得青樓女子側目,何其美哉?

這可能就是我們大家心目中認識的唐伯虎吧!

然而,人生總是寫滿挫折,唐伯虎的一生,遠非大家想象的這般!他非但不是“高富帥”,而且貧困潦倒,苦難悲慘!

唐伯虎,不是高富帥,不是富二代

唐伯虎祖上雖然有人曾做過將軍和太守,但到了父親這一輩,已經淪落成平民布衣,靠經營著一家小酒館維持生計。

中國古代,“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排在最末的,更有甚者,商人的孩子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受到社會歧視,是家常便飯。

24歲開始,家人相繼去世

有一點不可否認,唐伯虎從小成績非常好,是當地有名的學霸,16歲就考中了蘇州府試第一名,當時轟動很大;18歲又娶妻成家,一帆風順。

然而上天總不會眷顧一個人,將一切美好都給他!唐伯虎悲催的人生,從24歲便開始了。

先是父親去世,緊接著,母親也死了;再然後,妹妹又死了;沒過多久,妻子難產,不僅妻子沒保住,連未出生的兒子也一起斃命。

兩年內,5個親人相繼離世,對任何人來說,都無異於毀滅性的打擊,何況當時唐伯虎只有24歲。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措手不及。

30歲,終身禁考,仕途無望

家人相繼去世,對唐伯虎的打擊非常大。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在好友祝枝山的鼓勵下,他重新迎娶了第二任老婆。

接著29歲高中“解元”,並獲得了來年進京參加會試的資格。然而不幸的事,又一次接踵而至。

唐伯虎進京之後,結識了一個名叫“徐經”的富家子弟。很快,就和徐經打成一片。後來徐經藉助父親關係,拉著唐伯虎一起拜訪了當時的主考官程敏政。

誰知道這次的考題非常難,等到考試結束之後,很多應試者都交了白卷,或者答的亂七八糟。唯獨唐伯虎和徐經作答的最好。眾人覺得存在作弊,於是就上訴孝宗皇帝。

徐經入獄後經不起拷打,很快就承認了是他賄賂了主考官程敏政,竊取試題洩露給唐伯虎。結果,二人不但考試作廢,而且還終身禁考。

這對唐伯虎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

35歲,差點被砍了頭

唐伯虎被禁考後,第二任老婆看到官太太美夢破滅,一生氣就回孃家了。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唐伯虎,從此自暴自棄,最後連祖傳的小酒館也倒閉了。

到了35歲,唐伯虎意外收到寧王聘書,也就是當時皇上的叔叔要聘請唐伯虎當幕僚。唐伯虎以為時來運轉,喜出望外,誰知道,這卻是一個更大的坑。

唐伯虎到了寧王府,很快發現寧王在招兵買馬,準備謀反。這可是滅九族的大罪啊!

唐伯虎雖然對朝廷非常不滿,但是怎麼著也沒想過要造反。唐伯虎無奈之下,只好採用了宋江的伎倆,開始裝瘋賣傻,瘋癲到甚至吃自己拉出來的屎。

寧王一看唐伯虎瘋了,只好將他趕走。不久,寧王造反失敗,所有參與的人都滿門抄斬!

貧困潦倒,賣畫為生

經過寧王一事,唐伯虎從此淡泊名利,也不再想著功名,這時候又迎娶了第三任妻子。這位妻子名叫沈九娘,是在風月場認識的。

這時候的唐伯虎,本想好好生活,奈何天不遂人願,沒過多久,沈九娘又病死了!可憐的唐伯虎,更加潦倒,頹廢。別說畫畫,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甚至3天不吃飯也不覺得餓。

另外,唐伯虎還嗜酒如命,以李白為榜樣,常常酗酒,借酒澆愁,身體每況愈下,到了後來連正常的工作都不能。

終於,明嘉靖二年冬,公元1524年,窮困潦倒的唐伯虎,結束了苦難的一生,年僅54歲。

唐伯虎死後489年,公元2013年9月19日,紐約蘇富比拍買公司拍賣會上,唐伯虎一幅《廬山觀瀑圖》畫作,最終以5.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億元)的天價成交,刷新了唐伯虎書畫拍賣的最高紀錄,也可以告慰唐伯虎在天之靈。

讀者們,關於“唐伯虎”,大家還有怎樣的認知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文史道


唐寅是明朝中期蘇州著名的畫家、書法家、文人。他因唐伯虎三戲秋香的故事在大眾中廣為人知。

他自幼便極具才華,在詩書畫上均展示了極佳的天賦。


他有多聰明呢?


因為他生性貪玩不喜被束縛,年紀輕輕的他本無意於仕途。直到他的好友祝允明規勸他說讓他考科舉,於是唐伯虎便說好吧,那我便試一年,考不上就算了。


於是他就去備考了——然後就考得了鄉試第一名的佳績。


而與他同歲的另一好友文徵明直到50多歲才考中了鄉試。


當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升官發財的道路是指日可待,那麼為何他卻晚景淒涼孤苦百年強半而夭(54歲便在苦病中去世了)呢?


這一切都要從鄉試之後在京城的會試說起。


參加考試前,眾位讀書人一般會在住所安心備考,而唐伯虎與他的好友徐經卻是招搖過市,“帶著戲子熟人,馳騁于都市之中。”而且每到一處還都送上厚禮,十分招搖。而他們還拜訪於禮部任職的李東陽和程敏政。這兩位都是當年會試的主考官。”據明《孝宗實錄》記載他二人在程敏政處因慕其學問,“以幣求從學。”


而後,華昶上奏“今年會試,臣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翰林學士程敏政假手文場,甘心市井,士子初場未入耳論語題已傳誦於外.......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問餘於人。”


於是當時的皇帝便將華昶、徐經、唐寅等送鎮撫司審訊。經調查之後,兩方基本是各打五十大板,認為唐寅和徐經試並無舞弊,而程敏政是臨財苟得,不避嫌疑。而華昶則由於所奏不實被予以降職處分。兩方各打五十大板,此案草草了結。


那麼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唐伯虎是否真的做了舞弊之舉呢?


李東陽和程敏政是在弘治十二年二月被任命為會試考試官。但是唐寅與徐經去求文卻是在任命之前。比如宰粱儲十二月離京使安南時,程敏政曾經寫了一首詩給他並提到了唐寅和徐經。他二人那時候又如何未卜先知在乞文的時候得知他會成為主考官呢?


此外,在會試的擬錄取名單之中,唐寅和徐經均落榜。又怎麼能說程和徐經、唐寅之間有什麼py交易呢?


但不管如何正如李雙華所言,“徐經或真有心舞弊,唐寅實未與其謀。然瓜田李下,確有口難辯。”


而這件事情給唐寅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這是他命運的轉折點。


唐伯虎之仕途也因此而毀,他被貶為小吏。儘管唐寅多次“上訪”,卻沒有人願意在此時冒天下之大不韙。於是其憤而離去。唐寅的妻子也因此事而與他離異。數月之前,唐寅尚是江南才子,風光無限。轉瞬間,卻成了科舉舞弊的要犯。從一個天之驕子,轉而成為一個於仕途終生無望之人。心理落差之大正如其在詩中所寫,經此事,慘毒萬狀,眉目改觀,夫妻反目,愧色滿面。幾乎到了無處容身的地步。


而他也開始了以賣畫為生。比如《落霞孤鶩圖》、《王蜀宮妓圖》、《班姬團扇圖》都是流芳千古的佳作。

十餘年之後,南昌的寧王廣納人才。而像唐寅這樣的江南才子自然也在行列之中。唐寅去了之後卻發現,寧王暗中謀求皇位,於是他便露其醜穢,使寧王不能忍受,放他回來。


此事也徹底斷絕了他重回官場的可能性。自古文人都是名譽至上的,而他以裝瘋賣傻之舉縱保一命,卻也只能終身是一個職業畫家了。


唐伯虎晚年淒涼,而這種淒涼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晚年病痛纏身,他的詩句中也體現了這點,如“四更中酒半窗病,三月傷春滿鏡愁”。他以賣畫為生,晚年更是患了重病不能握筆,時有不能果腹之日。膝下更是沒有男丁,只有一個女孩兒。

最終一代解元,卻潦倒而死。這不得不說是可悲可嘆。


那麼除了這兩次科舉舞弊案以及寧王謀逆之事外,造成了他不過半百而夭結局悲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唐寅自身性格的原因。文徵明父親曾經對他有過評價,認為此子儘管天資聰穎,卻是輕佻之人。他的性格,粗看是 今朝有酒今朝醉放蕩形骸於市井,但是內心卻是敏感而要強的。郭預衡曾對他評價,”他只能為公子之豪者,而難為布衣之俠客。在他的筆下,眼底世情,雖似琳琅滿紙。但他對於人間萬事。仍似有所未知。故一經挫傷,便顛倒至此。“此語十分中肯。


但是從廣義上講,唐寅已經不是傳統型的士人。傳統士人縱是不能為官,為上所屈,但依然有著九死而無悔的獻身精神。而唐寅卻並非如此。我的個人尊嚴遠遠比國家重要。而唐寅也並不是個例,而是蘇州當時新出現的市民階層的典型代表。

所以說,唐寅的悲劇,與其說是個人的悲劇與無奈,不如說是時代下的必然產物。超出時代太多的人,大多不被世人理解而處境堪憂。


所幸,儘管人生如此懷才不遇,但是他的詩歌書畫卻廣傳世間。而由大眾為之杜撰的“唐伯虎三戲秋香”之才子故事,給了他一個完滿結局。想必唐伯虎本人若得知,也會有些許唏噓而安慰罷。


參考文獻

《論唐寅的視覺典故》

《百年來唐寅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論唐寅的人生態度及其文化意義》

《明弘治十二年禮部會試舞弊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