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可是李牧面對強秦卻能百戰百勝,這是為什麼?

小5小8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軍力空前強盛,兵鋒所指之處,只有秦軍可以匹敵!

史料記載:秦、趙兩國之間的單打獨鬥,一共發生過七次,分別為閼與之戰、幾之戰、長平之戰、平陽之戰、宜安之戰(肥之戰)、番吾之戰以及最後的秦滅趙之戰,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這七場戰役的梗概及最終結果:

一、閼與之戰:公元前269年,秦國以胡傷為將,領重兵圍困趙國重鎮閼與(今山西和順)。閼與危在旦夕,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前往增援。趙奢採取“示敵以偽,麻痺秦軍”的戰略,使秦軍輕敵。初見成果後,趙奢率領軍隊偃旗息鼓,輕兵急進,突襲秦軍。秦軍倉促應戰,不敵趙軍,一戰被趙軍斬首八萬,閼與之圍立解。戰後,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二、幾城之戰: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強民富,秦銳士之勇武善戰更是聲名遠播,何曾遭受過在閼與城下的慘敗之辱?所以,為扳回秦軍名聲,秦國再次發兵攻向趙國幾城(今河北大名)。這次領趙軍前往增援的是趙國老將廉頗,廉頗不愧名將之稱,於幾之戰再破秦軍!



三、長平之戰:趙國兩次打敗秦國,令強秦顏面盡失。為鞏固自身的實力和地位,秦國轉而出兵攻打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韓國弱小,無力抵抗秦國,韓國朝野經過商議,決定獻上黨戰略要地換秦國罷兵,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獻城入秦,而是把上黨之地獻給了趙國,受到趙國歡迎!秦王暴怒之下,令左庶長王齕率軍奪取了上黨之地,進而攻向趙國長平(今山西高平一帶)。

秦、趙決戰就此拉開序幕:不甘示弱的趙國以廉頗為將,率軍在長平抵禦秦軍,雙方互有勝負。廉頗用兵老辣,決定以“堅壁清野”之策,先拖垮秦軍,再伺機出戰,遭到趙王反對。與此同時,秦國間諜在趙國活動,聲稱秦軍誰都不怕,只怕“馬服子”趙括。這話傳到趙王耳中後,本就對廉頗堅守不出不滿的趙王決定換將趙括。對峙雙方不斷增兵,兵力達到百萬之眾。後秦國戰神白起秘密抵達戰場,指揮秦軍假裝敗退,趁機出兵切斷了趙軍補給線,並將趙軍主力分割。趙軍在缺糧四十六天後發動總攻,被秦軍擊敗,趙軍主帥趙括被秦軍射死,其餘趙軍投降後被秦軍坑殺,只有二百四十名年幼的士兵被放回趙國,趙國元氣大傷!



四、平陽之戰: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派大將桓齮領秦軍攻趙,趙將扈輒率軍迎戰。趙軍兵敗,喪師10萬,扈輒戰死!

五、宜安之戰:公元前233年,秦軍攻佔趙國宜安,進逼趙都邯鄲。趙王令戍衛趙國北部邊境的名將李牧南下迎戰秦軍。秦軍猛攻肥下,欲引李牧救援,李牧卻趁機攻取秦軍大營,並大敗前來救援的秦軍,秦軍主將桓齮畏罪逃到了燕國!



六、番吾之戰:公元前232年,秦國以王翦為主帥,兵分兩路攻趙。李牧命司馬尚率趙軍依託國都邯鄲南部的有利地形抗擊秦軍,自己親率主力北上,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大敗秦軍後,又一記回馬槍殺向圍攻邯鄲的秦軍。秦軍已無鬥志,一觸即潰!

七、秦趙決戰:公元前229年,趙國饑荒,秦將王翦率軍攻趙,並以“反間計”除掉李牧,趙軍節節潰敗。次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陷,趙國滅亡!



綜上所述,李牧直接指揮的抗秦之戰只有兩場:宜安之戰和番吾之戰,並非題中所述百戰百勝!李牧之所以能打贏這兩場戰役,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李牧指揮藝術不拘一格:

從宜安之戰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到番吾之戰的分兵合擊,戰法多變;

二、趙軍戰鬥力尚存:

趙國國力雖不比秦國,但趙軍實力委實不弱。且長平之戰後,趙國舉國哀兵,故而能兩次大敗秦軍!


不書公子



長平之戰後,趙國45萬主力全軍覆沒,精銳耗盡。為什麼李牧還能兩次戰勝秦軍呢?

原因有二:

一是趙軍的戰鬥力原本就強於秦軍。

在閼與之戰前,秦軍大舉進攻閼與。趙王徵求廉頗的意見。廉頗認為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大軍展開,對趙軍不利。廉頗沒有把握,認為只有五成勝算。廉頗建議放棄閼與。

趙王不甘心把閼與拱手相讓給秦國。又徵求趙奢的意見。趙奢認為,閼與地形對趙軍不利,對秦軍同樣不利。在狹窄地形作戰,雙方沒有迂迴餘地,各種計謀都用不上。就好比兩隻老鼠在狹窄通道內打架,誰更勇敢,誰戰鬥力更強,就能獲勝。

在閼與之戰中,地形狹窄,秦趙兩軍硬碰硬。使不上任何計謀的情況下,趙奢全殲八萬秦軍,斬首八萬。而趙軍傷亡不大。說明趙軍的戰鬥力遠強於秦軍。

二、李牧的軍事才能高於王翦。李牧的軍事才能,能排進戰國前十。王翦的軍事才能,排不進前二十,排在齊國名將匡章之後。

由於以上兩點原因,趙國即使在精銳耗盡的情況下,依然兩次戰勝秦軍。


楊朱學派


長平一役,趙國損失的生力軍高達幾十萬,可謂是元氣大傷。此戰後,東方六國中,原本唯一一個可以抵抗強秦的諸侯國,也一蹶不振,只有招架之力,再也不復還手之功。可是,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國真想在短期內吞併趙國,還真不是一件易事。

公元前26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率軍伐韓,韓國上黨郡守不願降秦,轉而將上黨獻於趙國,以期抵抗秦。關鍵時刻,趙孝成王意識到,如果趙國坐視不理,秦軍佔據上黨後將使自己直接暴露於秦國的兵鋒之下,所以命廉頗率兵進駐長平。此後,秦趙兩國在長平相持三年之久。

連年的征戰,使得秦趙雙方都不堪重負,可趙國的綜合國力終究略遜一籌。至公元前260年時,趙王又中了秦國的反問計,罷免了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轉而命趙括為將,企圖與秦軍速戰速決。

結果,趙括所率大軍陷入秦軍包圍,在長平慘敗。趙括死於突圍的路上,而趙軍40萬人皆降。此後,白起將兩百餘人幼弱放回趙國報信,其餘趙軍皆被坑殺。此役後,趙國主力幾乎喪失殆盡。

長平之戰後,秦趙雙方一度罷兵議和,趙國割讓城池以求得短暫的安穩。可是,趙國雖然主力喪失殆盡,卻並不打算屈從於秦國;秦國雖然消耗同樣巨大,卻想著儘快吞併趙國。於是,“和平”的局面轉瞬即逝。

在這一過程中,李牧成為了趙國又一位名將。他曾率軍擊退過匈奴的侵犯,使得趙國北部疆土實現的穩定,還曾率軍還擊燕國,佔據了燕國的武遂和方城。可以說,儘管趙國的情況遠不及長平之戰前,但還是頗有戰鬥力的。

當時,李牧不僅領兵抗擊匈奴、攻打燕國,而且還屢次擊敗了秦軍,可以說是創造出了一系列戰爭史上的奇蹟。這其中既有李牧善於指揮的因素,也得益於趙人對秦軍的仇恨。長平之戰後的慘狀,史家早有描述:

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

正所謂哀兵必勝。趙國對秦軍的仇恨,使得他們在與之交戰時,總是心懷怒火,故而能夠捨身忘死的拼殺。當然,長平之戰秦軍殺降卒的前車之鑑,也使得趙國士兵心中十分清楚:與秦國交戰,必須要拼勁全力,否則即便投降,也將難以偷生。

所以,即便趙國在長平損失慘重,卻依然能夠抵禦了秦軍的多次進攻,這一奇蹟,一方面是李牧卓越的指揮才能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秦軍的暴行激怒了趙人。但可惜的是,趙王再次中了秦人的反間計,將李牧處死,可謂是自毀長城!


史海爛柯人


需要說明的是,李牧面對秦軍並無百戰百勝之說,凡三戰而已,一勝一平一敗,敗即身死,無復起鄢。

一 面對桓齮,戰而勝之

李牧面對秦國第一次作戰,秦使桓齮伐趙,趙悼襄王憂急而死,趙君新立,急召李牧,臨危受命。資治通鑑上記載:

桓齮伐趙,敗趙將扈輙於平陽,斬首十萬,殺扈輙。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趙封李牧為武安君。

李牧何以致勝,我們嘗試分析,孫子兵法曰: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先看主孰有道

秦王千古一帝,自然英明無匹,然而宜安等戰,持續時間較短,不像長平之戰曠日持久秦趙皆舉傾國之力對戰。所以君王本身的賢明沒有那麼明顯,最主要的就體現在“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一點上。此戰,趙悼襄王新死,趙國新敗,李牧以在北地面對匈奴百戰百勝之身受命於危難之際,正是趙國新君對其最信任的時候,所以兩國持平。

次看將孰有能

李牧趙國名將,桓齮無名之輩,李牧勝之。

再看天地孰得

秦軍遠程奔襲,李牧則以逸待勞,更兼主場作戰,享有地利優勢,趙國勝。

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兵孰練,賞罰孰明

李牧所將之兵的核心,皆為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於北地長期對抗匈奴的百戰精兵,其本身又是趙國名將,自然令行禁止,而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其兵鋒之盛,軍紀之嚴,便冠於諸國,所以兩國平。

故此,李牧面對桓齮能夠戰而勝之,理所固然。

二 秦王數路大兵伐趙,遇李牧而還,兩軍平局。

此戰可謂平局,通鑑記載:

王大興師伐趙,一軍抵鄴,一軍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還。

秦國取地,李牧取勝,兩相對比,無勝負可分,固不足以說李牧勝利。

三 終遇名將,因間受誅,李牧敗

秦昭襄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國名將王翦,再度伐趙,李牧、司馬尚奉命迎敵,結果被王翦用反間計除掉。

王翦將上地兵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兵共伐趙。趙李牧、司馬尚御之。秦人多與趙王嬖臣郭開金,使毀牧及尚,言其欲反。趙王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趙人捕而殺之;廢司馬尚。

有人要說了,李牧是被自己人幹掉的,並非敗在王翦手下,甚至有說王翦使用間諜手段不是正道,或者說非戰之罪也。

作者在這裡要說一句的是:《孫子兵法》十三篇自古以來就是對軍事最經典的著作,講的總該是兵家正道了吧,孫子兵法第十三篇便叫做《用間》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果兩軍對決只是靠著士兵正面衝突戰而勝之的話,那麼選將領也沒這麼難了。

然而,高祖得韓信而終得天下,孝武得衛青霍去病而北逐匈奴。都說明一樣的士兵在不同的將領率領下作用簡直天差地別。將領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不管面對什麼敵人的時候總能找到對的方法戰而勝之。能正面幹掉他就正面幹掉,不能正面幹掉就圍困他,最不濟也能保全自身順利退走以圖捲土重來。所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如果以上都不行因為也碰到了勢均力敵的地方統帥了,那就試試別的方法看能不能幹掉他,比如用間。

王翦對李牧便是如此,而這個時候對於兩方君主的考驗便來了,這也正是《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 提到雙方勝負因素為什麼把主孰有道列在第一位的原因。因為軍事總是政治的延續,軍事對決到最後還是政治的對決,像趙國君主那樣在最關鍵的時候聽信讒言自毀長城,破國必矣。

以上是作者一點淺見,歡迎有識之士互相關注交流


盤達說


百戰百勝,說得誇張了。

史書比較明確記載的,李牧是兩度擊敗秦軍。

1、在趙悼襄王時代,李牧被長期閒置

這裡就有個疑問了,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之後,秦趙之間的戰事很頻繁,為什麼大多數戰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從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後,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後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就銷聲匿跡了,無論是與燕國的戰爭或是與秦國的戰爭,都沒看到他的身影。戰事頻頻,為何李牧卻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時間是趙悼襄王二年。當時趙悼襄王執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婦,即後來趙王遷的母親。對此,李牧是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令趙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後,一直到趙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閒置的。

趙悼襄王死後,趙王遷繼位。趙王遷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國大舉入侵趙國。秦軍統帥桓齮出兵攻打平陽、武城,趙國政府派扈輒率軍前往救援。扈輒只是一個平庸的將領,在秦軍的猛攻之下,趙軍大敗,十萬名趙軍將士橫屍沙場。對趙國來說,這無異於滅頂之災。在長平之戰後緩慢恢復元氣的趙國,實在難以承受一次十萬人被殲滅的大損失。


秦國得勢不饒人,桓齮兵團非但沒有見好就收,反倒繼續深入。趙國又一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只有李牧有能力挫敗秦軍,拯救趙國於危急之中。就這樣,李牧被任命為大將軍,實際上就是趙軍總司令,奔赴前線,阻擊秦軍。

2、宜安之戰,李牧大破秦師

公元前233年(趙王遷三年),桓齮統領的秦國兵團繼續深入,與趙軍戰於麗赤、宜安(河北石家莊東南)。李牧臨危受命,糾集了一支軍隊,駐紮在赤麗、宜安東部的肥城(河北晉縣)。李牧的主力應該是來自北方軍區,也就是他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方兵團。與新銳的李牧兵團相比,桓齮兵團已露疲態。秦軍在趙國境內已經征戰將近一年,又在赤麗、宜安發動攻勢,已是疲憊之師。

桓齮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可是他顯然低估了對手李牧。

赤麗、宜安兩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軍已經趕到宜安以東的肥城。這時秦軍的位置相當不利,隨時可能受到趙軍的左右夾擊。對桓齮來說,最好的選擇當然是退卻,避開李牧的鋒芒。可是他並沒有退卻,因為他並不把對手放在眼裡。

作為長平之戰後崛起的新一代將領,桓齮對趙國的軍事力量抱著藐視的心理,他曾經兩度率兵侵趙,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特別是在平陽、武城之戰中,殲滅趙軍十萬人,堪稱偉大的勝利。桓齮顯然也只把李牧視為普通的將領,然而,低估對手總是致命的。

這場戰役的詳情已不可考,《史記》僅有短短數言:“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這個紀錄實在過於簡略。戰國中後期的六國史書,後來都被秦始皇燒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資料。要知道秦國人向來對打敗仗十分忌諱,損失了多少人,是從來不提的。我的分析,秦軍的損失至少在十萬人以上。秦軍桓齮在戰後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為他的損失超過戰果(之前殲滅趙軍十萬),怎麼會畏罪呢?

宜安之戰後,李牧乘勝追擊,光復許多被佔領的城邑,秦國人耗時一年之久的攻趙之役不僅顆粒無收,甚至還把先前吞併的土地吐了出來,可謂是賠本買賣。

3、再破秦師,趙軍慘勝

一年後,公元前232年,秦軍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勢,撲向趙國。秦軍兵分兩路,一路攻至鄴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趙國再一次舉國震動,能不能擊敗秦軍,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從國力上說,趙國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從軍力上來看亦然。秦國雖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無論是兵員或武器、糧食,都能迅速得到補充。相比之下,喪失大片土地後的趙國,顯然捉襟見肘。可以說,趙國是毫無勝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驚世界,在這場硬碰硬的戰爭中,他又打破了秦軍的神話,在正面交鋒中擊退敵人。關於這場戰鬥的詳情,很可惜,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慘烈。

《戰國策》中有一個記載:“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我仔細分析這個記載,與秦軍的兩路出擊是相吻合的。秦軍一路攻鄴城,鄴城臨黃河、漳水,即“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另一路秦軍攻番吾,即“戰於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

在這次秦趙大戰中,李牧與秦軍有過四次戰鬥,全部取得勝利。然而,這個勝利只能用“慘勝”來形容。“四戰之後,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趙國損失數十萬人,按保守來算,至少二十萬。這個勝利雖然贏得很艱難,畢竟是贏了,除了李牧,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做得到了。

反過來說,趙軍損失數十萬人,秦國卻歇了三年沒有攻趙,可見秦軍損失之大,也不會是小數字。

三年後,秦軍又一次大舉進攻趙國,但這次李牧沒有表現機會了,沒有死於戰場,而是死於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嘆息。其實就算李牧不死,趙國能抵抗多久,也是個謎。實力就擺在那裡,秦國越來越強,特別在吞併韓國之後,已邁出統一的堅實步伐;反觀趙國,土地不斷地縮小,兵力也不斷被削弱,與秦國已經完全不是同一級別的對手了。李牧確實是一位軍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個人戰鬥,統帥的水平固然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沒有堅實的國力為後盾,縱然有奇謀妙算,恐怕也難以長久有效吧。


君山話史


李牧是戰國末期唯一能抵擋秦軍的將領,如果他早出生二十幾年,很可能會代替廉頗和趙括指揮長平之戰。

如果秦王不能在最初任命白起為秦軍統帥,60萬秦軍很可能會被李牧擊敗,從而影響到戰國末期的格局。

那麼,為什麼在對抗秦軍的時候李牧可以百戰百勝?

個人認為李牧很厲害是一方面,然後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

大體上有以下幾個原因:

趙國當時實力已經有所恢復。

李牧抵抗秦國侵略的戰爭發生最早在公元前233年,就是著名的肥之戰,而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時間上相差了25年,也就是說長平之戰距離李牧臨危受命抵禦秦軍已經過去了至少一代人的時間。戰場上被白起釋放回來的240名年齡尚小的士兵已經是中年大叔,甚至有可能當了爺爺了。

25年前,即使沒有爆發過長平之戰,李牧手下的士兵主力,也很難有這麼大年齡的人來擔當。

所以,長平之戰和李牧抵禦秦軍的戰爭發生在兩個時代,他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長平之戰對趙國的影響,主要還是集中在對趙國國力的摧殘上。

長平之戰規模巨大,讓本來就相對弱小的趙國耗資巨大,其中糧食的損耗最為嚴重。而古代的生產力低,想要儲存供一次大規模作戰的糧草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

同時,由於趙國在戰場上損失了45萬青壯年士兵,國內的勞動力迅速減少,對恢復生產產生了不利影響。

所以,趙國想要短時間內恢復國力是不現實的。但是,畢竟25年過去了,趙國在這些年裡肯定也積累了大量糧草,並且新生代已經長大成人,讓趙國從人口和國力上都有所恢復。

當初,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了20年就擁有了滅掉吳國的實力。後來,德國也依靠20年的時間回覆和發展,有了發動二戰的能力。可見,只需要20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一個國家再次強大起來。

秦國不能集中全力攻打趙國

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已經滅亡了韓國和基本滅掉了魏國,需要分兵駐紮在這裡,並且早在韓國滅亡的時候,秦軍雖然在當地有大量駐軍,可是並沒有避免韓國人起義,當時秦國是花了不少精力把這次起義鎮壓下去的。

所以,在秦國統一戰爭的過程中他所佔領的地方越多,就必須要分兵駐守,從而避免再次出現韓國反叛的的翻版,如此一來,其實秦國也無法集中精力攻打趙國。

李牧這個人確實很厲害

最後,李牧這個人很厲害。

李牧在雁門關鎮守的時候曾經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匈奴人一直是中原各國頭疼的敵人,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就連強大的秦國也得在北方邊境修長城。

匈奴最大的優勢是機動性強,這讓中原軍隊在與之作戰的時候,打得過追不上,打不過又跑不了,所以中原軍隊很被動,而匈奴人有了比中原軍隊更多的試錯機會,於是他們在戰爭中優勢非常明顯。

李牧為了打敗匈奴人,制定了長期而周密的計劃,他先是示弱於匈奴人,同時做好偵查工作不給匈奴人可乘之機,然後訓練士兵戰鬥技巧,對他們大家犒賞。這一過程持續了十來年的時間,中間趙王都著急了,氣的把他撤換了下來。好在新任的將領實力不強,要不然世人就沒辦法瞭解到李牧的指揮能力。

最後,當李牧覺得時機已到,集中了15萬大軍,對匈奴人採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將他們引入包圍圈,殲滅了十萬匈奴人,確保了邊境十幾年的和平。

到秦國和趙國爆發大戰的時候,李牧率領趙國軍隊多次擊敗秦軍,即使名將王翦也對他無可奈何。所以,如果趙王充分信任李牧,這場秦國滅趙的戰爭還不知道怎麼發展呢。


歷史風暴


這裡有地利問題!秦國攻打趙國必須越過上黨山地,這是一條總長度350裡的崎嶇山路,這使得秦軍的後勤與戰鬥人員的比例必須高達3比1;而秦國本土到上黨郡本身也有1000裡地,雖然是平原地區,可是後勤與戰鬥比也得達到3比1。也就是說秦軍要在邯鄲集結10萬的戰鬥部隊,那麼就必須出動60萬人的後勤部隊,而以秦國的國力,當時秦國能夠出動的壯丁役夫總共也就90~100萬人,也就是說秦軍最多隻能出動15萬人去進攻趙國,而且這還是秦軍在其他戰線沒有戰爭的情況下。

其次,趙軍雖然在長平戰敗,14歲以上男丁損失殆盡,僅剩大約5萬3千人士兵,這是駐守在代郡的部隊;從上黨撤回來的2.4萬名壯丁;隨後14歲以前的孩子長大了一些,到公元前358年秦軍進攻趙國時長平之戰過去兩年,趙軍統計總部隊15萬人左右,再加上齊國魏國的援軍,這使得秦軍在兵力上面沒有優勢,這是邯鄲保衛戰能夠取勝的主因。

到了公元前251年李牧開始任將,這時候趙國已經有16歲以上男丁35萬人。這已經算是恢復力量了,按著李牧的說法就是攻則不足守則有餘。


優己


說李牧對抗強秦的時候,是百戰百勝,這真的有點吹過了。要知道李牧之所以被趙王暫時給調過來對付秦國,實在是國家無可用之人了。

因為這時候強秦一直想試圖滅掉趙國。

所以,李牧過來是防守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秦國的進攻,儘量少丟失一城一池。秦國作為進攻的一方,即使吃了敗仗,也賠不了銀子,割不了地。

所以,秦國即使失敗,也是暫時的失利。

說李牧對抗強秦是百戰百勝,真的有點過了。

再說了李牧在和秦國作戰的時候,戰平的時候比較多。敗和勝的機會是相當的。但是,只要李牧在趙國,秦國想滅趙,還是很難的。

正是因為李牧如同趙國的長城一般堅固,秦國實在是滅不了趙國了。所以,最終他們才想到的反間計。

秦國好像總是利用反間計,他們只要打不過趙國,或者一時之間,難以把趙國給吞併。他們就想到了反間計。

長平之戰的時候,他們戰勝趙國,把廉頗給換了,就是利用的反間計。這次王翦帶領的秦軍滅秦,遇到了李牧帶領的趙軍的阻擋。

這時候他們又開始故伎重演,使用反間計了。

沒辦法趙國的王比較昏庸,他別的本事沒有,但是,懷疑自己臣子的忠心,那是一時都沒有放鬆過的。

所以,當秦軍散步的謠言,流傳到了趙國,尤其是趙王的心腹告訴他,說李牧的壞話的時候,趙王又開始猶豫了。

他猶豫的是要用什麼辦法處死李牧。

此刻,趙國的名將還有廉頗和李牧。正是因為趙王聽信了別人的讒言,所以,這兩個名將他都沒有用的。

李牧本來是帶兵在前線打仗呢?

但是,當趙王聽到秦國的反間計之後,他就把李牧給秘密的在軍隊裡殺害了。

廉頗也是可用之人,可是,趙王又聽信了小人的讒言,說廉頗能吃是很能吃,作戰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他一會功夫的時間,就上了好幾次廁所。

正是小人的這個讒言,讓趙王放棄了廉頗。

你說趙國擁有這樣的趙王,他不亡國誰亡國。廉頗這麼重要的人,趙國又是在重用將領的時候,趙王就不能屈尊,親自去請一趟廉頗。

所以,趙國擁有這樣的趙王,若是不亡國,真的是天理難容。

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其實就是趙國滅的最冤枉了。

因為趙國是唯一的一個,可以和秦國相匹敵的國家。只要趙王利用好廉頗和李牧,秦軍想要滅趙,真的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但是,一旦趙國沒有了廉頗和李牧,秦軍打起趙國來,就如同砍瓜切菜一樣容易了。

當然了李牧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他去攻打秦國的話,勝算的把握不好說,但是,讓他防守趙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漢史趣聞


分析完背景之後,再看看題目,其實說李牧百戰百勝有點欠失妥當,李牧連卻秦軍,但不過只有兩次戰役,宜安之戰和肥之戰,並且在肥之戰的正面戰場中,趙軍面對裝備精良的秦國虎狼之師也是傷亡慘重,無力再組織追擊和反攻,但也擊潰秦軍,獲得短暫的穩定。最後,面對天災人禍的趙國,秦王派王翦討伐趙國,,兩個當時最頂尖的名將,就這樣在戰場上對決。開戰以後,王翦發現,李牧不愧是頂級名將,非常不好對付,據《戰國策》記載,桓齮作為王翦的部下,在這一戰中戰死。 歷史上對於這一段的描述較少,無法還原真相,甚至不能完全確定桓齮是不是真的戰死在此,但王翦必然是在戰場上受了挫折的。同時的李牧也相對採取了堅守的戰略,也避免了正面野戰,最後反間計死於自己君主之手。李牧死後,秦君一鼓作氣滅亡了趙國。

也許很多人會可惜李牧的境遇,認為死於趙王之手太過可惜,但王翦與李牧之間的對決不僅僅是軍事之間的對決,更有政治之間的對弈,這也是王翦相對其他三位戰國四大將的亮眼之處。現實生活的也是如此,單一的競爭實力並不是全部實力的構成,能夠運用複合的競爭實力,發揮各種優勢,才是競爭成功的關鍵。


一邊去大頭怪


戰國時期名將輩出,其中白起兇名赫赫,其於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五萬,可以說在當時中外戰爭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秦國一時間風頭無兩。然而後來李牧對秦卻屢戰屢勝,在此時李牧對秦國的勝利我們可以從秦趙兩國當時的情況來看。

首先從當時的時間來看,李牧與秦國交戰的時期,已經處於戰國末期,秦國一統天下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因此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秦國是有亡國滅種威脅的敵人,所以自然會竭盡全力的抵抗。試問如果有人想要殺你,難道你不會竭盡全力的抵抗嗎?

東方六國的國君們在面對秦國威脅的時候,國君們自然會鼓起最大的勇氣,做最大的動員來抵抗秦國,這也為李牧能夠抵抗秦軍做了前期準備,使得趙王能夠與李牧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合作,不得不給予李牧獨立性和便宜行事權,使李牧能夠大展手腳,不必處處受限。畢竟不怕豬一般的隊友,就怕豬一般的教練,蔣介石同志堅持處處微操,結果硬是把順風局打成了逆風局。如果趙王對於李牧沒有一定的信任,那李牧就算是姜子牙再世也無能為力。

其次秦國的行事作風導致了李牧能夠最大限度的團結下層民眾。商鞅變法建立的一個重要的制度是軍功爵制度,在這個制度裡,你殺的敵人越多,收穫越多,帶來的一個影響是秦國的軍隊手段往往十分殘忍,經常不留活口,對於俘虜大肆屠殺。

比較有名的有白起長平之戰坑殺四十五萬趙軍,而距離李牧比較近的有秦大將桓齮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是想如果一支軍隊對待俘虜的唯一手段就是大肆屠殺,像德國對待投降的蘇軍一樣,全部送進集中營,我想投降也不會是比戰死更好的選項。可以說秦國對趙國有著血海深仇,而且秦軍的殘忍作風更是使得趙軍士卒知道投降是沒有活路的,只有奮力一戰方能求生,使得趙軍的鬥志高昂,而雙方的仇怨也使得李牧能夠得到下層士兵的支持。

再次是由於當時李牧能夠調動的國內資源與之前的趙國所能調動的資源是有著明顯區別的。據史記記載,李牧於北方消滅了十餘萬匈奴軍隊,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李牧在北方取得了勝利,有效地解除了遊牧民族對於趙國北方邊境的邊防壓力,使得趙國能夠全力以赴的應對秦國的攻擊。

這一點對於趙國的國防具有重要的意義,畢竟我們都看到了雙線作戰,往往難以取得勝利,就好像一、二戰的德國單挑無敵,但是耐不住被群毆。對於趙國來說也一樣,在解除了北方的邊防壓力後,就變成了趙國與秦國的單挑。在此之前趙國就需要大量的物資來維持北方的防線,防止被匈奴偷了家,現在不必擔心匈奴的偷家以後,趙國則表示限制我發揮的因素已經消失了,爾等是否準備好迎接挑戰?

最後是李牧本人擅長練兵,並且盡力爭取民眾對於軍事活動的支持與配合。軍隊作戰,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配合。而欲達此目的,必須禁絕搶掠民財、奸人妻女、毀民田苗、亂佔民間房舍等擾民行為,切實保護民眾利益。史書中對此雖沒有專門論述,但其駐守過的地區的民眾在其遇害後紛紛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沒有擾民,保護了民眾利益,深受民眾愛戴。

而他本人也不急於求戰,急於求勝,而是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雖然最終目的是擊敗敵軍,但是在一開始往往裡目專注防守,不輕易出戰,當準備就緒後方才出擊,以確保勝利與效率最大化。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

作戰中,軍官是指揮者,士兵則是直接衝鋒陷陣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揮正確,將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戰勝強敵;否則就會兵將離心,士不用命,導致作戰失敗。李牧對此有深刻認識,故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結果贏得了士兵的深情愛戴,甘為自己衝鋒陷陣。

因此李牧從整體實力來說無愧於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地位,可以說若不是後來趙王聽信讒言,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殺害了李牧,否則秦國要統一天下,不知還要再流多少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