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那些地方為什麼成天打?

用戶69745663949


從地理上看,東起阿富汗,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廣大地區,被稱作“大中東”,在當代地緣政治中地位重要。

從冷戰至今70多年曆史走向看,該地區從美蘇博弈的主要地帶,過渡到恐怖勢力蔓延的“重災區”,其固有的民族、宗教、領土和歷史遺留問題在新形勢下發酵。

當下國際關係態勢被稱作“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興國家、勢力崛起,歐洲力量式微,美國全力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和主導地位,與俄羅斯傳統利益、土耳其地區霸主目標相悖。

從地區視角看,中東主要矛盾阿以之爭正在被什葉派、遜尼派兩大陣營對抗取代......

阿富汗:蘇聯輸出革命,美國抗衡蘇聯改變了國家的權力結構和走向,最終淪為大國利益角鬥場、宗教極端和國際恐怖滋生地,大國撒手而去,留下混亂的政治社會+戰亂的安全環境+赤貧的經濟現狀。

上世紀60-70年代,美蘇競相用援助影響、爭奪阿富汗,蘇聯勢力得手使得國家由君主制變共和制,新權力帶來更多的暴力,直至1979年底蘇聯入侵,全球譴責。

國際社會聲援支持聖戰者抗擊蘇軍,1989年2月蘇聯撤軍,阿富汗陷入內戰,1996年塔利班上臺,它支持縱容基地組織。

2001年9.11事件爆發,次月美國為剷除基地恐怖組織、報復塔利班發動阿富汗戰爭。18年多過去,阿富汗戰亂依然。美軍急於撤出這塊“是非地”,傾向把塔利班納入政治和解進程,今後一年半是美國撤軍和阿富汗政治權力新組合期,阿現政府30多萬武裝對6萬塔利班準軍事力量整編還是火併是看點。

敘利亞:阿拉伯世俗化國家、威權政治,阿薩德家族從1970年掌權至今。它在中東堅定反抗以色列,拒絕西方國家,交好蘇聯/俄羅斯,境內有俄羅斯海空軍基地和軍事駐紮,成為俄羅斯在中東唯一的立足點。

2011年阿拉伯之春給敘利亞帶來“變”與“亂”——國內遜尼派造反,軍隊中下層遜尼派譁變。周邊各國虎視眈眈,遜尼派國家尋找、扶持代理人,以色列清除對自身威脅,土耳其絞殺庫族武裝並蠶食敘領土。美國為首的西方力促巴沙爾下臺,以此趕走俄羅斯軍隊。

巴沙爾什葉派阿拉維勢力在伊朗為首的地區什葉派武裝支持下,藉助俄羅斯軍事介入,2016年下半年穩住戰場局勢,逐漸轉入反攻。今年已收復阿勒頗,直指伊德利卜。

戰場態勢:敘政府軍、民兵+俄羅斯駐敘空天軍+伊朗為首的周邊什葉派武裝對陣反政府遜尼派武裝、恐怖組織、土耳其干預部隊;以色列空軍重點打擊伊朗軍事存在。

黎巴嫩:阿拉伯世界唯一穆斯林與天主教徒分庭抗爭的國家,不到700萬人口,國內各派勢力、政黨幾十個,主要有什葉派真主黨、遜尼派勢力(哈里里為代表)和天主教力量(長槍黨等)。其權力結構為天主教人擔任總統、遜尼派出任總理、遜尼派任議長,隨著什葉派人口激增,其在議會的席位不斷增加,真主黨以政治、軍事組織形象逐漸影響乃至主導國家權力。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48年聯合國曾有兩家分土立國的協議,以色列認可,巴勒斯坦和整個阿拉伯世界反對,由此引發四次中東戰爭,猶太人國家越打國土越大,阿拉伯國家則在戰爭中日漸分裂。

1979年,美國牽頭,埃及以色列簽署戴維營協議,兩國建交。巴勒斯坦建國最大的障礙土地問題越來越遙遙無期,直至當下約旦河西岸與加沙兩塊巴勒斯坦人居住地470多萬人“苟活”——沒有國家,沒有名分,沒有希望。


ruixuezhaofeng


因為宗教和民族矛盾,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信仰又有不同社會理想追求,常常發生衝突。其次是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這裡位於五海三洲之地,石油又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成為大國搏翼的場所。三是自然條件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文化,他們以馬耕文代為主,重視神和迀涉,像我們中國以農耕文化為主,重視種植和居主。


戴訓德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