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古籍?總算搞明白了

古籍,是指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隨著時間的進展,將記事類文件加以編排,供人閱讀,並達到傳播知識經驗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圖書,圖書的內容日益增多,載體趨向多元,製作技術不斷改進,為了方便閱讀,產生了“簡冊”、“卷軸”、“冊頁”、“線裝書”等不同的裝幀樣式。

到底什麼是古籍?總算搞明白了

“古籍”的“古”是相對於“今”而言的,“籍”在這裡就是書,“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麼樣的東西才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後刻上去的卜辭,並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儘管有時為了誇耀自己的功勳,文字很長,但其性質仍和後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

中國殷商時已開始在竹木簡上寫文字,《尚書》的《多士》篇裡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的古文字就像兩根帶子縛了一排竹木簡,“典”則像以手持冊或將冊放在几案上面。但這種典冊在殷商時仍不是書,而只是詔令之類的文字,保存起來猶如後世之所謂檔案。

到西周、春秋時,檔案留下來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時人做了不少四言詩,草擬了貴族間各種禮儀的節目單或細則;還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辭、爻辭;春秋時諸侯國按年月日寫下來的大事記即“春秋”或“史記”。這些,都歸祝、史們掌管。其中除大事記是後來史書的雛形外,其餘所有的仍都沒有編成書,只能算檔案,或稱之為文獻。到春秋末戰國初,學術文化從祝、史手裡解放出來,孔子以及戰國時的學者才把積累的檔案文獻編成《詩》、《書》、《禮》、《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講解。這些教材叫做“經”,講解經的記錄編寫後叫做“傳”或“說”,經、傳、說以外的記載叫做“記”。同時,戰國各個學派即後人所謂先秦諸子也有不少論著,並出現了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專著。這些經、傳、說、記和先秦諸子論著、科技專著才是中國最早的書,最早的古籍。《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最早的書也就是這一批古籍。以後收入列朝公私書目屬於經、史、子、集的各種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認為古籍。

古籍分類

中國古籍傳統的分類法採用經、史 、子、集四部分類,四部下再細分為四十四類:

  • 經部,以儒家經典及其釋作為主,例如《御筆詩經圖》,也收錄古樂、文字方面的書籍。
  • 史部,主要收錄各種體裁的史書,另納入地理、政書及目錄類圖書。
  • 子部的範圍比較廣,諸子百家、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軍事、藝術、宗教、占卜、堪輿、命算、筆記、小說、類書等,皆入子部。
  • 集部,則錄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個人著作稱“別集”,集體創作稱“總集”(例如:《六家文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