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區域-產業-生活分級防控”,推動儘快恢復生產生活

實施“區域-產業-生活分級防控”,推動儘快恢復生產生活

文/張國平,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喬觀民,寧波大學地理與空間信息技術系/陸海國土空間利用與治理研究中心

內容摘要:目前很多專家在分析2019-nCoV疫情發展數據的基礎上,認為全國已經進入疫情後期與後疫情期,實施分級調控治理,實現區域-產業-生活三者互動,強調政府、企業、社區、個人共同治理,儘快推動恢復生產生活,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戰勝疫情。

實施“區域-產業-生活分級防控”,推動儘快恢復生產生活

一、後疫情時期恢復生產、生活面臨的難題

全國疫情公佈的20多天以來,疫情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產與生活,主要表現為工廠停產、社會經濟活動停滯等。疫情期間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統計,截止2月20日,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連續第17日呈下降態勢。隨著疫情後期和後疫情期到來,要積極加快恢復社會生產、生活,做好從疫情到正常生產生活的過渡,促進災後經濟、社會健康良性發展。為後疫情期社會經濟發展做好準備。調研發現目前我國後疫情時期恢復生產、生活面臨以下難題:

一是從“一手抓防控”迅速轉換到“兩手都要抓”協調管理的難題。疫情防護是避免接觸傳染,強調隔離、管控性,而生產、生活則強調資本、人員、信息流動性。疫情後期需要推動管控下的生產、生活的良性發展,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本身就需要創新思維,協調發展。

二是“過度防疫”帶來巨大社會成本的難題。

傳染病病毒爆發的前期、中期,進行全民防疫是必要的,而對於後疫情時期,如果繼續全民全面防疫,則屬於過度防疫、消極防疫,會讓整個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三是全國防疫“一刀切”的難題。自1月底防控疫情演變成為全國聯動發展策略,全國防控一盤棋: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但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疫情輕重程度也各不同,如果不分輕重緩急,簡單粗暴地搞“一刀切”,用一副“藥”,效果恐怕適得其反。

四是疫情後期恢復生產、生活信心不足的難題。無論是疫情後期各地政策均規定企業復工前需進行嚴格的檢疫與防護,還是疫情期間上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停工停產,“用工難”,交通、物流、原材料,以及疫情期間各種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這都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或風險的增加。有一些企業家當前迫切希望恢復生產,但面對風險,如果成本大於效益,生產還不如停工,導致無所適從。

實施“區域-產業-生活分級防控”,推動儘快恢復生產生活

二、政策建議:實施分級調控治理,推動恢復生產生活

(一)推廣運用大數據手段,對人群進行分級調控治理

後疫情復工必然面臨勞動力短缺,若仍盲目進行封閉式隔離,是對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可使用大數據管理體系對人群的精細化劃分,是疫情後期精準的分級調控治理的基礎。例如借鑑杭州的“健康碼”、廣州的“有呼必應疫情防控”平臺、深圳的“i深圳”等對復工人員實行大數據管理的經驗,推廣到其他省市,對過去14天生活軌跡進行調查,實現自己填報健康卡,並建立個人誠信體系進行約束。可以實現:一是可依據流行病管控原理將人群分為三類,感染人群(傳播源)、易感人群、健康人群。對於感染人群、易感染人群繼續進行隔離和管控,而健康人群在一定防護措施下,可以進行有管控的社會經濟活動。二是可根據員工所屬等級,分批次上崗作業。三是可根據所需人才按區域進行線上招工,勞動力最快上崗實現人員餘缺調劑。

(二)加強區域風險預估,對區域進行分級調控治理

由於目前2019-nCoV病毒依然具有擴散的風險,因此為經濟快速、有效地進行疫情管控,需要對區域實施分級調控治理。一是主要依據“一週內新增確診病例數、醫學觀察人數的動態變化”兩個指標對流動人口進行以縣級為分級尺度單位的源地風險分級:高、中、低和無風險區,同時對風險等級進行動態評估。目的是招工,恢復生產。定向招工:招工主要面向低、無風險縣區;對於中風險縣級單位嚴格管控;對於高風險地區禁止引入。二是加強招工與源地協作配合:安排體檢、出具相關證明、統一專車輸送。招工以政府組織,與企業一起實施,強調源地與目的地雙贏策略。三是採用控制性人口流動措施,對實施源地、移動路徑、目的地全面監控,減少移動感染風險,確保安全流動;且為避免省市內的內源性接觸傳染擴散,採用內部分級,實現生產、生活有序推進、恢復。

(三)加強分類指導,對恢復生產的企業分級調控治理

隨著後疫情期復工企業增多,感染風險增加,因此需要堅持企業不發生疫情的底線,推進有序復工復產,強調安全生產。一是製造業規模的分級治理。大企業、重點企業有防護條件,可以優先復工,對於生產的防疫防護物資企業實施重點保障。大中型企業可實現政府、企業、社區和醫院聯動策略,且強化重點原材料、物流、人員等要素保障,確保順利生產。小企業數量多而且散,且已與很多大企業具有共生關係,可使用中心企業iso26000的社會責任連帶制度;同時,小企業員工數量多、防護措施難,生產與區域分級同步,因此可採用積極穩妥的區域推進策略,強調社區管理網格與社區治理性。二是農業生產流程分級治理。推動農業生產,暢通農業運輸,實行綠色通道制度,保障農產品的市場供應;大力發展O2O模式,開展農產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鼓勵農產品就近供應原則,縮短供應鏈長度,重塑安全的農食網絡。三是服務業的創新模式。發展“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模式,大力發展網絡診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數字娛樂、數字生活等新業態。

(四)打造生活圈經濟,推進生活的空間分級調控治理

可按照“疫情風險等級越低,開放的尺度空間越大”的動態管理原則,進行分級調控,將按照空間尺度可分為三類生活圈:以家庭為主的小範圍活動初級生活圈、以社區為主的可在社區內活動的基礎生活圈,以及人們可在防護前提下自由正常活動的日常生活圈。打造生活圈規劃,網格化只有管理手段,網格化-生活圈一體化,運用生活圈對於區域分級管控:強化基層在醫療基礎環節的能力水平,實現社區分散診斷與醫院集中治療的適當分離,避免人群在醫院盲目彙集造成交叉感染;發揮社區的基層組織動員和溝通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緩解生活保障物資的暫時性短缺。

(五)明確主體責任,推進多元主體共同治理

企業為主,政府監督,社區協同,公眾參與,形成個體參與-層級管控-分佈協同的三級網絡,實現社會實施共同治理的效果。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首先企業要活起來,有缺口人們才能流動進網絡,充分利用此時個人對戰勝疫情充滿信心的心理,積極引導,加以一定的規則來制約、促進個體規範化,向上需要政府監督防疫,向下需要社區自覺協同監管,只有在共同治理下,分工合作,使得防疫與恢復生產兩不誤,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才能雙向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