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昨天有一個粉絲說你的回覆太簡單了,就回復一個謝謝閱讀,相信不止一個朋友有這樣的感受,有些朋友還可能會覺得難受,覺得被輕視了。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而無法回覆其他呢?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如果你明白了,你或許就釋然了。

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文章,觀點等等,不管我們給出哪一種解釋,都是自己對這件事的理解,而不是這件事情本身。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比如上圖,相信看完之後,每一個人的答案也不會完全相同。

再比如圈中《智囊》第47講的故事相信各位朋友都不陌生。

那一講的標題是“姚崇狠毒”,魏知古原來是靠姚崇提拔上去的,後來魏知古在吏部任職時向皇帝彙報了姚崇的兒子們想找他走關係的事件,這件事情唐玄宗知道之後,他第一個反應就是找姚崇談話。因為姚崇是重臣,所以唐玄宗沒有直接問,而是繞著問他孩子的情況。

崇揣知帝意,曰:“臣二子分司東都,其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嘗以事幹魏知古。” 帝始以崇私其子,或為隱,微以言動之。及聞,乃大喜——《新唐書·列傳·卷四十九》

結果被姚崇來了一個絕地反擊,魏知古反成了幹壞事的了。

這一講因為標題是“姚崇狠毒”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議,有同意有反對的,反對聲音為主。

反對之人他第一眼看到的是情。知常容又看到什麼呢?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我沒有辦法一一解釋,因為每一個人的觀點是固定的,不可能我一回復就改變觀點成認同了,而我的觀點已經在文章或微頭條上呈現了。

朋友們反對意見正常嗎?

十分正常。

本來每一個人的看法就是不一樣嘛。

我的觀點已經很明確了,姚崇狠毒。所以你讓我怎麼回覆呢?

一言二語肯定又回覆不了,所以我就在《智囊》第50講專門又講到這個問題,同時還寫了一篇文章《 》作為回覆。

有網友又會問你為什麼要回復謝謝閱讀呢?

我寫的內容就是給人看的,如果我只是寫給自己看,那麼我應該寫在日記本,或者存在自己的電腦上,而不是發在網絡上。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你看完了我的內容,我當然要說謝謝了,因為你完成了我在這裡寫文章的目的,體現了我在這裡的價值,我當然要說謝謝了。

一些網友在底下留言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同時希望我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為什麼我給不出?

因為好壞對錯,你的標準,我的標準不同。我給出結論,你肯定不服,一來二去很容易吵架了,何苦呢?

一篇好文章就是立體的,可以多角度看,看完所有人都得出同一個答案,那就是一篇失敗的文章。

看完的讀者有不同聲音才是文章的靈魂。

為什麼大家看法會不同呢?因為人生無非就一個字“爭”,為自己爭利益,爭生存機會。

當這個自己只包括自己的時候,那就是自私,這是最小的自己,最大的自己就是當這個自己包含天下時,那就是大公。

公和私本質都一樣,只是範圍不一樣。

身為人族,哪怕如老子一般境界,他優先考慮的還是人族,不可能優先考慮其他族類。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就像你看到一個人被老虎攻擊,你又有打老虎的本領,你第一個反應是救人打虎,而不可能會想到說這兩個生靈都一樣,老虎吃人是天性。

這就是生而為“人”決定的。

每一個人的生存環境不同,身份又不同,又給“自己”加上了一個圈。

比如你的身份是農民,肯定要替農民說話,如果當農民的利受到損害,或即將損害,你肯定會自發加入維護行列。

這是職業的限制。

再比如當作業負擔的問題發生變化,年輕人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觸,但是已經為人父母的特別孩子還在讀中小學的,肯定會加入維護行列或者關注行列。

這是你的身份限制。

再如老人免費坐捷運的問題,反對的群體中工作的年輕人的比重自然會高於老年人的比重。

一個人的身上何止一個職業一個身份限制呢,還有很多很多。所以當一個人的限制特別多的時候,他的“自己”自然少一些,當一個人突破了這些限制,那麼“自己”就大一些。

每一個人的“自己”大小都不一樣,所以才有這麼多的不同。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當遇到一些經常活躍的朋友,又很認同我的觀點,這樣的朋友回覆時,有時我會看到他的錯誤,偶爾會留言作解答,為什麼?

因為標準一樣,才有對錯。

雖然沒有回覆詳細內容,但對每一篇文章底下留言的粉絲,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我心中都是充滿感激的。因為說明這篇文章對你有觸動。

這也證明了這篇文章的價值,間接證明我在這裡的價值。

我在這裡的價值體現有兩點:1、閱讀量,2、留言,轉發等互動

有些朋友說你難道不能看淡一些嗎?老盯著閱讀量,我一般都是無所謂的,難道不能當作是玩的嗎?

這就好比你跟一個學生說,你不能看淡一些嗎?不要老盯著成績,天天考不及格有什麼關係呢!

做事情就要認真做,做好,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

人生的得失可以看淡,將手頭正在做的事情看淡,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想法。

為什麼我只回覆謝謝閱讀,這裡的道理你未必真明白

你為什麼讓我看淡,不是你錯了,而是因為你覺得這個就是玩的,我是把這個當作是一件事情來做,不是玩一下就不玩了的。

這又是一個差別。

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我估計上面的話,每一個人看完又會有不同的解讀。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相信看完之後,對這句話應該有了挺深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