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六月裡黃河冰不化,扭著我成親是我大”,聽著這首歌的歌詞自然聯想到黃土文化的深厚內涵,而當你走進這山西的景點中去的時候這種的感覺自然更為深刻。在山西的眾多老城中,榆次老城應當是重建修復最早的古城之一。大家用“沉甸甸的高大,清蒼蒼的厚實,空靈靈的飄逸,厚重重的文氣”的形容這裡,的確,一個人慢慢地徜徉其間,無異於看一部經典的史書。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從縣衙出來繼續西行,這邊是中心位置的市樓,沿著這裡輻射開去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迎暉霞起”“明月千里”“天下第一樓”,這是這一面看過去一到三層的三個牌匾。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底層四面透空,站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似乎有點猝及不防,彷彿走進了歲月深處的異度空間,走進了幾百年文化構建出來的鬧市。大熱天的遊客並不很多,記得上次是冬天到來,這裡還在拍攝電視劇,商街上都是仿古建築。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從這裡繼續往西行到了文廟,文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特定標籤,無時不在我們身邊。泱泱中華的每一座古老的城市中文廟總以至高之尊,堅守在精神之巔。文廟前面有個琉璃照壁。

榆次的文廟始建於大宋成平二年,以後歷代均有修繕,原來的文廟僅剩欞星門,泮池,狀元橋以及大成門。如今的其他建築也是耿彥波書記在任的時候重新修復。前面修建了廣場,石雕牌坊上的字分別是“太和元氣”和“金聲玉振”,南面有一處琉璃照壁。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文廟的大門是“欞星門”,立在磚砌的臺基上,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保存下來的木構建築還是值得一看的。

這裡的對聯寫的是“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接下來是大成殿、明倫堂等建築,都是標配。簡單轉了一圈也就出來。

門後泮池的面積極小,池上跨著狀元橋,與大成門形成逼仄的距離。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這邊是鳳鳴書院,歷史上的鳳鳴書院在許多地方都有。這個鳳鳴書院與之前過來的思鳳樓有一定的關聯,西晉咸寧年間榆次縣令荀藐因為施政有方,“鳳集於榆次”,所以乾隆三年間的知縣史湛修建書院時,就取名為“鳳鳴書院”。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書院的山門面闊三間,兩邊牆上有石雕大字,右邊:克己復禮,久而成誠;左邊:習與性成,聖賢與歸。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進山門即可見到四達樓,因為可以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而得名。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過了四達樓,為書院的二門,磚雕垂花門罩,兩旁石刻對聯聯:河嶽英靈鍾此輩;天地之氣在斯文。不過橫批上的篆書看不出來。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穿過兩賢祠,一座小橋,取名達道,直通後面的講堂“化成堂”。匾下對聯:志於道據於德依仁;書有為宵有德瞬有養。化成堂為灰瓦歇山式,前成建有抱廈。整座講堂與前面的兩賢祠由達道橋相通,座落於硯水湖中間。轉到講堂後,上懸“正學昌明”匾,這裡可以隔水眺望書院最北面的藏書樓。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書院的藏書樓是盔頂,就是像將軍帽,底下懸掛懸“文昌閣”匾,這座樓其實有著雙重功能的身份,既是引祀文昌星君的場所,又是書院藏書之所街的東面還有建築。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整個書院在水景的映襯下顯得較為清新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另外一個角度拍下藏書樓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走了幾個小時也有點累了,這裡主要都是後來恢復重修的建築,歷史文化價值相對差了一些,也就走走看看。走出來,老城遺址公園,城牆如今許多地方也都開始恢復當年被認為阻礙交通發展的城牆了。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沿著外城繞了一圈,往北大街進來,這裡又有一座造型別致的石牌坊,上書“溫恭朝夕”四個字,詩經上的話,意思是早晚溫文又恭敬,想著當年晉商以“溫恭朝夕”敬業待人,教子傳世;不懈的追求“其寧唯永”的思想境界,同樣也適合現我們當代人的追求理念吧,今夕不如以往,但是晉商的底蘊還在。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返回到正門

表裡山河——榆次老城(下)


聯繫了餘總,返回到出發地點,上車前往太原。晚餐就在晉味兒餐廳,邊吃飯邊欣賞民俗表演的那種,不過演出也就流於形式而已,這半天先就這麼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