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權和海權,到底哪一個具有全球性主導地位?

軍閥49


近年來,隨著高鐵技術的發展,以及一帶一路的推行,關於陸權復興的觀點逐漸在網上流行,並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認可。而在之前的《地緣政治186:海權沒落 陸權復興 世界地緣格局或迎大變》一節中,雲石君也從實體商品內容形態的改變、非實體經濟的發展,以及恐怖核平衡下陸權構建方式的改變三個方面,論證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幾百年中海權對陸權的碾壓態勢,確實正在逐漸鬆動和扭轉。雖然這種改變,現在還不足以徹底顛覆海權的優勢,更談不上陸權反超,但至少,在海洋時代來臨後,逐漸落寞的各國內陸地區,確實迎來了難得的翻身良機。

不過,機會雖然來臨,能從這個風口中,獲得多少好處,終究還得看自家的資質和本事。而在雲石君看來,雖然陸權復興,對所有的內陸地區而言都算得上是一件好事——至少讓它們獲得了一個翻身的可能性,但真正能從中大獲其利的,其實也並不是太多。而具體到地緣大國中,如果陸權復興真能帶動內陸地區重新崛起,那中國內陸,可能將成為這一波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為什麼是中國內陸中頭彩?對於這一論斷,雲石君有以下幾個理由做支撐:

首先是地緣政治格局。伴隨著陸權復興,陸上貿易通道在國際貿易中扮演份額將逐漸回升,這種貿易通道的改變,使得海洋文明環境下,逐漸邊緣化的廣大內陸地區,逐漸有了重新復甦,部分取代沿海優勢區位的理論可能。

不過,陸路貿易通道,這個也是要講成本的。畢竟相較於海上貿易,陸路運輸雖然速度方面的優勢,但也深受成本方面的困擾——也正因為如此,海路始終是大宗商品長距離運輸的首選。而在本身具有高附加值、能承擔更高運輸成本,但卻對運輸時間有高要求的新興商品類型(比如高科技電子產品)方面,空運又明顯更具速度優勢。

這就決定陸路國際貿易通道的侷限性——它相當於夾在大運量低成本的海運與空運的高效率成本的空運之間,在二者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

那麼,這個生存空間如何維持?距離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籌碼。生產地與消費地之間的距離,必須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如此,方能在海運和空運的夾擊中獲得比較優勢,奪取原屬於他們的市場份額。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產地的地緣區位,就十分重要。它必須要儘可能的處於陸上的中心位置,能夠便捷順暢的將貨物運抵各主要消費區,這樣成本和效率優勢才能更加凸顯。

當然,客觀地緣格局決定了,這種絕對的陸上地緣中心是不存在的——畢竟人類生存的陸地並不是一塊規整的大陸,而是四散分佈、缺乏規則性的的五大洲及一眾島嶼。但相對來說,亞歐大陸作為這個星球上的主體地緣板塊,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體量最大,發達程度最高的區域——它是人類商品消費的主要區域。

亞歐大陸的這個特點,決定了,生產地區與這個板塊的結合度最緊密,那麼陸上運輸以及空中運輸的成本和時間耗費就越低。最能獲得比較優勢(空運是不受一般地理條件限制的,所以空運的發展,同樣是突破海上貿易束縛,讓內陸新生的良好助力)。

而中國內陸,在這方面擁有不錯的區位優勢。中國所在的東亞大陸,本身就是亞歐大陸的組成部分。這意味著中國內陸可以較為方便的通過陸上通道,將貨物運抵東亞、歐洲兩大消費核心區,以及南亞、東南亞以及俄羅斯這樣的次級消費集中區。這種距離優勢,給中國內陸的復興,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條件基礎。

當然,有這樣優勢的不僅限於中國,比如南亞的印度,它在這方面的區位優勢,也並不比中國內陸差多少——甚至在通向歐洲方面更勝一籌。但印度的一大劣勢在於,其由於偏於南亞一隅,所以與亞歐大陸主體部分的陸上聯繫通道十分狹窄,並且控制在巴基斯坦手中。印巴的無解死局,使得印度很難打穿這條傳統的中亞——南亞地緣通道,再考慮到中東政治形勢,以及南亞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千年糾葛,印度陸路向西的通道實際上是很難成型的。而在向東方面,印度在構建東南亞陸上地緣通道方面,又面臨來自中國的強力競爭。無論是中印綜合實力對比,還是東南亞的地緣格局,乃至於文化、人種,中國在這方面都明顯更具優勢。所以即便是東南亞這個次級消費區,印度就算打通陸上通道,也未必能奪取太多份額。

而中國在政治方面,由於多年韜光養晦,和周邊(甚至可以說是全球)政治勢力都保持著一個相對平和的關係——即便不是朋友,也不會有什麼解不開的死仇。

畢竟陸上與海上不同。海上貿易途徑的是公海,陸上貿易,都必須過他國地界。政治上徹底鬧翻,這通道自然也就難以穩定維持。

中國的和平外交原則,以及經濟驅動,合作共贏的對外交往模式,為其陸上國際貿易通道的開闢,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沒有解不開的死結,加上貿易通道帶來的利潤,再輔之以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國的江湖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這樣雖不能說確保陸上通道不發生問題,但大致的暢通和穩定,還是能夠維持的。

而中國內陸復興的第二個有利條件,就是中國自身的優秀資質稟賦。這種優質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從中國層面來說。中國本身就是全球工業生產基地,世界工廠。換句話說,中國已經具備了製造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當然,這種基礎主要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但隨著陸權復興,中國內陸崛起,這種國家內部的轉移和遷徙,本身成本較小。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同處一個國家,這種基於海運的工業生產,和基於陸運、空運的工業生產,依然是在處在同一個宏觀工業體系之下,再考慮到中國內部本身已經建成發達的交通運輸體系,這樣二者之間就能形成良好的互補和共振,發揮聚合效應,能把生產成本降到最低。

而在運輸方面,由於中國本身也有大量海岸線和優良港口,並已形成傳統優勢,所以將這裡作為生產基地,既可以發揮前文所說的陸路優勢,通過陸上貿易通道,將商品以更便捷的方式輸往亞歐大陸這個最大的消費集中板塊,同樣也可以藉助傳統的海運,將其貨物發往無法通過陸路運抵的另一個主要消費市場——美國。陸海兩大運輸途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決方案,這種聚合模式之下,雖然面向單一通道、單一主體市場未必能做到最佳,但綜合成本,卻能做到相對較低。

其次,從中國內陸自身稟賦而言,其也具備良好的工業生產條件。中國內陸地區自古以來就水土相對豐沛,也正是這份優質的自然條件,才孕育出了華夏這個人類歷史上最發達,最強大的文明體系。這是其他絕大多數內陸地區所不具備的——像俄羅斯,中西亞,巴西甚至美國,他們同樣有廣闊的內陸腹地,俄羅斯和中東在亞歐大陸的地理區位甚至更加中心,但這些地方要麼寒冷,要麼乾旱,自然環境都遠不能和中國相比,不足以承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體系。即便不考慮政治因素,他們也擔當不起成為工業生產中心的重任。沒有工業體系,板塊的振興自然無從談起。

此外,中國還有長江這條世界頂級的內陸通航大河。河流對內陸地區的生產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優質的河流,不僅是天然的低成本物流通道,而且還能提供豐富的水源——這是工業化生產的基本條件。

當然,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內河航運價值有所下降,甚至世界上的絕大多數河流都因無法適應現代航運需要,而喪失其在運輸體系中的價值。

但仍有少數大河,具備部分現代航運的價值。這種價值的保存,以及奉陪水源的供應,使得這種河流,往往成為內陸經濟的引擎和戰略支撐——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成功,就是其中之典範。

而相較於密西西比河,長江無論是在水量,還是通航里程方面都更具優勢,其沿線的環境承載力也明顯更佳。所以,長江黃金水道的存在,為中國的內陸崛起奠定了基礎,讓中國至少能在長江流域,打造出不遜於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甚至更優質的產業基地集群,撐起中國內陸經濟崛起的半壁江山。

最後,中國除了是全球最大工業生產國,同樣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市場之一——而且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個消費市場的規模還在不斷增長。

這就為內陸崛起提供了另一個良好支撐——消費市場的生產基地的高度重合,所以中國的內陸工業發展,能夠通過內需獲得較強的支撐——雖然國際貿易方面,內陸面對沿海存在部分天然劣勢,但就滿足內需而言,內陸工業基地在區位方面反而更具優勢。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縱觀全球,歐洲是唯一一個內陸發展不遜於沿海——甚至有所超越的地區。德國作為中歐國家,反而成為歐洲經濟的引擎,而德國最發達的,也不是漢堡等沿海港口,反而是身居內陸的慕尼黑。

這種格局之所以能形成,相當部分是因為歐洲乃人類近代文明之高地,本身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存在強大的內需。也正因為如此,德國雖然地處歐洲中央,海洋條件並不佔優,慕尼黑、法蘭克福等更是深居內陸,但卻因為地處歐陸腹心,反而能借助這一優勢,在現代依然出類拔萃。

由歐洲鑑中國,以前中國貧弱,外貿之於經濟至關重要,所以沿海當然力拔頭籌。但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增長,內需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逐步提升,那武漢、重慶、鄭州、成都這些內陸重鎮,其在產業佈局上的價值反而會不斷凸顯。進而帶動中國內陸的復興。

綜上所述,中國內陸,具備復興的天然物質基礎。雖然大西北和青藏高原,受限於惡劣自然條件,潛力有限,但胡煥庸線以東的內陸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其崛起的客觀條件充分具備,潛力也十分巨大。只要風口來臨,再加上精心佈置,完全可以再次騰飛。

最後,中國的現行制度和國家治理模式,也為內陸復興提供了堅實助力。

在西方,由於普遍採用分權制衡的西式民主模式,中央政府的權力和財政都是有限的,地方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這種模式下下的內部區域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放任自流,坐觀其成。沿海地區由於傳統優勢,積累了大量的產業和財富,並從內陸源源不斷的吸血——內陸的優質人口和資金,都會源源不斷的奔向沿海。這就很容易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格局。而中央政府由於權力和財力有限,對此很難予以干涉。

但中國不同,中國採用的是中央集權模式。才產業佈局方面,中央可以予以全盤考量,對內陸予以照顧。同時,雖然傳統模式下,資金和人口流向沿海這個市場規律不可忤逆,但中央卻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政策性貸款等手段,將部分由沿海創造的財富回撥給內地,或者為內地修建大量基礎設施,通過這些手段,讓內陸依然保留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競爭力,不至於被沿海徹底抽乾。

這等於是為內地留下了火種。隨著陸權復興,屬於內陸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來臨,中國的內陸受益於多年宏觀調控,仍保有一定的基礎和競爭力,使得他們能夠更好的捕捉機遇,吸引產業落地,復興之路也就明顯更加順暢。

而反觀西方——比如美國,受限於西式民主體制的畫地為牢,落後地區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都被沿海發達地區基本抽乾,基礎設施更是殘缺不全,所以即便等來陸權復興的風口,內陸地區由於基礎太差,也未必能把握的住——或者因此緩慢許多。這對這些落後地區而言,是浪費了寶貴的歷史機遇,對國家而言,是大量的腹地資源因為制度原因而不得不荒廢,國力的進一步發展會因此受到遏制。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陸權復興已經苗頭初現,內陸地區所面臨的的戰略機遇,也將勝於以往。而在這股新浪潮中,中國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所有大型國家中,最有可能從中獲利的一個。而一旦將胡煥庸線以東,尤其是長江沿線的中國內陸大幅盤活,這片廣袤的腹地,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希望,成為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

那麼,在這一波呃逆路復興的浪潮中,具體哪些城市,會獲得最大的紅利?中國城市的格局,會因此發生什麼改變?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87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主要是海權占主導地位。

海權的概念的正式提出,歸功於美國海軍學院院長馬漢的著作《海權論》,但是海權受重視,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



在中世紀以來,歐洲很多國家鼓勵貿易,商業帶來的收入佔歐洲國家很重要的部分,在宋代,中國大量的瓷器茶葉輸入歐洲,也從歐洲買回很多東西,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經濟發展。



在十五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展成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由於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奧斯曼土耳其對東西方貿易課以重稅,導致商人不堪重負,急需尋找可以拋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交通路線,由此拉開大航海的序幕。



在大航海時代開啟東西方海上交通線後,保護交通線的安全就成了重中之重。敵對勢力對己方交通線的破壞,會斷絕貿易往來和補給,在美國獨立戰爭中,促使英軍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法國艦隊斷絕了英軍的補給線,使英軍陷入絕境不得不投降。



所以海權時代,出現一個制海權概念,即一方對海域的控制權。獲取制海權可以保證己方交通線和補給線,便於輸送兵力,同時可以封鎖敵方。而爭奪制海權,需要一隻強大的海軍。

如果說大航海時代海上交通線只是影響商業往來和補給,到了工業時代則是影響國家安全了。英國作為殖民地時期的超級大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殖民地有廣泛的利益。



19世紀有一位經濟學家這樣形容當時的英國“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木生產者,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放牧著我們的羊群,秘魯運給我們白銀,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等"。

世界各地產出英國的必需品,再通過海路輸送至英國本土,商路的斷絕會使英國本土陷入絕境,所以英國為國家安全必須能夠控制海上交通線,為此英國海軍實行兩強原則,即英國海軍實力要強於第二第三之和。



為此在歐洲大陸上一旦出現有在海上挑戰英國的行為,都會被英國視為死敵。德意志帝國在統一過程中四處為敵,都沒有遭遇英國的強力反對,但是一旦德國開始組建公海艦隊,英國隨即調整外交路線,與死敵法國聯合共同對抗德國,最終引發一戰。



二戰後繼承英國的海上利益的美國,則是有史以來最強的海權國。美國海軍論實力,強於全球其他國家海軍之和。論控制力,全球主要海上交通線都處於美軍的控制之下。美國的戰區遍佈全球,比如美軍中央司令部防區在中東。



海權的強大也使美國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

相比於海權,陸權國家則要失意很多。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陸權國家,是二戰後的蘇聯,特點在於維持強大的陸軍部隊,海軍的作用是牽制美國海軍,而不是去爭奪制海權。



海權和陸權國家在軍隊側重方向的不同,其主要在於交通線的區別。陸權國家以蘇聯為例,無論能源還是糧食,都在蘇聯境內生產,對外貿易也主要是以經互會為主,並不需要海上交通,也就不需要維持龐大的海軍。



而美國遠離歐亞大陸,貿易能源都需要海洋運輸,所以必須維持海軍以保證交通暢通。

蘇聯的最終解體,也就意味著陸權不敵海權。現在的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也使海權成為全球性主導地位。



陸權最終敗於海權,主要是交通線的費用問題。海上運輸的成本遠低於陸地運輸,在運輸量上也有天然的優勢。海洋相當於一個天然的高速公路,而陸地上的交通需要先修路。所以在成本和時間上,海洋都佔有極大的優勢,這是海權最終勝出的原因。



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短期內陸地運輸還無法和海洋運輸進行直接競爭,未來也將是海權的時代。對於中國來說,由於瀕臨太平洋,又深入歐亞大陸中心,天然具有陸海複合型特色,未來是側重海權還是陸權,也將會是未來的一個看點。




L夕惕若看世界


都很重要,英國美國都是海上強國,所以要想打擊他們,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問題是德國蘇聯是陸軍強國,就是英國的英吉利海峽德國你也過不去,如果沒有飛機,那英國在二戰本土什麼事兒都沒有。所以海軍海權很重要。可是美國人英國人的缺點也太明顯,上了陸地就不行了,想想一戰德國法國大戰多少個師在戰鬥,英國人來幫忙,兩個師,根本對戰爭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美國人打朝鮮越南都沒有成功,哪怕是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也沒有有效佔領,敘利亞基本等同越戰,無法成功達到目的,有效佔領。這就是陸軍不給力,沒有陸權的表現。想想蘇聯能佔領多大的一片,德國人二戰佔領了多大的歐洲版圖,要是真的海陸軍都很強大那就太厲害了。


中國利群


陸權是主幹,海權是分支。還有制空權。海權是得出外打拼忙乎外面的利益,陸權是家裡的利益。相得益彰,互為倚托。三權一體同心同德才能無敵天下。


玉蘭花153003912


海陸兼備最重要


人生應該有目標


海為什麼因為一般國家付不起海上大型戰艦耗錢還有沒有能力建造就一個航母就是天文數字所以海上比路上更重要


小小丫丶


海權應該更具有全球性,畢竟海域面積遠比陸地面積大。


治國評論天下


當然是海權。


筆不意馳


海權主導全球,陸權只控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